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在吃驻京办,就是在吃驻京办的路上

haizei @ 2017年06月21日 乐活
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到了北京都会抱怨这里食物的粗糙和不地道,但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又都能在北京找到一些让人觉得与众不同的食物,这基本上和北京给大多数人的感觉是相通的。



在北京,走到哪儿都能找着这个城市的毛病和缺点,但当你离开北京的时候,会发现这里的许多好处是别处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比如驻京办这样的美妙的吃之去处。


驻京办的餐厅,不只是一家餐厅那么简单,它维持美味的原因,和它的存废,都跟中国的人情世故、乡土情怀息息相关。爱吃驻京办的一群人,就在这些餐厅的起落中间,建立起了他们或持久,或淡泊的人间关系。



我是北京人,土生土长的,打元朝那会儿我家人就在这儿了。我家里有好些长辈都做餐饮,我自己也是学餐饮的,你看我这个咖啡馆,旁边就是北大的博士楼,来来去去的有很多大V,我平时也不请人,如果有事儿出去,都是让这些朋友帮着看店。



我这店里有天津的姑娘,也是北大的,别看天津离北京这么近,他们一帮同学也还要在北京到处去找哪家煎饼果子好吃,然后互相约着一起去。所以就是那句话,“吃饱了不想家”。



现在人家说北京东西不好吃,黑暗料理什么的,我当然也生气。但是呢,在北京也很有口福,当年,周总理调了很多南方的馆子过来,像义利食品公司、美味斋、老正兴都是。

 


我对各个地方的好吃的都很有兴趣,所以就通过网络认识了一帮朋友。开始我都不知道,后来因为有各个地方的人来北京办事,就邀我们去吃驻京办餐厅, 我记得挺清楚的,第一次去的是雪松宾馆。后来就开始“扫”驻京办,第一圈历时差不多3年,扫了53家。


▲ 雪松宾馆吉人缘餐厅锅包肉

第二次是从前年开始的。这些朋友各行各业都有,一起去的朋友们里有个叫东子的,是二代北京人,北京生北京长的,但他很奇怪,最爱去哪儿呢?一个是苏州办,一个是广州办。因为他父亲是广州人,他母亲是苏州人。我就说,你从小就在这边吃,这边长,怎么还老找广州餐厅啊?他就说了也许是基因问题。过两天我不吃这个广州菜我就觉得我身上有哪些不舒服。

(photo by@北京广州大厦)


驻京办除了厨师地道,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一些很经典的,但是很费事的菜色,它还有能力把它坚持做下来,比如雪衣豆沙这道菜,还有我去福建办就去吃它家的芋泥。这些东西因为太麻烦,外面的各地餐厅都不做,但驻京办呢,说白了因为有时领导会来,这些特色都还是保留着。

▲ 福建传统甜食之一芋泥


我记得好像是安徽还是湖北一带,会把一种青蒿类的菜品,放置发酵,然后做成臭汤,然后每一道菜都放一点臭汤去蒸,无臭不蒸,无菜不臭。有一次在某个驻京办,我们吃饭,一个朋友自己带了点臭汤,有几个小服务员不是当地人,捂着鼻子躲着我们。后来大厨跑出来了!因为他就是我朋友家乡那儿的人,闻到了自己家乡的味道,特别激动的跟我们要这东西。



后来我也问了,说你们这个物流运一点食材是不是也很麻烦,也很贵?人家告诉我:“我们每天都有人从那边过来。他们既然是住在我们这儿了,也可以帮我们忙了。”比如说今天江苏办缺点火腿,我帮你们拿一点火腿你没有问题的。这其实超越了单纯的客人和餐厅的关系,而是同在他乡为异客,老乡见老乡那种状态。还是那句话:“吃饱了不想家”。



真是吃饱了家乡的食物以后会有一种满足感。驻京办,也是维系在北京的同乡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他们的存在给自然结成了圈子的“他乡人”真的找到了归属感。



现在中央在撤驻京办,我们觉得挺可惜的,好多小驻京办都没有了。我跟东子说,我咱哥几个最近尽可能的把其他的业务先放一放,主要先把驻京办业务再搞一圈。



说来有点感慨,我们当时吃饭的人就十几个人,后来好多都成一对儿一对儿的了,就我还单着。现在我跟东子还到各地约饭,其他人都聚得比较少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家都成家有小孩了,当时我们带头的一个元老叫“吃心望享”,现在也不太出来了,当全职奶爸,他都最近才开始用微信的。



他会吃,也会做,虽然不是专业学厨师的,但是他老婆的月子餐都是他做的,一点儿没让人帮手。他老婆真是很有福气。



你吃过驻京办吗?有没有哪一家或者哪道菜让你印象深刻?



选自《悦食Epicure》2017年5月刊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悦食中国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