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这篇文章两小时后,你一定会惊呼之前白看《波西米亚狂想曲》了

laodang @ 2019年01月26日 乐活

作者:@墨墨_Lanny

 

 

看这第二遍,不让你哭,只让你惊叹。

应该,会点进来看这篇推送的人,绝大多数都看过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了,不论去年专程去境外看影院的,还是等到这个月中旬网盘见720p和1080p的,反正应该都看过和哭过了吧?

 



不过,容我说一句,你看过的那遍《波西米亚狂想曲》,可能辜负了电影付出的最大心血。何以见得?先给你看几张电影截图: 

 


维基百科说,Freddie Mercury去Capital电台偷跑宣传《波西米亚狂想曲》,拿的是一张白版试听碟(即封套和碟芯是通用白色)。电影这里,Freddie手里果真是一张典型的白版碟。

 



Queen乐队卖掉车加上成员所有薪水去录制第一张专辑时,影片里的这位录音师出现了没几秒,其实这个人物原型名叫Roy Thomas Baker,是著名的录音师和音乐制作人,就是他制作了皇后乐队的前五张专辑(以及无数大牌音乐人的经典专辑)。电影里没有列他的名,要不是有个情节里有人很简短地叫了他一声“RT”证实了他真正的身份,大师差点没有名字。

 


Freddie Mercury在Live Aid演唱会从后台走向舞台时,有一组人刚从舞台上下来在他身边一闪而过――那是U2乐队,黑衣服的Bono当时还是长发。同样,如果你没仔细看,巨星又成了临演。

 



这位卡车司机在片中是很小很小的临演,但他的扮演者是Adam Lambert。要不是上周Adam自己在推特上证实了这个大胡子是他演的,那至今都没人知道这位近几年一直和Queen一起巡演的大咖跑了个小龙套。

等等等等。

以上这些其实还是电影里最容易发现的梗,更多更深的梗还有无数,有些甚至据说至今没有被发现。

虽然为了人物设定建立符合电影拍摄以及回避Freddie Mercury和艾滋病斗争的最后岁月的需要,《波西米亚狂想曲》在Queen乐队的历史时间线上做了一些调整,但这部电影在还原历史真实尤其在道具的使用上,简直走上了钻牛角尖的“邪门歪道”――事实上,早已有口皆碑的电影最后十五分钟对1985年Live Aid演唱会的神还原,不过是这种“邪门歪道”的最“傻瓜相机”式的表达而已了。

我们已经知道《波西米亚狂想曲》获得了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最佳混音和最佳音效剪辑的提名,并获得了第76届金球奖最佳电影类剧情片和电影类剧情片最佳男主角,但如果奥斯卡和金球奖有“最佳道具奖”或“最佳考证奖”,那今年的赢家都不用选,直接就是《波西米亚狂想曲》了。

《波西米亚狂想曲》剧组是如何能在今天如此逼真地还原三四十年前的吉光片羽的?除了怀着一颗对Freddie Mercury、对Queen以及对那个时代的传奇的敬畏之心,如下亲历历史的传奇本尊更是功不可没:Queen的吉他手Brian May和鼓手Roger Taylor这些年来一直有去片场保驾护航,不单担任本片的音乐执行制作,还对每一个历史事实、每一句话尤其是演唱会的方方面面提出最原版的指导。他们甚至从家里拿出了当年的原物作为道具(此时道具就已经不能叫道具了):

甚甚至,他们在片中客串了一两秒:

 


Jim Beach,这位被Freddie Mercury“赐名”为“迈阿密海滩”的经纪人,是电影的制片人。Freddie Mercury的私人助理Peter Freestone始终坐在编导旁边盯着监视器,每一句台词编剧和导演都会问他“要是Freddie本人他是不是会这么说?”他如果有异议,导演就会按他说的让拉米・马雷克重拍一条。

我在看《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时候,一开始是这张七寸单曲黑胶的label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就是当年Queen签约的EMI百代唱片公司通用的黑胶碟心label,这个绝大多数观众不会注意的细节,电影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让我很惊叹,然后通过网络去搜寻相关资料,结果这一搜简直打开了一个新天地:《波西米亚狂想曲》简直每一秒都有彩蛋,每一秒都有历史vs艺术的照应和回味。

所以我开始做《波西米亚狂想曲》注释版中文字幕,最后整理出一百条注释,加上中文字幕本身,花了一星期。我本不是Queen的粉丝,以前听他们的专辑也就是过过耳而已,但在做这个注释版字幕的过程中,我最终完全掉在了Queen的坑里,成了“Queen’s man”。

现在我也想把这份感觉分享给大家。既然由于非常明显的原因,《波西米亚狂想曲》无法在国内大银幕上映,只能通过大家的电脑播放器出现,但那倒反而形成了对这部电影的某种尊重――因为你可以随时按下空格键暂停,看每一条长长的注释,进而惊叹电影在细节上的用心,而这在大银幕上,没法做到。

 

 

链接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