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为何没当初那么美好了?

laomao @ 2021年03月05日 一种生活

最近几年,随着国内各种形态的互联网金融兴起扩张,互联网金融的辉煌不复从前
最近几年,国内各种形态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从P2P到网络小贷等等,很多互联网金融在发展初期都给人们带来了非常美好的用户体验,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和传统金融完全不同的服务模式。

但当市场规模逐渐做大之后,很多互联网金融越走越远,不仅带给人们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差,部分行业还衍生出各种骗局,甚至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这些互联网平台头顶金融创新的光环,在很长时间里享受着非常宽松的监管环境,而随着这个行业爆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互联网金融也从曾经的政策宠儿,逐渐变成了监管重灾区。



文|谢九



互联网金融曾经的美好


过去几年,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诞生都给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好体验。



2013年下半年,余额宝横空出世,刚一面世就有横扫传统银行之势,短短几年间,吸引了6亿多用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理财习惯。



和传统银行相比,当时余额宝的吸引力主要在于高收益和便捷性。余额宝诞生之初,收益率一度高达6%,而当时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3%。余额宝不仅收益高,而且非常便捷,可以随时购买赎回;购买门槛也非常低,用户用零散资金购买余额宝,每天的收益在账户上清晰可见,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资金利息损失,将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而在此之前,用户把零钱放在银行的活期账户上,资金利息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蓬勃兴起,银行存款开始向互联网理财大搬家,传统银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事实上,余额宝对应的产品其实就是一款普通的货币基金,90%以上的资金投向银行同业存款,这样的金融产品在市场上一直存在,但是经过互联网思维改造之后,产品的设计包装完全从用户角度出发,给了用户极其便捷的使用体验,所以,一款传统的普通金融产品,最终被包装成互联网理财,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和很好的回报。



不仅如此,互联网理财的兴起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传统银行的管理水平。表面上看,互联网理财导致银行存款大搬家,给传统银行带来巨大挑战,但事实上,互联网理财的兴起,让习惯了躺赚息差的传统银行不得不反思并做出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倒逼传统银行改革。在互联网理财兴起之后,传统银行开始放下身段,从用户角度出发,推出类似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将货币基金包装成余额理财,现在,余额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各大银行手机APP上的标配。当银行也有了类似产品之后,对用户而言就增加了更多的选择,可以不用将银行活期账户上的闲散资金转移到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上,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性,而传统银行的这些改变,都得益于互联网金融的外部倒逼。

插图 |阿哈




除了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之外,P2P是这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另一个重磅代表产品。这个行业在兴起之初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意义,无论是对普通居民还是小微企业而言,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P2P的价值在于能够为融资困难的小微企业,以及投资渠道匮乏的普通民众,搭建起一个中介桥梁。长期以来,中国的小微企业一直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困扰,很难从传统银行渠道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而普通民众又长期面临资产缩水的压力,有着强烈的跑赢通胀的需求。P2P的诞生,从理论上而言,可以摆脱传统银行对融资渠道的垄断,直接将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撮合起来,让二者实现双赢。小微企业可以获得宝贵的资金,甚至可以解决中国经济长期面临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难题,而普通民众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在过去很长时间里,P2P平台都能给投资者带来超过10%的回报,这遥遥领先于市场上普通的理财产品收益。



也正是因为如此,P2P行业从诞生之初就头顶金融创新的光环,在监管严厉的金融行业一路绿灯前行。我国P2P行业从2013年开始蓬勃兴起,从最初的几十家网贷平台发展到数千家,网贷成交量也从几百亿元的规模飙升到最高时的2万多亿元。当然,P2P行业的快速崛起为部分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为普通民众带来了更高的投资回报。

《大债时代》剧照




除了P2P之外,网络小贷业务也给很多人带来了便捷。网络小额贷款业务是指小额贷款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运用互联网平台积累的客户经营、网络消费、网络交易等内生数据信息以及通过合法渠道获取的其他数据信息,分析评定借款客户的信用风险,确定贷款方式和额度,并在线上完成贷款申请、风险审核、贷款审批、贷款发放和贷款回收等流程的小额贷款业务。



虽然也是从事互联网贷款业务,但网络小贷和P2P有本质的区别。P2P是撮合有贷款需求的企业和有放款需求的个人,让个人资金通过平台放贷给企业。而很多网络小贷是在原来的电商平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电商平台积累的客户信用数据,以此为依据向有需求的个人或者企业发放贷款。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网络小贷解决了传统银行的放贷死角。在传统银行的放贷要求下,很多收入和资产不够的个人及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网络小贷改变了传统银行的贷款审批模式,以大数据为依据来判断客户信用,不再将抵押作为贷款的必需,所以,网络小贷抵达了此前传统银行覆盖不到的角落,让低收入人群获得急需的贷款。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小贷可以说起到了一定的普惠金融的作用。



互联网金融的变质


不过,令人颇为遗憾的是,曾经美好的互联网金融,最近几年似乎越走越偏。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很多互联网金融的吸引力越来越低,反而乱象丛生,让很多普通民众投资亏损甚至血本无归;而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不仅没有如当初想象的那样颠覆和改善传统金融,反而给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了较大的潜在风险。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种互联网"宝宝类"理财,在成立之初曾经以高收益率碾压银行存款,被誉为"国民理财神器",但是最近几年,余额宝的收益率逐渐走低,和市场上类似的银行理财相比,已经不再有明显优势。2020年4月份,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率首次跌破了2%,6月份的收益率更是只有1.5%,虽然依然高于活期存款利率,但是如果和1.7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相比,余额宝的收益已经低于定期利率,和曾经高达6%以上的利率相比,余额宝更是今非昔比,低于2%的收益率在当前市场上可以说已经泯然众人。



余额宝收益之所以快速下降,从曾经的"国民理财神器"变成一款普通的理财产品,一方面由于市场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因为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2019年4月25日, 支付宝的服务商向不同的商家推广收钱码(白明辉 摄/IC photo供图)




在2013年余额宝推出之初,货币流动性收紧,2013年下半年,银行间市场还一度出现了"钱荒",在这种背景下,当时各种投资收益率都很高,余额宝生逢其时,以高收益率和便捷性赢得了数亿民众的青睐。



和几年前相比,现在的货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的货币政策开始重新宽松。2019年央行实施了5次降准,释放出2.7万亿元资金,2020年又实施了3次降准,再次释放出1.75万亿元资金。当市场上的资金越来越充裕,资金成本就越来越低,资金收益率自然大幅下降。



2019年8月份以来,央行开始实施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一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从4.31%下降到3.85%。虽然央行只是下调贷款市场利率,对于存款利率保持不变,尽量保护民众资产的缩水程度,但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当贷款利率连续下降之后,必须适度下调存款利率来降低成本,否则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将受到明显挤压。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贷款利率的下行,最终还是带动了存款利率走低,所以,余额宝等理财产品的收益自然也就明显下降。



在最近几年风起云涌的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中,余额宝的变化其实还不算太大,主要是收益率下降,但便捷性还在,更重要的是并没有带来金融风险,相比之下,P2P的"变脸"非常惊人,几乎彻底辜负了人们对这个产品最初的期待。



在P2P诞生之初,既为小微企业带来了融资渠道,又为民众提供了理财途径,所以这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色彩,在监管层面一路绿灯。由于监管缺失加之行业高速发展,P2P行业最终完全偏离了初衷。由于P2P行业的准入门槛很低,很多一夜之间冒出来的P2P平台,只是为了来这个行业赚快钱,基本的风控能力非常有限。加之平台对接的主要是小微企业,这原本就是一个高风险群体,即使传统银行都很难控制风险,而很多P2P平台的风控能力更是远远不及传统银行,所以,P2P平台的坏账越来越多。加之P2P平台给投资人承诺的回报普遍较高,P2P平台的坏账率开始快速上升。为了避免现金流断裂,很多平台就通过"发新补旧"的办法来维持,甚至在没有真实企业融资需求的背景下虚构投资标的,将P2P行业变成了庞氏骗局。但是,一旦庞氏骗局难以维系,爆雷、跑路就成为P2P行业的常态,很多投资者因为投资P2P而血本无归。



随着这个行业迅速变质,2018年以来,P2P平台开始大规模倒闭清盘,加之监管层面要求P2P退出或转型,P2P平台开始进入快速消亡期。按照央行的数据,截至2020年上半年,P2P平台仅剩29家。到了2020年11月中旬,P2P平台全部清零。短短几年间,P2P行业就完成了从繁荣到退场的全部历程,这个曾经喧嚣一时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就此成为历史。随着P2P退场,最近成为关注焦点的是网络小贷。网络小贷主要是在电商平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依托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建立的信用评价体系。网络小贷扩大了传统银行的信贷覆盖面,让很多难以从传统银行获得贷款的中低收入人群及小微企业获得贷款。



但是最近几年,网络小贷的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首先,网络小贷的对象以低收入群体为主,这本身就是金融领域的高风险人群,完全以平台数据作为信用基础,而不需要抵押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风险。其次,这些贷款最终还做了证券化,这种模式很容易让人想起美国的次贷危机。更重要的是,很多网络小贷的杠杆率非常高,大部分的贷款发放是通过和传统银行合作完成,很多网络小贷平台的实际出资比例都不到5%,这就意味着,一旦爆发危机,大部分风险其实是由传统银行来承担的。



图|视觉中国




除了潜在的金融风险之外,网络小贷给很多年轻人打开了过于方便的借贷之门,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下一代年轻人的消费方式。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能够刺激消费,但是,这种建立在借贷基础而不是收入基础上的消费,长期来看终究不可持续,甚至会让下一代年轻人陷入债务陷阱之中,如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很多人已经背上了沉重的高利贷。对于当前年轻人过于举债消费,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就表示,现在年轻一代的储蓄率明显下降,这有好的方面,有利于扩大内需,但也有令人担心的方面,有些年轻人靠借债来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将来是不是好事还不完全知道。



监管的两难


过去几年,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特点,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给予了非常宽松的环境,希望互联网金融能够打破传统金融行业的种种弊端,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不过,由于互联网金融乱象丛生,监管层面也从曾经的一路绿灯变得越来越严,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曾经无比宽松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窄。



大概在2013年,P2P刚刚大规模兴起时,获得了极其宽松的环境。我国对于金融行业的准入一直设置了极高的门槛,无论银行、保险、证券还是信托等,这些传统金融行业都需要获得极其稀缺的牌照才可以经营,金融业是我国最难进入的垄断行业之一。但是P2P兴起之后,因为头顶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光环,监管层或许担心过度监管会扼杀创新,对P2P行业几乎没有任何准入限制,不仅不要求申请金融牌照,甚至连备案制都没有,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之低超出想象。短短几年之内,全国各地涌现出了数千家P2P平台,以这样的发展速度,必然良莠不齐。



P2P行业很快就出现大量的爆雷、跑路事件,整个行业的监管开始收紧。2016年8月,监管层出台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计划对P2P行业实施备案管理。《办法》指出:"拟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于10个工作日以内携带有关材料向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2017年底,有关方面发布《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当时要求网贷平台必须在2018年6月底前完成备案。



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备案制始终没有推出,P2P行业迎来了更严厉的监管。2019年7月,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联合召开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对P2P行业何去何从定调,"明确下一阶段将稳妥有序化解存量风险,多措并举支持和推动机构良性退出或平稳转型,维护各地经济金融和社会政治稳定"。对于P2P平台而言,要么转型,要么退出,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由此开始,很多大型的P2P平台开始主动转型,更多的中小平台选择退出。高峰时期达到了5000多家的P2P平台,在最后时刻迅速退潮。按照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11月中旬,P2P平台已经全部归零。

图|视觉中国




被强力监管的还有网络小贷。2020年11月2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因为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11月3日,蚂蚁集团的上市被紧急暂停。



新规从多个层面压缩了网络小贷的经营范围。首先是限制了小贷公司的地域范围,要求"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目前网贷平台基本上都是依托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经营,按照新规,小贷公司将只能变成地方性公司。对于一些大型公司通过控股或者参股方式跨省经营的,新规要求参股不能超过2家,控股不能超过1家,比如蚂蚁集团,控股的花呗和借呗都在重庆注册,在新规之下只能有1家可以跨省经营。



新规还对网络小贷的贷款金额和杠杆率做出了严格限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网络小贷平台的规模扩张能力。新规要求:"对自然人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30万元,不得超过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该两项金额中的较低者为贷款金额最高限额;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及其关联方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100万元。"新规还要求:"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网络小贷公司的很多贷款是和传统银行联合完成的,网络小贷平台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客户的大数据,实际贷款发放大部分通过传统银行完成,很多网络平台的实际出资比例都不到5%。在新规的要求之下,网贷公司的杠杆率被大幅压缩,经营规模也会随之大幅缩水。



新规还要求网络小贷公司审查借款人的收入水平、总体负债、资产状况等因素,使借款人每期还款额不超过其还款能力,这和网络小贷公司此前基于大数据的信用模式有极大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新规要求其实正是马云曾经公开批评的"当铺思维"。监管新规要求网络小贷平台必须遵守传统银行的信贷规则,显然也是为了防范网络小贷模式下的金融风险。至于传统银行的信贷方式是不是"当铺思维",新规显然给出了明确的回应。



过去几年,国内互联网行业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创新能力,让很多传统行业相形见绌。不过,在这股互联网热潮之中,互联网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过度放大,甚至被神化。随着最近几年互联网金融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显示出互联网创新并非万能,以前很多传统金融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不是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就可以起飞,尤其是互联网行业通常都和资本紧密相连,很多披着互联网创新外衣的公司,不过是为了借政策春风赚资本快钱。这不仅解决不了中国经济的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风险,对监管层提出了全新的考验。



在互联网创新的大潮之下,监管如何做到既避免扼杀创新,又不至于过度放纵风险,这可能是未来很多年都需要面临的考验。过去国内很多行业都面临"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死循环,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也开始面临同样的困境。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50期)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