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300】烧清香

huoying @ 2021年02月14日  浮世汇

【1】猫ring 

2月12日 18:24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已编辑
分享图片

 

 

 

【2】幕后BOSS安妮罗洁 

春晚小品《阳台》里,那个社区工作者

她母亲刚做完脑瘤手术,丈夫是大夫,
她每天嘱咐六岁的女儿,看着七十多岁的妈!
所以,她在春晚小品里
为什么就成了男人!
这样一个坚毅的角色,在春晚的舞台上,由女性来演绎,你们觉得不合适吗?

我介意!

 

 

 

【3】@芥末开门2020 

看了几个怀旧视频。
很多东西当年不懂,没在意,或者忘记了,用现在的眼光再打量,像回头看来时的路。

小品《懒汉相亲》,讲村干部帮懒汉找老婆,也是扶贫的一部分,成家好立业的意思。干部介绍来一个高度近视大龄女青年,女青来懒汉家里考察,懒汉和村干部一起做假,假装条件好,结果被女青年戳穿了,懒汉发誓痛改前非,奋发图强,按照现在女青年的觉悟,就应该毅然留下,帮助懒汉一起脱贫。但当年的结局是,女青年甩下一句"那等你改好再说吧!"拂袖而去。

《超生游击队》,夫妻吵架,丈夫激动的拿起弹棉花的弓子,妻子:"怎么着?你还想打我?"说着一把抢过来对着丈夫,丈夫:"那你是想打我呗?"。超生的妇女最后说服了重男轻女的丈夫,停止追男孩,回家劳动致富。因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反抗是可以的,子宫道德也是被提倡的。

更让我惊讶的是,驴这个词,最初竟然是形容婚男的。在黄宏和宋丹丹演的小品里,"老婆一发急,老公就变驴",老婆骑在老公脖子上找糊墙报纸上的广告,老婆说,这叫"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没人觉得这是女拳,挑动性别矛盾。这个小品在当年并不出众,如果不是现在又看到,我已经完全忘了。

和妇女地位成正比的,是整个社会的宽容度。
讽刺时事是当年相声与小品的一大主要内容,观众也爱看,越是讽刺到位,掌声和笑声就越是热烈,并不会被鉴定成共知、带露、恨锅、没狗、净外视力,以及太平洋没加盖。
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里有一句:"你管得了我,还管得了观众喜欢看什么?"

有趣的是,当年在这个舞台上,是可以看到各种立场的,只要精彩就行。
今天被姜昆和唐杰忠的相声刷屏,其实姜昆一直是守旧派,忘了是谁的评价,他几乎嘲讽过几乎所有新兴的、时髦的东西,从迪斯科到喇叭裤。
包括今天那段相声,其实是对市场经济的讽刺,对自由主义的嘲笑,对消解权威表示不满,但因为例子举得"极端",要把广场变成菜市场,边看升旗边喝豆腐脑,所以被当成大胆的典范。
世异时移,和环境同时改变的,还有人们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节目到底是何时开始变化的,我并没有仔细探究过,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最近。
大概是99年左右吧,情况已经不太一样了。
此前的讽刺批判,此时已经转化成了人们相互之间的调侃,互相逗闷子,老婆,爹妈,亲戚,自身的弱点,都成了笑料。
对外态度也有了明显转变。
八几年的小品里还在强调这个胶水是进口的,厉害,99年就已经是"风景这边独好",到零八年达到一个自豪高潮。
再后来调侃也褪色了,教育与歌颂成为主旋律,寓教于乐毕竟不如寓教于教来得阳刚。

常看见有人假模三道的呼吁公平正义,但一口一个女拳。
也有人情真意切的打拳,同时理直气壮坐拥大局观。
他们不知道,这不过是一套系统的不同侧面,把历年节目按照时间顺序看一遍,大概就懂了。

 

 

【4】@马库斯说 

投稿:
@叫我贝蒂bettylyu昨天发博后,被举报到炸了。
发博内容是:博主转发了一些网友讲述自己结婚后和离婚后不被允许在家过年被赶出去住酒店的帖子。
帖子内容结合网友评论,中国各地都有这种习俗。
可能是因为转评赞太高,把男权社会驱逐分割女性的丑陋暴露出来,有人受不了就给炸号了

——————

我先说一下我们老家的风俗,我是河南人,在我们老家一个女人如果一旦结婚了,年三十必须回婆家,不可以在娘家过的。这个我印象非常深刻,在我小时候周围出嫁的闺女,大年三十那个下午再晚都必须得回婆家,还有清明节也不可以在清明节那天回娘家上坟的。这个风俗到现在为止,我姑姑我表妹一直遵守,因为我父母还活着,所以我也没必要去考虑,但是如果我父母过世了,估计我也会遵守的。

这个叫规矩。

但是我个人没有经历过这些。原因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求学,结婚的时候也没有通知家里,自己就结婚了,结婚之后就生了孩子。生孩子之后我才回老家一次过年,因为过年只有年三十到初七那几天,所以必须在年三十的时候回家,我哥哥因为也是大学生,总之就是没有提出这种异议,或者他们心里有不满,但是我没有发现。

从我出去读书到今年为止,我差不多就回去那么一次过年。期间因为跟我二哥口角吵架,我大概初一那天就想走了,但是因为考虑到父母的心情,我初二才走。但也不是因为这个风俗而吵架,是因为别的问题。

我是在很晚以后才发现男人和女人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但是这些不同这些对待女人的歧视性的待遇是从小到大一直都存在的,只是它成为了环境背景的一部分,大部分人并不会去特别在意这些东西。

因为按照我们那里的规矩,如果年30或者大年初一女儿回娘家的话,对娘家的财运是非常不好的,她的嫂子和哥哥是不会同意的。

但就河南本身而言,大部分应该是移风易俗的,就是一般来讲回来不回来,因为都出去打工那么多人,基本上这种风俗或者说规矩存在感比较弱了。

说白了,我觉得存在感比较弱的也是基于我个人的感觉。至于事实如何,我没有去详细的调查。

但是如果说现在的中国农村父母大部分都是想什么时候回家过年就什么时候回家过年女儿儿子无所谓,我觉得这是睁眼说瞎话,做人嘛,没有必要这样的,大家真诚点不好吗?

对农村女性而言,最重要的是她们没有财产权。

相对财产权而言,回不回家过年什么时候回家回哪个家,这都是个屁。连屁都不是。

农村的生产资料,土地村集体财产,它是一个集体性的财产,它是属于所有的农村集体的成员的。但是这个财产是以家庭为单位来分配的。一个女人你要么属于娘家,要么你属于婆家,如果只有你自己的话,你是拿不到这个财产的。你不能说我年纪大了,我要跟我父母分开,我自己拿一户财产,这个在农村几乎没有看到过。但是男的是可以的。

还有大部分的农村父母对女儿的工具化。
我也只能说我小时候看到的现象就是彩礼给兄弟娶亲以及女儿要帮娘家干几乎所有的事情,我妈妈常常就羡慕别人说,人家的孩子长到十五六就可以说婆家了,然后婆家就会把娘家的事情全部都干完,我们家的孩子一直在读书一直在读书,虽然也生了女儿,但是啥也指望不上。

我的邻居就是用他的女儿给他的儿子换了一个媳妇,这在我小时候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

而现在用女儿的收入给儿子付房款首付也就是做娶媳妇的那些事,几乎是没有什么改变的。

如果家里有什么值钱的财产不管是动产还是不动产在农村的出生的女性来讲,他们大部分都没有想过这些财产自己是可以继承的,虽然在初中就读了法律知道男女继承权是平等的,但是没有人会认为自己可以继承娘家的财产。至少我身边的人都是如此。至少我问了一下,就是十几二十岁的女孩子,他们依然是这么认为的。

真的,我再重复一遍,相比财产而言能不能回家过年这个规矩真的屁都不是。

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矩?为什么女性不能回家过年?因为她们是外姓人,女儿嫁了人了就是外姓人了。不是这一家的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时辰,最重要的祭祀礼节,怎么可以参加呢?说白了还是那个香火的问题,冠姓权的问题,女儿是不是传后人的问题。女性和男性是不是在人的层面上平等的问题。这是一个女性是一个亚性别的问题。

我是觉得动辄在网上洋洋洒洒写几千字的人揣着明白装糊涂,说什么男女在这个问题上没什么呀,完全不去触及这个问题背后的实质,还两眼一闭说男女挺平等的呀。如果是个男人,人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倒罢了,还是个女人,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5】@徐颈僵了 :刚写了过年夸女亲戚指南,希望各位女大坏蛋们用得上,let's游戏人间!

 

 

【6】天生勇气 

在CH上帮@李子李子短信 接手主持了一个推荐书的room,我第二次接手了几个小时朋友们推荐、谈到书和纪录片目录如下,需要的自取。。。

饮食的迷思
Big Fat Surprise为什么黄油肉奶酪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Food Politics
破天机
舒德干的一席演讲
被劫持的私生活
婚姻与道德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西藏生死书
快餐国家:发迹史、黑幕和暴富之路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晚学盲言
宇宙的最后三分钟:关于宇宙归宿的最新观念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
The Diet Myth
隐藏的意识
生活的算法
我们最幸福 Nothing to Envy
Women Don't Ask
不平静的江河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BBC主编的艺术启蒙课
逃避自由
南渡北归
我绝非虚构的美好七年
最后一课
Hype Machine
暗时间
启示录:如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活出生命的意义
真实的幸福
没有您,就没有我们
平壤冷面
《鼠族》
纪录片《基因,一段亲密历史》
纪录片《物竞天择》
苏菲的世界
科学是什么
采访本上的城市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看不见的城市
纽约:一座超级城市是如何运作的
枪炮、病菌与钢铁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摆脱共情
当呼吸变为空气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6项创新

 

 

【7】@地下天鹅绒:可乐是1886年诞生的,冰箱是1923年发明的。所以人类喝了将近四十年的常温可乐,可怕不可怕。

 

马伯庸 :其实早在1806年美国和挪威就开始了全球冰块贸易,最远连广州都运到过。当时的运输保温技术主要靠锯末、干草、棉布——就和小时候的冰棍箱一个原理。储存开始用地下冰窖,技术发展以后改为地上的Icehouse,一种全砖结构的密闭地上建筑。附图是1846年一条挪威运冰船在装货。

 

 

 

蘸盐 :其实发明人工制冰之前,人类并不是无冰可用。可以冬天采伐天然冰块,储藏起来夏天用。曾侯乙墓就出土过青铜冰鉴。故宫博物院里也有很多清代冰箱实物。《冰雪奇缘1》开头就是艾伦戴尔国的老百姓采伐冰块出口的场面。19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冰块出口国是美国和挪威。《冰雪奇缘》的取景设定很大一部分就参考了挪威。
跨国冰块贸易(ice trade)始于1806年的美国,当时新英格兰商人弗雷德里克·都铎把一船冰块出口到加勒比海的马提尼克岛,卖给那里的富裕种植园主消暑和保存食物用。之后几年里,他的冰块业务扩展到古巴和美国南部。冰块采伐自五大湖和哈德逊河等北方水域。在乔治亚州售价是每磅6到8美分,在古巴哈瓦那的售价高达每磅25美分。当时美国最大的冰块出口港是波士顿,每年要出口大约3000吨的冰。从1835年起,美国冰块开始出口到印度的孟买和加尔各答。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美国城市规模扩大和肉类、水果等食品工业的兴起,美国本土的天然冰业务也突飞猛进。一年的天然冰出口额能达到28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7亿美元)。1870年以后美国的天然冰出口量下降,挪威开始后来居上。1850年代欧美开始人工商业制冰,但成本较高,直到1910年左右,天然冰才被人工制冰全面取代。

 

 

【8】@马伯庸 

我老家有个姐们儿,在北京工作,三十多岁单身,但爱好很多,日子过得挺充实。我就不透露叫什么名字了,反正也不是征婚帖。

昨天她跟我抱怨,这次回赤峰过春节,爹妈又唠叨婚姻问题,还张罗着安排相亲啥的。她爹妈年纪大了,她不好硬顶,问我该咋办才好。我跟她爹妈还挺熟,一拍胸脯说我帮你,打了个电话过去:"李叔李姨啊,新年快乐,我就是跟你们提个醒,今年春节婷婷可千万不能相亲。"

那边一楞,等着我往下说。

我对付老年人有心得,你讲科学讲个人感受没用,还得从封建迷信入手。但封建迷信也得分,你给他们讲太细太专业了,他们也听不懂,最好还是简单直给,用朴素的押韵和形象联系来说服。

我上来就说:"老祖宗有讲究,十五之前不能相亲更不能结婚,不是有句老话吗?叫正月不能娶,腊月不能订。您想想,在春节期间办结婚的很少对吧?就是这个理儿。" 李姨有点懵,李叔反应比较快:"这是说正月不样结婚吧?妹说正月不样相亲呐?"

我说古代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谈定了就三书六礼,小两口没有谈恋爱这么一环节,当然更没有相亲的概念。但现在有相亲了,就得重视这种禁忌了。从命理上来说,一个人的婚姻呐,靠的是红鸾星,红鸾星知道不?主缘订、婚配、喜庆,管的是桃花运。你一相亲,红鸾星就动了。

李叔李姨说这不挺好吗?我说你得看今年是什么年,牛年。俗话说:老牛头顶红鸾动,夫妻别离要远送。这是牛郎织女的命格,就算谈成了,也是两地分居。李姨又问:那整个牛年都不样相亲吗?还是就正月?" 我说就正月,出了正月就百无禁忌。" 李姨作难:"她初八就回北京了,那就只能等五一假期叫她回来?" 我假装喝水,迅速调出万年历看了眼,补了一句:"今年五一是农历三月二十,也不成。农历三月正是百花盛开之际,蝴蝶多。俗话说:红鸾遇蝴蝶,夫妻终分别——这是梁祝的命。

老头老太太迟疑了半天,说你这么会算,姑娘到底能不能找对象了?我说能啊,但这事不能急,红鸾星是什么?是鸟,鸾嘛。鸟什么习性?它好好在树枝上站着,你走过去想摸,它扑棱一声就飞了,你不搭理它,一会儿它就重新落下来,可能还跟你更近。所以红鸾星不能招,不能撩,得瘆着,俗话说"不理不睬,红鸾自来"。老祖宗把姻缘星比喻成红鸾鸟,是有深刻道理的。

一通乱喷,老两口将信将疑,也就没再张罗相亲的事儿了。姐们儿千恩万谢,我觉得也算作了桩功德。

刚才中午,姐们儿的一个姐们儿打电话过来,上来就气势汹汹:"你跟我大姨说啥了你?" 我重复一遍,对方气得够呛:"我跟我男友本来约初三情人节去滑雪的,我大姨给我妈打电话,说今年牛年,正月谈朋友的以后牛郎织女,不样我去了!你说咋整?"

我说这个吧,哈哈。对方:"你直道算命的为啥瞎子多吗?都是样银给捅的。你记得帮我圆回来夯。电话挂了。

到底咋办啊……在线等……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