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外语有什么用

ximalaya @ 2021年11月29日  一种声音

最近,《我的征途时星辰大海》的作者花千芳提出“英语无用论”,王思聪激情反驳,一来二去,激起轩然大波:

 

图片

图片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我们小时候大家都会念一首诗:

我是中国人,

何必学外文,

不会ABC,

也当接班人,

接好革命班,

埋葬帝修反。

大家都知道,文革前几年,高考被废除,学生忙造**,整个教育陷于瘫痪。1971年9月,在林彪事件后,中央日常工作由周恩来主持,开始整顿教育,他明确指出:“对学习社会科学理论或自然科学理论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中学毕业后不需要专门劳动两年,可以直接上大学。”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各地开始抓基础课程的教学。对此,“四人帮”非常反对,将此视为“回潮”、“右倾复辟”。1973年7月10日,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初中二年级的15岁学生张玉勤在期末考试英语考卷的背面写了上面那首诗,被发现后收到校长批评。几天后,张玉勤跳进水库自杀。

 

1974年1月,江青从《人民日报》看到这个材料后声称“我要控诉”,王洪文也讲“对马振扶公社中学的负责人要判重刑”。张玉勤班主任和校长被判刑, 张玉勤被追认为“革命小将”“优秀共青团员”,并给她立了碑,碑文是“胸怀朝阳战恶浪,敢把青春献给党”。关于此事的记述可参看这篇文章: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9586961&boardid=1

 

40多年过去,中国天翻地覆,按理说今天不应该再来讨论这么初级的问题。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不同程度支持花千芳的人还真不少,他们提出了各种不必学外文,至少是不必花太大精力学外文的的理由。这样看来,要不要学外文这个问题,就值得认真讨论了。

 

很多人学英语确实是盲目的,他们真的不知道英语有什么用,更不知道英语的用处有很多层面:有实用的,交际的,也有长远的,气质的,甚至是精神的。有一点花千芳说对了,语言不仅是语言,学习语言也就是学习思维方式。但是他又把学习思维方式与西化混为一谈。西方好的思维方式,我们当然可以用,这并不会使我们成为西方人。就像我们学习形式逻辑和欧几里得几何不会让我们变成西方人,只会让我们变成更有思维能力的人。

 

反对花大力气学外文的最大的一条理由:有翻译就可以了。

 

有翻译就可以了吗?不可以。

 

首先,绝大多数的外文资料,根本就没有翻译过来,也不可能翻译过来。仅仅是一个可以让可以免费浏览学术期刊的网站Sci-Hub,到2017年已经有6200万篇论文: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428489/

 

有人反驳说,科技日新月异,现在AI那么厉害,我有机器翻译就可以了。

 

有机器翻译就可以了吗?不可以。

 

首先,机器翻译还远远没有到可以到流畅自然和可以让人信赖的地步。设计汽车、飞机、导弹、潜艇、卫星的人敢用机器翻译吗?生活中你能用机器翻译问路点菜,可是你能用机器翻译谈生意,交朋友,谈恋爱吗?

 

小时候看一部外国小说,里面写一个商人追求贵族小姐,小姐对他若即若离,态度不明。商人自惭形秽,为了提升气质形象,苦学贵族沙龙里的通用语言法语。有一回听到小姐与闺蜜用法语聊天,她们对他品头论脚,各种嘲笑鄙视。闺蜜一开始有点担心被商人听去,小姐轻蔑地说:没事,那傻逼不懂外语。此时此刻,商人彻底了解了小姐的心意,也了解了学外语的意义。

 

再说件真事儿。1974年12月23日,周恩来抱病飞赴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四届人大筹备工作情况。毛泽东在与周恩来谈话时,指着在座的王洪文说,邓小平“politics(政治)比他强”,懂得英语的周恩来心领神会,而一心想抢班夺权的王洪文则不知所云了,从而确立了邓小平的地位,史称“长沙决策”。

 

这可不是段子,是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主管的杂志《党史纵横》上的文章《毛泽东为什么学英语》:

http://history.people.com.cn/n1/2017/0918/c372327-29542494-3.html 

请不要擅自举报和删帖。

 

设想洪文同志这时掏出手机,打开翻译软件:“主席,您再说一遍吧,怎么拼来着?”——Sorry, too late, you out.

 

后来有人挖出花千芳的一件往事,他说:“有一次跟北大中文系的一个老教授聊天,老先生很喜欢我写的文章,说:你要是做深造深造就好了。我说要不我到您那读研究生吧。他先是很高兴,然后苦着脸说不行,码汉字的,作家也好写手也罢,我想学好写文章还得特么先考英语四六级,我觉得这也太荒唐了。”

 

图片

 

这件往事,说明花千芳人并不坏,是个实心眼的,有可能是被这位北大中文系的老教授曲折委婉的中文表述给绕进去了,但这也说明他确实更需要的是先学好中文……这有点离题了。我们还是回到外文学习。我们来到了对外文学习最有力,也是最普遍的一个反对:不谈编程、科技文献这些看上去最离不开英语的领域,就说看上去离英语最遥远的中文系和中文创作,有必要学英语吗?

 

非常有必要。鲁迅在给瞿秋白《关于翻译的通信》说过:”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语法的不精密,就在于思路的不精密...要医好这病,就要装进异样的句法去。“他提倡直译,就是认为不但输入新的内容,也输入新的表现法。所以外语的学习,也有助于中文的表达和思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国家要改革开放,语言也要改革开放。

 

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师,我们中文系从前有鲁郭茅巴老曹的说法,再加上钱锺书张爱玲金庸,这些位次排在最前面的作家,几乎每一位都是学习外语非常刻苦,外语水平很高的。

 

《鲁迅译文全集》体会一下:

 

图片

 

《巴金译文全集》体会一下:

 

图片

 

《茅盾译文全集》体会一下:

 

图片

 

这些中文作家,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地学外语呢?他们的中文表达,与他们的外语学习有关系吗?我认为是有相关性的。仔细看他们的作品,有很多欧化的句式和修辞,恰恰是加强了他们中文表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然后马上就有人来说了:李白懂外语吗?对不起,李白懂外语:

http://www.sohu.com/a/251971289_557768

 

然后马上又有人来说了:曹雪芹懂外语吗?对不起,曹雪芹懂外语:

http://www.5ilog.com/cgi-bin/sys/link/view.aspx/104646.htm 

 

上面这个链接是南师大黄龙教授考证曹雪芹学过莎士比亚,我在这里引一下当然只是开个玩笑。不过红楼梦里提到很多外国的东西和读音,曹雪芹家是江宁织造,也管外贸,同外国人打交道也是不稀奇的。

 

认真地说:曹雪芹是古代白话的高峰,鲁迅钱锺书是现代白话文的高峰,这是非常不同的两种高峰。鲁迅他们的白话就是融合大量欧化的表达的,我们的口语和书面是接近鲁迅他们的现代白话,还是曹雪芹的古代白话?

 

那么沈从文呢?他可是现代作家,只有小学毕业。——沈从文确实是一个例外,但是据著名翻译家杨苡回忆,当年沈从文先生曾经劝她进外文系,多读英文原著,打开眼界。他还经常捧来一大堆书给杨苡看,并要求她写读书笔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b859d0100gw0p.html

 

关于学习外文的重要性,我们还是听听这辈子我见过的外文最好的人,《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先生的意见吧。他认为学外语也是在学另一种思维,中国人现在不是英文太好,而是与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差得太远。英语和母语不构成零和关系。不能把中文和英文或任何外语对立起来。语言能力和敏感都是相通的,记忆力、对比能力、比喻能力、转化能力、换码能力都是在学语言的范畴里:

http://news.163.com/13/1117/08/9DSB36AJ00014AED.html

 

对陆谷孙老师,我永远心存感激,不仅是他的著作对我学外语的帮助,还在于他说过一句话。有一次他听了我的英语朗诵后说我可以去英文系教语音。这是我几十年学外语得到的最好的回馈:

 

图片

 

最后,顺便说一下怎么学外语。有人说外语是富人的专利,只有富家子弟才能学好,这是不对的。我从前学外语,没有外国人,没有多媒体,连磁带都没有,只有最简单的灵格风唱片,一些外语教材,电台里的外语广播讲座,中学英语老师自己是学俄语的。要论学习条件,今天能上网的寒门子弟超过我们当年何止百倍。但我还是学好了外语,能看外文资料,能出国讲学。

 

学外语是没有捷径的。如果你觉得有钱人家的孩子外语好是因为能够经常出国旅游,而你没那个钱所以就学不好,所以就应该放弃,那你就上了大当,自己为自己关闭了宝贵的上升通道。搞两个对照组试试看,一个组一年用两个月的时间出国旅游,另一个组用两个月的时间用最笨的方式突击背单词,听录音,背课文。两个月后看哪一组的外语进步大。

 

陆谷孙老师也认为学习外语没有捷径:

http://www.sohu.com/a/225737268_608434

 

学外语没有捷径,但是有窍门,这个窍门就是激情。正因为没有捷径,所以更需要激情,否则根本撑不下去。那么,怎么培养对外语的激情呢?首先,要充分、全面、深刻理解外语的意义,批判外语无用论,这就是我这篇文章的意义了。

 

关于怎样培养对外语的激情,我以前也结合自己学外语的经历,写过一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严老师的英语学习硬核秘诀

 

来源: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