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长久

beifeng @ 2023年10月31日 乐活

01

我住在北京,正好是海淀区最挨着朝阳区的地方。交界线上,有一家老字号的家乐福。

左近的街坊,包括我们一家在内,平日里说起"去趟家乐福",实际指逛家乐福所在的商场。那里有吃有喝,有电影院、儿童乐园、修表的、卖手机的、玩桌游的,应有尽有。

没想到,今年年初,这家家乐福突然停业了。如今大半年过去,偌大的场子仍然没有接盘者。整个商厦,一层的餐饮火爆依旧,但二层三层全然休眠了。

家乐福再往东,不到两站地,还有一家更大的大润发。因为孩子在附近上课外班,这几年,我们每周也总要顺便逛逛。这家大润发各方面都比那家家乐福要强一些,货品的丰富度、码放的设计感,以及整个空间的光线、气味,都透着更大气和更舒适。

可还是没想到,方方面面都足以称之为楷模的这家大超市,也走入了生命的倒计时。上个月,营业时间一下从晚上十点缩减到了下午六点。这些天,则是搭起了各种甩尾货的折扣区,显然,闭店就是早晚的事了。

02

今天下午,正好孩子学校有教学调整,提前放了学,于是带着他遛弯到了稍远的一处市民广场。每年入秋以后,这里种的一大片粉黛乱子草进入花期,开得煞是漂亮,算得上是北三环一景。

临走,想着到旁边的BHG超市买瓶饮料,结果,入口处挂着链子锁,贴上了停业告示。

BHG是某国营大公司旗下的精品连锁超市,进口品类尤其多,隐含着主力服务于老外的腔调。北京城最高大上的商场如三里屯太古里、酒仙桥颐堤港的驻场超市,都是BHG。

显而易见,不管是平价的家乐福,还是高端的BHG,都免不了要下台鞠躬了。反过来看,那场绵延了三年的大疫,或许还帮它们延寿了不少时日。

03

网络上,前一阵就有"北京最后一家家乐福停业"的几篇新闻,草草浏览,很容易就读到全国多家大超市都在经历闭店潮。我家周围的这几家接连退场,不过是北京乃至全中国这种状况的缩影。

究其原因也简单:其一是电商的冲击实在太大,其二是中小型社区果蔬店和便利店日渐普及。于是,庞然大物级的大型超市越来越步履维艰。

尤其这几家布局全国的连锁品牌,年深日久,盘根错节,经营、管理、地租、人工的成本包袱尤其沉重。以市场经济而论,"撤出止损"当然是必然选择,没啥好大惊小怪的。

不过,对于我们这一辈中年人来说,大超市的落幕,仍然难免触发某种无法排遣的愁思。

04

30年前,我的童年期没有超市,只有粮店菜店百货商店,后来,农贸市场逐渐兴旺,而新式的"百货大楼",则取代了蛮横而寡淡的国营商店。再后来,外国电影电视里的那种宽阔高大、无所不包的超级大卖场大超市才骤然出现。

在其时,这不折不扣是一种文化冲击:大超市的场地规模之大、货品品类之多,尤其是这种"开架任取"的莫大自由,绝对是一种舶来的洋气的生活方式。

它让我们这些从贫瘠年代走出来的中国人眼花缭乱且心花怒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丰富"、意味着"自由"、意味着"资本主义"。

很快,"物质"变成了主旋律,一切都很快司空见惯:私家车、大型商场、高速公路、摩天大楼、高铁地铁,以及互联网、电商平台、双11购物节、直播带货……二十年的工夫,我们就追上了欧美的一百年。

于是,到了今天,"大超市"已然成了某种恐龙级的存在,似乎只有不会上网的老年人,才恋旧地固守着这一方天地。

曾经代表了先进、整洁、喜气洋洋的一家家大卖场,日益变得暗淡、污浊、暮气沉沉。何况他们的货品真不如电商的多,价钱也不便宜,更关键的是,拎着大包小包"跑一趟"的用户体验,完全谈不上好。

换句话说,大超市只是物资过剩的资本主义的实体化的1.0版本,而在我们这里,时代已经进化到了去实体化、去中心化的2.0版。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最不缺的,就是包罗万象程度超出大多数人认知范围的海量商品。

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支付,完美地深掘着我们的欲望,它们比我们自己更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在超市,一个提篮或购物车,在空间尺寸上就精准框定了你的消费欲。而在电商平台,突破了物理限制的购物车,却始终在鼓励你"买买买"。两相对比,谁将胜出,自不待言。

05

十多年前,我刚刚进入电影传媒业,有一次去采访一位房地产从业者,请他科普商业地产与影院的关系。

除了装修改造、声学设计、消防达标等等这些核心内容之外,他还言简意赅总结,Shopping Mall这个概念来自美国,而在一家Mall里,超市和影院虽然地租最低(分列倒数第一第二),但是它们能够带来足够多的人流,从而盘活了其他高收益的商铺,于是都成了商业地产之标配。

放在十多年前,这些美式商业逻辑当然无懈可击。然而,让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都费解且头疼的是,出于技术原因,再因为体量和体制,我们这里很容易就产生"例外"。简言之,"西方的那一套"每每必然失灵。

举例而言,商业地产里,我们的几万块银幕每天总是不分区、不分线、不分级放着十来部电影,以及最近几年里,大型超市接二连三地闭店。这些倒霉超市的年营业额,甚至可能还不及某网红一晚上的带货流水……林林总总,如此这般,显然都是鬼佬永远无法理解的东方神秘。

新车、新楼、新地铁、新机场、新商圈、新门脸……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加速的"日新月异"里——尽管我们还号称是那个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

一切都在迭代,一切都在速朽,纸币消失了,杂志消失了,"看电视"消失了,街坊情谊消失了,家乐福大润发消失了;同时,某个明星消失了,某部影视剧消失了;更有甚者,首富消失了,大臣消失了,大公司消失了,大疫病也消失了。

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长久。"稳定压倒一切"的大局下,最稳定最笃定的,反而是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

我们置身在一个繁荣、热闹、灯红酒绿的安乐窝之中,可由于"确定性"猝然失踪而刮起的穿堂风,还是让大家不停地打着寒颤。

(文/徐元)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