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闯过“关门”危机!但或有更大的风险在酝酿
laodang @ 2023年10月03日 财经风云
美国政府闯过"关门"危机!但或有更大的风险在酝酿 每日经济新闻 你能想象吗?如果美国政府真的关门了,那会发生什么?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不是第一次了,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没错,美国政府在历史上已经"关门"21次了,上一次还是在2018年12月到2019年1月特朗普执政时期,当时由于两党在边境墙修建上的分歧导致了35天的政府关门,也是美国历史上最长一次政府"关门"。 尽管如此,9月30日深夜,当美国总统拜登终于签署国会通过的临时支出法案时,市场也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美国政府至少可以维持运转到11月中旬,不会出现数十万联邦雇员被迫休假、部分公共服务停摆、社会福利受阻等一系列问题。近日,评级机构穆迪还曾警告称,如果美国政府再关门,该机构可能下调其对美国政府的最高评级"AAA级"。 虽然短期财政危机暂时解决,但真正的难题还在后面。在这次通过临时法案的过程中,两党之间的分歧和共和党内部的矛盾都暴露无遗。 在接下来的45天里,美国政府能否顺利通过2024年的全年财政拨款,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危机?此次借助民主党支持绕开党内强硬派的麦卡锡能否保住议长的位子?《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知名美国研究专家刁大明和布鲁金斯学会的哈钦斯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心主任戴维·韦塞尔(David Wessel)展开深度分析。 为何频现政府"关门"危机? 终于,在最后一刻,美国国会避免了又一次的政府"停摆"危机。 当地时间9月30日21点,离美国政府2024财年开启只剩三小时,美国参议院以88-9投票通过了一项避免政府关门的短期支出法案。随后,在新财年启动前的最后一小时,拜登签字,法案生效。 该法案将资金延长至11月中旬,内容包括了160亿美元的救灾措施,但不包括最具争议性的对乌克兰的援助,也不包括共和党人寻求的边境安全措施。 这项临时开支法案由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麦卡锡提出,通过"暂停规则动议"的快速程序取得了335票对91票的结果,超过了通过该法案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这种特殊议事方式,麦卡锡利用民主党的支持绕过了本党强硬派的阻挠。 这样的终极拉扯也体现了美国不断加剧的两党党争以及共和党内部的撕裂。 对乌克兰的援助是本次拨款迟迟难以通过的最关键原因。众议院共和党的强硬派,即约20人组成的"自由核心小组"(又称"自由党团"),要求额外削减8%的联邦政府开支,反对新增对乌克兰的援助。此前参议院在僵局之下提出的临时支出法案包括了60亿美元的援乌资金,遭到了自由党团的猛烈抨击。 "上一次的债务上限和这一次的拨款,都和自由党团有关。他们在财政上极其保守,不妥协性也非常强,希望减少福利支出、减少应对气候变化的支出,也不希望美国对外投入太多。另一方面又对限制移民、修筑美墨边境墙等问题特别关心,这和民主党的政策议程是大相径庭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指出。 尽管临时法案暂未包括对乌克兰的援助资金,但支持乌克兰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建制派的共识。两党议员都已经表态,援乌问题将单独解决。美国总统拜登当天也称,预计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将确保对乌克兰的支持措施获得通过。 "我觉得在2024财年的相关立法出来后,对乌克兰的军援会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数量有所调整。但要说彻底的、快速的大幅度削减,我觉得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援助是符合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的,而军工利益又是共和党内部的重要力量,"刁大明对记者分析表示,"其实自由党团反对援助,但并不反对美国介入(俄乌冲突)。他们希望美国用增加军售、增加贷款的方式来介入,这样既符合美国利益,又看似没有动用纳税人的钱,又让军工复合体赚得盆满钵满。" 麦卡锡议长地位不保? "我们一开始就不该走到这一步。几个月前,我和麦卡锡议长达成了预算协议,就是为了避免这类人为制造的危机。过去几周,共和党众议员的极端派想要退出这项协议,寻求大幅开支削减,但这会对数百万美国人造成灾难。他们失败了。"拜登在参议院投票通过后表示。 三个月前,共和党议员曾经以不提高债务上限、或导致美国国债可能违约为威胁,迫使拜登政府签署"财政责任法案",为2024和2025两个财年的支出设了上限,未来十年总共削减1.5万亿美元的支出。外界普遍以为财政拨款的问题已经解决。 然而,自由党团的阻挠却让拨款方案迟迟不能推出。由于共和党在众议院的席位只有221对212的微弱优势,只要5个党内议员不合作共和党就失去了多数地位,因此这一拨强硬派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话语权。今年年初,在他们的阻挠下,共和党的麦卡锡经过15轮投票才当选众议院议长,造成"百年尴尬"的局面。此前他们更是放言,只要麦卡锡敢和民主党合作,他们就要把他从议长的位子上拉下来。 麦卡锡最后提出并通过的临时支出法案,代表了共和党建制派的意见,也得到了不少民主党人的支持。自由党团的人自然是十分不满,麦卡锡的议长职位面临很大挑战。 刁大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麦卡锡大概率会在党内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但并不意味着他会丢掉议长职位。"现在的情况不同于年初时议长选举,当时共和党建制派还有可能更换议长人选,但担任了九个月的议长之后,麦卡锡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建制派内没有能够有效挑战他的人。自由党团推出自己的人也不可能获得足够多的支持,没有结果的阻挠也就没有意义,所以我认为他的议长位子问题不是特别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麦卡锡后面的日子就好过了。刁大明对每经记者进一步指出,如果后续共和党想要推出一些民主党极力反对的政策议程,麦卡锡能否在党内拿到足够支持也是一大疑问。临时拨款法案生效的45天里,自由党团的人有可能会出新招来刁难麦卡锡和共和党建制派。 穆迪警告:如果"政府关门",可能下调"AAA级"评级 美国国会的终极操作避免了第22次政府关门,让市场松了一口气。然而,频繁的党争僵局却在持续消耗美国政府的公信力,令赤字不断扩大的美国财政在中长期面临的危机更加严峻。 评级机构穆迪近日曾警告,如果美国政府再关门,该机构可能下调其对美国政府的最高评级"AAA级"。穆迪是三大评级机构里唯一一个还没下调美国评级的。早在2011年,标普就因为政府关门而将美国政府的最高评级下调一档。而在今年的债务上限戏码上演后,惠誉2023年8月也将美国政府的评级从3A级下调一档至AA+,除财政状况趋于恶化,债务不断攀升外,政府治理水平的下滑也是重要因素。 通常而言,评级下调将提高发债方的借贷成本,这对于需要靠滚动发行国债来填补财政赤字的美国政府而言,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作为美国发债成本的体现,被视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的十年期美债收益率近日逼近4.58%,为2007年7月以来新高,三十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7%,为2010年1月来新高。 据新华社,2022财年财政赤字占支出的比重已攀升至22%,这意味着2022财年政府每支出5美元,就有1美元是透支的。美国财政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财年前11个月,美国财政赤字已达1.5万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1%。 连续累积的财政赤字导致美国国债快速攀升,三个月时间就新增了一万亿美元,在9月19日总额突破了3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人均负债10万美元,跟1990年的3.2万亿美元相比,膨胀了10倍之多。 "美国债务的增加是因为政府此前借了大量的钱来应对新冠大流行。未来美国债务还将继续增长,因为美国社会正在老龄化,而当前的税收结构无法创造足够多的财政收入来支撑养老金和医疗体系。" 布鲁金斯学会的哈钦斯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心主任戴维·韦塞尔(David Wessel)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此外,美国政府借贷的规模很大,利息支出在联邦政府预算中所占份额一直就在增长,假如当前的高利率继续维持,这一份额将继续增长。" 据国会预算办公室,目前美国国债规模已经和美国GDP持平,远高于债务占GDP的50年平均水平(47%);到2053年,这一占比将飙升至181%。利息支出是联邦政府预算里增长最快的部分,增速超过社保和医保支出。当前,美国每天用于支付利息的支出超过18亿美元,而从2023年起的10年里,美国政府需要支付的利息总额将高达10.6万亿美元。 鉴于美国财政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美国债务还将不断膨胀。据多家美国机构预测,美国国债将在2030年超过50万亿美元的规模。而美国彼得·彼得森基金会今年6月发布的预测显示,在未来30年,美国将增加127万亿美元的债务。到2053年,利息成本将消耗近40%的联邦财政收入。 "在议员们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短期财政危机的同时,我们的国家债务在一万亿一万亿地增长……未来十年我们要付超过10万亿美元的利息,这种带复利的财政循环损害的是我们子辈和孙辈的未来。"彼得·彼得森基金会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彼得森如此批评道。
|
相关内容
-
暂无...
推荐内容
- 逆袭!600家小市值公司藏金,机构调研曝光三大爆..
- 特朗普“大重置”:债务化解、脱虚向实、美元贬值..
- 美股三大指数冲高回落,中概股重挫,纳斯达克中国..
- 深夜,重挫!近一个月最大跌幅;鸿蒙智行,连推爆..
- 活久见!美国商务部长上电视“推票”:买特斯拉股..
- 华尔街解读美联储决议:鸽派的亮点与迷你“鲍威尔..
- 深海经济利好持续加码,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
- 美联储的“关键一战”在5月,届时降不了息,那今..
- 李嘉诚押注创新药!和黄医药明星抗癌药海外大卖近..
- “三巫日”前美股反弹一日游,量子计算股暴跌,拼..
- 鲍威尔给经济焦虑“灭火”,标普创八个月来美联储..
- 腾讯要为AI砸千亿重金
- 政治危机升级,反对派领袖被捕引发土耳其股债汇三..
- 3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5年期均维持不变..
- 五部门:依法稳步推进绿证强制消费,逐步提高绿色..
热点阅读
- 500亿量化帝国“幕后推手”:龙头券商财富业务“..
- 逆袭!600家小市值公司藏金,机构调研曝光三大爆..
- 超千家公司将被ST?真实数据来了,66股符合ST新规..
- 股市应该每年赚多少?
- Cliff Asness:这是一封写在2035年的十年资产配置..
- 如何看待这波“人形机器人”行情?..
- 月活超千万,国产大模型应用海外杀疯?..
- A股荒唐一幕!前三季度收入仅1.85亿元 总市值却超..
- 珠海前副市长公子的20亿地产生意
- 北爱尔兰领导人宣布:将举行公投脱离英国!“与爱..
- 本轮牛市第一个十倍股出现了
- 刷新纪录!认购1万获配12.29元,近1300亿资金疯抢..
- 详解碳酸锂四百倍末日期权
- 大摩看印股今年涨18%的三大理由:经济、盈利、散..
- 人民币为何走弱?如何理解央行“稳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