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个张佳玮:哪吒 2 的译名叫《NE ZHA2》。 黑神话悟空的译名叫 Black myth:Wukong。 Ne Zha。Wukong。 很好。 几年前日本有个电影,讲大画家葛饰北斋的《北斋》,英文名直接用北斋的罗马音 Houkusai。 还是日本,《七武士》,《七人の侍 》,英语《Seven Samurai》,samurai 就是武士的罗马音。 并不是欧美人人懂日语,只是文化传播做好了,外语观众认 housukai,认 samurai。 王家卫《东邪西毒》,英文名 Ashes of time,时间的灰烬。这是没法子:你说东邪西毒,没读过《射雕》的观众不懂这梗。 周星驰电影《食神》,译名 The God of Cookery;《大话西游》,译名 A Chinese Odyssey—— 中国奥德赛。外国人不熟《西游记》,只好拿他们更熟悉的《奥德赛》抓梗。 然而还是周星驰的电影,《功夫》,译名 KUNG FU hustle。 因为英语观众也认 kung fu 功夫这个词。 许多人会笑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好像中国人都会功夫",但 "功夫" kung fu,就像披萨 pizza、卡布奇诺 cappucino、法棍 baguette,已经深入到世界各种语系里的日常语言了。 哪吒这词,本源印度:四大天王:多闻、广目、持国、增长。 北方多闻天王,就是 "毗沙门";早期形象:左手持供奉释迦牟尼的宝塔 —— 托塔天王。 这人有个儿子叫 Nalakūvara,曾经杀死过亚穆纳河里的某种 Nāga—— 也就是天龙八部里的龙。后来,这个 Nalakūvara,慢慢演化成了 Nazhajuwaluo—— 哪吒俱伐罗,然后演化成了中国的哪吒。 但中文里的哪吒,早已脱离了印度意味,是个很中国的形象了。所以译名也不用 Nalakūvara,直接 NE ZHA 就很好。 文化传播这事就这样:与其解释一堆,凑一些欧美人知道的典故 —— 把《大话西游》类比《奥德赛》—— 不如直接让大家知道:这个小孩的故事就叫 NE ZHA。 就像《黑神话・悟空》就叫 Black myth:Wukong。 "NE ZHA"、"WUKONG"。能传播出去,喜欢的人自会认的:就像他们熟悉 samurai,习惯 houkusai,喜欢 KUNG FU 一样。 不一定要削足适履起个英文名,让对方记住自己的名字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