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申请小行星命名这件事,槽点有点多

zhonghua @ 2019年02月24日 乐活

作者:@天文八卦学家刘博洋  

 

听我逐一吐槽

 

看到这个申请证书,第一眼感觉就是,太浮夸了吧,哪有这么申请小行星命名的……

 




不过当然也许为了仪式效果,故意做一个浮夸的申请书用于摆拍,也可以理解,所以主要是看这个事本身靠不靠谱吧。

在”新闻“(广告通稿)里有这么一段:

在中科院云南天文台丽江天文观测站站长和寿圣、云南省天文爱好者协会理事长苏泓的共同见证下,IAU近地小行星监测研究员姜萌接收了此次申请,从而让“星越精神”在这颗新星球上得以着陆。
这三位对应除了汽车厂商代表以外,合影中出现的三个人:

 




于是我首先去问了一下和寿圣老师。他说“不了解”这颗星的情况,并在票圈说:

 




然后我问了苏泓先生,他说:

“具体我不是太清楚,我是那天在高美谷调试设备,临时被他们拉去合影的。”



好吧,那看来只有“接受申请”的姜萌是真正了解情况的人了。在汽车厂商的广告中,他的title是“IAU近地小行星监测研究员”。于是我加他后,就问他这个title是怎么来的。

他说这个title来自于“我们正在和IAU MPC(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共同合作的一个项目”。其中“我们”指的是国内一个私营商用远程天文台“以及佛罗里达州天文观测技术协会”。

而对于他们和IAU MPC合作的项目,姜萌表示其名称为“MPC CAT”,我问他“CAT”的全称是什么,他说:


 

好吧,看来是不想告诉我。

我自己去查,并没有找到CAT项目所指为何。不过就暂且相信 MPC 确实有一个项目,是招募了一些民间天文爱好者组织和公司一起合作好了,我仍然认为这不足以给项目的民间参与者冠上“IAU近地小行星监测研究员”的名号――这个说法完全是在试图让人相信,姜萌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直接代表。

下面从小行星命名流程的角度做个分析。

上面的“申请书”提到,这个天体是“2019年2月10日发现”的。这里有一个直接的问题,这个小天体是否具备了申请命名的资格?

不妨参考 MPC 网站关于小天体命名的说明:How Are Minor Planets Named?

简单说:

1、首先需要在两个不同的观测夜看到同一颗新天体,并且确认它以前没有被发现过,然后这个天体可以获得一个临时编号;

2、继续对其观测,确定轨道参数后,要至少观测4次冲日(跟太阳的黄经相距180度),才能获得一个永久编号;

3、获得永久编号之后,发现者才可以提交命名建议,然后一个15人委员会将会审查这个名字;

4、命名有很多限制条款,其中一条是,不能以商业目的来命名(“纯粹是或主要是商业性质的命名是不被允许的”)。

小行星冲日往往一两年发生一次,4次冲日意味着从第一次发现开始,往往要花费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获得永久编号。所以如果这个天体真的是2019年才第一次发现,那现在根本没有申请进行命名的起码资格。

为了确认这个小行星的具体信息,我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中心(MPC)下载了轨道数据库(MPCORB Database),进行了检索。

这个数据库既包含那些已经发现了很久,取得正式名称或者正式编号的,也包括那些发现了没几天,只有临时编号的小行星。

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1、在全部2019年2月上旬发现并获得临时编号的小天体中,没有任何一颗的绝对星等是15.6等,公转周期是1674天,连接近的也没有;

2、在数据库所包含的全部天体中,倒是有一些满足“绝对星等是15.6等,公转周期是1674天”,但是它们中又没有刚发现的。

所以该汽车厂商的“天文兴趣小组”发现的到底是什么,恐怕要他们做个具体的说明。

总结本事件的槽点:

1、小行星命名规则中,不允许商业性质的申请;

2、这颗他们所宣称的新发现的小天体,是否真实存在,仍然存疑;

3、即使存在,应该也还没有进行申请命名的资格;

4、即使有资格申请,接受申请的人既不是IAU MPC的正式成员、也不是命名审查小组的人,没用。

应姜萌要求,附上我跟他的全部聊天记录:

 



链接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