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懂范曾

haizei @ 2024年04月14日 人物

微信公众号: 新新默存


【潘采夫按】

北京文艺座谈会之后,本山大爷激动得睡不着觉,国画家范曾更是挥毫赋诗数首,了本山的风头,告诉人们谁才是真正的弄潮儿。
关于范曾,流传着很多佳话,在每一个历史的拐点,都有他孜孜不倦的身影,一去一归都是戏。前几年,我为报纸写过一篇书评,对范曾写的一本书谈了些感受,不乏偏见。编辑老师比较了解范曾,为缓和气氛,特在文前加了一段:"范曾,一代国画大师,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故宫举办过个人画展的书画家。这篇文章,可能读起来会令范先生及其拥趸觉得刺耳,但望范先生雅人有雅量。"
不想范曾真的读到了文章,也果然显示了雅量,他特地联络报馆上级领导,说已跟某某部打过招呼,小心关了报馆云云。其雄姿英发,至今想来,耳畔尤有虎啸之声。
几年过去,报馆犹在,范曾更红。特将旧书评找来重贴,以纪念这段值得纪念的过往。不知这次,范曾会不会把我的微信给关了?心下惴惴,不知如何向马化腾交代。

范曾:一个特别景仰自己的人
文/潘采夫
《范曾自述》读过之后,最大的印象是,他对自己的景仰真如滔滔长江之水连绵不断。
在"往事堪怀"部分,范曾写道:"当我有了这样明确的发现之后,我的艺术的进步简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全社会震惊,我的画也以空前的速度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仅仅十年时间,我像从激烈的地震颤动中,大地被拥起的奇峰,直插云天。""我自以为几根衣纹足以睥睨南宋,与梁楷伯仲。"
不低调,也是文人的可爱之处,既然压抑不住对自己的崇拜,那就任它喷薄而出,狂狷任性,藐视流俗,这在中国古代是很多的。但范曾自己说,他"获得了各阶层人民的喜爱",这种刘德华一般的本事,显示出范曾与狂狷又不是一回事。
范曾在书里写了不少跟他有过往还的文人,我以为其中会有文怀沙先生,这次没有。但还是写了一句,"著名文学家文怀沙的《修乳法堂记》,我以为是一篇千古妙文。"是不是千古妙文呢?特意找出来看了看,未见得吧,如果放在"千古"里面,算得上"小升初"水平。
范曾出生于南通范氏家族,据本人称是范仲淹的后代,明清十二代先人里,出现了数以百计的诗人、文学家和画家。范曾书中讲了他母亲、父亲和哥哥的事情,这三个人让我肃然起敬。范曾的母亲一生当小学教师和校长,但在文革中被挂牌游街,于1970年去世;范曾的哥哥是革命者,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1年含冤病逝;范曾的父亲一生淡泊,很爱写诗,范曾给他印了一百本诗集,老人死后,家人整理遗物,发现诗集还有九十九本放在角落包着。
范曾一家的经历非常典型,江南的书香门第家庭,很多世代诗书传家绵延不绝,记录这个家族的历史,包括它的衰落史,应该是具有文化史意义的史料。先祖上曾经阔过,到如今家族人材畸零,作为家族继承人,应当有所思有所得,可惜只见摆家谱,不见人反思。再一个,范曾的父亲不知名利何物,与范曾在书中的文风大相径庭,两人倒也体现出了不同时代的影子。
记得看过一个新闻,范曾号召在中国书画界来一次扫"俗",他说:"首先得从头面人物做起,他们这些年奔走于大江南北,举行层出不穷的创作研讨会,必邀地方大款助兴,事后一个个如布袋和尚,背负着、挟持着他们心仪已久的事物打道回府。更有甚者为酒厂设计一个酒瓶,索款数千万,宛如他设计的是一架新式的波音747民航飞机或华贵的轿车,报纸上刊载着他踌躇满志的笑容,旁边则刊有那布袋似的酒瓶。"
为酒厂设计过酒瓶的,据我所知也就黄永玉一人吧,给酒鬼设计了一个布袋形状的瓶子。请问范曾先生,设计酒瓶子就比设计飞机轿车俗吗?设计酒瓶获取报酬是市场交换,怎么就成了布袋和尚呢?这个暂且不论,这种号召要扫什么,并猛烈攻击别人的作风,怎么看起来有些文革遗风呢?
本书中范曾收录了一文,《忧思难忘说沈老》。这篇文章的起源,是学者陈徒手在《读书》上的文章,《午门下的沈从文》,其中写了文革中范曾对沈从文的批斗和构陷,范曾此文即是反驳陈徒手的。有兴趣者可翻出来做一对比,沈从文本人对此亦有记载。
我不是艺术界中人,对范曾的画无可置喙。但看他的画多了,也有一点印象,那就是太像我小时候看的连环画,看不出中国画的意蕴来。我这样外行人都能看透的画,"睥睨南宋"又如何说得出口呢?
【附录一】
众说范曾
沈从文:揭发我最多的是范曾,我自然感到十分痛苦,巨大震动。过去老话说,十大罪状已够致人于死地,范曾一下子竟写出几百条……一辈子没讲过别人的坏话,我今天不讲,会憋死的!       
李苦禅:我没有范曾这个学生,子系中山狼,得志变猖狂。
黄永玉:范曾这个人我不喜欢他。
郭庆祥说:1995年我曾以每平方尺4000元的价格购买了范曾的200幅画,展开一看,题材与技法严重雷同,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疑问之下,到其画室一看,很多3平方尺的宣纸都用吸铁石整齐地吸在画墙上,老子出关、钟馗等题材和前100张几乎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几个人物造型来回组合。工作现场就像是工厂车间的流水线,自己复制自己的作品,已和印刷品没有什么区别。
西门不暗:范曾,应作范增,因为他的字土。
【附录二】
范曾公开信一束
辞国声明
我为了追逐心灵的自由,来到了法兰西,还将去到更多、更遥远的国度。哪儿有灿烂的文明,哪儿就是艺术家的故乡。国内有些部门对我的心愿或者有些误解,那我除去原谅而外,不准备多置一词。因此,与其说我的行为是政治的,莫如说是心灵的。于是,我想到,有的政治制度,可能使心灵的张力较大,更有利于心智的发展;而有的政治制度,无疑对心灵约束和扼制较多,从而使心智迟钝。艺术家永远需要心灵翱翔于溷浊的泥淖之上。我的出走,对从政者的看法是遗憾多于仇恨,他们倘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我想益处多于害处。
还有,自去年中华民族巨大的悲剧之后,我很多至好的朋友如刘宾雁、方励之、严家其、刘再复、徐刚诸人,在各地漂泊流亡,他们对祖国的拳拳之爱,我十分理解,我出来对他们是一种安慰。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权力可以使我相信他们是人民的敌人。他们的学问、才华和人品,我视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将是他们永恒的朋友。待来年遍地杜鹃花,我愿与他们重返故园。人们请相信,可怕和可恨的永远不会是他们。我匆匆赶来巴黎,似乎就是想和徐刚重温同住团结湖时一杯酒、一壶茶的旧梦,问题既简单又真实。
再者,目下还没有任何压力促使我需要政治的庇护,我从心里感到坦然。一个享有相当声誉的东方艺术家,来到西方的文明古城巴黎,除去艺术的呼应而外,没有任何政党、组织向我伸臂相迎。
另外,作为艺术家,我愿向诸位披露一则消息,我的出走也包含着爱情上的原因,我愿与我深爱二十多年的楠莉小姐共赴天涯,我既爱江山,也爱美人。
离开祖国,有些怅惘,走向世界,有些高兴,如此而已,谢谢诸位。
范曾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七日于巴黎
与丁关根同志信函
丁关根同志:
我于一九九零年秋辞国蛰居巴黎两载,冷静回顾之后,决定回国,原因有四:
一、在国内我一向提倡爱国主义和奉献意识,而辞国远走与自己内心抱负相悖。国外各国留学生住处几乎都挂有我为教委所题赠他们的字幅"月是故乡明"、"砥砺品学"、"忧乐关天下"等耿耿情怀,至今依然;
二、自一九八五年为天津南开大学"二年画一楼,两鬓添秋霜",今此楼已成,我所一手建立的东方艺术系亦已开学两年,莘莘学子,我所深爱至今未见我一面,我的辞国带给全系师生无可言说的遗憾和痛苦,此亦我远居异域,内心不安的主要原因。
三、我一向支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年初以还,国内请方正亟需用人之际,我愿竭尽棉力,继续为中华民族之振兴奋斗二十年。
四、我辞国之主要原因其一是家庭生活之不睦,今我已与原偶分居逾三年,离婚之事当不成问题,这对我亦如释重负。
回国之决心已定,尚盼各方鉴谅!
此颂
近祺
范曾 1992年11月3日
归国声明
近三年在域外岑寂而孤独的生活,使我知道一旦远离幅员无垠的神州大地山河,离开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的土壤,我只能写出如此的嗟叹∶"归程应识天无际,寄寓翻知海有涯",和如此的凄惶∶"雨冷丁香,忍识他乡是故乡"。从而使我悟到艺术家不能囿于因一时一际困惑而追求的小自由和小解脱,这就可能重陷另一种心灵的桎梏。唯有与祖国同在,才应是我永恒的、不朽的追逐,才是我心灵的大自由、大解脱。
我是一个艺术家,于政治殊甚懵懂。然而历史在前进,当我看到二十世纪末世界经济萧瑟,而故国一枝独秀这不争的事实时,我为伟大的中华民族所蕴含的自我调节力而自豪。向前看是一片横无际涯的浩荡景象。我的心境已非畴昔,往日所执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情随事迁。我深知没有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福祉,一切都徒托空言。目前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得人心,我表示支持,并愿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尽其绵力。近日有诗句云∶"已卜家山花万树","杜鹃花开"宜作此解。
我曾说既爱江山,又爱美人,而今楠莉又如何?她不愿看到我空白少年头,她无法慰藉我无边的烦恼。其实我刚来巴黎不久,我已有诗谶云∶"前程是异域羁旅,长空有莫名愁绪,莽天涯,只剩我与汝。"我们都深感去日苦多,不愿再在天涯飘泊。消除烦恼,便识归程,我深祷故国山河无恙,亲人安康。
范曾 1993年6月27日于巴黎
四婚公告
爱妻楠莉故去近三载,最初缘悲痛孤寂,更由于轻微脑梗,致艺术生涯举步维艰。徐萌女士无微不至的关爱,使我身心全面康复。徐萌不唯关怀且鼓励我艺事长青,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更作贡献,情深谊笃,经我俩双方同研详究,愿永结连理,正式结婚登记,艺林佳话,此足徵矣。
范曾 2024年4月10日于新浪微博
(四一跋:读了范曾公开信合订本,忍不住想起美发言人怼俄的一句话:优秀的粪便推销员总是口含样品。)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