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被扣押超600天,被引渡到美国条件已成熟? 中国驻加大使回应

gangqin @ 2020年08月08日  财经风云

孟晚舟被扣押超600天,被引渡到美国条件已成熟? 中国驻加大使回应

每日经济新闻 




从去年到现在,只要提到加拿大,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孟晚舟。时至今日,孟晚舟已被加拿大扣押超600天。日前,加拿大总检察长称孟晚舟引渡到美国的要求已经满足。

据环球网,在这一背景下,正值中加两国建交50年之际,中加关系将向何处去?8月6日,白岩松连线中国驻加拿大大使丛培武。

这是美国一手策划的严重政治事件 加拿大充当了帮凶和打手

白岩松:最近看媒体报道,加拿大有关人士说,将孟晚舟引渡到美国的条件已成熟,这意味着什么,假如孟晚舟真的被引渡到美国,会对中加关系产生何种影响?

丛培武:西方有些媒体的报道实际上和事实不太相符合。实际上这是加拿大司法部长的律师做出这么一个陈述。这实际上也是他从一开始,作为检方律师就提出的这么一个观点。当然我们对此坚决反对。关于引渡的问题,现在还是一个假设性问题。我要说的就是,如果真正发生,当然会有十分严重的影响。我刚才也讲了,因为这个事情本身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非正义性。中国人民对此强烈愤慨。而且我们也向他们表明,中国政府维护我们利益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应该说,中国早已不是一百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世界早已不是美国和西方为所欲为的世界。所以我想,在这方面我们还会继续做好我们相关的工作,继续有力地应对这个事件,敦促加拿大方面修正错误,释放孟晚舟女士。

白岩松:据您了解,现在孟晚舟的情况怎么样?孟晚舟的事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事件?

丛培武:事件性质是非常清楚的,这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大家也都知道,2018年12月1日,中国公民孟晚舟女士在温哥华转机时,加拿大方面应美国要求,对她进行了无理拘押,现在一直处于保释状态,并且一直没有恢复自由。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们从一开始就说,该事件是美国为了打压华为和中国其他高科技企业而一手策划的一起严重政治事件。但加方是在动手抓人。所以我们说,美方是元凶,加方是帮凶。在这问题上,加拿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我们也不断敦促加拿大能够认清形势,认真反思,纠正错误,尽快释放孟晚舟女士,使她能够平安的回到祖国。


在谈及孟晚舟的状态如何时,丛培武表示:她肯定是承受了很大压力。但是我觉得她还是表现得非常坚强。

孟晚舟离回家还有多远?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是从来不会缺席

据央视新闻,对于孟晚舟事件,丛培武表示,美国是这场事件的始作俑者,但是加拿大充当了帮凶和打手的角色。现在人是在加拿大手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在敦促加拿大方面,能够正确看待事件的政治性和非正义性,尽快采取切实措施改正错误,做出正确决断,让孟晚舟女士能够尽早平安的回到中国。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是从来不会缺席。我们希望孟女士能够尽早顺利平安的回到中国。

孟晚舟事件背景下,未来中加关系是否乐观?

丛培武表示,孟晚舟事件再次告诉我们,两国关系要发展,就必须遵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现在不是中方做错了什么,而是加方做错了事情,所以我们一再要求加方纠正错误,做出正确的决断。

从长远来看,我们对中加关系发展要有信心,因为中加关系建交50年的经验也表明,两国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是符合两国共同意义的,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选择,时代发展的潮流。

美国打压华为容不得别人发展更好 加拿大要做出正确决断

丛培武大使说,我们最近在跟加方沟通交流时,向他们反复表明,美国这么多年,一直把国家安全的概念泛化,政治化,拿这个作为借口来打压华为公司和中国的其他的高科技企业,这说明美国就是不想让我们过好日子,容不得别人发展得更好、更快。加拿大很多国内的人对此也深有体会。

加拿大要自己做出判断,毕竟华为在加拿大也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多年来也投入了大量的经历,包括为农村的边远地区修建4G,得到很多民众欢迎。加拿大应该不受美国压力,不受美国干涉,从自己现在的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做出正确的决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增加中国投资者对加拿大的信心,才能维护加拿大自身标榜的独立的国际形象。

加拿大不必在中美间选边站队 不要充当美方推行霸权的工具

一是希望加拿大有足够的政治智慧,能够在发展对美关系的同时也发展对华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做的;

二是希望加拿大能够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决策,不要充当美方推行霸权的工具和帮手。

丛培武大使说,加拿大人民还是有自主精神的,包括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加拿大明确拒绝参加,表示不会参加没有联合国授权的军事行动;美国对古巴实施制裁,加拿大也一向认为违反国际法。早在1970年,中加两国领导人就做出了正确的决断,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实际上比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要早,这说明加拿大一度拥有政治智慧和勇气来冲破第三方阻力,发展对华关系。加拿大应该维护他们自己的传统。

(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综合央视新闻、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