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508】求其信,已大难矣

dasheng @ 2022年04月14日  浮世汇

【1】@庄时利和 

#奥密克戎导致出现大量住院和死亡病例# 严格来说,每日经济新闻的翻译并没有错,但这并非WHO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
1. 关于病死率和死亡率的问题,我在之前的长微博(O庄时利和)中已经有详细解释过了。
「这就是致病力低的病毒大爆发时的情形。即使每个病例重症和死亡的风险都更低,但当你将这个风险乘以一个非常大的感染数字时,你会得到一个相当大的死亡数字。 所以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原理、疫情期间各国的疫情数字和各种真实世界研究都告诉我们,Omicron并不是大号流感,它对这个世界的破坏力远远强于季节性流感——虽然对于一个打过加强针的人而言,它的症状可能轻于流感。」
2. WHO每周都会发布新的新冠流行病学报告(COVID-19 Weekly Epidemiological Update),最新的报告(第87版)是4月12日发布的。这份报告共有11页,澎湃新闻的主要内容来自第6页:
「Despite the reduction in severity, the massive increases in cases with Omicron have led to large numbers of hospitalizations, putting further pressure on healthcare systems, and in some countries, similar or higher numbers of deaths when compared to previous peaks.」
(尽管严重程度有所降低,但Omicron病例的大量增加已导致大量患者住院,给医疗系统带来了进一步的压力。在一些国家,与以前的疫情高峰相比,死亡人数类似或更高。)
3. 但这并非最新报告想要表达的,因为这一点WHO过去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在WHO最新这份报告的概述(overview)中,最重要的有三点内容:
-Globally, during the week of 4 through 10 April 2022, the number of new COVID-19 cases has continued to decline for the third consecutive week, with a 24% decrease as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week. Also the number of new weekly deaths continue the decreasing trend (-18% as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week).
(在2022 年4月4日至10日这一周,全球新增新冠病例数连续第三周下降,与前一周相比下降了24%。此外,每周新增死亡人数继续呈下降趋势(与前一周相比下降18%))
-Across the six WHO regions, over 7 million cases and over 22 000 deaths were reported, with all the regions showing decreasing trends both in the number of new weekly cases and new weekly deaths.
(在WHO的六个区域中,报告了超过 700万例病例和超过22000例死亡,所有区域的每周新增病例数和每周新增死亡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
-As of 10 April 2022, over 496 million confirmed cases and over 6 million deaths have been reported globally.
(截至2022年4月10日,全球已报告超过4.96亿例确诊病例和超过600万例死亡病例)
4. 所以,如果要用最简短的一句话概述WHO这份报告,那就是——过去一周全球报告的新增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呈下降趋势。
这当然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没人希望疫情高企,国外疫情曲线下降,也有利于减轻我们国家的防控压力。但是我们也要留意一点,报告中有提到应谨慎解读这些趋势,因为一些国家正在逐步改变其新冠检测策略,导致进行的检测总数量减少,从而发现的病例数量减少。
除了全球疫情趋势以外,这份报告也描述了Omicron及其分支的流行情况(包括BA.1~BA.5),也再次强调了相比于疫苗接种者,未接种疫苗者仍然面临更高的重症风险。感兴趣的朋友建议去看一下全文。
5. 当然,如何截取英文报告内容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观点,那是个人选择。但是我认为准确还原本来的意思是最重要的,严复在19世纪末写《天演论》时就谈到: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2】美国癌症医生张玉蛟教授 

疫情的两年多内,美国的COVID-19 病死人数近100万人,美国为何没有民怨沸腾?现在甚至反而是一番歌舞升平的样子?美国人就这么不怕死吗?
近日,江圣先生做了一个很好的解答:
大家应该注意的是:美国因新冠而死的人平均年龄为76岁,而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8岁。
"假设某位身患基础病的76岁老人得了新冠以后导致并发症不幸离世,这应该归结于新冠?还是归结于他的基础病?还是归结于他的高龄?应该说这三种因素都起作用,如果一定要明确归因的话,新冠最多占了10%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不得新冠,他也很可能在两年内离世。"。而在美国,这种病人的死因是计算在COVID-19.
"要客观地评判新冠在致死性上的"贡献",除了致死率以外, 我们必须要引入另外一个概念"预期寿命受损数"。就是考虑到病人自身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某种疾病带给他的生命危害性。就新冠的死亡数据而言,它的预期寿命受损数是2年。而白血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仅有20岁,白血病致死的"预期寿命受损数"高达58年。显然,单个白血病致死的危害性要远远高于单个新冠致死的危害性。
在交通事故中死亡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预期寿命受损是38年,几乎是新冠的20倍。换句话说:美国因新冠而死亡的100万人给美国社会带来的伤害相当于在交通事故中死亡5万人(美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约4万人),看这个数字才能真正体会新冠给美国人带来灾害的严重程度。"
这里要说明的是,COVID-19 不是给所有美国人的预期人寿降了二岁,而是给那些因新冠死的那一百万人的预期寿命降了2⃣️岁。别人没有影响。同时,这种简单化的算法只是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增加一个思考的角度。
当然,任何生命的丧失都是疼心的。但是,反复的封城停产真的就能减少的死亡人数吗?不见得。我们以后可以接着科普。
每个国家都在想办法减少医疗挤兑,我在美国行医,过去的两年,医院一直在强调这个问题。地方政府也根据每天的发病率,住院率调整各大医院ICU病房的周转。同时,政府也适时调整口罩令,社交限制令等等。面对这个未知病毒,大家都艰难地探索着,抗争着。虽然方法不一样,但从未"躺平"。
"躺平"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任何人可以随意定义。在过去的两年内,美国研发了高效疫苗和治疗药物,在医院里抢救了无数的生命。事实上,大部分美国人都尽了自己力所能及,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和科技人员。任何国家都有进步的空间,包括美国和中国。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并且互相学习交流,才是正道。

 

 

【3】民间百态大赏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被疫情打破。

 

 

 

【4】唐不闻 :你听过哪些一听就比较傻的阴谋论?

复合维生素:美国没有活着的野生鸟类,所有你看到的野生鸟类都是CIA/FBI的监听监视设备

木遥:回复@唐不闻:这不是真的阴谋论,这是美国一帮年轻人为了反抗阴谋论而做的一个梗,birds aren't real,本来是想用魔法打败魔法,但时间长了又真的有人信……

 

西西里岛的烤腰子大爷:"日本人在上海建了一把武士刀,插在了中国的龙脉上,然后中国在旁边建了一把宝剑,镇住了日本的武士刀"——上海三大神器其中之二的由来[裂开][裂开][裂开]

 

 

 

【5】InquilineXx 

每一天,每一秒都在印证这句话

 

 

【6】。

 

【7】古斯塔夫_real 

刚在亚马逊上看到一本俄国人鲍里斯·波波夫的神(经病)作《斯拉夫人的祖先如何成为中国皇帝: 通过编年史,考古学和DNA宗谱学,恢复了中国和俄罗斯的统一历史》

怎么说呢,确实辣眼睛[允悲]
"这本书提供了证据,表明中国编年史的最古老部分描述的事件不是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东欧和西欧以及中东。"
顺便说一下,鲍里斯·伊万诺维奇·波波夫(Борис Иванович Попов)发表过诸多神论,给托尔斯泰找了印度祖宗,说罗斯起源加里宁格勒,总之就是个疯狂的民间历史发明家

O网页链接 

 

【8】钱理群对夫人的坚强与独立性这一段理解真的挺好的,尊重有时候比爱还珍贵。

 

【9】陆大鹏Hans 

其实,即便在柏林,也有大约1300名犹太人坚持活到了1945年5月希特勒的特别军事行动取得第一阶段胜利。
这些犹太人怎么活下来呢?一般是有德意志族的朋友搭救,帮助隐藏起来。这些隐藏的犹太人被称为"潜艇"。
政府也知道有犹太人躲藏在柏林城里,所以会引诱其中一些犹太人担当密探,去检举"潜艇"。
这些犹太密探被称为Greifer(抓捕者),他们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指标,自己才能活下来。
有一个著名的女犹太Greifer,叫做Stella Kuebler。我们不知道她害死了多少犹太同胞。
希特勒打赢特别军事行动之后,苏联红军抓住了Kuebler,把她判了十年徒刑。
她哭喊道:是犹太人害了我!

 

【10】季业 

"我感觉很好啊,你哭什么?"
"你要识大体,忍一忍,就是平时太娇气了。"
"你再哭把我的好心情也破坏了。"
"你怎么不听劝?是不是揣着什么坏心眼?"
"你是那谁派来坑我的吧?"
其实,最荒诞的是第一句。可能无论多可恨、可笑、离谱、荒唐的想法,都源于最初的那一点点常识与同理心的匮乏。 

 

【11】唐不闻 

前几天不是王小波忌日吗,他在《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里最后有段话,也代表我的看法:
"我承认男人和女人很不同,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别的:既不意味着某个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优越,也不意味着某种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高明。一个女孩子来到人世间,应该像男孩一样,有权利寻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所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那就是最好的——假如我是她的父亲,我也别无所求了。"
很多人平时选用这段话都把破折号后面的去掉了。我却特意留着,因为部分男性有时候出于种种原因不自觉会对女性苛刻,除非这个女性是他女儿,才能将心比心。所以男性大可以设身处地想想,你希望自己的女儿在这个世界上得到别人怎样的对待,那么其他女性也值得同样的对待。
当然小波的全文更值得一看,不光值得男性看,也值得女性看。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