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普涨最低工资,能让打工人的日子更宽裕么?
| 打工人最想听的好消息,莫过于 "涨工资"。 今年以来,国家文件频繁提及 "涨工资""增加收入",各省市也纷纷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网上给出了各省的数据:
部分省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情况(图 / 网络) 那么,提高最低工资能让打工人的日子更宽裕吗?这个问题可能比想象的要复杂。 一 提高法定最低工资标准,能否给打工人 "涨工资",是入门级的经济学应用。各门各派的基本结论都差不多:直接作用有限。 如果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低于市场真实水平,并不会推动实际工资上涨。这很容易理解,无需多做解释。 当法定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市场真实水平时,"涨工资" 就有盼头了。"法定" 意味着强制,只要严格执行,企业就必须遵守。然而,这样的 "强制涨工资" 并非没有代价。代价就是 "降本增效"。 "有形之手" 能强制企业涨工资,却不能强制增加企业利润。工资标准的 "人头费" 增加了,企业就会减 "人头",减少招聘、增加裁员,此乃 "降本"。"增效" 则是用足 "人头",增加在岗员工的工作量。 也就是说,结果是在职者的名义收入提高了,但是收入的 "性价比" 下降了。求职者则要面对就业岗位机会成本上涨,失业期延长、求职门槛提高,等等。如果 "降本增效" 还不能让企业盈利,那么企业就会 "跑路"、关门。 "有形之手" 也不能强制企业经营。2004 年推行最低工资制时,就因标准过高,很多企业难以承受,选择了退出市场。 显然,用提高法定最低收入的方式强制涨工资,即便能够做到,结果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因此,这次各省市提高最低工资是很谨慎的。中西部地区的增加幅度相对较大,是因为多年没调整的 "补课" 因素。东部地区的调整幅度更小,则是因为此前都是 "小步快跑",上调的空间有限。 尽管各省的调准幅度存在地区差异,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偏低,低于市场真实水平。 而且,"纸面作业" 给出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市场实际工资水平相差甚远,连市场参考价值都没有。比如,2024 年各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限在 8.5 万元以上,下限为 3 万元左右,相差 2.8 倍。 而最新的最低工资标准的下限青海省为每月 1880 元,最高的是上海市为 2690 元,相差 1.43 倍。上海和青海的收入差距就这么点吗?上海企业开价每月 2690 元,能招到正式员工吗? 当然,也不能说这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一定是 "无用功"。有经济学理论认为,即便法定最低工资的标准低于市场实际水平,提高标准还是会产生 "灯塔效应" 的心理作用。提升大众的涨薪预期,总归会对消费有一定的促进。这一理论的有效性,有待现实的检验。至少目前看来,预期有限,效果并不明显。 其实,对消费意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并不是法定最低工资标准的 "纸面标准",而是可支配收入。落袋为安的收入才是消费的底气。如何提高打工人的可支配收入。工资收入的 "可支配" 部分偏低,才是中国打工人薪资体系的症结所在。 二 名义上,中国打工人的收入并不算低。国际劳工组织(ILO)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劳动者报酬 GDP 占比为 52%,处于全球平均水平。仅比日本低 2%,与欧盟的 57.2%、美国的 56.2% 也没有断崖式的差距。 但是,可支配收入是另一回事了。2024 年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5.11 万美元,占人均 GDP 的 59.6%。而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4.13 万元,仅占人均 GDP 的 43.2%。差距高达 16.4%。 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 GDP 的占比高于劳动报酬在 GDP 的占比,是因为还有占比颇高的投资性收入。2023 年数据显示,62% 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美国家庭财富中约 41.6% 的金融资产与股市挂钩。 而中国家庭财产的结构是房产为主,占比约 70%,其次是存款。房产更多地对应了债务支出,而不是收入。存款的利息…… 不提也罢。 美国打工人的可支配收入除了工资,还有投资收益。而中国打工人的可支配收入,只有工资。此消彼长,就差了一截。 中国打工人没有投资收益的 "偏财" 也就罢了,名义收入的劳动报酬和实际的可支配收入还差了一大截。前者占 GDP 的比重为 52%,后者仅为 43.2%,相差近 10%。这消失的 "10%" 去了哪儿?去了社保。 社保缴纳金额年年涨,雷打不动。社保缴纳基数不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计算的,也不是按照实际收入增长计算的,而是按照当地上一年人均工资计算的。以深圳为例,2024 年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为每月 4492 元,2025 年调整为每月 4775 元,涨了 283 元。 这个算法很有意思。由于社保缴费基数雷打不动每年上涨,所以全口径的劳动报酬也是每年都涨,保证了劳动报酬在 GDP 中的占比数据。但是,劳动报酬的名义收入上涨,大头甚至全部进了社保缴费,可支配收入原地踏步,甚至下降。 这也造成了企业和员工 "两头怨",企业的人力成本年年涨,企业赚不赚钱都要涨。员工看自家的工资单,如看发际线,看自己老板的心情能好到哪儿去? 企业人力成本刚性上涨,钱是出了。但是员工拿不到,能不怨吗?那么企业社保缴费的刚性支出去了哪儿? 每年退休金上涨,就是从这块社保增来的。2025 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涨幅为 2%,现在的养老金是全国统筹、即收即支的。这个 2% 的涨幅,是羊毛出在狗身上,在职员工的社保金给退休人员加工资。 也就是说,企业增加的人力成本,并没有用于激励在职员工,而是拿去 "激励" 退休老人。这是激励打工人的劳动积极性,还是激励打工人早日退休呢? 与养老金每年 2% 以上的稳定增长相比,最低工资标准年均不到 1% 的不稳定增长,多少显得有些荒谬而苦涩。再看劳动报酬和可支配收入在 GDP 中占比 10% 的落差,心情很难美好。 三 综上所述,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或许有一定的 "风向标" 作用,但是对打工人实际薪酬增长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中国劳动者的收入 "体感" 不佳,问题出在了收入结构,和最低工资标准真的没啥关系。 名义收入的劳动报酬因社保缴费基数的刚性增加每年都在涨,同样水涨船高的还有企业的人力成本。然而,这种名义收入的刚性上涨,并没有增加可支配收入。 与此同时,中国打工人除了 "死工资" 外,缺少投资性收入,也影响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这也不难理解,人工成本是企业主要成本支出之一,每年的 "刚性增加",挤占了利润增长,无疑会影响投资收益。这就造成了市场初次分配的 "死循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即便对打破这一困境有所帮助,作用也不会很大。 要让打工人的日子过得宽裕,还是得另想办法。对社保的缴纳标准、养老金缺口的来源,都要作出符合实际的结构性调整。为企业解套,为打工人松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作者:关不羽 |
- 哔哩哔哩 B 站大会员年卡 + 赠品 96.25 元 一年一..
- 堂食客单价跌回十年前,两类门店面临 “生死局”..
- 各省普涨最低工资,能让打工人的日子更宽裕么?..
- 大家往上多数几代,都富过、达过、显过..
- 目前的老人,如果有退休金领,生活满意度基本上属..
- 起火后续来了!理想承认缺陷,召回 1.14 万辆 ME..
- 美的小米,正面开战
- 如何科学的买官卖官?
- 中国父母,正在养出最胖的一代小孩..
- 祝贺英伟达成为历史上第一家 5 万亿美元市值公司..
- “画大饼” 现在叫 → “空气支票”..
- 白酒信仰崩塌,中国老登喝不动了
- 在美国,正在经历一个历史级的 AI 加速算力 “淘..
- 中国最有钱 100 个人,搞房地产的,内地只剩一个..
- 小城市房价下跌的速度和幅度,真的超出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