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小亮微博:破解北京水怪之谜

kukumao @ 2019年04月09日 乐活

作者:@无穷小亮微博  

北京最有北京味的是什么地方?外地人可能会选天安门、故宫,但是要问北京人,他可能会说陶然亭周边。




因为这个地方在北京的南城,是底层市民生活的地方,培育了很浓的老北京文化,也叫宣南文化,就是宣武门以南地区的文化。北京小吃聚集的牛街、卖古玩的琉璃厂、耍把式的天桥、砍头的菜市口,还有李敖写过的法源寺,都在这里。我家长辈早先也住这,就在天坛北边的金鱼池一带。

陶然亭是北京南城市民休憩之地


陶然亭就是此处的一片湿地,早先叫南下洼,有池塘,有芦苇,是南城人的休憩之所。后来整修成了公园。很多北京人小时候都在这里玩耍过。

陶然亭公园




如今,陶然亭是一个平庸的公园。但30~50岁的南城人,可能记得一件事:这里出现过水怪。



1991年夏天,陶然亭湖面上出现一个好像是野兽背脊一样的东西,在水里边一飘一飘的。当时陶然亭附近有一个桥叫豁口桥,桥上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围观,光是维持秩序的警察就几乎快有一个连了。每个人都眼睁睁看到了这个水怪。



最后,一个老百姓用一根绑了铁叉子的长竹竿,费劲巴力地,终于把水怪捞上来了,原来是一根大木头。6月28号的北京晚报上,记下了围观群众的反应:



“蹲了半天,一身臭汗,谁知道是这破玩意儿。”
“传得那么邪乎,有鼻子有眼的,真是吃饱了撑的。”
“没白骑一个钟头的车,反正终于弄清到底是什么东西了,这心里不就踏实了嘛!”


不过还有一种声音,说捞上来的是木头,但是没准水怪不是这根木头,还没捞上来。所以当天晚上,还有数百人在陶然亭聚集围观。


贴吧上的北京人对此事的回忆




陶然亭这屁大点的小湖,竟有水怪,想想也是可笑。不过神奇的是,这并不是陶然亭第一次闹水怪,在一百年前,这里就出现过水怪,而且曾达到“举国若狂”的程度。



我最早是在《晚清社会传闻研究》里知道这件事的。据晚清学者文廷式记载:

甲午四月,京师宣武城南陶然亭边苇丛之中,忽有鸣声如牛如驴,鸣必三声,东西互疑,莫有定处。或云夜见其形,牛首蛇身。于是谣言四起。”
此事惊动朝廷,尚书翁同和步军统领福锟曾去探查。



这种闹神闹鬼的事,古代笔记里处处皆是,本来不足相信。但我越查越发现,这事应该是真的。因为各种人都记载过此事,并且口径相当一致:



光w甲午三月,京师宣武T外南下D陶然亭畔苇潭中,忽有怪声如牛鸣,其声呜呜然,人名之曰大老妖。――《清稗类抄・大老妖》
翁同日记里,连续两天记载了此事。光绪二十年农历三月廿六日(1894年5月1日),五城御史会议,计划割芦苇抓妖怪。大家怀疑其为蛟,但翁同认为是鼍(扬子鳄)。

翁同日记




第二天,翁同更是亲临南下洼(即陶然亭),看到大批围观群众,并听见怪声:如牛鸣盎中,连叫三声为一组。作为帝师,翁同自信地认为:听声音就知道,必定是个“短而鳞(脖子短又有鳞)”的生物,不是鼍又是什么呢?也不知他是怎么听出来的(说相声的:万物是一理,只要嘴大脖子粗,叫出的声音就大)。

翁同第二天的日记




据《春冰室野乘》记载,当时谣言四起。

有疑为蛟蜃之属者,有谓盗窟此中者,市井人妄绘其形,名之曰大老妖,谓其物专噬洋人。稍有识者,皆哂其无稽。而图说刊板流传。遍布大江南北,乃至新疆塞外。官吏示禁,竟不能止。
陶然亭的水怪,竟然被画成无稽的画像全国流传,连新疆人都知道了?我不知是真有此事还是文学夸张。反正多个时人笔记都用“举国若狂”来形容,可见事情闹得的确很大。

《春冰室野乘》对陶然亭水怪的记载




另外大老妖“专噬洋人”的说法,据说有人还写了首歌谣,叫《大老妖乐十声》,说只要大老妖“乐了十声”,就会“查外国,俱被水冲,连淹了二十国,皆成一片海”。文风颇似义和团揭帖,不过当时义和团还没闹起来。估计前面还有乐一声、乐两声、乐三声……可惜没找到全本的。



后来,内务府请来和尚老道设坛念经驱妖,还出动了兵士在湖边放炮。可水怪依然鸣叫,反把僧道和士兵吓走了。张豫荃(字其淦)所著梦痕仙馆诗抄中,有一首咏此事。全录于下,嫌长可以跳过。



右安城门当画晴,野畦浅水芦苇平。

忽有怪物如牛鸣,路人千万皆闻声。

喧传远近草木腥,街衢入夜无人行。

或图其状如蛟鲸,似虎摇尾转龙睛。

巨鳞修鬣腹膨,罔两罔象莫识名。

日午健儿敲铜钲,戈矛森立车冲~。

击以巨h雷霆訇,以临大敌心怦怦。

登刀蹋火道侣迎,敕召六甲与六丁。

呼星唤鬼与怪争,怪殊不惧反目矜。

若鸣得意声无停,健儿咋舌双目瞠。

拖泥带水如履冰,道人执剑走野亭。

护身符咒嗟无灵,我亦随众来郊s。

凤城景物争春荣,麦芒渐绿柳眼青。

轻风转蕙晚照明,莺歌燕语调凤笙。

万人如海身伶仃,枳篱薤陇侧耳听。

鸣蛙噪蚓集众蝇,心知其诞笑语倾。

嗟哉危坐高官形,柳阴歧路支凉棚。

藉资弹压列众兵。更欲纷调神机营,

举国若狂谁使令,解人难索系我情。

石言蛇斗传所称,妖不自作由人兴。

见怪不怪真典型,诸公衮衮来槐厅。

纷披宫锦带雀翎,口蜜腹剑利是征。

误人家国倾人城,此真怪物是咎徵。

灾祥在德天所凭,反德为乱妖灾生。

嘻嘻出出闻于庭,我欲射之弓阴。

杌饕餮服上刑,天为一笑河为清。

人妖既除邦乃宁,物妖有象禹鼎呈。

何至妖异喧神京,无乃小怪作大惊。

闹腾一阵之后,怪声“于六月初其声乃止”。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20多年后,民国五年(1916年)夏季,陶然亭苇荡里又传出了那种牛鸣声!百姓的集体记忆再一次被唤醒,全城议论纷纷。这一次已是民国,政府做法更为务实。京师警察厅总监吴镜潭(字炳湘)直接派人去芦苇中搜捕。惊起一种怪鸟,用枪击落,做成标本,送到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陈列。时人称为“妖鸟”。至此,水怪之谜才真相大白。


吴镜潭




网上的各种资料,就是这样记载此事结果的,但没有说清到底是什么鸟,算不上真相大白。我来了兴趣,打算查清楚。



我先买到了一本1997年的书《京城怪事》,里面对此事描述极详细,连警察的作战部署、用的武器(马克沁重机枪)都写到了。并且说打死的是两只鸟,一只三尺,一只二尺,嘴长大,鸣叫时会用嘴插入水中共鸣,让整个湖水都为之颤动。

《京城怪事》记载




如果是这样的体型和嘴型,我觉得很可能是鹈鹕。鹈鹕不是北京本土的鸟类,在北京,它属于过境鸟,就是它迁徙的时候,偶尔以北京作为歇脚点。不是年年都有。所以对于北京人来说,鹈鹕罕见。隔二十年出现一次,就比较合理了。这两只鹈鹕很可能是在陶然亭芦苇里休息的时候,藏在了南下洼的芦苇丛里鸣叫,让人害怕了。

卷羽鹈鹕




我找到一段卷羽鹈鹕的叫声(来源:鸟叫声音网,录于保加利亚),这种鹈鹕有出现在北京的记录。还是和传说非常相似的,只不过没有三声为一组。


 

后来,我又在网上搜到此事的一个结果:击落的鸟“‘白色,喙下悬一大囊,鲜红色,临风张喙,其囊膨胀。’,原来是只鹈鹕。”似乎证实了我的猜测。



但我一直没踏实。

首先,“临风张喙,其囊膨胀”这句话,没找到原始出处,只有这一句,都是网上你抄我我抄你的。

其次,《京城怪事》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纪实文学作家。万一他在细节上夸张了怎么办?比如他说鸟叫能让“环湖震荡、堤岸皆颤”,就很夸张。一堆警察用马克沁对着陶然亭水面扫射,也有点像抗日神剧了。

第三,鹈鹕爱在开阔水面游动,没有一直躲在芦苇里的习性,且其体型庞大,很容易发现。



另外,我还找到北京电视台《北京话,话北京》的一期节目,提到了陶然亭水怪。内容跟《京城怪事》几乎一模一样,区别是,节目不知为啥,直接给鸟盖棺定论,说是两只鸬鹚。但是没提供任何根据。关键是,鸬鹚叫声并不像牛啊。

《北京话,话北京》截图




所以下一步,我的目标有两个。1.找到民国时报道此事的报纸。2.找到“妖鸟”标本的照片。

我向@战争史研究WHS 、@马伯庸讨教,二位皆热情帮助。感谢!其中@马伯庸 提供的一个报纸新闻尤为有趣:



《实报》(1942年4月16 日):【稷园四异物】

北京中央公园(注:今中山公园),为清社稷坛所改建,故又称稷园。园内花石林木,蓊郁优美,冠绝一时。而尤有异物四种,为世所罕见者,分志如下……

二、 妖鸟标本:

此标本为警厅所制赠,现陈列董事会北厅。前国闻周报记者徐一士君,曾撰文纪此妖鸟之来历云。光绪甲午年陶然亭侧,发现巨声若雷鸣,当时举国若狂,官家搜捕不得,纷扰数月始息。当时张豫荃、赵尧生,均有长歌纪其事。后於民国五年,忽又出现,怪声如前。经警察搜捕,一方刈取芦苇,一方斛水令干,果於丛苇中发现此物,怒嗥欲飞去,经枪击坠落,爰制成标本,送本园陈列。以此小巧之物,两度轰动朝野,先后达二十余年,殊可怪也。

(注:另外三种异物为涵水石、内坛门二石狮、草亭上树根刻画,与此文无关,略去。)

 

这段报道有这样几个亮点:

1.    民国时出现的水怪,并不是被马克沁重机枪扫死的,而是警察一边割芦苇,一边舀水而惊飞一鸟,再被枪击落,过程更为可信。

2.    似乎只有一只鸟,不是两只。

3.    陈列地点写得很详细,应为亲眼见过标本之人所写,对鸟的形容是“小巧之物”,那么《京城怪事》里说一只长三尺,一只长两尺,就不对了。



我开始不敢相信《京城怪事》和《北京话,话北京》的描述。还是找民国报道最靠谱。我拜托在故宫工作的@不得不犯狗 ,帮我找找资料。



不愧是故宫的,真有办法,狗老几天前跟我说:找到了,是去中山公园不开放的资料室找的,园方工作人员也大力协助。我激动地收到文件,打开看了起来。



首先是《中山公园志》。此图证明妖鸟标本只有一件。


“妖鸟”还被单独记录。可见,鸟身高只有1尺,并非3尺或2尺的大鸟,确系“小巧之物”。形态为:全身虎皮色,又似土色。嘴尖长,足有四爪,甲坚长,眼黄瞳黑。


《中山公园志》认为其是“夜鹭”。首先不可能是夜鹭成体,成体是蓝背白腹,不是虎皮色。

夜鹭成体


亚成体倒是颇似虎皮色,但问题是,夜鹭的叫声类似青蛙,不似牛叫。而且夜鹭白天常在树上休息,傍晚又爱在岸边站立、天上飞来飞去,不会一直躲在芦苇里,在北京是湖边常见水鸟,大家不会没见过。

夜鹭亚成体



我把这些文字描述发给同事@prayingzy和@筝小tigerzone,他俩都是观鸟达人。他们认为,最有可能是大麻Zjiān。


我打开了狗老发我的其他图,顿时瞳孔都放大了。这是1942年3月28日的《新北京报》第二版,几乎整版都在说陶然亭的水怪!而且!有妖鸟照片!


这一版的起因,是记者“无二”去社稷坛(今中山公园)游玩,见到此标本,觉得很有趣,拍照撰写了报道。现将其文抄录如下。抄时感觉,看民国报纸还挺有意思的:



《声如雷鸣震惊古城 中央公园之妖鸟》记者无二 特写                                                       在前清光绪二十年间京市城南南下洼子苇塘中,曾经发现怪物,鸣声如雷,人不能见。当时谣言四起。举国发狂,谓为妖孽作怪,捉之不获。到民国五年:怪声又作,警厅怒而严搜,结果发见是一只鸟儿作祟,用枪射下,谣言始止。此事经过,老北京类能详述。此鸟现在中央公园董事会陈列。鸟儿何以能作雷鸣呢?也真奇怪,记者昨游稷坛,得睹此鸟,觉得这是一个大可研究的动物,而且是一件有趣的轶闻。所以摄影写记于次。
 

《光绪二十年 首次发现怪声  声如雷鸣出自苇塘,谣言I起人谓为妖》                                       事实是这样:北京的南城外,陶然亭畔南下洼子一带,在昔即是一片芦苇。地方虽然荒僻,可是时常有人去游玩。因为在前清时候,没有公园,人们没有宴息之所,遂皆往陶然亭去游览。因为陶然亭野趣盎然,颇有乡村风味。在光绪甲午年(二十年)南下洼子的苇潭中,忽然发出一种怪声,其声呜呜,好像牛在瓮里鸣一样,又像嗡嗡的雷声。无分昼夜,总是叫个不停。


日子不久就传遍了北京城人,说是:“了不得了,北京有妖怪出现了。”好事的人藉此造出许多谣言,有的说是蛟龙,有的说是鼋,因为苇塘有水,所以才有蛟鼋。又有人说声在地下,必是地内伏有妖精,伺机出世,倘若出来,必将大吃活人。又有人自作聪明,说是有大盗在苇中掘窟而居,故作怪声,以居民。又有人说这是一种专吃洋人的怪物。因此,当时皆以“大老妖”呼之。但是任何人都没看见这声音是什么东西。
 

《举国若狂:传系亡国之兆,又说战争之象》                                                                    不久,便惊动朝野。一般士大夫们纷纷去听此怪声,说也奇怪,那声音仍是嗡嗡不已,似远似近,简直叫人猜不出真相。念书的人更会造谣,说这一定是妖怪,更说是“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本来那时正是国运衰颓的时候,士大夫们附会其说,更似真有其事。事有凑巧,这年朝鲜战起,说者又说这是动兵的先兆。由是更是举国若狂,谈虎色变,一时陶然亭畔竟成了闹市庙会一样,每天聚集成千成万的人去听妖怪叫。全京官民,每天在惊慌失措之下,造成十分恐惧的空气。
这种谣传,不但是传遍京都,甚至于传遍大江南北以至新疆塞外。虽有明白人知道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官方也会百般制止,但是怎样也制止不了。那时的九门提督福锟,因为事出于辇毂之下,倘若惊动天子,如何是好?于是调遣大批军队在南下洼子苇塘一带严行搜索,结果毫无所见。内务府以为果然是妖怪,必须设坛祈禳,遂召僧人道士设坛讽经。以驱除之。闹了一阵,那怪声一点也不怕,仍然鸣个不休,一直闹了数个月才渐渐听不见这声音了。
 

《民国六年(注:“六”疑为“五”之误)妖怪再来,警厅刈苇捉妖,原是鸟儿作祟》                    奇怪得很,时隔二十年,到了民国五年夏季,南下洼子又发现这嗡嗡的雷鸣声。都人想起以往的怪事,以为是大老妖卷土重来,又造起谣言来。人民成千累万的去看,并且说这一次不定又应在什么乱事上呢?这一次却惹恼了京师警察总监吴镜潭(炳湘),认为妨害秩序,扰乱公安,毅然派大批警察搜捕。并且把这一大片芦苇全部砍掉,塘里的水用桶汲干,必须看个究竟。结果,在丛苇中发现一个鸟巢,鸟见人来,怒嗥如雷鸣,展翼欲飞,一警士举起手枪,一弹射出,该鸟应声落地。至此,二十年来的大老谣(不是大老妖)才明白究竟,原来是一只鸟儿作祟。
 这位记者详述了妖鸟的外形:




《妖鸟形状》      这只鸟身高一尺,颈长八寸,全身虎皮色,又似土色。嘴尖长,足有四爪,甲坚长,眼黄瞳黑,专吃小鱼。其状与“长脖老等”相似。或即系此类。但何以鸣声如雷,则不得而知。或是一种声袋变态,亦有谓系鸟吃小鱼时,嘴入泥中,吹气作声使然。诚属千古罕见,无以名之,故名之为妖鸟。现在稷园陈列,望动物学家,加以研究之。
 

看来,《中山公园志》里关于妖鸟的记载,就来自这版报道。语句一模一样。现在看这只妖鸟的标本照:




我把图片发给@prayingzy@筝小tigerzone 讨论,认为腿和脖子的长度、头部形状、脸部的髭纹、身体大小,都完全是大麻Z,而不是夜鹭、鹈鹕和鸬鹚。只不过标本做得不够专业,形态怪异了点。

活体大麻Z是这样的:

摄影:@prayingzy




“身高一尺,颈长八寸,全身虎皮色,又似土色。嘴尖长,足有四爪,甲坚长,眼黄瞳黑,专吃小鱼。”完全符合。



“其状与‘长脖老等’相似”,也是对的,“长脖老等”在北京指鹭类,因其脖子长,老是一动不动等鱼游近,突然捕食。大麻Z正是鹭科的。

摄影:@prayingzy


大麻Z酷爱藏身芦苇丛中,轻易不出来。所以虽然它在北京并不少,但除了观鸟爱好者,几乎没有市民能发现它。而且它一旦感觉危险接近,会竖直脖子拟态芦苇。上图是@prayingzy 老师拍摄的隐身状态大麻Z,即使在割过的芦苇茬子里,还是难以分辨,更别提陶然亭浓密的苇丛了。而且,它会在芦苇间筑巢,也符合记者所说的“在丛苇中发现一个鸟巢”。

摄影:@prayingzy


这是飞起来的大麻Z,权当被枪击瞬间的遗照吧。

下面就是最关键的问题:大麻Z的叫声什么样?@筝小tigerzone 提供了一段音频,发在了办公室群里。同事刘老师在出租车上听,把司机都吓着了。

 


上面这段应该是受到威胁发出的声音。平时的叫声是下面这样的,更似牛。但没有翁同所说的三声一组。




不过没关系,光绪年间那次水怪,由于始终未见其形,考证的价值已经不大。只要能把民国这次考证出来,就已经解了百年之谜了!在照片、描述、声音、习性全都对得上的情况下,民国陶然亭水怪可以99%地确定为大麻Z。



当然,各位如果能提供更多资料,那是再好不过。我很感兴趣那句“白色,喙下悬一大囊,鲜红色,临风张喙,其囊膨胀”到底是从哪来的。

 

清代《海错图》的作者聂璜,喜好考证鱼类名实,每考证出一种鱼名,“必浮一大白”。我不爱喝酒,在搞清陶然亭水怪之谜的当晚,浮了三碗炸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