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肺”,我们已知和未知的
taiyang @ 2022年12月31日 财经风云
关于"白肺",我们已知和未知的 澎湃新闻 "感染症状不像大家预估的那么轻,也不像武汉早期那么重" 在新冠感染后的第九天,31岁的苟林(化名)心率恢复了正常,他缓了口气,感到自己正在向好。 此前一天,苟林的体温骤升,吃过退烧药也无法缓解,后来去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肺部出现病毒性感染,"双肺多发磨玻璃状密度影"。医生给他开了一些常规药物,嘱咐回家吃药提高免疫力。 之前苟林曾试图抢购抗病毒药,他发现"人们都在抢药,还有很多黄牛高价出售",小小一瓶被卖到了六七千,仍然一药难求。 事实上,抗病毒药大多需要在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病毒学者金冬雁提醒,在国外,像paxlvoid这样的抗病毒药主要提供给60岁以上和60岁以下有一种基础病以上的脆弱人群,并且需要在感染的早期服用,一旦发展为重症,该药就失去了效用。 当新冠的感染基数变得很大时,情况也会变得更复杂。近期,病毒性肺炎和"白肺"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人们忧虑由此带来的重症和猝不及防的死亡。 受访的几位专家都向我们强调,并不是所有的肺部炎症都能称为"白肺"。临床上所指的"白肺"是指肺的受累程度比较大,通常人有明显的气短和呼吸衰竭表现的。白肺多发于高龄老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发展为重症的概率较高。而近期网友热议和自诉的,大多是肺部有少量斑片影或者间质性改变,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白肺。 专家提醒,一些抗原转阴的人去拍CT可能也会看到炎症表现,这是因为CT有"滞后",症状的顶点过后,肺部还需要两三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慢慢吸收炎症。但如果自身没有症状,并不一定需要特殊处理。 不过另一位广州某三甲医院放射科主任李天逸(化名)认为,这波感染的症状"既不像预估的那么轻,也不像武汉早期那么重,每个人感受不同,不能完全忽视。" 北京某三甲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张牧云(化名)也发现最近一周的肺炎病人明显增加,她认为对此目前没有很好的解释,或许跟感染基数非常大有关。她也审慎地提醒,医生只能看到走进医院的病人,在急诊、ICU接诊的白肺病人的比例就会比其他科室更高。因此在没有一个更大范围的统计数据前,任何结论都为之过早。 考虑到医院不同科室接诊病人各有侧重,我们分别采访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余昌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北京某三甲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张牧云(化名)、广州某三甲医院放射科主任李天逸(化名)和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结合他们的观察和研究来解析"白肺"。 【以下为对话内容】 真正的"白肺"病人大多是高危人群 澎湃新闻:之前普遍认为奥密克戎主要攻击上呼吸道,目前发现有病毒肺的情况,为什么? 金冬雁:这是一个普遍性跟特殊性的问题。为什么不叫新冠肺炎了?新冠一般是不会引起肺炎的,但是它在一小部分人中会引起,特别是60岁以上的,还有60岁以下有基础病的人, 主要是因为他们免疫力差,或有其他的疾病,病毒感染以后,其他疾病就会加重——这跟流感病毒是一样的,跟其他的人类冠状病毒也是一样的。 新冠病毒跟其他的病毒在这些人群里面引起肺炎,它的比例其实是相近的,并没有特别的高。只不过我们现在感染的基数比较大,所以这些问题就看出来了,并不代表新冠病毒不是主要感染上呼吸道,按国家的说法,90%还是感染上呼吸道,而不是别的地方。 现在大家说的"白肺"是口语化(的表述),实际上是磨玻璃状的影像病变,就是肺部出现炎症,说白了就是这些人有肺炎。而且,无论现在、过去跟将来,都会有(这种情况)。就算我们都经历完大流行了,以后新冠病毒也会在一些人当中引起肺炎。 磨玻璃状的改变不是新冠病毒特有的。在一般人身上只引起普通感冒的4种人类冠状病毒,在高危人群中,同样会引起肺炎,也有一部分人会出现磨玻璃状的改变。 就算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还有疱疹病毒,引起的肺炎也会出现磨玻璃状改变。只不过新冠病毒比较常见,多见一些,另外那些可能会少见一些,或者过去没太注意。 澎湃新闻:病毒性肺炎会有哪些临床表现? 张牧云:临床特征最主要就是发烧、咳嗽,跟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类似,如果症状比较重就会有呼吸困难、气短、憋气这些。 余昌平:临床上来说你有肺部感染,做CT有典型病变,那就是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的CT表现,往往是两肺都有病变,一些不规则的磨玻璃影,有的范围大,有的范围小。往往都是多发的,单发的少。 澎湃新闻:年轻人感染新冠后会发展为病毒性肺炎吗? 余昌平:理论上是都可以。年轻人的话体质强一些,病毒只停留在上呼吸道的可能性大些,但也不是所有年轻人都只停在上呼吸道,少部分人的病毒是往下呼吸道去。 澎湃新闻:现在网络上人们普遍提到的"白肺"(肺炎)似乎跟临床上定义的"白肺"不太一样? 彭志勇:我们平时肺里面含气,在CT或者X射线下面透的话,就显示为黑颜色。 如果肺里面气体含量减少,就表明里面有炎症。(影像)毛玻璃样改变的话,就是有一点点(炎症),再多的话就叫"白肺"了。 炎症是导致"白肺"的主要因素,不光是病毒性肺炎,还有细菌性肺炎,都有可能会引起白肺。别的因素,比如心脏功能不好、心衰、肺里面水多了以后,也可能会导致"白肺"。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容易得病毒性肺炎,包括年轻人,都有可能得。现在冬天的话,本来病毒性肺炎就多见,不光是新冠的病毒性肺炎,别的病毒性肺炎也有,包括流感导致的病毒性肺炎。 张牧云:肺里有一些间质性的改变或者少量的斑片影,我们一般不会把它称为"白肺"。 如果说到"白肺",应该是肺的受累程度比较大,范围比较广,或者到比较晚期,有很多人在临床上会有比较明显的气短、呼吸衰竭,这样的症状叫"白肺"。 肺部有一点点斑片影或者间质上改变,在新冠的感染过程当中是有可能出现的。包括我们平常一些高烧,甚至有可能是一些没有显著呼吸道症状的人,他事后去查片子,有一点点渗出,这其实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也不需要特殊治疗。 我们现在临床上能看到的就是——至少北京这一批的病人,这么严重的肺部受累的,其实大部分属于高危人群,尤其是高龄老人,或者是肺部本身有一些基础疾病的。中青年人可能也有,但是确实比较少,他可能只是个例或者是少数的发生。 "感染症状不像大家预估的那么轻,也不像武汉早期那么重" 澎湃新闻:在临床中,你感觉从什么时候开始"白肺"病人开始变多?年龄分布如何? 彭志勇:上礼拜四(22日)左右。我们ICU里这种病毒性肺炎的病人很多,没有一个个数,反正比例还是蛮高的。 老年人大约占80%,其他20%是年轻人。这些老年人都有基础病史,年轻的"白肺"病人也有,比例比较少。 张牧云:最近这一周开始变多。他们不一定都有"白肺",但是肺炎是有的,"白肺"相对现在没有那么多——在急诊可能这个比例就会更高,你去ICU,它可能会更高,所以这个需要一个全部的数据才能得到结论。 我觉得(患者)可能确实比咱们预想的要多,但是你说为什么,其实我觉得这一波疫情可能还没有特别好的解释,临床上观察的现象确实是这样的。 不过,我们现在拿到的数据也不是特别准确,因为临床医生可能只看到这样的患者,但是如果我们放在一个比例上去说,比如你刚才提到90%的人可能肺部不会受累,即使是10%的人口,也是一个很大的数。所以现在临床上出现的肺炎症状的病人,真的是超出了我们原来估计的。 但因为现在还没有一个大的统计数据来去说,所以这个结论可能还暂时不能下。 另外从社交上来看,只有发声的你才会看见,没有问题的人可能根本不会发声,所以这些信息都是有偏移的。大家去关注这个风险,我觉得这个是应该的。 金冬雁:感染基数大,各种情况都会出现。 0.2%差不多就是重症的比例,现在如果是100万的人(感染),就会有2000个人出现。特别是现在一下就到了疫情高峰。随着感染人群基数增大,出现白肺的肯定会越来越多。 "白肺"本来是可以(预防)避免的:第一个是打疫苗,给所有人都打了3针疫苗4针疫苗,这种出现的机会非常非常小。 第二个是吃(抗病毒)药。像(脆弱人群)这些人一确诊,第一时间给他们吃辉瑞的Paxlovid,现在有证据说明,这部分的死亡可以减少81%。等到出现重症了,那吃了也没啥用了。 (这个药)主要是给60岁以上有基础病的人吃的。国外60岁以上或者60岁以下,有一种基础病以上的人,(可以)免费吃。 澎湃新闻:儿童有出现病毒肺的情况吗? 李天逸:肯定也有的。不多,没有像网上传的这么多。儿童很少做CT,充其量拍胸片,肺炎也能发现,但是得程度稍微重一点。感染病毒肺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是高热抽搐,出现呼吸道症状。 儿童跟成人不一样,普遍症状来得快,来得重,也走得快。我们目前看到对肺的影响,不多,也不大。一般受影响的儿童来医院看的,要么就是重了,要么有其他疾病合并新冠感染。 我们感觉,这个症状既不像以前大家预估的那么轻,也不像武汉早期那么重。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也不能够完全忽视。 现在在全民暴露的状态下,如果有基础疾病,或者平时很劳累,又熬夜,过劳高压,叠加上新冠的话,还是要注意。 像我们完成了三针疫苗的,(感染)过一周了都在气短、咳嗽。有的同事也有少许肺部感染,我发现这次,一般的感冒药也不管用,甚至连症状都降不下来。 抗原转阴后,可能仍有肺部炎症 澎湃新闻:遇到病毒性肺炎的病人,如何救治? 彭志勇:感染新冠疾病的严重程度,跟病人的年龄、有没有基础疾病都有关系。病毒性肺炎病人比较严重的话,会出现呼吸衰竭,甚至会引起休克。 (重症这边)我们现在主张尽量采用侧卧位或者俯卧位,这样对于肺的病变、吸收可能会有好处。还有就是可能需要用抗病毒药物,激素等,还是有一些治疗措施的,总体来讲的话,治疗难度很大。 余昌平:因为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我们也就是对症治疗,比如说退烧,止咳,呼吸困难的话,比如说吸氧、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有很多方式把氧维持住,然后给你营养或者是增强抵抗能力的药物,还有一些抗病毒的药物,但是抗病毒药物的效果怎么样?有时也不好说。 有的肺炎重一点,我们用激素。这是个综合性的治疗,让肺炎进展慢一点,或者让他好转,它是个自限性疾病,在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之内也就好转了。 但年龄大的,基础疾病多的患者,治疗的话效果就不好。 澎湃新闻:为什么会出现抗原已经转阴了,CT依然是病毒肺的情况? 张牧云:因为肺的CT是滞后的,并不是说临床上好转了,肺的CT就立刻(显示)吸收了。 不是光新冠,比如说普通的肺炎,它也得过两三个星期以后,可能肺里才会慢慢吸收,有的可能时间会更长。所以临床症状的顶点过去了之后,再去做CT,片子里面还有一点点(炎症),这个是有可能会出现的。但如果症状已经消失了,也没有明确的低氧,就不需要特殊的处理,观察就好了。 如果病人已经到了白肺的状态,肯定得去医院,得采用相应的治疗和呼吸的支持,该用什么控制炎症的方法,这些就得用了。 金冬雁:新冠病毒的特点就是这样,抗原阴性后,还会咳嗽一段时间,这时候咳嗽已经没有传染性了,但是你照CT,照出来有一点点磨玻璃状。 无症状的人也是这样的,国际上第一例无症状的人,他肺部也有一点炎症。新冠病毒清除以后,炎症就会吸收,就是要稍微耐心一点,等待完全康复。 现在奥密克戎的变异株,没有任何一个的致病性是特别高的,这是世界卫生组织一再强调的。没有任何人类感染的证据,说明哪一个变异株的致病性特别高,或者特别会引起肺炎,或者不会引起肺炎。 澎湃新闻:从病毒性肺炎发展为重症肺炎的可能性大吗? 张牧云:在之前武汉的时候,这个比例大概是在20-30%,但是这一波里头,还没有明确的数字比例,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全貌的数据。 澎湃新闻:从临床来看的话,和2020年初当时的原始株相比的话,奥密克戎引发的重症肺炎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况? 余昌平:具体也没有一个调查。比如说我们科室以前感染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有肺炎,感染起来也蛮重的,但是现在我们科室基本都感染了,是以前的几倍,但是好像只有一个肺炎,你能看得出来肺炎就明显下降了,是不是? 所以,他得肺炎的概率还是明显减少,重症也是明显减少,致病力还是已经下降,但是现在病人还是比较多,因为感染基数太大了,总觉得肺炎的人还是不少。 "沉默性缺氧只占极少数" 澎湃新闻:白肺会对肺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吗? 张牧云:那是一定的,将来即使好了,肯定会遗留一些陈旧的锁条或者纤维,这是肯定会有的。 澎湃新闻:这类病人救治难点主要是在哪方面?需要服用抗病毒药物吗? 张牧云:就是你不一定能完全逆转这件事,他如果呼吸功能(衰减)或者肺炎的进展不断的进行下去,这个人就很难挽救了。 抗病毒药物有自己的指征,不是什么时候服都有用的,也不是任何人都一定有用,只有在感染早期才会有效,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只是说吃了这个药之后能够降低重症率,而且还得在疾病很早期的时候。 澎湃新闻:能否介绍下沉默性缺氧的情况? 余昌平:这种情况往往都出现在年纪很大、反应迟钝的老年人身上,他自己不知道(缺氧)。 一般人胸闷、喘气、呼吸困难,他都感觉得到,但是年龄很大、长期卧床、体质很差的人,他反应比较迟钝一点——那是极少数,一个正常的青壮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金冬雁:沉默性缺氧在武汉时期就有很多。现在就是沉渣泛起,大家把那时候的东西拿出来吓人。 现在大部分人是不缺氧的,但是我们要想办法识别这些缺氧的人,包括沉默性缺氧的人。这里头就一个方法,就是血氧仪,可以给这些人派一些血氧仪,特别是60岁以上和60岁以下有一种基础病的人士,或者在社区医院安装测血氧的装置,这是第一。 第二,这些缺氧的人里头80%多以上的人,都是会有呼吸困难的,所以我们要教导这些病友,特别是年纪比较大或者有基础病的人,如果你觉得有严重的呼吸困难了,需要去求医。 老百姓不一定能够判断准确,那就要靠社区医院做第一个关口。给他测个血氧,如果确实血氧低,就尽快给他转院,或者提供医疗救护。 如果在社区医院前面再加一两道关口,比如说咨询电话、远程医疗,这也是好的,让大夫给你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给你提个建议。 缺氧的人里头,八成是有呼吸困难的,沉默性的缺氧只有1/5,只占少数。轻症跟无症状的人肯定是不缺氧了。 澎湃新闻:对于感染或者康复的患者,你有什么建议吗? 李天逸:阳康的患者感觉到胸闷气短,最好到医院去拍个片子,看一看肺部情况。 儿童中有高烧抽搐的,一定早去医院。老年人关注肺部的多一点,年轻人关注心脏多一点,觉得乏力,阳康了之后不要去剧烈运动,做好防护就行了。完全好了,一点事也没了,短期内也不要熬夜,剧烈运动。 出门不要觉得感染过了就可以不戴口罩了。二次感染或者重复感染,或者再感染其他的亚型,还是有这个风险的。 另外,自己(感觉)好了,也未必没有散在的病毒排出来,既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他人。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原文标题:《关于"白肺",我们已知和未知的》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
推荐内容
- 逆袭!600家小市值公司藏金,机构调研曝光三大爆..
- 特朗普“大重置”:债务化解、脱虚向实、美元贬值..
- 美股三大指数冲高回落,中概股重挫,纳斯达克中国..
- 深夜,重挫!近一个月最大跌幅;鸿蒙智行,连推爆..
- 活久见!美国商务部长上电视“推票”:买特斯拉股..
- 华尔街解读美联储决议:鸽派的亮点与迷你“鲍威尔..
- 深海经济利好持续加码,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
- 美联储的“关键一战”在5月,届时降不了息,那今..
- 李嘉诚押注创新药!和黄医药明星抗癌药海外大卖近..
- “三巫日”前美股反弹一日游,量子计算股暴跌,拼..
- 鲍威尔给经济焦虑“灭火”,标普创八个月来美联储..
- 腾讯要为AI砸千亿重金
- 政治危机升级,反对派领袖被捕引发土耳其股债汇三..
- 3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5年期均维持不变..
- 五部门:依法稳步推进绿证强制消费,逐步提高绿色..
热点阅读
- 摩根大通:中国股票还能涨!5月加仓,然后耐心等..
- 白银为何如此强势?德银:即便考虑黄金和铜,也看..
- 中国主导身体,英伟达要做大脑,特斯拉“做整合”..
- 超千家公司将被ST?真实数据来了,66股符合ST新规..
- 中国央行连续第三个月增持黄金,1月黄金储备环比..
- 南下资金疯狂,跨境ETF份额大涨
- 国新办将于明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潘功胜、李云泽、..
- 10块钱一份的拼好饭,磨平了外卖商家们最后一点棱..
- 中国互联网巨头中增长最快!大摩:美团剑指300港..
- Cliff Asness:这是一封写在2035年的十年资产配置..
- 股市应该每年赚多少?
- 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2025年要全面深化建筑..
- 过亿糖尿病患者迎新药,全球首个超长效胰岛素在华..
- 如何看待这波“人形机器人”行情?..
- 苏宁张氏父子,退无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