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西谛:我是如何花365天治愈拖延症的
tilamisu @ 2018年01月03日 乐活
微信公众号:卫西谛照常生活
『我从2016年12月3号开始了『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的私人观影和写作项目,每天看一部经典电影,写作一篇观影文字。直到2017年12月2号,这个项目顺利完成。(关于这个项目的缘起,可以阅读:和电影生活在一起)这个365天项目的难度在于,每天至少要花4小时做这件事,并且不能中断。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不断有朋友和读者问我,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篇文章根据我365天的亲身体验写成,希望能对大家的好奇和困惑有所帮助。
2016年12月1号发出这篇公号时,我只知道这个项目要完成很有挑战,但并不知道这件事具体到每天每夜它意味着什么。 当这个项目过了大半年,我已经不再在意阅读量、甚至连自己的朋友圈也不再转发,让每天的观影与写作真的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 就在这时,我记得大概是今年夏末的时候,有天晚上我在刷牙,泡泡(我的太太)突然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吓一跳。 泡泡:我觉得你变了。 我:……???! 泡泡:以前我跟你讲什么事,你都是回一句话――“明天再说”,现在你不讲了,会直接做掉。 现在想起来,我以前拖延到什么程度?连打一个煤气灶或洗衣机报修电话都要拖上几天。泡泡跟我说完,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拖延症随着这个项目正在治愈中。
项目开始的第一天,南京,家 Day 1 ,2016年12月3号 其实大家都是成年人,每个人都懂“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这个道理。为什么现在不讲“明天再说”了呢。因为“明天的事”这个“事”被具体化了,也就是说明天真的还有“明天的事”。就我而言,我明天得花两小时看电影,同时得至少花两三小时写文章。 一旦在心里形成这样的时间概念,那么“今天的事”就变得必须今天完成了。 也就是说要为自己设一条真正的Deadline。这条线是不能找借口突破的。 我写了差不多20年的专栏。以前每个月30号要交的专栏,绝对不会29号交;每周日夜里12点要交的,也绝对不会11点交。这是写专栏的作者的通病。这种拖延症的具体表现就是:开不了头,但之前好几天又做不了事。焦虑得要死要活。 但另一方面来想,绝大多数作者并没有让报纸杂志开过天窗,这说明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Deadline。在真正的Deadline面前,大家都会遵从的。 所以,治愈拖延症,实质上就是如何调整自己遵从的Deadline。我在这个项目过程中,其实是就把Deadline调整为每天午夜12点(因为微信公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次)。 说到这里,好像又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是不是简单了一点?毕竟今日、明日,只有两天。但要365天每天都这样,怎么办到的? 在项目进行时,我真还没有想过。从12月3号完成最后一篇文章推送,至今后台每天都有许多人来问我这个问题。这促使让我花了一段时间去回想来路,在这里整理一下自己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对心理学没有什么研究,没办法从科学角度来讲。这里所说的经验,完全从我亲身经历出发。 要走出舒适区 在回溯这个项目时,我觉得自己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开始这个自虐型项目? 或者大家要反问自己为什么要治愈拖延症? 以我这个重度拖延症患者的自我剖析来说:拖延往往是为了保持现状,是想让自己留在“舒适区”。而我们又想要走出“舒适区”,因为我们都感受到现状是没有安全感的。 我在开始这个项目之前,生活大体是安定。一方面确实还算舒适,但另一方面还远谈不上有长期安全感。这就造成了焦虑。大家如果现在回头读我项目的自序《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的话,肯定能感受到当时这种焦虑。 比如在事业上,我的身份是所谓的影评人、专栏作家,但是传统的媒体都已经崩塌之后,同行们纷纷转行为自媒体运营者,投身各种内容创业。这时候我的自我定位变得有些混乱了。另外,我和太太刚刚创办了帆布包品牌“四百下”,工作室有四五个小伙伴,在销售不稳定的情况下,压力也很大。 我的项目是在这种情境下开始的。我想要做出自我调整。花上一段时间,哪怕这段时间所做的是一件无用的事。“和电影生活在一起”这个项目要做一年,几乎没有名又没有利又不锻炼身体(有的话也是微不足道的)。 但这件事对我来说很有趣。它能让自己立即行动起来。就像我昨天写梵高时引用的话:“一个人不能失去创造的力量”。 去做自己真正爱的事 走出舒适区不难,难的是不走回去。 我回想一下自己怎么坚持下来的。看起来365天,每天都要观影、又要写作,真是如此之难。但这两件恰恰是自己爱的事,而且也是自己能做的事。 我所选择的电影,绝大多数是对自己胃口的经典之作,不会看厌的那种。写作实际上是帮助我梳理自己的看电影记忆,也帮助我学习之前不了解的电影文化。写得过程促进我去理解、思考这些电影。 当你发现自己每天都因此有收获,每天都让自己感到充实,你就能继续下去。 如果你想做的一件事,不纯粹是自己爱的事,而是怀着功利的目的,除非跟人签了合同,有法律制约,否则可能很难坚持下来。 ――当然我也很佩服那些减肥获得成功的人士。美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
在酒店里看《阮玲玉》,香港 day 118,17年3月31号 反时间碎片化 在移动互联网掌控我们生活的时代,时间的碎片化已经是既定现实。我觉得也不可逆转了。 我以前也接受一种主流的说法,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去适应这个时代。进行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学习。 作为近距离的旁观者,泡泡也说我,学会抓紧一切时间了,比如在火车上看电影,坐飞机写文章。表面上来看,这就是利用了碎片化时间了。 但我仔细想了一下。我觉得恰恰相反,我的项目能做完,是学会了如何让碎片化的时间重新整合。 就像我以前说的――看电影和写作是不能碎片化的,它们都必须要相对完整的时间。 现在回想起来,在过去一年当中,我的心里永远在对时间进行排列组合。只是当时我自己是无意识的。 从前,因为时间已经碎片化了,一会儿来个网购点个外卖、一会儿收货吃饭都拍照修图发朋友圈、再过一会儿看看有没有人在朋友圈点赞……时间太容易被浪费掉了。 但做项目这一年我所做的是,通过合理地安排事务,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消遣,把原本“碎时间”变成“整时间”。 我几乎是随时都在计算下个月、下周、明天要做哪些事,然后根据这个实际情况,安排看什么片子、怎么写。 最难的几天,是项目刚刚开始大约一个月的时候,我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一起去西班牙旅行,十多天的自驾旅行,从早上八九点出发,晚上到另一个城市,沿途又要玩耍。但即使这么难的情况下,我发现只要合理安排,仍然能在一天里腾出一两个小时的整块时间来专心做这件事。 所以回过头来看这一年,我发现自己不是每天挤出4小时来,而是好像每天多出4小时来――当它变成了碎片,其实大多是被浪费掉了。
在马约尔广场与阿莫多瓦重逢,马德里 day 38,17年1月9号 永远不要看终点 任何一个有挑战的项目,都有一个较高的目标,有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终点。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我为自己的项目定的是:365天每天看一部经典电影、每天写一篇观影日志。请注意,我为自己设了底线――只要中断一天,就宣告项目失败了。(从现实来说,难度很高的事一旦中断,确实很难重新开始的。) 是不是很像走钢丝? 说实话,在项目还没开始的时候,还有刚开始时总是“畅想”有完成它的一天。但是,你看看朋友圈里,都是怎么表达加油的――
虽然是相熟的朋友的玩笑话,但是真的很残忍啊,想想遥遥无期的终点,有时想死的心都有。 后来我迅速调整了心态,不去想第365天怎么样。不去想如何完成剩下的350天、300天或200天。我只想――第二天怎么写,下一周看什么片。就这样。 大家一定听说过,走钢丝的人每次要完成表演,他都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不向两边看,只想向前走;2,永远不要看终点,只注意自己脚下的路;3,每一步迈得都很小。 我不觉得自己有走钢丝的人那么厉害,但道理都一样。 不要求完美主义,要求马上动手。 为什么人会有拖延症? 以我二十年写专栏的经验,每次拖延就是下不了笔。下不了笔,实际上往往是卡在文章的开头上。 万事开头难,文章也一样。 有一种说法我很认同,就是写作者总认为会有更好的开头。换句话说,其实每个拖延症患者都可能是完美主义者。 拖到最后,有可能激发自己新开场的灵感,但大部分时候还是三天前、半个月前想到的那两句话。 但是我的项目是每天进行,拖不起来,这反而让我放弃“盲目的完美主义”。我训练自己,坐下来、马上动手。有时候写完,时间够,就再从头修改;不够,就保持当时状态的痕迹,也顺其自然。 对于写作者来说,开头真是太重要了,其实我每天还是会想。但是我学会不首先要求自己做到100分,也许开始只要80分就够了。更重要的是马上开始,以及按时完成。
陪岳父母在京都的夜晚散步,京都 Day 313,17年10月11日 让它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最后一周,朋友之间纷纷打赌说,我写完最后一篇,一定会痛哭一场、或者狂喜。但实际上我的心情很平静。对我来说,第364天和第365天没什么区别,第366天和第365天也没什么区别。 因为在我看来,每天的观影和写作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我会踏实地进行下去,但并不会太过于重视它。 我后来自称这个事情叫做“写作业”。我觉得就像中学生每天写家庭作业一样,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它真的真的真的每天要做。 这种心态很重要,它在你的日常中形成一个“场”。 具体来说,就是当它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之后,你的家人、身边的人、所有人都会觉得你要完成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于是就会让你在生活中形成一种氛围,也是一种向心力。这种氛围会推动你持续做完这个事情。 所以在持续完成一件事的时候,需要平实又坚定地去做,尽量让大家认同你。动不动就把自己隔绝起来的“闭关”,反而没有这种向心力有用。
工作室收养的野猫虾米生了一只小猫,南京 Day282,17年9月10 倦怠期怎么办? 很多人问我在这365天中有没有焦虑过,有没有想过放弃?我很理解这种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或者都怕遇到)过不去的时刻。 焦虑肯定是有的。以前写专栏,每月一篇时,一个月焦虑一次;每周一篇时,一个礼拜焦虑一次。现在是每天焦虑一次。 我自己感觉焦虑并不可怕。但一定要学会和焦虑相处。当焦虑出现时,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会促使你神经紧张,激发思考。 诚实地说,这个项目非常艰巨,当中是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让人想要放弃――尤其在倒数两个月时,我因为感受不到成就感,还接到一部电影的邀约(想到在片场很难持续下去),于是一度真的想提前结束了。 只要一想到提前结束,这时候会有十多个自己跑出来劝自己说:放弃吧。后来有一个朋友骂醒了我。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就醒了:事情分两种,做完的和没做完的。 不过每逢倦怠期,我也能立即就找到了调整方式。比如,换一个环境,到咖啡馆去写。有时,也会找朋友一起看(赛人来南京做讲座,我也没放过他)。 大家看我365天的片目安排,一定注意到它没有一定的规则,也没有按电影史的时期按部就班来看。这么做一是为了配合自己现实生活的时间安排,来选择看什么主题的电影;二是为了让这个项目有一些变化。 为下一周排片是我这一年里莫大的乐趣。设计什么样的单元,在这个单元里选择哪七部电影,这七部电影怎么排列,都有我的私人想法。 这就像设计长跑路线时,沿途需要一些不同的景观一样。 所以对付倦怠的方法,就是让它变得更有趣。拿出自娱自乐的精神,为自己设计更好玩的场景。
新浪潮第一周写作照,南京,家 Day 76,17年2月16号 拖延症需要被彻底治愈吗? 虽然我写了很多条自己治愈拖延症的经验,但我始终认为不要太怕拖延症。 过于在意拖延症,实际上是怕自己一事无成。 关于这一点,我最近两天在微博上读到博主“莫水田”的话,很有启发,同时也让我非常感动。 首先她对拖延的看法和我很接近。她觉得拖延对她来说意味着所接到的学术任务不够“美”。实际上也正是我说的如果不够爱这个事是很难最终达成的。 另外,她还说了一层意思,我很认同,她说得很美。――“更美的东西才会给我挑战,让我有行动和创作的欲望,所以我现在再拖延的时候就会写写诗画画图想想艺术问题,拖延就变成了一种生产。” 关于拖延的问题,我觉得需要不同的角度去看。适度的拖延,有时候是在为自己的身心做适当的调整,甚至还照样会生产出一些很美的艺术作品来。 所以我们需要防止的是,过度的拖延,过度的舒适区依赖。但同时也不需要将拖延症视为人生大敌,好像不彻底治愈它,就什么事都做不了。这其实只是为自己的懒癌提供了另一个借口。 我现在的感觉…… 当整个项目结束的那天,心情确实很平静,也实实在在地感到一种轻松。这下好了。又可以去追美剧,出门不需要计算时间,夜晚也可以虚度。也不错。 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完成一件不容易的劳动,既松了口气,又感到骄傲。可以对自己说:我做完了。 其实生活什么都没改变,明天该来的烦扰一样不会少。在我看来,通过这365天,我认识到形成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比什么都重要。
春天的工作室门口 金毛淡淡、泰迪南瓜、怀着大橘的野猫虾米 Photo by 梅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