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村春子与北京的秋天

laomao @ 2016年11月28日 乐活

作者:@蔡剑平

 

今年上海电影节展映了小津安二郎回顾单元,令广大影迷大饱眼福,不过多数人在讨论小津风格、八卦、女神原节子等等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在这些影片中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要配角,她就是在日本与中国影坛都有着重要地位的日本著名表演艺术家杉村春子女士。相信她在《东京物语》中“惹人厌”的大女儿形象令人过目难忘,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性格非常强硬的人,她是日本三大新剧团之一“文学座”的元老,在日本戏剧界有着“大姐大”的地位,更曾因其对文学座的“专横”统率而引发大量团员退团事件(详见“《欢乐的琴》事件”)。当然,杉村春子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她早在1960年就带剧目访华演出,此后与中国以及中国影人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往来,是中日电影交流史中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有关于杉村春子与中国的渊源,我以后将撰文详述,这里翻译一篇李顺然(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日本问题专家)追忆杉村春子的专栏小文,聊以纪念。本文原载于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国际在线日文站的“东眺西望”专栏(李顺然)。

《杉村春子与北京的秋天》
我与活到91岁,从艺终生的日本著名女演员杉村春子有过两次对话。这两次对话都是在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晚会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在谈论北京秋天的杉村春子,右为李顺然)
第一次时,我对她说:“我还没去过广岛”,杉村看着我的眼睛,叮嘱似地缓缓说道:“那请你一定要去看看。你一定能理解到日本人和平的心意的。”于是我跟她约定说:“我一定会去的。”

 

(第一次日本新剧访华公演,摄于北京。左起周而复、杉村春子、田汉、岸辉子、夏衍,摄于1960年秋)
第二次我们谈论的话题,是北京的秋天。杉村两眼生辉,激动地说道:“北京的秋天真棒,我真想每年都去啊。北京的秋天,有着我许许多多难忘的回忆。”
D杉村春子与白菊D
杉村春子与北京秋天的难忘回忆,在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就是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1972年,发生于北京的秋天的一个画面。当时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宴会,席间,周恩来总理走向身穿和服的杉村春子,向她赠送了白菊花。杉村把这朵白菊花制成了标本,一直珍藏着。

 

(邓颖超女士将自家的白菊赠送给杉村春子,摄于1977年秋)
周恩来总理于四年后的1976年去世,次年的1977年秋天,杉村去看望了周恩来总理的遗孀,邓颖超女士。邓颖超女士将一束白菊花赠送给杉村春子,说:“这是我们家院子里开的白菊。”白菊在杉村春子对北京秋天的思念中,一定是非常特别的存在。
`杉村春子与万里长城`

 

(在万里长城上的杉村春子与加藤周一,摄于1971年秋)
提起杉村春子对秋天北京的难忘回忆,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那发生于1971年秋天,她与中岛健藏等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同伴们访问北京,游览万里长城时。杉村要拍一张纪念照,于是把相机交给站在长城墙边上的同行者,曾在威尼斯、柏林电影节获奖的日本著名导演熊井启,让他按一下快门。一般来说,拍照这种事情,顶多二三十秒就能搞定的,但到电影导演熊井启手上就没那么简单了。对于当时的情景,同行的日本评论家,被誉为“日本的良心”、“日本的头脑”的加藤周一在《杉村春子与中国》这篇文章中如下写道:
“……但是,一旦相机到了熊井手上,他可不会随随便便糊弄了事。不管是观光纪念照还是什么,他都要或爬墙,或趴地,旁若无人,一定要找到最合适的拍摄角度。吃惊的游客们很快就都聚集在周围看热闹,而杉村则镇定自若,露出微笑,愉快地站着让拍照,就好像一朵花儿一样。”

 

(杉村春子的书法作品)
确实,杉村春子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像花儿一样。总而言之,就是那纯洁而香味浓郁的白菊花吧。在秋日艳阳高照的北京万里长城上,名演员与名导演织就的名演技,以及将其撰写成美文的名评论家,我特别喜欢这则汇集了名演员、名导演与名评论家三个角色的小故事。

杉村春子于1997年春天去世,享年91岁,从艺终生。而在她当年的行程中,仍安排着秋天访问北京。

 

 

 

来源:迷影网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