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宁观看胡波《大象席地而坐》完片首映是怎样的体验?
laomao @ 2018年07月25日 乐活
微信公众号:锐影Vanguard
作者:@Miss
2018年7月21日,西宁,晴,《大象席地而坐》后期制作完成版本内地首映; 2018年2月25日,柏林,《大象席地而坐》荣获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特别提及奖。 1、 西宁,大象起航之处。 似乎是命中注定一样,时隔两年大象回到西宁,就像是对导演胡波的祭奠。 或许是在欢迎《大象席地而坐》的到来,西宁的唐道广场这两天相当热闹。
下午13:00,笔者早早来到现场,发现整个唐道的七层都被前来观看《大象席地而坐》的观众团团围住,水泄不通。 胡波事件已经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这半年来大家对胡波的关注度并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迫切的希望早一点看到青年才俊的这部惊世遗作。
早在FIRST青年影展公布本届开幕片为《大象席地而坐》之后,这就已经注定是一场万众瞩目的放映。7月13日下午15:00淘票票正式开票,仅仅半分钟时间,243个座位全部售罄,一票难求。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场长达四小时的放映上,因为这是《大象席地而坐》所有后期制作全部完成之后的第一场放映。 因此无论是对于胡波以及家人,还是影片制作的每一个参与者,甚至每一个对这部作品寄予厚望的观众来说,都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放映。
所有能够在这个日子,看到这部影片的观众,都是幸运的。 现场最早到来的嘉宾是王传君和主演章宇,两个人低调的坐在最后一排,坐在一起,观看他们生前最好的朋友胡波的这部作品。 就在前不久,两人凭借《我不是药神》终于一炮走红,而胡波却永远被埋葬在了地心深处。
章宇说“诗歌是被没收了工具的人,开垦世界的方式。《大象席地而坐》就是胡波开垦世界的作品。”说完,转身,潸然泪下。
2016年,《大象席地而坐》(那时候还叫《金羊毛》)入围FIRST青年影展创投会。 时光荏苒,两年过去,虽然胡波已经不在,但他的作品带着他对这个世界的关怀,重返这片土地――大象起航之处,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他的精神依然陪在我们左右。 他的电影梦,依旧还在传递。 2、 在西宁FIRST,看到这部电影,是非常特别的。 从所有人员陆续就位,灯光逐渐暗下来的那一瞬间开始,接下来的四个小时里整个影厅鸦雀无声,大家一起凝神静气的感受着一场精神的洗礼。 虽然在绝望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显然胡波对于这个世界是关心的,不然也不可能给我们奉献出这样一部作品。 在影片的第20分钟左右,伴随着胡波典型的长镜头,片名字幕“大象席地而坐”才缓缓出现在大银幕上。 那一刻,观众中没有人举起手机屏摄,都屏住呼吸专注在银幕上。
“在满洲里有一只大象,就坐在那儿,有人捅它或者喂它东西,它也不动。” “大象”是影片中最重要的意象,它就像一个三棱镜一样的存在,照出生活,照出世界,照出自我。 为同学出头的英勇少年,为弟报仇的台球厅老板哥哥,被生活的囹圄困住的高中女生,被儿女安排睡阳台还差点赶出去的老人,他们每一个人都面对着绞成一团乱麻的生活。
家庭的不和谐、社会的的冷漠自私、阶级的严重分化、现实与理想的距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不平衡,都被胡波看在眼里,写在小说里,拍进电影里。 正如胡波所说“世界是一片荒原”,而胡波的荒原,是一片没有生机的无人区,虽然熙熙攘攘,但却没有一星半点的“人情味”存在,绝望至死。 他要给我们看的,是一个生冷的社会。这个社会,现实得有点不忍直视。
英勇少年为同学出头反遭背叛,恶霸哥哥为弟复仇饱受家人冷眼,老人深陷困境遭子女弃置不顾,高中女生为逃家庭误入歧途…… 这些就像是每天报纸上社会版新闻大标题一样的剧情,胡波以他独特的编织方式,为我们呈现在大银幕上。 观看过程中,我们一直有一个清晰的感觉――看大象,即是在看世界。 因为我们的周围发生了太多这样的事情,以至于我们在大银幕上观看的时候,这些不好的回忆都被从脑海深处重新勾回来。
影片中,印象最深的一个长镜头是,镜头缓缓略过养老院的走廊,每一个孤独的老人站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孤独的做着自己的事情。 但是却给我们呈现出一种生活格子一样的感觉,人到晚年被困在原地,无人陪伴,有一种遭人遗弃的晚景凄凉。 在胡波的世界里,生活就是一团破烂,你根本无法去拯救生活。 失落的少年站在河岸对着另一边,大声喊出“你就是个混蛋”。这一声呐喊,既是对背叛的指责,也是对生活不满的发泄。
胡波最崇拜的偶像是著名大师级导演贝拉・塔尔,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撒旦的探戈》,长达450分钟。 片中的长镜头寓意深远、独特而耐人寻味,而胡波的长镜头里深深的打着这位大师级偶像的烙印。 胡波是一个非常坚持自我的导演,在创作过程中,他顶住重重压力一心去实现自己的艺术构想。现在看来,这种尝试是成功的。 他认为,每一个场景都应该由一个单机位的长镜头完成,因此拒绝了制片方采用两个机位的建议。
他用长镜头,绘成了一张生活的全景。这幅全景画下,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遭遇,面临不同的困境。而这些遭遇,组成了一张生活的群像画,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故事。 贝拉・塔尔的长镜头里饱含着对世界的辩证思考,而胡波思考的同时也提出疑问,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完全是按照流程来的,怎么最后成这样了? 他思考的结果是人性本恶。
正如一部武侠小说中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胡波就站在这江湖深处,望着江湖上充斥着的虚荣、尔虞我诈、忠诚与背叛,抛出了一个重磅的炸弹,炸出他们本来的面孔。 这就是胡波要给我们呈现的世界,他虽然已经去世,但是我们依然对这个世界感同身受。 因为,我们都在其中。 3、 也许是安排,也许是巧合。 第十二届FIRST青年影展青年导演训练营请来了两位导师,一位是著名台湾导演蔡明亮,另一位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这位大师级导演贝拉・塔尔。 为什么在西宁看《大象席地而坐》会如此不一样?为什么西宁会邀请贝拉・塔尔这样级别的大师来为青年导演背书? 因为无论是贝拉・塔尔,还是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因为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FIRST、代表了西宁的气质。
正如FIRST首席执行官李子为所说“感谢电影让我们找到通往内心、通往世界的道路,感谢西宁让创作与表达都找到土壤,感谢所有新鲜的面孔和影像,坚持用电影展现着当前时代最敏感的知觉。” 西宁正是这样的一个电影节,它审视社会,用电影去展现我们看得到看不到的社会细节。 一个胡波去世了,但是未来会有很多的胡波在这里诞生。 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的《大象席地而坐》。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