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补贴超 10 万元,发钱 “催生”,这些城市拼了
7 月末,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 2025 年 1 月 1 日起,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家庭,每年均可领取 3600 元补贴,直至孩子年满 3 周岁。事实上,早在国家政策之前,就已经陆续有城市开始用现金补贴的方式鼓励生育。四川省攀枝花市是首个推出育儿补贴金的城市;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三孩家庭最高累计能拿到 16 万元;湖北天门在生育奖励之外,再叠加购房和职业补贴,最高能享受 28.5 万元的综合补贴。 随着 3600 元生育补贴一同发酵的,是人们对于养娃成本的疑问 —— 养一个孩子究竟要花多少钱,3600 元又意味着什么?对于一线城市的中产家庭来说,养娃一年就要花掉十几万元,3600 元只够请一个星期的月嫂,但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3600 元甚至占到了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 本期数据栏目,我们一起来翻翻养娃和育儿补贴背后的账单。 在哪个城市,生孩子补贴发最多? 还有一个月,孩子就要满一岁了,住在山东某三线城市的赵婉婉开始计算这一年养娃的花销。社交媒体上,孩子一直被称为 "吞金兽",哪怕是婴幼儿时期,动辄一年也要花上十几万元。但赵婉婉每月的家庭收入只有几千块,养娃主打 "能省则省"。 衣服、玩具、代步车一律用亲戚淘汰的 "二手货",全都 "零元购",纸尿裤等消耗品就选择性价比高的小众品牌,一年花了 2000 多元,林林总总算下来,赵婉婉养娃快一年,只花了将近一万块,"该省省该花花,精简养娃"。 在这个精简的账单里,奶粉钱占最大头,也最难省下,花了将近 5000 元,"吃进肚子里的肯定要健康"。但很快,这笔钱也能省下来了。 7 月末,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 2025 年 1 月 1 日起,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家庭,每年均可领取 3600 元补贴,直至孩子年满 3 周岁。2025 年 1 月 1 日前出生、不满 3 周岁的婴幼儿,也可按月数折算领取相应补贴。这是国家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发放现金育儿补贴。赵婉婉刷到新闻,第一时间算了一下,她能领到将近一万元。 事实上,早在 4 年前,就已经陆续有城市开始用现金补贴的方式鼓励生育。四川省攀枝花市是首个推出育儿补贴金的城市,针对按政策生育的二孩及以上的家庭,每月每孩补贴 500 元,直至孩子满 3 周岁。随后,陕西、山西等省份的部分城市也跟上脚步。每日人物根据官方信息,统计了不同地区的育儿补贴,发现补贴数额较多的地方,大多是二线及以下的城市。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和甘肃酒泉肃北县,生育 3 个小孩,累计到手的直接补贴都超过了 10 万元。 其中,湖北天门在直接的生育奖励之外,还叠加了买房优惠。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分别给予 6 万元、12 万元的购房认购券,再叠加教师、医务工作者等职业补贴,一个三孩家庭最高可享受到 28.5 万元的综合补贴。2025 年,天门的房价大约在每平方米 5000 元,也就是说,一个三孩家庭领完补贴后,只要再出 10 万元左右就能拿下一套 80 平方米的新房。 相比与二、三线城市的 "疯狂撒钱",一线城市的生育激励政策大多集中在育儿的系统性支持上。比如,两年前北京启动普惠托育的试点项目,向爱心托育机构发放现金补贴,到如今,北京托位总数达到 6.7 万余个,其中 47% 都是普惠托育,价格在每月 1500 元至 3800 元不等,较之前的 7000 元均价,下降了一半多。 不过,在一线城市职工能拿到的生育津贴要更多。参加生育保险的女性职工,社保缴费基数越高,到手的生育津贴也就越多。 根据各城市社保最低缴费基数,每日人物计算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女性职工能拿到的最低生育补贴金额。其中,深圳能拿到的最高,一个在深圳工作顺产第一胎的女性,至少能拿到 4.5 万元的生育补贴。 当然,这笔钱的多少很大程度取决于前期缴纳保险的数额。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分享自己领到的生育津贴。在外企工作多年的员工,虽然每月到手工资只有一万元左右,但是公司缴纳的社保基数高,"(生育津贴)到手将近 19 万"。 除了各地政府,不少企业也有自己的 "催生" 政策 —— 员工生子,公司拿钱。早在 2019 年 4 月,江苏远东控股集团就率先发文,为多胎员工提供额外产假和陪产假,实施双倍奖励制度,子女多的员工晋升机会也更多。到了 2023 年,远东集团更是直接推出了最高达 28 万元的现金奖励。携程集团也在 2023 年推出了现金生育补贴,无论性别,工作满 3 年的员工生育的每一胎,每年都能拿到一万元的现金补贴,一直发到年满 5 周岁。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曾表示,"为应对人口挑战,准备了 10 亿资金"。 养一个娃,到底要花多少钱? 随着 3600 元生育补贴一同发酵的,是人们对于养娃成本的疑问 —— 养一个孩子究竟要花多少钱,3600 元又意味着什么? 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每年 3600 元的诱惑力相对有限。上海人李欣蕊感受到,自从生了孩子,钱就变成了纸,几乎每一项支出都以万为单位。奶粉要两万多元;"不能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 的早教,一年也要两万多元,甚至连宝宝的写真都花了五万多元。算下来,养娃一年多,花掉了将近 16 万,"都够买一辆新能源车了"。 小孩刚出生时,李欣蕊专门请了金牌月嫂,工资一万五千多元,换算下来,3600 元的补贴可能刚够月嫂一周的工资。社交媒体上,也有人调侃,一年 365 天,算下来一天还不到 9.9 元。 不过,这 3600 元在不同的家庭,起到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在三线城市生孩子的赵婉婉,成为全职主妇后,为了省钱,每天三餐都是自己做饭。3600 元,折到每个月是 300 元,"(300 元)相当于一个月的肉钱"。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23》的数据,2022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6883 元,如果按照收入水平五等份分组,则大致可以得到从高到低不同档位的收入群体。最高收入组家庭每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 9 万多元,3600 元的生育补贴不到年可支配收入的 4%。而对于最低收入组家庭来说,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 8601 元,一年 3600 元的生育补贴直接占到了 41%,将近一半。 仅从收入占比来看,显然,这 3600 元的补贴,对低收入群体的诱惑力更大。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4 版》,一个孩子 0-17 岁的平均养育成本将近 54 万元,社交媒体上,也有人一边晒出密密麻麻的账单,一边感慨:孩子才是消费主力军,"从衣服到保险、教育,一个孩子撑起了各行各业"。 即便拿满 3 年的育儿补贴,共计 1.08 万元,也仅仅占平均养育成本的 2%。在中国,不同的省份,养育成本的差距巨大,生育补贴所占的比例也跟着不同。上海的平均育儿成本最高,超过了 100 万元,3 年生育补贴仅占育儿成本的 1%。而在西藏,养育成本一下降低了大半,只有 34 万元,这意味着,在上海养一个小孩的钱,在西藏能养三个。 还有一个发现是,养育成本更低的地方,生育率更高。每日人物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地区统计局的数据,统计了各地 2014 年到 2023 年 10 年间的生育率情况。养育成本最低的西藏,生育率最高,2022 年以来,西藏的生育率达到全国平均生育率的两倍多。如果将各地人口走势与养育成本进行对比,西藏、贵州、宁夏等五个生育率较高的地区,其养育成本都要更少。 为了全国顺利发放生育补贴,中央财政预计拿出 900 亿元预算。 这笔钱更像是一个信号,补贴的背后,是连年下降的生育率。即便是生育率最高的西藏,这个数字也在不断走低。2014 年,全国生育率 12.37‰,10 年后,这个数字仅为 6.39‰,减少了将近一半。 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直接后果是出生人口的锐减。从 2022 年开始,每年的新生儿数量跌到 1000 万以下,2025 年预计将进一步下降到 800 万左右,育娲人口智库预测,中国的人口红利可能将在 2035 年结束。 人口红利是一个经济术语,越多的年轻人赡养越少的老年人,意味着人口红利越大。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对于人口红利消失的担忧要更具体和实在,有人开始自觉加入催生阵营,"建议都生小孩,不然我老了谁来交社保"。 生育补贴像是人口红利渐次消失的警报,还有人把这次方案当成是未来持久补贴的起始点。光大证券研究所测算,千亿的育儿补贴很可能变成常态化的财政支出,未来每年的育儿补贴可能都会在 1000 亿到 1200 亿元之间。 低生育陷阱 生育补贴发放后,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发钱真的能救回逐渐走低的生育率吗? 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正在通过补贴来刺激生育。在日本,只要生育就能拿到 50 万日元(约 2.4 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生育补贴,0-3 岁的儿童,每年享受 12-18 万日元的持续性补贴,相当于最多能拿到 5 万左右人民币的生育补贴。韩国的力度还要更强,1 岁以下婴儿每个月都能获得 100 万韩元(约合 5200 元人民币)的现金;抚育 1 至 2 岁幼儿的父母,每月还能得到 50 万韩元补贴,算下来,一共能拿到超过 9 万元人民币。 普遍来说,生育奖励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效果。韩国在推出一系列鼓励生育政策的第二年,总和生育率从 1.10 小幅上升到了 1.13,2012 年最高达到了 1.26。日本的起效时间则要更长,从 1994 年就开始鼓励生育,直到政策实施的 12 年后,总和生育率才开始逐渐回升。 国内一些已经发了生育补贴的二、三线城市,也看到了成果。湖北天门在发放补贴的当年,生育率就实现了猛增。据统计,2024 年天门市出生人口 8 年来第一次实现 "由降转增",增幅达到了 17%。今年,这个数字依然在刷新,2025 上半年新生儿数量同比增长了 5.6%。天门市委书记纪道清算了一笔账,"据测算,预计天门市 2024 年至 2026 年投入 3 亿多元用于鼓励生育,全市有望多出生 3000 多个孩子"。 在人口学中,普遍认为总和生育率达到 2.1 时,人口才能实现世代更替,维持稳定水平,当下降到 1.5 以下时,就会掉进低生育率陷阱。换句话说,低生育率会产生 "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会使生育率进一步降低并且难以回升。1.5 就像一条警戒线,一旦过线,便再难挽救。 数据上也能证明这一点,即使是政策起效的国家,也很难从低生育率陷阱里爬出来。从 2018 年开始,韩国的总和生育率就跌破了 1,在 2023 年低至 0.72,那一年,韩国的新生儿人数不足 23 万人,创下统计以来的最低纪录。想要真正改变低生育率的情况,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法国就用了将近 60 年才将总和生育率恢复至接近更替水平。 不止低生育率陷阱难以逃出,补贴的金额还时刻受到商品涨价的挑战。7 月中旬时,卖 191 元的奶粉,短短半个月,同品牌同款同规格的价格涨到了 269 元,涨幅高达 40%。随后,商家回应 "涨价为促销调整,全线产品并未涨价"。价格之外,还有细心的人发现了产品规格上的猫腻。此前 900 克一罐的奶粉,新版变成了 800 多克,价格确实没变,但算下来也是变相涨价,"补贴还没领到,花得还更多了"。 有人算过一笔账:婴儿每个月要喝 4-5 罐奶粉、用 100 多片纸尿裤、吃若干辅食,如果每罐奶粉涨价几十元、每片纸尿裤涨价六七毛,那每月的养娃支出就会多出 250-300 元。而育儿补贴折算到每个月,刚好是 300 元。 事实上,对于养娃家庭来说,婴幼儿时期的花费是孩子成长中很小的一笔钱。面对还不到一岁的孩子,赵婉婉已经开始焦虑以后的花销,她姐姐家的孩子刚念小学,每个月光是兴趣班的钱就要花掉快一万元,"花钱就像流水一样"。社交媒体上,也有人发出感慨,稍微多想一步,就会发现 "和真正大头的教育支出相比,生育补贴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不知道最终有多少人会因为育儿补贴改变生育想法,但对于那些本就有生育计划的家庭来说,至少每年多了一笔实实在在进帐的收入,"两个月的奶粉钱和纸尿裤有了"。 来源:每日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