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413】没有被遗忘的战争

dasheng @ 2021年10月03日  浮世汇

【1】祝佳音 

媛不媛的,我忽然想起了前几个月的另一件事。
开头是我看到一个短视频,是一个姑娘穿着连衣裙在病房前跳那种蹩脚的快乐舞(就是你在短视频里一分钟能刷出5个那种),旁边床上是一个看起来刚做完手术的病人。音乐和舞姿都带有那种没心没肺的尴尬。病房环境粗陋,应该不像一线城市。这个视频看起来戳到了一些热点,比如说短视频或流量对人的异化,或者一个完全不通人情世故的青少年,这个视频可以直接让人脑中出现“坟头蹦迪”这四个字。你可以脑补出各种令人啧啧啧的谈资。
我也是这么做的,我就把这个视频分享到一个群里。群内的朋友先是如我所料般打出一些省略号。然后,一个在短视频平台工作的哈尔滨人说:“这也太奇怪了,我去找找这个视频博主的主页。”
找到主页很容易,ID一般都以水印形式放在视频上。过了一会儿这个哈尔滨人开始给我们贴一些截图。因为微博限制,图片和视频不能一起放,我就不放截图了。你们也可以通过视频找到。但总之吧,这个姑娘就像很多用短视频的人一样,把这玩意儿当成日记用。所以从过去的视频中我们能了解她的故事。事情过去了几个月,我记忆不太准,不太精确但大差不差。简单来说,姑娘20多岁,要么是学生要么工作没多久。她和弟弟、妈妈生活在一起,本来挺快乐的,但是她妈妈忽然出了车祸,重伤,在医院抢救,她瞬间成为家庭主心骨,一边要照顾妈妈,一边要照顾弟弟。在她那些短视频里有许多和弟弟合影的内容,配的文字都是类似“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弟弟等你好起来”。她还每天都要去妈妈病床前照顾病人,看日子已经照顾了一个月上下。视频里也是一些类似“你一定好起来我和弟弟都等着你”之类不知道是给妈妈打气还是给自己打气的话。
这些都记录在这姑娘的短视频账号里。煽情的话不说了,反正和我脑补的完全不同,她的生活完全被击碎,但她还是选择跳一段舞,发个短视频。这榨出我皮袍下的小来。这段舞蹈就是这个姑娘给自己妈妈跳的,为了让妈妈心情好点。
这件事给我一些教育——我觉得我也算是没什么戾气,而且熟练网络遨游,但看到这种短视频还是第一时间误读——我到底是在看着现象得出结论,还是有了结论去扭曲现象呢? 她的ID就写在视频上,验证毫无成本而我没有做,我是忽略了这点,还是潜意识里保护甚至纵容自己的偏见呢?
媒体从“佛媛”受欢迎开始,直接造出了“病媛”。媒体拥有超乎常人的能量,的确也相当让人愤怒。说每个人都是帮凶太过分了,纯胡扯;但要说我们一点责任都没有,我觉得也不客观。我们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对我们不了解甚至不认可的事物报以宽容、理解甚至支持呢?回想起来,“佛媛”这个词儿也不对呀,就算一姑娘真的愿意拍这种照片,又怎么了?你没去过健身房看到大哥互相戳肌肉吗?
总之吧,一方面,网络社会选择表达自己就的确有可能被误读,但这也不是我粗暴地误读她的理由。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权力,当我们用它评价别人的时候要格外谨慎一点儿。
我们被热点绑架又制造热点和脑内追逐热点,真是扭曲,但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进化的必经之路。 

 

(视频)

 

 

 

【2】协和医生Do先生 

作为一名医生,我觉得病房里的女孩子将自己打扮的精致点,并无不妥。

如果你看过那些躺在病床上,眼神失去对生的渴望的病人,你就会明白,当病人还愿意把自己打扮的精致些,那是因为她还热爱着生活,还想好好的活下去。

我收治过不少重症病人,当看着她们从最初虚弱无力,面无血色,身上带着各种管子,上着各种监护,甚至大小便只能在床上完成……到后来慢慢康复,气色越来越好,在病房里也会打扮的干净且精致,查房时甚至愿意和我们医生开玩笑互动,我们作为医生是真心开心的。

因为我们明白,她的身体状况已经越来越好了。

对于一些病人来说,这段生病住院的时光也是一种人生经历,无论结局是好还是坏,她们都希望用照片或者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部分科室或者疾病来说,尽量不要化浓妆,比如浓重的口红或者指甲油之类,不然可能会一定程度影响对病情的判断。

但收拾的干干净净,打扮的精致点,打开相机给自己拍张照,再美美的修修图,分享自己的住院经历,真的没什么过错!

如果“她”是我的患者,我希望“她”今后的每一天都能过得精致快乐!

 

 

【】迷惑新闻大赏 

????????????这是有什么毛病吗  我整个大无语

 

 

【3】@毕志飞 

今天去看了《长津湖》,很意外,挺失望的…

题材特别好,且看到有些评论说是“国内有史以来最好的战争片”,就很是期待2021年我们的国产战争电影,结果…意想不到!挺失望的!个人对于那些吹捧国内有史以来最好看最震撼战争片的影评,更是气愤和反感…

这样好的题材,看完之后,总觉得低于期待很多,甚至有点懵,于是就去把1956年的《上甘岭》1964年的《英雄儿女》再看了看,算是找到了真正让我身临其境、热血沸腾的观影感受,找回了对国产战争电影的信心。

从本片投入的巨大人力财力物力等,给我感觉是我们国产战争类型片退步了…我认为,2021年《长津湖》比起五六十年前的《上甘岭》《英雄儿女》差得不是一点半点,甚至我觉得,很遗憾的是,连上面两部经典抗美援朝电影的十分之一“质感”和“真实感”都没有拍出来…

电影里面其实有好几处很感人的地方,比如说雷公拼死搏斗后与战友们“告别”,美军在路上看到志愿军被冻在冰天雪地里、保持着战备状态的冰封遗体,是很震撼人心的…演员们的表演也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总体来讲,个人感觉影片叙事缺乏严密的整合与恰当的节奏,且文戏好于武戏。我认为,本片的一大弱项是战争场面不够真实,感觉很多地方像是在看警匪片中的枪战,而不像是看当年两军战场激烈交战的情景。

以下为一些感受:

为啥一部电影总要找几名导演一起拍?能明显感觉到电影中一些地方不统一,也没有感受到电影叙事整体上应有的张弛有度搭配设计。

尤其,观影过程中,我有一个很不愉快的体验,是感觉战争场面不够真实很容易让人跳戏,感觉很多像是在棚里或者围搭起来的专门大型室内区域进行拍摄的,影片中很多镜头应有的后景都是看不到的。举个例子,影片中有大量长时间的外景、夜景,但我感觉里面大部分镜头中战场地上小的草木,基本都是纹丝不动。秋、冬战火的晚上,战场上很多时候没有一点风的吗?

看到片尾的制作人员名单,能感觉到影片的投资确实很大,但恐怕也是因为人员过多,是否用在电影场景、效果制作上的资金反而相对少了很多?感觉很多的战争场面,都没有拍出两军对垒的真实感,很多地方两军战争场面、人数均是偏小,描写历史上这样惊心动魄、壮怀激烈的战役,一些需要着力还原的战争场面却感觉是资金捉襟见肘…

总之,看电影的过程中,总是感觉实景太少,及场面过于窄小、还原不够真实,总是感觉很“憋屈”…感觉战争场景还原、营造得不够真实,让我很难较好地投入在电影故事里面。

以及,意想不到,很多特效给人感觉挺粗糙的。不知道是不是制作时间的关系?因为这些年看到过很多出色的战争大片,观影过程中,看到影片特效画面不够真实总感觉很出戏。特别是在2021年,我认为那些画面是让人挺失望的。

如今,国内电影行业很是艰难!很期待大家支持、关注国产电影,期待大家多去影院看电影,促进市场繁荣,为国产电影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献言献策。但是,我劝观众也不要相信一些影评说言的所谓有史以来国内最好的战争片。

国产电影亟待发展,在重工业电影方面,尤其需要加速发展。但加速发展肯定不是靠吹,需要各方切实不断总结成败得失,努力提高。如今,很多观众都有丰富的观影经验和体验,如果任由一味尬吹反而加速失去观众,是杀鸡取卵,是被捧杀。

从《长津湖》,再一次看到了国产影评行业的落后。我认为,那些违心尬吹的影评,那些对于凡是大公司大明星拍摄电影就一律讨好、吹捧的人士,你们对国产电影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减速、甚至一些地方的退步,负有很大的责任。

期待国产电影不断蓬勃发展!

以上为个人感受,欢迎批评指正!

 

 

【4】站小洋海红抹 

【没有被遗忘的战争,长津湖】
1,据不完全统计,各国关于朝鲜战争的电影,最多的是美国(60多部),其次韩国,然后我们。
2,最早长津湖的电影是1952年美国人的《Retreat, Hell!》,描述了陆战队撤离长津湖的故事;
3,最近美国出了多部长津湖的纪录片,如2010年的Chosin,2014年讲“北极熊团”的Task Force Faith,尤其是2010年的访谈片《Chosin》和2015年的PBS的《美国经历:长津湖之战》,提供了大量最新的史料和视频,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双方真实的影像,应为今年国内纪录片的参考和素材来源。
4,本来还有一部商业大片《冬天里的17天》,本来预计2012年上映,但因为编剧Frank Pierson过世而跳票多年。
所以, 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战争,对手始终在记着。
另外,那个“北极熊团”经过多次整编,目前被第10山地师31团4营继承,刚刚参加了阿富汗撤侨行动,负责守卫喀布尔机场。

 

 

【5】水片 

黄建新在中国新闻周刊这则采访中,将中国电影工业在这部电影中所做的努力进行了阐释,他是这部电影的总监制。
采访最后问黄建新还会想再拍类似《背靠背,脸对脸》这样直指现实、关心小人物命运的作品吗?
黄建新回答说如果有机会还会去拍,通过最平凡的东西捋出来,抓住核心和本质,它会变得长久。
嗯,黄建新当然知道什么样的电影会长久。

 

广告

 

<script src="//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6】狂犬病知识科普 

我们的团队致力于取消导盲犬的特权,并从源头上废止导盲犬项目。
希望有识之士能加入我们,一起奋斗。可以评论区或者微博私信联系我。
下面介绍一篇有识之士写的文章,我认为那篇文章是思路最正确的。
他的文章理性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让我们正视当前导盲犬政策的不公平性,下决心改变!
法律目前确实是规定了导盲犬可以进出公共场所,这点大家都得认,你不爽也得认。[怒]
但是对于这条法律是不是不合时宜,不切实际,大家是有讨论的权利的,甚至呼吁把这条法律修改掉,也是大家的权利。(不会有人说法律不能修改吧)
导盲犬这个东西,其本质和牛拉犁,马拉车,驴拉磨一样,是一种巨落后的生产力工具,是早就该被淘汰掉的远古玩意它有啥啥啥缺点,是某些资本圈钱的骗局,它实际上是盲人中特权阶级的玩物,它占据了巨大的预算使绝大部分的盲人失去了被帮助的机会,这些我都不赘述了只说一句:希望这种落后的工具可以早日淘汰掉,希望早日可以有更新更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到更多的盲人。
我们反对导盲犬,不是反对盲人,相反的,反对导盲犬是对盲人们的善意。因为导盲犬强占了盲人们太多的发声空间,使盲人们真正的需求真正的痛点无法被大众所听见。吹导盲犬的实际上都是狗奴,他们是趴在盲人身上吸血的人血馒头爱好者,他们只在乎狗,根本不在乎盲人

 

 

 

【7】@普通人的围塘夜读 

摘录:
这些关于声音和性别的议题,很多都在“网络喷子”问题中,以及网络所承载和传播的敌意——从辱骂到死亡威胁——中有所体现。

尽管不同机构估计的具体数字有些差异,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这些网络攻击的实施者中,男性的数量远高于女性,而在被攻击者中情况刚好相反。

每次我在广播或电视上发言,都会收到许多我们可以委婉地称之为“不恰当地带有敌意”的评论——也就是说,它们表现出了远超出恰当范围的批评,甚至不是在表达一种合理的愤怒——而我所经受的,和其他某些女性比起来,简直不算什么。

我确信,这类辱骂的成因很复杂,它们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驱动的。然而,我越是注意看女性在网络上收到的威胁和侮辱,就越觉得它们符合我上面讲到的那些古老的模式。

首先,无论你具体持何种立场,只要你作为一个女人,胆敢进入传统上由男性把持的那些领域,就必然遭到辱骂。招致攻击的并不是你所说的话,而是你在说话这个事实本身。那些威胁的内容和细节也印证了这点。它们通常都包含一套相当固定的“菜单”:强奸、爆炸、谋杀,等等。

这些留言和推文,以其粗鲁暴力的方式,表达了要把女性从男性话语中隔离或驱逐出去的意图。我们很难不去注意到,推特上这些疯子们的大肆发泄——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就是发泄罢了——与下议院中那些男议员大声打断女议员的发言,以至于你都听不清她们说了什么这两种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模糊的关联。(在阿富汗的国会里,当他们不想听到女人说话时,似乎可以直接切断她们的麦克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女性受到这类攻击时,人们好心建议她们采取的策略,往往都正合了攻击者的意,即让她们闭口不言。

你被告知:“别跟那些‘喷子’正面冲突。”“不要理会他们,他们巴不得你关注呢。”“拉黑然后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就行了。”

这些话莫名让人想到“别把事闹大,忍一忍就过去了”这条旧时经常用来劝说妇女的金玉良言,而且可能会让攻击者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肆无忌惮地继续辱骂而不受挑战。 

 

 

【8】张宏杰 

黄娟在《社区孝道的再生产:话语与实践》记录的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古寨村葬礼过程,感觉比东北的要复杂一些。你老家是这样吗:
丧礼上,孝子要为亡故的父母备办衣服(寿衣)、食物(食品罐)、到阴间用的地(灵前摆供的祭品桌,一桌代表一顷地)和钱(烧纸),还有给亡人照路的长明灯、领路的灵鸡、去阴间打狗用的“打狗馍”等。
埋葬的当天下午孝子们到坟上浇汤,将大米和面浆烧的稀汤浇到坟上,喊着亡人起来喝汤,还要烧堆柴火,喊亡人起来烤火。第三天孝子们到坟上“圆坟”,用韭菜和豆腐包素饺子,根据亡人的年龄,一岁一个。包好蒸熟,放几个到桶里装的稀汤里,准备一小块肉,煮熟,不放盐,上面插双筷子,还有水果、蒸馍,一起拿到坟上。将桶里的汤浇到坟上,喊着亡人的称呼,让他们起来喝汤。剩下的饺子分给来看热闹的小孩。肉、水果、蒸馍摆到坟前供着,点上香,烧点纸。摆完后将供品吃掉,不兴带回家。
丧礼后要过五个七,每七天到坟上祭奠一次。“五七”为大祭的日子,届时亡人的闺女带个老母鸡,旁的亲戚割些豆腐,做好一桌菜,抬到坟前上供。闺女还要买些“纸活”,有纸扎的房子、电视、汽车、桌椅、床、箱子、聚宝盆、摇钱树、天堂升等,还有纸做的衣服、鞋子和被子,给亡人在阴间用的,拿到坟上烧掉。
丧礼过后一百天也是大祭的日子。孝子和亲戚将剩下的烧纸拿到坟上烧掉,剩下的鞭炮拿到坟上放掉,至此丧礼才告结束。 

 

 

【9】@银幕聚焦灯 

洪常秀:我一直没有特别清晰的目标,但它们就这样发生了:恋爱、结婚、生子、拍电影、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从来没有做过选择或设计,我只是下意识地对人生做出反应。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深究一件事的道理和意义,把这当作终极目的来做,但凭心而论,我觉得电影的意义并不是这个,就单纯去看,去感受其实也是一种意义。而且你的道理未必是别人的道理,也没有什么道理是绝对真理,那为什么要费劲去宣扬这个呢。
不同的观众在不同的状态下,产生不同的观感,这都很正常,相比于提供绝对答案,我更愿意自己给出的东西模糊一些,歧义多一些。
我希望有观众能在重复出现的场景和状况里有新的体会,在每一次重复里都会看到不一样的细节,也许这无法解释,但每次的感受必定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电影确实就是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种排列方式的翻新组合,如果电影是关于时空的艺术,那我的表达,或许就是这个。对我而言,观众能发现它要比去阐述它更重要。

“我很喜欢塞尚的画,如何以一种永恒的不变的形式去表现自然,对而来说也是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