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46】一有交易就催发票,很多无声之处的繁荣种子,就再也长不出来了

dasheng @ 2019年03月20日  浮世汇

 

【1】@菁城子:2018年个税改革推出个税抵扣,当时很多人都说好。民众交税变少,难道不是大好事?我当然欢迎减税,可个税抵扣的重点不是减税,而是有其他作用。 

普遍的说法是,中国的个税制度要和国际接轨。发达国家都有复杂的个税抵扣,个税将是国家政策倾向的工具。养儿养老的少交税,租房还贷款少交税,甚至家中失窃,国家也能谅解少征税――难道不是很公平合理吗?基本这样的理由,个税抵扣得到大部分人赞成。
 
对于广受欢迎的个税抵扣,我一直持质疑的态度。如果想减税,直接降税率就好,简单明了,一步到位。如果只对穷人减税(其实富人更需减税),提高个税免征额,并和通胀率挂钩起来,这些操作手法很减单,全世界都有成熟的经验。对穷人的普惠式减税,显然比针对几类人的减税更值得赞美。
 
减税办法如此之多,成本可以很低,为什么偏偏搞出无比复杂的「抵扣制」呢?要知道,中国个税抵扣六大类,就可以拆出45种情况。美国是个税抵扣大国,税务手册厚如法典,连专业税务律师也搞不清全部内容。这样的税制,真值得追求吗?
 
因此,我对个税抵扣抱着深深的怀疑,它的最大结果不是减税,而是政府从毛细血管的微处,掌握民间经济活动。这些信息非常真实,它们来自民众的主动呈报。
 
民众收入多少,政府有据可查;民众花多少钱,花在哪里,都会如实向政府申报,以便于获得抵扣。经济活动动辄开票,企业经营被摸得清清楚楚,根本难以避税。不能开票的经济活动,千难万难,直至消亡。经济增长的活力,恰恰源于野蛮生长。什么都要「正规化」,很多机会就没有了。
 
现代税制有一种糟糕的倾向:鼓励民众互相监督,互相举报,纳税人充当国家税务官。最近的房租抵扣个税,就是典型的例子。
 
一个年轻人租房子后,想用房租抵扣个税。他向房东索要身份信息和房产信息,房东告诉他,你的房租每月可抵扣省税100块钱,我却要交500块钱。(房产税+个税+增值税)你非要抵扣,我会给你涨房租。房客说:你涨一个试试?你这房子只要出租,我就举报你。
 
房租抵扣个税,是在鼓励房客「监督」房东经营。结果无非是:少数房东不想赚这个钱,干脆退出市场。房源减少,房客要承受租金上涨压力。市场经济中,合作者一荣俱荣,一损一俱损,没有谁能逃掉税的制裁。
 
房租抵扣个税是这样,增值税也有互相监督的效果。增值税要交的,是商品流通增值部分的缴税,它的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企业想减自己的税,得加强监督上游企业,好增加自己的抵扣项;下游企业也抱这样的想法,企业的下销项目,就在税表里就体现得明明白白。这样的监督闭环,谁的税都逃不掉。
 
营改增之前的营业税,常有「重复征税」之诟病。不过,每家企业税务独立,营业额多少,经营成本高低,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并且很难查核。征税部门不好查税,往往就和商家核定一个数额来征收,这就少了很多麻烦,也给了地方减税的空间。
 
营业税属于地方税,过去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往往在营业税方面减税。营改增后,增值税属于国税,这方面的减税空间也消失了。
 
当然,营改增这件事情很复杂,有些行业确有减税,有些领域则是征管变严,减税消失,整体税负反而变重。当我们听到「完善税制」的改革时,要意识到这一点。
 

当我们谈论税收,其实是有前提的:现代税收不会取消,它只是多和少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处于滥税状态,所以就不用谈「没有了税,社会如何稳定」这一类问题。减税不能只看税率,还要看征管。当税网日趋严密,做点小生意也要注册,一有交易就催发票,很多无声之处的繁荣种子,就再也长不出来了。

 

【2】@Ent_evo:于是我后知后觉地发现天文学家前两天发布了一个新的FRB重复信号。这对天文学是个好消息,但是...不太理解它怎么就引起了这种角度的关注


先把话说在前面:这个FRB重复信号可能是外星人信号吗?是“有可能”。但是,和它可能性相当的信号,不说几千也得有几百个了,作为“可能是外星人”的信号,它真的...没什么了不起....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关注点仅仅是外星人,那它真的一点都不值得在意,更不值得担心害怕。这就像是,如果我生活在偏远山村,突然见到陌生人可能警惕一下;但是现在我生活在大城市,每天都能见到好多陌生人,我总不能每看到一个新面孔就担心他是来杀我的吧

这次的新面孔是一个重复FRB。FRB的意思是快速(Fast)射电(Radio)暴(Burst),它是一坨无线电波,持续时间很短,强度很大。我们已经观测到了好几十个这玩意儿了,但还没人知道它的来源是什么。天文学家估计,这种信号每天应该能响10000个,但我们的望远镜没法同时监控全天,所以绝大部分都没检测到。

研究它有个很大的困难:通常而言每一个FRB只响一次,然后就沉默了;不重复的话就不好确定它的特点。以前,天文学家只找到过一个会重复的FRB。这很好,但也让人担心:也许这个重复FRB是个独一无二的例外,无助于我们研究别的普通FRB。

现在,天文学家找到了第二个重复FRB,距离我们15亿光年。好消息!我们可以把它和第一个对比,就能学到很多关于它的信息,也许未来有一天就能知道它到底是怎么来的。也许我们终将发现它真的是外星人信号!但概率上讲,更可能不是。

(插播一个八卦:帕克天文台有好些年里一直都能接收到一批和FRB很像的信号,这些信号不是真正的FRB,肯定是地球起源的而不是天外来客,但是不知道来源。终于在2015年大家发现,这些信号是...微波炉来的是天文台另一头的一个微波炉在运行中突然被人打开的一瞬间漏出来的一点微波被接收到了)

――此处是吐槽开始的分割线――

我持续围观科学新闻也有好几年了,类似这样的场景经常遇到:一个重要的科学进展没有得到关注,而一个没那么重要的科学进展却引发了大家的狂热。对于前者,我们还可以努力宣传一下;对于后者就有点尴尬,大家对科学感兴趣,你总不好去泼冷水吧。

但是这一次的冷水我认为有必要泼,因为关于外星人的消息有可能真的造成伤害。1938年威尔斯《世界大战》改编的一个广播剧就让一小部分听众真的误以为外星人来入侵了,并引发了恐慌。

今天我们的流行文化已经牢固地把外星人确立为了地球灭亡的可能原因。虽然现实中它是极端不可能的,但是讨论任何东西都不是在真空中,所以我觉得负责任地谈论外星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FRB如此,戴森球如此,奥陌陌小行星如此,类地行星也都是如此。

(医疗领域也与之类似,如果你把一个刚过了动物实验的新药宣传成癌症或者艾滋病有救了,那不仅会给患者虚假希望,还可能会导致他们不去接受现有的最好治疗,且给冒名的骗子打开方便之门。)

那怎么办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提供上下文。说一个“可能是外星人的信号”好像是大新闻,但如果你诚实地说,这是第2个重复FRB信号,第53个FRB信号,第几百几千个可能是外星人的信号,每天还有上万个类似信号响彻太空,那就不会引发这些不成比例的关注以及可能的害怕和恐慌了。

不说上下文当然对于传播者而言是很大的诱惑。我引发了大家的狂热转发,而且我的每一个字都没说错!读者自己被吓到了那是读者的事情,和我有啥关系呢?

但是,怎么说呢,总得有人去负责任地做事情的。

 

 

【3】@楚襄ing:这次展览名为“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期为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主要展出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颜真卿《祭侄文稿》,以及台湾与日本两地收藏的唐朝书法真迹,共计近 200 件。

《祭侄文稿》在东京市区的广告资讯上没有“借出单位”,其后经台湾一位“立法委员”向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质询,关于审核出境展出的程序事宜,终而引发各方关注。

《祭侄文稿》被元朝书法家鲜于枢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天下行书第二”。《兰亭序》并未传之后世,所见皆为摹本,《祭侄文稿》却是真迹,是存世的“天下行书第一”。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势如破竹,进士出身的颜真卿时任平原太守,驻守平原(山东陵县),他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守在第一线的常山(河北正定县西南)。

颜杲卿设计斩杀数位叛将,又坚守孤城,牵制叛军南下,使朝廷有更多时间备战。最终常山城破,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被俘,拒绝投降,先后被杀害,一门三十余口皆死。

两年后颜真卿反攻,收复常山,命人寻访兄侄尸首,仅得兄一足,侄头颅。他挥泪为不满二十岁便殉国的堂侄颜季明写下这篇祭文,悲破碎之山河,伤凋谢之少年。

后人评价《祭侄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

 

【4】@shirley潇:女儿和我说了一件同学的事情,她班上有个成绩特好的男生,妈妈是博士,爸爸经常不在家,怕影响成绩,家长都是把小孩手机没收的,他有个好朋友,原来成绩不错,现在成绩差了,他妈不让他再和这个朋友来往,但他还是把他当朋友,元旦跨年那天他爸还是不在家,他想用手机和这朋友在网上跨年,就偷偷拿了手机,结果被妈妈发现,这位母亲就爆发了,拿菜刀架在儿子脖子上说“要不要剁你一根手指让你留个教训”,当然后来母亲还是冷静下来把儿子赶出家门,男生说那时正好有只流浪猫跑来陪他。

男生在班上说这事时,小孩子都哈哈大笑着,其实小孩子什么都懂,有个男生说他喜欢玩电脑游戏,父母就当他面用榔头把电脑砸烂了,之后他就不再玩游戏了,我想这些孩子都是在心里说,有一天我会摆脱这一切自由的。
小孩子不明白的是,这些都是小事情,为何父母都那么激动,大人们不懂的是,为何所有不开心所有压力不可以爆发给加给自己的人,我们就这这样把压力不开心都侧漏给了弱者。

 

【5】@petriv:土库曼斯坦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它吸取前苏联的教训,大力推行人人平等的全民素质教育,大力为孩子们减负。 

在土库曼斯坦,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叫鲁赫纳玛。鲁赫纳玛这本书,囊括了土库曼的全部历史和文化,包含了人类所有的思想精华,这是终身大总统尼亚佐夫同志的著作,包罗万象的宝书。如果意译,它最信达雅的译法就是主体思想。

鲁赫纳玛是土库曼斯坦全国中小学生必修课,要学九年。而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历史课,取消,哲学和政治课,取消,数理化,取消。中小学简化为3门课:语文、实用技能(包括算术)和鲁赫纳玛。考大学也很简单,只看你鲁赫纳玛考了几分。考不上没关系,同是九年义务教育了,大家都很优秀,可以工作去啦。

土库曼斯坦全国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除了大学里,全部关闭了。因为没有什么值得阅读的内容。文学、戏剧、音乐,包括民族舞蹈都是无聊的,让人消沉的负能量,至于剩下的历史和哲学这些内容,你只需要鲁赫纳玛这一本书,足够了。伟大思想应当留在人民火热的心中,而不是冷冰冰的书架上,图书馆纯属于浪费社会资源!对于一个健康单纯的人来说,识字、学点实用技能加上鲁赫纳玛,一个人的精神完美了。

土库曼斯坦人民是最无私的,伟大的思想绝不私藏。21世纪初,土库曼斯坦开始向世界推广鲁赫纳玛。每个使领馆都光荣的肩负着荒野中传播文明的责任,他们花钱开招待会,送礼物,散发这本宝书。为了照顾到更多的迷途羔羊,他们还花钱买大报纸版面,整版作为广告买下来,然后刊登鲁赫纳玛的选段。就这样深刻的影响了世界上最多的人。

 

【6】一直以来,经常被影视剧乱用的“人尽可夫”这个词,后面其实还跟了一句“父一而已”……

【7】@王尧PRC:去了趟底特律,拍了一组大家喜闻乐见的城市废墟照。作为去工业化之后的锈带城市典范,底特律的实际状况符合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从市中心华丽的通用汽车大厦出发不到五分钟,就是看到各式的废弃房屋:窗子没了的,屋顶破了的,四面墙只剩三面的。与之伴随的当然还有满地的垃圾,破旧的道路,报废汽车,还有大量的流浪汉。有些街区看建筑的残破程度仿佛是刚刚经历过一场斯大林格勒式的巷战。


提到底特律的流浪汉,我本以为城里有那么多废弃房屋,又是冬天,街上应该没什么无家可归者才对。不料底特律的流浪者数量堪称吓人。废弃的房屋内是没有供暖的,流浪汉们就大批聚集在供暖管道的蒸汽泄压口附近来凑上一点热量。在底特律的街头看到蒸汽泄压口,就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流浪汉们搭起帐篷,或睡在纸板上,身边往往是辆从超市里偷出来的购物车,里面装着全部家当。

当晚和所住酒店的前台聊天,他告诉我底特律政府这些年来对改变市容做的最大努力就是把一些破败且产权不明的房子推平。所以有不少的街区往往是只有一两座孤零零的房子,剩余的是杂草丛生的空地。他还告诉我,别看这会儿市区似乎很萧条,但底特律的平安夜有两种地方最忙碌:教堂和Soup Kitchen。这两种地方会免费提供食物给饥饿的穷人们,为他们提供暂时的温暖。

综上所述,底特律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说废土风格摄影爱好者会很喜欢(不怕被抢的话)。对于所谓”美国梦“心存侥幸的人也最好来底特律看看,资本主义会把你的幻想砸个粉碎。

 

【8】@PS3保罗:参加活动碰到了一个沙特媒体姑娘,会英语法语,在沙特第二大城市吉达的媒体工作。 

我:听说沙特女性去年才允许开车?
沙特姑娘:是的,我是第一批拿驾照的女性。
我:那你应该接受过CNN的采访?当时很多国家都报道这事。
沙特姑娘:yes,cnn,bbc都有。
我:沙特女性是不是都得穿黑袍?
沙特姑娘:现在渐渐已经变化了,可以自己选择头巾颜色。
我:你这是拍什么呢?
沙特姑娘:snapchat
沙特姑娘:你们用YouTube,twitter和ins吗?沙特年轻人很喜欢

我:你说什么网站???

 

【9】@bambi_lin4 :哈夫纳《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的阅读笔记

从萧瀚的书评里知道了这本书,读下来不是一般的好,几乎每一节都有打动我之处,他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的各种人格仿佛就在我周围晃动,他的分析教我更清晰地看到了彼此的共通之处。可以说,晚近的变化既有助于我更深地理解这本书,反过来,这本书的阅读也帮助了我理解晚近的时代。

书的作者哈夫纳是二十世纪德国最负盛誉的政论家,他在青少年时期正好经历了纳粹的兴起。他是纯种雅利安人,如果他的野心和虚荣再稍稍放大一些,压倒他对另一些价值(人道、个性、尊严…)的信念,那么纳粹的上台对他是个良机,事实上他的许多同事正是跃跃欲试地加入了体制,期待一显身手。但他却选择了流亡,先是在国内,在精神上与时代洪流拉开了距离,然后是肉身的流亡,1938年到了英国。

作者在流亡途中写作了此书,看得出来,德国所陷入的状况让他极度震惊,他试图理解他的同胞身上发生了什么:那些纳粹是从哪里来的,那些起初的反对者又如何拱手让出了国家,进而,他们如何一步步调整自己,以在心理上适应这个新国家。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纳粹运动的主体并非经历一战的老兵,而是在一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少年,他们在此种军国主义氛围下形成的憧憬,与纳粹主义的吸引力、简单性、以及对幻想及行动狂热的渴求正好吻合。(亲历战争者则往往是爱发牢骚、更多挑剔,虽然也有一些例外。)此外,作者发现,20年代活跃一时的体育竞赛热潮,成了战争的替代,激发出群众的民族情感。

但德国并非从开始就从属于纳粹。作者讲到了二十年代后期在最优秀的德国年轻人中出现的新的理想主义:【它比19世纪的政治自由主义还要来得宽广、深入和成熟,甚至能够为新的高尚行为、新的英雄史诗和新的生活美学奠定基础。只可惜,这一切距离成为事实和形成一股真正的力量还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人们才刚起了念头,才刚开始用言语把它表达出来,就有一只四足怪兽过来把它踩得稀烂。】一一这多像我们前两年那些在民间耕耘的公民社会力量。
还有非常有领袖魅力的、正派的拉特瑙。他的被刺杀也让作者深感震惊:【而真正恐怖的事情就是,用这种简单得可怕的方式即可创造历史。显然,未来并不属于像拉特瑙那样的人物――必须努力充实自我,使自己具备非凡特质;反而属于像张三、李四那样的货色,只需要学会开车和放枪就够了。】

作者关注的主题除了纳粹的起源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那些反对或至少起初不支持纳粹的人,其后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如何坐视纳粹一步步上台。

以作者自己来论,他一开始就拒斥纳粹运动,一一他把这归功于自己拥有的一种良好的精神上的嗅觉,【我的鼻子对纳粹作出了非常明确的判断,使我根本就懒得表示,在它伪称的目标和意图背后,到底还有多少东西是值得讨论的,或至少是“在历史上站得住脚的”。因为那整个东西再怎么闻就是不对劲,我马上可以确定纳粹是敌人――不仅是我个人的敌人,也是我所珍惜的一切事物之敌人。】
那么到了1933年,希特勒被宣布担任总理,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我又怎么去看待现状呢?事实上,我(们)在努力说服自己事情不至于那么糟糕,比如它不会得到人民支持因而无法长久,比如它只能在政治表层搅起波澜,而无法延伸到日常生活,这意味着虽然公共生活不如意,但我个人还可以维持一种不受触动的生活。一一但这两个愿望都落了空。

纳粹用大规模动员的方式胁迫民众接受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群众游行、起立、欢呼…,那些不情愿者和反对者为了安全只能混迹其中,与众人一起,【这起初还出于畏惧,可是一旦同流合污以后,就不再有人愿意回想起“畏惧”这档子事――到底那不是很光彩,而且会让人看不起。结果,人们连心中的观点也随之而改变了。这就是“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获胜的最基本心理因素 。】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其他派别政治精英的怯懦、涣散和背叛,这使追随他们的群众大失所望,【当纳粹把万字符号压印到德国群众当中的时候,并没有遭遇阻力,也就是说它压印的对象并非有形状的固体,而是缺乏固定形状的软面团。】
于是,在畏惧之下,一种心理变化发生了:【与其被围殴,那么倒不如跟着他们一起去揍别人。于是出现了一种没头没脑的飘飘然感觉,接着是万众一心所形成的如醉如痴感觉,有如磁铁一般进一步对群众产生了吸引力。】
当然,加入纳粹的理由还有很多,见风使舵的心理自然不会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也有想通过加入它以便影响它的心态。

对于一个不喜欢纳粹的德国人(如果不是犹太人的话),妨碍他对形势作出正确估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生活在表面上维持着原样,这可以解释在纳粹盛行时几乎看不到任何团体或个人的反抗。【至少在纳粹执政的最初几年有一个独特现象,那就是表面上一般人的生活几乎都没有出现变化:电影院、剧场和咖啡屋人满为患,一对对爱侣在花园或舞池翩翩起舞,漫步者神情自若踯躅于街头,年轻人欢天喜地伸长了身子躺在沙滩上…】这样,人们就不需要去关注那些悄悄发生的变化(比如某个人士的失踪),不需要让自己的良心受到煎熬。
但这一切终究是幻觉,政治越来越侵入生活,要把它的意志加诸其上。比如作者持自由主义立场的父亲,一位已经退休的公务员,原以为纳粹统治与他不会有什么关系,现在却不得不填写政府寄来的表格,按照它的意愿表达对政权的效忠,以此来换取养老金的继续发放。比如作者所属的一个亲密的读书小组,也禁不住因对纳粹不同态度而解体…
作者对彼时的状态有特别准确、生动的把握:【人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确定,那个世界又多消失了一块、又向下沉沦了一些。大家四下寻觅复寻觅,最后却只能确定那个世界已经踪迹全无。我从未经历过如此奇特的演变过程。那就好像一个人踩在脚底下的土壤,正不断被冲刷流失。但更佳的比喻或许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正很有规律地不断被抽走。】

回到作者对德国的态度,他的说法也非常给人启发:
【我并不“爱”德国,那就好像我并不怎么“爱”我自己一样。如果真有让我喜爱的国家,那就是法国。但无论如何,即使没有纳粹存在,我对其他国家的好感,仍可能胜过我对自己国家的爱意。然而,自己的祖国具有独特的地位,这并非我所喜爱的任何外国能够取代的,因为它正是我自己的国家。如果失去了它,就等于失去了喜爱其他国家的资格,就会失去一切攸关国与国友好互动的先决条件――民族交流、异国间的情谊、彼此了解与学习、相互向对方展现自己的国度。】

德国自然有作者喜爱的东西,比如它的人道主义、自我批判、热爱真理,它的包容、开放和多元。然而这个国家又极易染上另一种病症:民族主义狂热,一旦患了这种病,它的前述的好处也都被破坏殆尽。
正因为此,作者才痛切地指出:
【首先被纳粹占领的国家是德国,而非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纳粹打出“德国”的名号,借此来占领和践踏德国,这是其终于逐渐被看穿的种种伎俩之一,但这也是其毁灭性工作当中的一环。】

在书里,我们还可以看到纳粹时代的李文波案,纳粹最高法院里的红与专之争,看到人们如何在顺从恶的同时,为自己找好心理防御的借口…

虽然纳粹式的极权主义在当时还是一件新事物,人类思想库并未提供足够的资源帮助我们认识它,但作者凭借其罕见的观察和自省能力,为我们做了堪称典范的分析,揭示出一种普遍的人类境遇,从而在它时它地也可以激起强烈的共鸣,并增进人的“嗅觉”。这是历史写作最重要的一种价值吧。

最后顺带说一下书的翻译。翻得非常地道,中文的转化非常之好,阅读感觉非常舒服一一但有时又不免有些担心,这么做是否会过滤掉德语(或英语)的独有表达带来的新鲜冲击?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