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央行首次集体QT!市场面临紧缩大考
gangqin @ 2024年08月24日 财经风云
发达国家央行首次集体QT!市场面临紧缩大考 李丹 美联储有过2019年缩表引发回购市场危机的"黑历史",在央行集体QT"抽水"时,美联储可能再次出问题,而其他央行尚未接受过考验。本月初日本央行引爆的股市大抛售可能就在警告,QT有引起巨大反响的潜力。 三周前日本央行引爆全球股市崩跌的惨剧只是序曲,紧缩正在成为严峻的市场考验。因为不止是日本,发达地区央行都在采取量化紧缩(QT)的行动,这被媒体称为史上首次发达世界央行的集体QT。 今年7月末的货币政策会议后,日本央行宣布加息15个基点,同时决定逐步缩减央行的债券投资组合规模,计划每个季度减少购买国债4000亿日元。这意味着,继美联储、加拿大央行、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之后,日本央行也要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虽然QT在各个国家地区的操作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都涉及到,撤回央行在新冠疫情期间通过购买债券向经济体注入的流动性。 考虑到近些年英美央行都曾因QT而引发市场剧烈反应,如今央行集体QT就成为更需要投资者警惕的威胁。 2019年9月,美国回购市场爆发了一场短暂却剧烈的流动性冲击,那场"回购危机"的元凶之一就是2017年到2019年的美联储缩表。那也是美联储首次操作QT的一个"黑历史"。三年后的2022年9月,英国央行加息50个基点后不久,英国政府公布1972年以来最激进的减税方案,国内股债汇三杀,央行紧急"救市",宣布"无限量"临时购债,并推迟当月的QT计划,英债价格大反转,此前创2011年来新高的基准十年期英债收益率狂泻近60个基点,全球市场都打了鸡血,股市债市高涨。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称,联储已经吸取2019年的教训,承诺会在出现问题以前就停手。但评论认为,鲍威尔的承诺并不能保证这次的QT安然度过,尤其是在投资者面临全球发达国家央行集体"抽水"时。最近融资市场面临压力的一些迹象已经强化了美联储将结束QT的预期。 拥有四十年任外汇和固定收益策略师经验的Standard Bank驻伦敦G10策略主管Steven Barrow警告: "美联储可能再次出问题,而其他央行尚未接受过考验。" Barrow在最近的报告中提到两周前8月5日那个"黑色星期一"的全球股市大抛售,称抛售在8月5日达到高潮,创下了 2020 年以来最严重的跌幅,这可能是QT有如此反响潜力的警告信号。 Barrow 的报告指出,早些年,主要央行购买债券为经济体注入了现金,其中一部分被用于投资股票等风险较高的资产,现在央行正在减少他们的这些资产储备,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对于QT,两年多以前开始行动的加拿大央行比美联储表现得更激进。加拿大银行 Canadian Imperial Bank of Commerce分析认为,加拿大央行的缩表计划划今年已损害了短期融资市场的运作,迫使央行定期进行干预。不过,上月加拿大央行的副行长Carolyn Rogers还暗示将继续实施QT,因为资产负债表尚未"正常化"。 英国央行在资产负债表正常化方面则采取了最激进的做法,积极抛售其投资组合中的债券,不仅仅是减少对到期债券的再投资。为了解决市场流动性问题,英央行鼓励国内银行使用一系列贷款工具,在需要时从央行获得现金,也就是被称为需求驱动系统的工具。 相比其他央行,日本央行的立场显得没那么坚定。本月初日本央行亮出加息叠加缩表的组合拳,掀起市场巨震,日股历史性暴跌,而后,央行官员发声安抚市场,暂时"投降"了。日本央行副行长内田真一8月7日称,央行不会在市场不稳定的时候加息,目前需要坚定地实施宽松政策。 内田表态后,日股美股均反弹,显示他的言论受到投资者欢迎,可是,华尔街见闻此后提到,分析认为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如果日本央行不再加息,日元套利交易就会卷土重来,通胀和弱势货币将继续侵蚀日本人的消费能力,央行进退两难,现在焦点转向美国等其他主要经济体是否走向衰退。 还有分析认为,日本存在有比经济衰退更值得担忧的因素,消费和投资或将受到抑制,内田的讲话间接承认了日央行的加息是政策失误,这种失误可能危及日本政府和央行之间的关系。 鉴于多国的公共债务水平在新冠疫情期间猛增,一些观察人士认为,这些国家的政府可能会向央行施压,要求他们缩减QT,维持对国债市场的支持。Eurizon SLJ Capital 首席执行官 Stephen Jen就提出了这种疑问:政府急需公共融资和发债,就算不是所有政府,这也是大多数政府的处境,面对大规模发债,央行如何全面实施QT? 而如果市场不稳定,将更难以全面推行QT。瑞士再保险研究所驻苏黎世的首席经济学家 Haegeli 预计,如果全球QT持续到 2025 年,很可能会继续引发波动飙升。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
相关内容
-
暂无...
推荐内容
- 逆袭!600家小市值公司藏金,机构调研曝光三大爆..
- 特朗普“大重置”:债务化解、脱虚向实、美元贬值..
- 美股三大指数冲高回落,中概股重挫,纳斯达克中国..
- 深夜,重挫!近一个月最大跌幅;鸿蒙智行,连推爆..
- 活久见!美国商务部长上电视“推票”:买特斯拉股..
- 华尔街解读美联储决议:鸽派的亮点与迷你“鲍威尔..
- 深海经济利好持续加码,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
- 美联储的“关键一战”在5月,届时降不了息,那今..
- 李嘉诚押注创新药!和黄医药明星抗癌药海外大卖近..
- “三巫日”前美股反弹一日游,量子计算股暴跌,拼..
- 鲍威尔给经济焦虑“灭火”,标普创八个月来美联储..
- 腾讯要为AI砸千亿重金
- 政治危机升级,反对派领袖被捕引发土耳其股债汇三..
- 3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5年期均维持不变..
- 五部门:依法稳步推进绿证强制消费,逐步提高绿色..
热点阅读
- 逆袭!600家小市值公司藏金,机构调研曝光三大爆..
- 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GDP增长目标5%左右,CPI涨幅..
- 500亿量化帝国“幕后推手”:龙头券商财富业务“..
- 中石油涨停史:不是在牛市就是在救市..
- AI需求火爆! SK海力士四季度意外盈利,HBM3增长..
- 中国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1%,1—7..
- 突发!美国再度制裁24家中企,事涉参与南海建岛!..
- 今年最惨首富:特斯拉狂泻 马斯克身家暴跌 三天蒸..
- 首发募资超21亿元 年内最大持有期权益基金诞生..
- 美银:美债处于“史上最大熊市”,但将是明年上半..
- 多家房企在美申请"破产保护"!有何影响..
- 5年内或能实现AGI?
- 短短两周,“鲍威尔转向”!美联储知道了什么“市..
- 经济日报:二手房交易低佣金将成趋势,房产中介不..
- 大选影响货币政策?拜登帮美联储“放话”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