一位女中产的悲催投资遭遇:7款产品5个爆仓,已濒临破产

laodang @ 2019年03月25日 财经风云

一位女中产的悲催投资遭遇:7款产品5个爆仓,已濒临破产

  小金: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再谨慎!

  来源:综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方海平 ;新浪财经

 

  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但背后留给我们的,却是血淋淋的教训!

  叶琳于2017年从理财师处购买了不同地区、不同公司发行的7个私募理财产品,截至目前,除了两个尚未到期的,其余5个产品全部爆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上海见到投资者叶琳(化名)时,她看上去气质素雅但略显憔悴,“本来一切都还可以,去年初送孩子去美国留学了。这几个月以来变化太大,现在几乎濒临破产了。”

 

  叶琳在某国企工作已20余年,多年的积累和投资,家境颇为殷实,但近年来却因为投资不顺,在家庭未发生大的变故的情况下出现了反转。叶琳对记者介绍,她于2017年从理财师处购买了不同地区、不同公司发行的7个私募理财产品,截至目前,除了两个尚未到期的,其余5个产品全部爆仓。

  叶琳所遭遇的“爆仓”情形均是,在产品到期之前还处在兑付利息的阶段就发生利息兑付问题,更遑论本金兑付。

  叶琳投资的这7个私募理财产品中,仅有两个是同一家基金公司发行的,其余虽然产品形式、期限等要素大同小异,但相互之间并无关联,“从我的情况来看,这种爆仓的概率也太大了些。”

  01

  劣质融资主体的“安全”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这7个理财产品的相关材料,涉及到的6个管理人均是私募基金公司,其中江苏两家、上海三家、北京一家,产品形式均是类固收的资管计划,产品收益率在8.5%-11%之间。叶琳在每个产品中投资的金额约在200万-300万,总计投资了1000多万。

  叶琳对记者说,2017年之所以把资金全部都投向这类私募理财产品,并不是图高收益,一两年期限的资金收益都在10%以内,并不算高,主要看重安全和简单,因为当时理财师推荐过来的,大都附带有地方政府的担保函等文件。

  没想到投资变成了要债。叶琳此番来上海,即是前往管理所投产品的基金公司,了解更详细的情况。基金公司管理人对她表示,产品虽然延期但正在处置,而且项目较优质,很多资金想要接盘。

  “我觉得这个项目在上海,还有上海的国资公司担保,地理位置很好,应该没问题。”她如此认为。

  更棘手的是另外几个项目在云南、武汉等地的产品,部分虽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但几乎陷入僵局,有的基金公司人去楼空,融资人被捕,资产所剩无几,除了涉及她所投的产品,还有其他各种欠债。而当初投资时让她安心的那些担保文件,要么不予承认,要么被定性为伪造。

  去年底以来,这些产品陆续曝出问题后,叶琳详细查看了产品的相关信息,发现其中好几个融资人都是资质极差的主体,工商信息中有多条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内容。

  02

  销售层层转包成本畸高

  如果说这么大概率的投资爆仓并不正常,背后一定有着某种关联性和必然性,或许有一点线索可供反思,即叶琳投资的这些产品均由第三方理财师推荐,“一个恒天公司的理财师,当时特别热情,源源不断地发各种材料过来。”

  但是理财师主推力度最大的那些产品,并不是第三方财富公司自己发行的,而是叶琳不太了解的私募基金公司的产品,“他们从这些产品里拿到的提成更多。我的产品爆仓后,再去找这个理财师,他已经从恒天离职了。”

  理财师一旦“甩手”,投资者才发现自己与所投的产品失去了联系,投资时并未接触过理财师以外的相关人员,也不曾接收到私募基金公司任何形式的回访。在后期的追偿过程中,叶琳逐渐了解到,这些私募基金公司产品一旦成立,均是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进行销售,销售公司再进行层层分包,有的产品中间甚至有七八道转包程序,每一层都要经过一轮提成,也就意味着融资人提供的成本要多出一部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接触了叶琳所投产品的多家管理人,位于上海的一家基金公司管理人坦承,其产品是经过层层外包销售出去的,并且公司自己并不掌握客户的详细信息,尤其是联系方式,“这些销售人员报给我们的客户联系方式,很多都是被他们涂改过的。”

  他并未透露向直接销售合作方支付的销售费用是多少,但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到,此类的产品通常给出20%-40%的成本。

  除了寄希望于项目本身的顺利处置,后期产品如何完成兑付,叶琳想不到其他更有效的渠道追回自己的本金;找律师起诉,本身需要较大的成本,而且此类案件到最后即使胜诉,执行效果也微乎其微。

  03

  如何鉴别私募是否正规?

  从官方渠道查询合法合规性

  正规,指的就是已经在中国基金业协会进行过备案的基金,只要备案了就意味着这家公司取得了国家认可的合法身份证。

  投资者可通过中国证券基金协会信息公式网址:http://gs.amac.org.cn/查询。可以查到公司的注册资本 ,高管团队等等详细信息。主要关注以下四点:

  1、一看机构诚信信息,被列入异常机构、失联私募等都需要注意,协会特别提醒的也要注意;

  2、二看公司注册资本,如果私募的实缴资本不足100万或比例没有达到注册资本的25%,就需要注意了,说明这家机构没有资金保证其有效运转,协会也会特别提醒;

 

  3、三看公司高管是否具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私募高管要求全部有,股权私募是至少两名,如果私募高管列表里多位是“否”,需要小心;

 

  4、四看私募备案产品信息,如果这家机构登记满6个月还没有备案一只产品,就要小心了,另外点进去看这些产品,应披露、按时披露、未披露信息的情况。还有可以看看法律意见书等情况,是否要求公示,有没有公示。

  04

  私募有“三不”:

  不公开、不承诺、不能人多

  经过上述备案查询等四步骤,可以过滤一大部分假冒私募机构。此外还要注意私募基金有“三不”:不能公开募集、不能承诺收益、不能人数众多。

  1、产品募集方式:私募不能公开募集,私募基金只能私下向特定的对象募集,而不能像公募基金那样向广大公众推广募集。

  比如,不能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宣传,不能通过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等。如果遇到以公开方式募集基金的私募机构,那基本就是骗子。

  2、私募投资门槛:门槛规定单个投资者的投资额不能低于100万元,如果遇到发行的投资门槛低则几万元高则几十万元等标准不一的产品,投资者需要重点考察。

  对合格投资者的规定:个人方面,要求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3年人均收入不低于30万元,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同时,还要求投资者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3、是否承诺收益:私募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都是不能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的。如果私募基金的发起人向投资人许诺保底收益或给出明确还本付息或确定的回报约定,那就是涉嫌违法了。

  石锋资产董事长郭锋还告诉新浪财经,除此之外还要看私募业务本质上是否有资金池、是否有明确的底层资产投资策略和历史业绩,是否有合规托管和三方持续的资金监督,团队是否有宣传的投资能力等。私募证券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应该区别分析各自的风险点。

  05

  协会备案、银行托管就安全了吗?

  并不是

  不法私募机构在进行宣传时,往往强调已取得基金业协会备案、银行托管,骗取投资者信任。这样就可以放心买了吗?有投资者分不清楚就上当了。答案肯定是不行!

  事实上,投资者应明确,私募机构在基金业协会的登记备案不等同于监管部门对其经营行为的合法合规性的“背书”。就比如,某人有身份证,但是并不是说他不会违法。

  基金托管方面,为充分保障基金投资者的权益,防止基金财产被挪作它用,一般正规私募基金都会设置基金托管机构,基金托管人来对基金管理机构的投资操作进行监督和对基金资产进行保管。

  即使确实是无托管的基金产品,作为股权投资基金的股东或者有限合伙人,你可以要求查阅相关的资金监管协议,也可以直接向资金托管机构或监管的商业银行求证,以确保资金托管的真实性。

  但要注意的是,基金托管人对基金资产负责,并不承担基金的投资风险。

  06

  八大技巧教你防“坑”

  为了投资者,监管层操碎了心。中国基金业协会去年推出了“正确认识私募,远离非法集资”的投资者教育主题扑克牌,相当实用,在业内很火爆。下面是根据中基协的主题教育活动,总结出的八大私募投资技巧,可以收藏哟!

  第1个小技巧:

  投资私募基金要审慎查证,到www.amac.org.cn公示平台核实基金管理人是否已经依法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

  第2个小技巧:

  投资私募基金后要持续关注,到www.amac.org.cn公示平台上核实您购买的私募产品是否依法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

  第3个小技巧:

  投资私募基金,请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询问基金管理机构收取哪些费用,如何收取,是否有收益分成,分成的基数和时间如何计算,计提方式是什么。

  第4个小技巧:

  投资私募基金,有问题请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授权的私募基金数据查询检索手机平台“私募汇”APP了解更多信息。

  第5个小技巧:

  警惕非法私募“年化收益30%-50%不再是梦想”、“保证固定收益8%”等号称保本保收益、高收益、无风险、稳赚不赔、赚钱才是硬道理的虚假宣传。

  第6个小技巧:

  行骗者通常“哪里有钱”就去哪――这意味着许多非法私募行骗对象是临近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对父母不停地提醒就是孝与爱。

  第7个小技巧:

  熟人心理:在面对亲朋好友等熟人的推荐时,投资者往往出于对熟人的信任,不仔细查看格式化的基金合同,不仔细核查基金管理人和产品,造成损失。

  第8个小技巧:

  礼品陷阱:不少非法骗局通过发放免费礼品诱惑投资者,特别是老年投资者。

  私募产品具有高风险属性,投资者应树立“投资风险”、“买者自负”意识,抵制“高收益无风险”噱头的诱惑,避免购买存在风险隐患的私募产品,切勿被所谓的高收益蒙骗,切记“你看中的是别人的收益,别人惦记的却是你的本金”。

  最后再次提醒: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再谨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家。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内容
    暂无...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