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未到,旱獭先火

beifeng @ 2020年01月27日 乐活

作者:@大耳朵猴儿

  如果上次非典火的是果子狸(背锅侠)的话,那么这次鼠疫病例,大家可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今天的主角叫旱獭。

   什么旱獭?这个名字听都没听过?只知道水獭,那旱獭岂不是旱地上的水獭?其实他俩还真没什么关系。那这张动图你一定见过,因为这个表情包,旱獭顿时火了,对,就是那个被恶搞配音的直立咆哮大耗子。



   旱獭这厮听起来陌生,但实实在在的跟人一直保持着特别紧密的关联,说它是人的“伴生动物”一点不为过。虽然你身边可能从没出现过旱獭,但这几个故事带你一起了解一下旱獭和人的那些事。

   1910年末,在中国边境小城满洲里,一名男子突然病发身亡,皮肤紫黑,从发病到死亡速度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让人惊恐不已的是,此后跟他有过接触的亲友纷纷暴毙而亡,而尸体一样呈现出让人不寒而栗的紫黑色。这样的小范围死亡并没有引发当局的重视,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一场灾难性的瘟疫就此在中国东北拉开了序幕。

图片来自网络

   疫情蔓延非常迅速,死亡的人已经不用“个”来记数,通常是一户一户的死,一条街一条街的死,最后甚至是一个村一个村的死,死者同样是标志性的紫黑色皮肤。瘟疫一路向南发展,很快哈尔滨沦陷,随后齐齐哈尔、长春、沈阳等核心城市纷纷被疫情控制。死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最后棺材铺被买空,尸体横尸在街头,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片恐怖的色彩中。

图片来自网络

  紫黑色皮肤,高烧不退,咳血吐血等症状是瘟疫的典型现象,其实当局对这种瘟疫并不陌生,这就是之前肆虐欧洲的恶疾——鼠疫,因为紫黑色的尸体而得名“黑死病”。

图片来自网络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叶,全世界共发生过3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

第一次在6世纪(公元527年~565年),由地中海地区开始扩展,医学史上称“游西第安那瘟疫”,全世界约死亡1亿人。

   第二次发生于14世纪,辗转流行到17世纪,当时称其为“黑死病”,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欧洲死亡2500万人,占该洲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国约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居民因鼠疫死亡,我国当时也有1300万人死亡。

   第三次发生在19世纪末叶,一直流行到20世纪40年代,波及亚、欧、美、非四大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死亡1500万人。

图片来自网络

   总体估算,鼠疫在世界史上已夺走3亿多人的生命,远远超过全球历次战争死亡人口的总和。

第一个故事有点惊悚,但主角呢?可能你已经猜到了,那场席卷中国东北的鼠疫,最终判断真正的元凶就是草原上看起来胖乎乎萌哒哒的旱獭。

   大家都认为鼠疫是来源于老鼠,其实这是个误区。鼠疫的根本源头在鼠类,鼠类在动物分类学上称啮齿目,能感染和传播鼠疫的啮齿目动物,全世界有186种,我国有40多种。野鼠是鼠疫杆菌的基础储存库和起始传染源,所以称为“鼠传疾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对鼠疫菌的感受性和耐忍性不同,可分为主要储存宿主和次要储存宿主。主要储存宿主能耐受而长期保存鼠疫菌,形成自然疫源地,其中最主要的是旱獭属(Marmota)和黄鼠属(Spermophilus)。这就是旱獭跟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给人类世界带来的冲击着实剧烈。




   旱獭虽然名字里有个獭,但跟水獭没有一点关系。旱獭是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的动物,所以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一只不上树,只打洞的大胖松鼠。全世界旱獭属有14种,我国4种,即喜马拉雅旱獭、灰旱獭(阿尔泰旱獭)、长尾旱獭(红旱獭)和西伯利亚旱獭(蒙古旱獭)。

   旱獭虽然是松鼠科,但比一般的松鼠大出很多,体长40-60cm,体重最重可达7.5kg,比一只小型犬还好壮硕。和小巧玲珑的表亲松鼠完全是两种画风,旱獭是不折不扣的胖大汉子。这动物一旦胖起来,就会给人可爱的感觉,在“萌即正义”的当今社会,旱獭可就吃香了。自从那张表情包爆火于网络后,宠物市场悄然挂起来一阵异宠风,旱獭成了当红宠物的不二人选。在很多宠物店的玻璃展柜中都能看到那个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的“油腻中年”,多数时间都四仰八叉的躺在垫草上,露出牙齿睡的肆无忌惮。

图片来自网络

   什么?这大耗子还能当宠物?能不能养,麻烦回看一下上面的文字。家中养旱獭,约等于你在家培育了一个烈性病菌库,虽说店主都承诺旱獭来自人工饲养,但除了烈性鼠疫外,你能够保证它们身上没有某种尚未被发现和认知的病菌吗?前有鼠疫,后有非典,跟野生动物的“交锋”中,人类往往会在一瞬间被击得粉碎。

   前面提到旱獭甚至算是“伴生动物”,此言不虚。就在2018年7月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新闻就看到了这样的报道《“网红”旱獭疑现身紫竹院公园》,不管是饲养逃逸,还是不负责任的放生,这种野生动物切切实实出现在了我们生活圈内,所以这则新闻并没有让笔者感觉有趣和幽默,而是细思极恐,身边就潜伏着这么一个“定时病菌炸弹”。这种网红还是隔着屏幕欣赏的好。

图片来自网络

   把视线从我们身边移开,回到自然世界中,野外的旱獭的生存状态还算乐观,继承了啮齿类动物超强的繁殖能力,旱獭还算含蓄的,一年一胎,孕期30天左右,一胎4-5个宝宝。因为生活区域多为广阔且人烟稀少的高原,所以整体种群状况较为理想。数量众多的旱獭在高原扮演的角色极为重要,它们是高原上行走的“便当盒”。因为旱獭基本上处于食物链的低端,在它的生境中,基本上谁都能把它作为食物。小到赤狐、藏狐、兔狲,大到雪豹、猞猁、棕熊。天上的金雕、兀鹫对于旱獭来说都是可怕的天敌。尤其在夏天,大型食草动物向高海拔迁徙后,以雪豹为代表的大型食肉动物便开始打起了旱獭的注意,据调研在夏季旱獭确实是食肉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图片来源见水印

   这样的大环境,旱獭自然也有独门秘籍啦,那就是前面提到的打洞。地洞对于旱獭来说异常重要,在高原环境下,没有过多的植被可遮蔽,如果在地面,旱獭通常都会360°无死角的暴露在捕食者的面前,捕食者只需要按需点菜就行,其能坐以待毙?因此旱獭在地表活动通常不会远离洞口,一有风吹草动,立刻溜回洞中,回洞前还会吱吱大叫,提醒同伴有天敌来犯。这就是那个著名表情包的来源,但其中里面的“啊~啊~啊~”的咆哮声自然的恶搞出来的,旱獭应该是啮齿类标志性的吱吱声。

   作为一种依赖洞穴生存的动物,那么洞穴自然差不了。旱獭的洞穴就像个地下宫殿,根据不同需求分为了:睡觉的地方、吃饭的地方、暂时躲避的地方等等,而且冬夏的洞穴也不尽相同。夏季的巢穴更浅,更简单,因为多数时间都是需要在洞外活动的。而冬季巢穴光睡觉的寝宫就有1-5个不同深度的,以抵抗冬眠中的严寒来袭。整个洞穴长度最长可达50米,距离地标2-3米,这样的洞穴让每个捕食者都会头疼。如果遇到堵着家门口“骂街”的捕食者,旱獭也自有办法,人说“狡兔三窟”,旱獭的洞穴洞口至少5个以上,捕食者堵这个,它从那个出来冲着咆哮,干着急没办法。

用草原犬鼠图代替一下啦

   因为旱獭拥有如此强大的挖掘能力和地下宫殿,所以有些动物就打起了它的主意,并不是要赶尽杀绝,还是鸠占鹊巢。像兔狲、赤狐、藏狐等动物,在高原都需要穴居,那么旱獭的洞穴就成了最优质的经济适用房,无需动手,直接占领就好。原房主不服?不服的话那就连晚餐也解决啦~

  旱獭在自然界中体现了智慧、勇气以及一点幽默,不过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无奈和悲怆,野生动物终究属于野生世界。

不尊重自然法则的人类,往往会被自然吊打的体无完肤,自然它就这么公平。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