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甜饮料,喝了能帮助减肥吗?

beifeng @ 2017年04月02日 乐活
    人类对于甜味的爱好真的是难以言喻,特别是饮料,如果味道不甜,很多人就觉得无法接受。这种口味喜好,也驱动着超市中的酸奶越来越甜,甜饮料品种越来越多,而那些没有甜味的产品,或者低糖的产品,往往很少有人问津。

    不过,随着大众的健康意识逐渐上升,很多人都知道,精制糖过量摄入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痛风、某些癌症等很多疾病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人们每天最好把精制糖的摄入量控制在25克以内。

    但是,长期形成的口味很难改变,既要少摄入糖,又要满足对甜味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代糖”――那些低热量的人工甜味剂(artificial sweetener),如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就这样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中,用于替代蔗糖、葡萄糖、果糖等天然甜味剂。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甜味剂寄予厚望,因为它能解决爱甜和怕胖的矛盾。

    几十年来人们认为,这样的甜味剂既能够给人以甜味的享受,又不产生或产生较少热量,适合需要减肥、患有2型糖尿病、或者血糖控制能力已经下降的人食用。在饮料产品中,也涌现了大量无热量的“减肥饮料”(diet drink),其中正是用人工甜味剂来替代传统糖类。

    但是,千百万年以来,甜味都与碳水化合物能量相联系。在进化的智慧当中,甜味意味着水果的营养,代表着血糖升高,带来着能量上的满足和情绪上的满足。用不能消化吸收的甜味剂来替代糖,身体果然能够被蒙骗吗?人工甜味剂真的可以完美地解决甜味和健康的两难,让人们在畅饮甜味饮料的同时享有健康么?多项研究提示,这些无糖甜饮料的健康效果,与人们的期待并不一致。

    有研究在10年中跟踪了特定群体饮用所谓“减肥饮料”的情况,发现每天饮用大于等于1份(大约相当于一罐无糖可乐的量)的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中风的风险显著增加(Swithers SE,2013)。

    英国一项对25000人的调查研究发现,与不喝饮料的人相比,喝无糖甜饮料的人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者得出结论,把含糖饮料换成减肥饮料,并不会降低糖尿病风险(O’Connor L et al,2015)。

    有研究者对关于减肥饮料的多项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发现与不喝饮料的人相比,习惯喝含糖饮料和不含糖甜饮料的人,在2型糖尿病风险的增加幅度上并无显著差别(Greenwood DC,2014)。

    那么,无糖甜饮料是否有利于控制体重呢?

    有研究发现,从喝含糖甜饮料改为喝无热量的甜饮料,6个月后受访者的体重没有显著变化,说明“改喝不含糖的饮料就能减轻体重”这个预期效果未必存在(Madjd A et al,2015)。

    一项观察实验发现,与其他能量密度高、营养价值低的食物相比,喝减肥饮料会额外增加能量摄入(Fowler et al,2008)。有研究发现,喝减肥饮料比不喝的人具有更高的身体指数BMI和肥胖率,在排除了BMI因素后,仍然发现喝减肥饮料与体重和腰围增加有关(Fowler et al,2015)。

    添加人工甜味剂的减肥饮料,为什么无助减肥,甚至造成与期待相反的效果呢?按目前的研究证据,可能有以下几个可能原因:

1. 影响葡萄糖耐受性

  Suez J等研究发现,在小鼠饮水中分别添加了葡萄糖、蔗糖和糖精,11周后发现饮用含糖精的水小鼠葡萄糖不耐受明显;7个健康年轻人连续6天每天喝5mg/kg的糖精,在第四天就有4人出现葡萄糖不耐受症状。其他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会引起血糖稳态的变化,还会干扰食物摄入和体重增加的机制。人工甜味剂还能够与肠道甜味受体相互作用,影响肠壁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及葡萄糖的平衡。

2.改变肠道菌群

  Abou-Donia MB等发现,糖精能够改变小鼠肠道内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同时引起肠道内多糖降解的增加,导致粪便内短链脂肪酸增加。Frankenfeld等发现,与不摄入人工甜味剂相比,摄入甜味剂者的肠道细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研究者提示,人工甜味剂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促发炎症引起代谢失衡以及不利健康问题的出现。

3.补偿性能量摄入

  食用人工甜味剂打乱了机体“甜味即能量”这种最早建立的关系,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而打破能量平衡。有研究发现,当摄入人工甜味剂时,脑部释放多巴胺的区域活跃程度降低,而多巴胺能够让人产生愉悦感和降低饥饿程度(Swither SE, 2013)。通俗地讲,喝了减肥饮料,身体以为是吃了东西,其实热量为零,相当于没吃,身体感觉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间食欲增加而增加此后的进食量,长期下去就容易导致肥胖。

    早在8年之前,就有研究探索了一类问题:甜味剂和真正的糖所产生的身体反应是否一致。其中一项研究让8名进行健身锻炼的人用不同的甜饮料来润嘴(只漱漱口,没有实际咽下去),有的饮料含有葡萄糖,有的饮料含有同样甜度的糖精。

    这些受试者进行一项60分钟的固定单车健身,他们的运动强度有仪器记录下来。有的日子他们用糖精水,也有的日子他们用葡萄糖水。结果呢,用葡萄糖润口之后,运动强度都有小幅度的稳定上升,而用糖精水润口,则一点作用都没有。

    然后研究者换了润口液。这次也是两个选择,一份是不含能量的糖精水,另一份是糖精加麦芽糊精(一种淀粉水解物,就是无糖食品里常常会加的那些白色粉末,溶于水之后变成柔软的糊状),糊精和葡萄糖一样含有能量,也一样会升高血糖。两份饮料的甜度也是一模一样,所含的糖精一样多。

    结果呢,用糖精加麦芽糊精润口之后,运动强度都有小幅度的稳定上升,而用纯糖精水润口,还是一点作用都没有。

    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方法进行大脑扫描发现,含有能量的葡萄糖和麦芽糊精饮料能刺激大脑的特定区域活化,这些区域会让身体产生被奖赏的感觉,而糖精却不能。

    另一项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让12名女性吃同样甜度的蔗糖或者蔗糖素(三氯蔗糖)饮料,一种高效甜味剂。受试者完全分不出来哪个是蔗糖,哪个是蔗糖素,因为它们的甜味完全一样。然而,fMRI扫描能发现两者的区别――因为大脑对这两种饮料的反应完全不一样。

    ――可见,甜味剂能够蒙骗我们的味蕾,但却不能欺骗我们的大脑。吃用甜味剂配出来的“无糖食品”,根本不能满足大脑对于甜味的需求。

    其实,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就对甜味剂有利于减肥的说法提出了怀疑。因为很多证据发现,用人工甜味剂制作食品,会使人们吃的更多,而不是更少。甜味剂似乎能够刺激食欲,而不是满足食欲。而对大脑信号的研究,正好能够解释这种食欲激发的现象。

    也就是说,味蕾得到甜味,向大脑报告身体得到了糖。而大脑却得不到真正糖的激发,血糖也没有相应的上升。这些完全不一致的信号,很可能会给身体带来困惑。于是就可能带来食欲障碍和代谢紊乱,而这种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肥胖的危险。

    所以,我曾多次说过,如果要想吃糖,就堂堂正正地吃含糖的天然食物,比如水果干和水果。不要用甜味剂来欺骗自己,因为大脑是不会上当的,它只会用更强的食欲来报复我们的欺骗。

    既然“减肥饮料”不靠谱,那么,喝什么来替代含糖饮料,才是健康的做法呢?

    水、牛奶和淡茶都是不错的选择。在Zheng等人的研究中,9岁丹麦青少年用水、牛奶、茶/咖啡替代含糖饮料后,6年内BMI、腰围和皮褶厚度明显降低。牛奶中蛋白质、钙和B族维生素含量较高,茶中多酚类物质含量丰富,营养价值远远高于“减肥饮料”。

    总之,建议大家放弃对所谓“减肥饮料”的迷信。真想瘦,又喝不下白水的话,不如直接喝点无热量的淡茶,既优雅清新,又促进健康哦!

作者:林金雪娇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硕士生    范志红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之一)

 

 

链接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