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在自己最关心的健康营养领域如此容易被骗、反反复复被骗?

maoerduo @ 2017年08月07日 乐活

作者:@蕨代霜蛟  

 

 

这是因为太多人从来都不在乎证据、从来都那么容易流于情感、难以远离从众、甘于寂寞、独立思考、也不知道如何去思考。


微信朋友圈就不用说了。我已经不止一次、应该说是三番五次地表达了我的核心观点:微信朋友圈上的健康营养信息、本质上是一个巨型的粪坑。你之所以感觉不到臭气熏天、只不过是因为这口粪坑非常精致地把你留在了自己的心理舒适区间(Comfort Zone)、因此你久而不闻其臭、反而越来越怡然自得、鹅蚁。

Why?因为微信朋友圈常常完全脱离证据(EVIDENCE)、而纯粹只是煽动情感、或者借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而炮制羊群心理、又或者麻痹心理警戒、让无数咨询与知识的垃圾粪水得以轻松横行肆虐、譬如『你今天不坐月子几十年后你将痛苦挣扎于月子病你将悔恨终生而无力回天』、譬如『宫颈糜烂是一种必须去治疗的妇科病、不治疗将来恐发展为宫颈癌!』等等。这些东西不需要任何证据、只需要熟悉、符合直觉、只需要借朋友圈的盲信与关系、就可以轻松10万+、让更多的人不断地、前赴后继地纵身跃入这口覆水难收的大、粪、坑里。

Therefore、只要有哪怕最最基本思维能力的人、看破微信其实并不难。OK、那么微博怎么样?

微博上可能会好一些。因为微博能够互相争论对骂撕逼、因此为了赢得口水战、常常双方都不得不给到证据。为了吵架争辩也好、为了各种商业利益市场推广也罢、如今的开放平台上常常迫切地要把各种证据呈递到你的面前。

津婉、就想聊一下比微信朋友圈粪坑(也就是毫无证据的瞎逼逼)高一个等级的、常常也是更难看破的东西、也就是所谓『基于证据的营养保健主张』、又应该如何去看待、如何去独立思考、最终获得自己可靠而正确的判断?

所谓证据、在医学方面就是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循证医学。若是通常营养保健领域、那就是EBN――Evidence-based Nutrition、循证营养学。

接下来问题来了:OK You wanna evidence、I give you evidence。那么这样是否就是循证了呢?譬如说到营养学这个领域、微信就不说了、微博上常常会看到某某东西吃下去对健康有益、或者某某吃法对健康有益、到处充斥着这样的INFO、无数转发很多评论。既然如此有人气、那么试试看会是怎样的结果?

结果常常是:如此有人气所以试试看→结果发现毫无卵用→结束收手――很多人在很长时间内反反复复地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着这样的循环。这还算是良性案例、事实上还存在无数试了之后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后悔莫及的恶性案例。

为什么本应服务于人的INFO最后却会把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尤其当证据、Evidence或者说某研究的数据似乎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的时候?到底问题何在?来看一下。



有研究数据和证据、完全不等于现实里真的有效。

很多INFO会以这样的形式『颇有说服力』地展开――

XX人尝试了之后、果然出现了XX的良好效果。

举个非常具体的案例。最近三四年间、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非常扎眼球:

『吃饭的时候先吃蔬菜、这样血糖就能够控制得很好』。

这个说法完全不是没有来头和根据的。文献(Imai S, et al.J Clin Biochem Nutr. 2014;54(1):7-11.)提示了这一点。

『吃饭的时候先吃蔬菜、这样血糖就能够控制得很好』这个命题若要成立、则需要经过比较之后证明『先吃蔬菜、要比就餐时先吃其他菜更加不容易导致血糖的骤升』。而上面这则文献的确有这方面的内容。该文献对比了吃饭时先吃蔬菜和先吃米饭之间的差异、发现了先吃蔬菜的确能抑制血糖飙升。基于这则文献、就有了吃饭应该先吃蔬菜的说法。那么这样的结果、果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吗?

『难道还需要怀疑吗?不是文献结论很明确地指出先吃蔬菜是最最OK的咩!?』很多人会非常自然地这样想、因为在他们眼里、此时此刻证据已经明明白白地摆放在了他们的眼前、于情于理都没有道理再去怀疑了。

然而事实根本没有那么简单。因为、99.99999999%的人根本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仔细去观察文献中至为关键的细节。

在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882489/ 中找到文献:



随后在摘要(Abstract)中、你发现了这么一段话:

The postprandial glucose and insulin leve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the patients ate vegetables before carbohydrates compared to the reverse regime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glycemic control was observed for 2.5 y. 

――『就餐时先吃蔬菜再吃碳水的进食顺序、比起相反的顺序、血糖控制更为良好、且整整两年半期间都能观察到这一效应』。



找到了关键词Reverse regimen。具体是什么样的Reverse regimen呢?看下去:



The subjects ate the first dishes of vegetables for 5 min, then the main dish for 5 min, and consumed rice or bread for 5 min successively within a 15 to 20 min total eating time for each meal, and vice versa.

『每餐最开始先让试验对象吃五分钟蔬菜、然而再吃五分钟主菜(鱼和肉)、最后再吃精碳水如大米或者白面包、总共耗时15到20分钟左右。反之亦如此』――这里最后一个vice versa说明、反过来的吃法是先吃精碳水:大米和白面包、然后鱼肉、然后蔬菜。

到这里就明白了:这篇论文本质上比较的两者是――先把蔬菜吃干净、然后鱼肉最后米饭和先把米饭吃干净然后鱼肉然后蔬菜――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进食顺序。这两种进食顺序进行仔细严格的对比之后、发现的确先吃完蔬菜的进食顺序对于血糖控制很有益处。

这、就是一种科学的研究的手法。然而想过没有:人的真实日常生活中、真的会以这样的方式去进食吗?你会先把白米饭全部吃完、然后再把鱼和肉全部吃完、然后再去吃蔬菜吗?绝对不可能、白素贞病都不可能这样吃饭。日常生活中唯一可能的进食顺序是吃点米饭吃点小菜、再吃点米饭再来点小菜、这样交替进行着。有人可能吃两口米饭加三口蔬菜、有人可能一口米饭加一口蔬菜、每个人都非常有个性、没有任何确切的模式摆在那里。

因此、你若把这份研究的结论直接砸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指导依据、你认为这样的证据还能成立吗?很显然――不能。因为这项研究没有比较过先吃蔬菜的进食顺序和日常生活中真实的进食顺序之间的差异和后果。即便纯粹先吃蔬菜的进食顺序运用逻辑推理可能真的还是会好一些、然而能好多少?如果只能好一点点、而这一点点根本就不显著呢?这一切、都绝对不是凭着翻嘴皮子瞎逼逼就可以下结论的。因此、随意流用研究结果说这样的吃法就是最健康的说法、在严谨的科学证据上是站不住脚的。

而这、就是带有倾向性地、断章取义地截取某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之后扩散到公众小白之中所造成的后果。证据、证据、高级一点的平台如新浪微博上到处给你证据、然而你若只是不假思索地认为『只要有证据、XXX就是真的』、囫囵吞枣地接受那些证据、同时自己审慎的思考完全停滞不再工作的话、你就只能被忽悠。



『因为含有XXX、所以对健康就是好呀就是好』――这种宣传上来就应该怀疑。

这种标语在营养健康领域泛滥到了G点。

譬如:『红酒富含多酚、有益人体健康』这种说法我相信是人都听说过。这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人家也是有依据的、BMJ期刊上就有――Gronbaek M,et.al.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moderate intakes of wine,beer,or spirits.BMJ. 1995;310:1165-9. 这则文献比较了三种酒――红酒、啤酒和蒸馏酒(威士忌)。结果发现、常喝红酒的人全因死亡率较喝其他两种酒的人群来得低。

借助于诸如此类的研究、红酒中所含有益物质多酚进入了公众眼帘、被大肆宣传、包括多酚的抗氧化效果对于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以及继而对于预防心肌梗塞的作用、一直宣传到路边打太极的老头儿都能对你随意侃上几句。

问题来了――果真、如此吗?事实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另外一篇研究:Barefoot JC ,et al.Alcoholic beverage preference,diet,and health habits in the UNC Alumni Heart Study. Am J Clin Nutr. 2002;76:466-72. 发现、经常喝红酒的人比起喝其他种类酒的人、甚至比起不喝酒的人、日常生活中摄入的蔬菜水果更多、食用的猪牛等红肉、以及煎炸肉类的量更少。

这说明什么?众所周知、蔬菜水果富含钾。钾摄入多了之后就能够有效抑制人的血压上升、于是达到了预防心肌梗塞的效果。红肉富含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本身亦是心肌梗塞风险上升的促发因素――换言之:爱好喝红酒的人、很可能是因为红酒之外的综合膳食习惯帮助他们获得了较为良好的健康效果。至少、说明了这些健康效果唯独来源于红酒的证据极端虚弱。

这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实际上酒精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动脉血液凝固的效果。系统梳理全世界有关红酒、啤酒和蒸馏酒各自饮用量与循环系统疾病(主要是心肌梗塞和中风等)发病率之间关联的荟萃研究(Meta-Analysis)Costanzo S ,et al.Wine beer or spirit drinking in relation to fatal and non-fat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meta-analysis. Eur J Epidemiol. 2011;26:833-50. 表明:实际上根本无所谓你喝什么种类的酒、只要你喝酒、循环系统疾患的风险就是会下降。换言之、心肌梗塞等严重疾患的预防效果在于酒精本身、和酒是什么种类、什么年份的酒毫无关系。你喝五粮液也可以预防心肌梗塞、你喝最最便宜的塑料桶装的Red Star Two Pot Head也可以预防心肌梗塞。然而还是前面已经提到的关键点:你的膳食对你健康的效应是一个全局的战略、而非部分的战术。在酒这件事情上、多酚理论上也具备预防心肌梗塞的效果、然而其效应比起酒精而言、真的小得多、只是一点点。

呵呵、一点点。但不要小看这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引无数产品策划、宣传广告竞折腰、借助各种平台疯狂烧钱拼命往消费者头脑里猛灌多酚的效用、因为光是酒精还怎么树立品牌装好逼、还怎么卖得出大价钱、当本质上愚蠢而羊群的乌合大众们有一天醒悟过来明白了Red Star Two Pot Head和五粮液同样都有益于循环系统健康的时候、谁特么还会去买五粮液呢?

因此、像这样的『一点点』的健康效应、最终常常通过产品化被放大到了极致。

这、还不过只是夸大了某物质的健康效应、不过是多和少的问题罢了。但是更多的人完全没有考虑到事情更为复杂之处在于还存在第三方面:那就是综合之后的总体健康效应。

当你光考虑循环系统、光考虑心脏病的时候、红酒的确是一种一定程度上值得期待效果的酒精饮料、这不是谎言。然而、当你以全局观考察红酒之后、你会发现循环系统疾病得到一定程度抑制的同时、其他风险却接踵而至、包括各种癌症、包括肝功能的损害、包括肥胖、包括精神健康的伤害等等、以至于最终当你把这一切都综合在一起考量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红酒的总体健康效应是负面的、而不是正面的。这、已经是全世界顶级权威机构的一致意见、而且近年来累积的证据越来越指向会引发不良健康后果的饮酒量比人们曾经认为的还要低。对此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可以到这里去看:

红酒能抗癌益寿?呵呵、三个字:虾扯蛋。相反、甚至还会让你得癌。

借用这一点我想说的是:假如你不是因为喜欢喝红酒、而是受到各种宣传的洗脑为了促进健康而去喝红酒的话、那真的是太没有意义、甚至可能会让你后悔的事情了。

 



↑英癌研CRUK的精美插画――酒精与七种癌症。

归纳这一段:常喝红酒的人全因死亡率较低这一数据的确存在、本身不假。然而你的理性思维绝对不应该就此停步、全盘接受――除了红酒之外没有其他干扰因素了吗?红酒和其他种类的酒比较一下的话?等等、都是非常有益的思考。假如看过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是对这类主张无法第一时间感觉可疑、并有意愿去怀疑的话、那说明你缺乏掌握Critical Thinking的意愿和能力。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思维工具、对抗粪坑洗脑的关键武器。



食物对于人体健康的效应非常复杂、根本没有那么容易判断。

普罗大众之所以是普罗大众、是因为普罗大众本质上是乌合之众。关于这一点其实专门有一本书的、可以找来一读、这里不多展开。但大多数人的确每当看到『OOO含有XXX所以对人体有益!』的宣传的时候、就立即认为就是因为吃下了含有XXX的OOO、所以我的身体更棒了、连多一秒钟的思索都不会有、并且下一步还会自行脑补、认为吃这个某某某、比吃那个某某某更加健康。

然而食物的健康效应真的是这样去比较的么?食物和药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吃药了之后你还要进食、然而食物你一旦集中吃了甲之后、就算你不会不吃原来的乙、也很可能会大量减少乙的食用量。这说明:即便有一样食物确切证明有益、你也不应该只考虑其绝对价值、而应该和类似的食物相比较。还是以刚才已经反复提及的红酒为例、假定红酒确切有益健康、假如你原来喜欢喝啤酒的话、比较的时候你也应该将红酒的健康效果去减去啤酒的健康效果、所获得的相对健康效果为正才是你从啤酒切换到红酒去的理由。红酒和啤酒在这里不过是方便理解的一个例子、实际上假如你吃蔬菜的话、随便听信传言胡乱切换的后果不是其实没什么差别、就是有可能顾此失彼、导致了其他问题。还是那句话:膳食健康是一盘全局的大棋、综合丰富而平衡的膳食才能将健康效益最大化、因为轻信而集中性地倒向任何神奇食物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正因为是全局战略、反过来有些忧虑与恐惧也一样毫无必要。譬如:『鱼籽猪脑胆固醇超高千万不要吃!』、『蕨菜含有致癌的原蕨苷绝对不要吃!』等等耸人听闻的INFO。这些INFO本身不是完全没有根据、分分秒都迫不及待地把证据砸在你眼前让你知道他们的深情厚谊。然而如果每天吃或者哪怕每周都吃倒也罢了、有的人一年吃几次鱼籽猪脑、每年春天蕨菜新鲜上市的时候尝鲜一回的话、对于健康几乎毫无影响、完全没有必要去过虑。有害物质怕就怕长期不断地、反反复复大量盯着单一食物摄入、哪怕每一份所含绝对有害物质量并不大、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今日的营养学方面INFO、依然常常有意无意地关注到食品所含某种关键成分上面去。这种手法、常常为逐利的商业所应用、最终催生出无数夸大、偏颇、充满误导的次生信息来。相信未来的营养学会越来越基于严谨的证据、越来越EBN。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点、真正洞察某一款食物或者某种膳食方式对于健康的效应、必须越来越精密地对受研究调查对象人群现实中、平日里到底在吃什么、究竟是什么样的饮食习惯予以细腻而彻底的观察与把握。这有点类似于营养流行病学的观念、在全世界都相对滞后于其他学科如食品学与药学、中国我想也就更加不用多说了、但愿未来会有所转变。



传递这个那个营养信息的背后、究竟谁能够获益?

对、我们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极其容易误导人、忽悠人的健康营养信息的环境里。并且读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即便有证据也不应该随便停止怀疑与思考』以及『膳食不应该考虑单一成分而是应该考虑整体』这些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然而、要真正掌握这种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和方法并且正确用于实践、真的是say say容易 do do难、真不是一两天可以练就的功夫。

『那还没能够掌握的我是不是就应该任人宰割了?』――并非如此。有那么一些相对简单的捷径。譬如面对某一种INFO的时候经常在脑子里想一下:『宣扬这种INFO的人、是否同时也是能够因为这种INFO获利的人?』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出乎意料地――好用。这里所谓的获利不仅限于金钱、还有名誉或者影响力等等。

另外、学会用Critical Thinking来辨别日常生活中各类健康营养INFO的真假其实真不是那么高深的学问。九年义务制教育已经相当够、最多再加三年高中已经足够了。以高中水准的知识量(英语和数学)加上高中水准的逻辑能力、面对不同情况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判断、也就是实际案例下运用分析的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法宝――对方摆出来的营养学数据到底是什么含义、应该如何去解读、常常思考不断分析、习惯了之后一切迎刃而解。



习惯于正确解读INFO、是信息时代送给自己的最好护身符。

要买房买车你去按揭的时候、你需要考虑到自身未来发展状况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作出尽量合理的决策。正常人绝对不会以豪赌中头彩的心态去按揭、做生意也不可能以豪赌中头彩的心态去预测自己的收益。这些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不言自明。

然而、很多人却在营养健康领域完全丧失了这种头脑、虽然两类事物的本质是一样的――被没有证据、证据不充分、或者虽然有证据却被扭曲、偏颇或者夸大的健康营养信息洗脑之后栽入坑里、迷信特定的神奇食物或膳食法――根本上和以豪赌中头彩的心态去做生意或者申请按揭一样盲目、甚至危险。

吃什么。

吃多少。

怎么吃。

这三句话仅仅九个字。但真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却如此多样而复杂、要真正理清头绪极端困难、连专家都常常一筹莫展。这也正是为什么营养学领域比起药学等、总体上证据强度差了一大截的原因。

在这样的前提下、又处于中国这样一个充斥着粪水与垃圾信息的互联网之中、习惯于正确解读INFO、是信息时代送给自己的最好护身符――在营养健康领域、以科学严密论证某款食物或者某种吃法对身体有好处非常之难。但是你即便作为吃瓜群众、你通过自己的理性分析去得出某款食物或者某种吃法其实不靠谱、则容易得多。知道不靠谱、就是最好的护身符。



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我知道你这个是不对的――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



完。

 

 

链接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