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47】一旦我们知道了某些事情,就会很难想象不知道它时,是什么样子

dasheng @ 2019年03月20日  浮世汇

 

【1】游识猷  :#DNA之父被剥夺荣誉头衔# 这件事……就,怎么说呢,感觉并不意外。或者说沃森这人做什么说什么都不令人意外,他胡说八道的黑历史太多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胖子歧视同性恋歧视,一生完全是带着各种偏见,自由奔放地到处歧视……


就连其他生物学研究他都没放过。举个例子吧,生态学家爱德华・O・威尔逊――了解社会生物学的人应该听说过这位领域大佬,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表达的观点其实就是承继自E・O・威尔逊的。

E・O・威尔逊跟沃森同一年入职哈佛生物系,他对沃森的看法是“我所见过的最令人不愉快的人”。

因为沃森认为分子生物学才是王道,用物理化学的研究范式来研究生物才是现代科学,你们那些做传统生物学研究的都是跟集邮一样的垃圾。所以沃森对当时哈佛生物系里的大部分同事都报以极大的蔑视。威尔逊在《The Molecular Wars》里的原话是这么形容沃森的――

He treated most of the other twenty-four members of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y with a revolutionaryís fervent disrespect.
革命性的热烈的无礼……

At department meetings Watson radiated contempt in all directions.
向四面八方发射蔑视……

He shunned ordinary courtesy and polite conversation, evidently in the belief that they would only encourage the traditionalists to stay around.
不和其他人礼貌性交谈,以此来驱逐不肯滚蛋的传统生物研究者……


还有一回,发生了这样的事。

生物系教授们开会,威尔逊在会上推荐一个最近刚被哈佛设计研究生院雇用的群体生态学家Frederick Smith,威尔逊热情洋溢地介绍了这个生态学家的优点,然后建议哈佛生物系也联合雇用这个生态学家。

沃森开口了,说,“他们是不是疯了?”

威尔逊那一刻是懵的,“什么?你说啥?”

沃森回答说,“任何会雇佣生态学家的人,都一定是疯了。”

整个天就这么聊死了。房间里一片寂静。

那个生态学家最终没有加入哈佛生物系……


威尔逊的看法是,双螺旋结构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地位太高了,以至于令沃森早早就取得了某种“口无遮拦”的资格。倘若沃森当年的成就稍低一点,他的很多“直率之言”就会被人们斥为“愚蠢不智”,然而在双螺旋的耀眼光芒下,人们就会仔细聆听,很多人甚至会深信不疑。

沃森后来离开哈佛,去了冷泉港,他执掌冷泉港将近40年,历任院长、校长、名誉校长。冷泉港培养博士生的院系,就叫沃森生物学院。冷泉港的标志,是英文缩写CSH之外绕着一圈双螺旋。

这样的冷泉港实验室,2007年解除了沃森的一切行政职务,几天前决定收回沃森的一切荣誉头衔……真的是忍无可忍,才只好割席断义。

一个25岁封神的人,在90岁时,耗尽了他的神格。

 

 

【2】@祝佳音:我大概是十几年前第一次去东京的。当时住在池袋,下楼溜达的时候被街面上那些小店的招牌惊到了。那些招牌可以说各个有设计感,大部分招牌字体都是认真设计的。 


我去过东亚的不少地方,整体感觉就日常生活中的设计排版――或者,哪怕仅就 “生活中见到的书法和书写艺术” 而言,日本最强,韩国次之,香港再次,新加坡马来西亚什么的和台湾水准差不多,大陆最差。不仅是招牌,饭店菜单,宣传单,书籍报纸都在此列。

韩国字就跟字母似的,算了。香港的大部分招牌也是人工写的,虽然后期有一些重复,但是真材实料加上霓虹灯,有赛博朋克味。台湾的招牌也有一点设计感,但总觉得气息弱弱的,有台南风味。当然也有人会用电脑字库,但是说起汉字字库竟然也是日本人的字库好看又多。当然我国最近几年在中文字库的美学方面其实有所进步……

大陆的就别说了……90年代前后几乎所有招牌都是用电脑的隶书字体,顶多长宽比有所变化,用电脑切割出反光的红塑料板。2000年之后街头巷尾的打印店如雨后春笋,成本进一步降低,品味进一步弱化。开始用喷绘灯箱,以宋体字居多。有一些零售品牌,比如可口可乐,会自己出钱给食杂店做招牌,招牌1/3是自己的LOGO,2/3用电脑仿宋字库打出来的商店名称。总之你去看,招牌一水儿的大红大绿色,倒是很容易辨识,但是真难看。字体不是隶书就是仿宋,偶有黑体,但都是电脑里的字库字体,甚至连变化都懒得做。

我对大陆的商店招牌真是嗤之以鼻很久了,我曾天真地以为最难看的也就这样了,但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天真了。最近几年上海和北京的领导都开始把一整条街的店铺招牌都统一成一个样子了……我真是太天真了。

我说这事儿是想起祭侄文稿赴日交流展览,当然我对此有我的观点,我也知道很多人有自己的观点而看起来大家好像都比较专注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也不想争论那些。以上的遐思是我从“日本人怎么能把书法做成这些周边还真是没文化!”的指责想起来的。不是我说,你但凡看看招牌和日常生活中涉及到书法和字体和设计的东西就会觉得怎么有人会……不过我也不想再谈下去因为那样可能就会开始说怪话了。

图1是日本街道的招牌 

图2是香港街道的招牌 / 

图3是大陆一般城市的招牌 / 

图4和图5是领导指导后的招牌 / 

又加了两张图5图6是日本小街道的招牌 

 

【3】@咱说:参观过“大英百物展”的观众或者读过《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读者,一定会对如图这件展品印象深刻。以下文字摘自《世界简史》,顺便再次推荐这本书,对展品的介绍的文笔和素质都好到让我嫉妒。

这座头像来自非洲,为王室藏品,是600年前西非伟大的中古文明的典范之作。它来自1938年尼日利亚伊费城一座王宫遗址所出土的一组共13座的头像。这些头像都是用黄铜精雕细琢而成,它们的美震惊了世界,立刻被奉为某个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的文明最重要的证据,而它们也承载了一个非洲王国的历史,一个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与最都市化的国家的历史。伊费的雕像拓展了欧洲人对艺术史的概念,迫使其重新思索非洲在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如今,它们在非洲人的自我认知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比真人的头颅略小,用黄铜制成,光彩因岁月而暗淡。它的脸部呈优雅的椭圆形,布满了精心雕刻的竖线。这种面部伤痕的对称性无可挑剔,非但没有损害雕像的魅力,反而为其增色不少。他戴着一顶高高的串珠王冠,上面竖着插了一根醒目的羽毛状饰物。王冠上最初的红漆至今还保留了大部分。这一物品具有非凡的存在感。警惕的眼神,瘦削的脸颊,半张着的仿佛要说话的嘴唇――这一切细节的雕琢都展现了艺术家的胸有成竹。要掌握这样的面部结构,必须进行长期的训练和细致的观察。毫无疑问,它表现的是一个真实人物,但对实际情况做了一定的修饰。面部的细节经过整合与提炼,传达出一种安宁之感。与这件黄铜雕像面对面时,我能感受到他是一位沉着镇定、拥有无上权力的领导者。出生于尼日利亚的小说家本。奥克瑞不仅从伊费头像中看到了一位统治者,还有一个社会与一种文明:

“它之于我的影响类似某些佛陀雕像。一件洋溢着宁静祥和之感的艺术品,背后必然有强大的文明。如果没有经过深思,没有提出自身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等宏大问题并给出满意的解答,你便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对我而言,这就是文明。”

对一百年前的欧洲人来说,这一层面上的非洲黑人文明的观点几乎无法想象。1910年,德国考古学家莱奥・弗洛贝纽斯在伊费城外的沙滩上发现了第一座黄铜头像。他为头像所表现出的美与所使用的工艺所震惊,立即将其与他心目中最伟大的艺术古希腊传统雕刻联系起来。但古希腊与尼日利亚在历史上可能存在怎样的联系?不管是文字记载还是考古发现都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二者曾有过接触。对于这个谜团,弗洛贝纽斯很快想出了一个显而易见并令人兴奋的答案:消失的亚特兰蒂斯一定是在尼日利亚海岸附近沉没的,幸存的希腊人踏上了这片土地,完成了这一令人惊艳的雕像。

这个观点现在看来当然令人失笑,但在20世纪初期,欧洲人对非洲艺术传统的了解十分有限。对毕加索、诺尔德和马蒂斯这样的艺术家而言,非洲的艺术表达是肆无忌惮的,它们生机勃勃而狂热奔放,出乎本能而激情澎湃。而伊费雕像所表现出的庄重、理性与克制明显表示它来自一个秩序井然、技术高度发达、神权与王权都十分稳固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在任何方面都足以与欧亚历史上若干盛名远扬的社会媲美。

1939年4月8日的《伦敦新闻画报》报道了这一发现。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作者仍然使用了20世纪30年代那种相对保守(在我们看来不无种族主义倾向)的措辞,将其称为“黑鬼(Negro)传统”――这个词在当时与黑奴及原始主义紧密相连――认为伊费雕像使得这种传统艺术跻身世界经典艺术之列。而“Negro”从此具有了不同的含义。

“不只是行家或专家,普通人也可以欣赏它们的造型之美、力量、沉静、庄严与简约。希腊和罗马鼎盛时期的雕像或者切利尼、乌东的作品中没有一件能像它一样,带给人如此强烈的感官冲击,契合欧洲人对完美比例的认知。”

这篇文章表现出一种对传统历史偏见的彻底扭转。尼日利亚的艺术成就已经能与希腊、罗马、佛罗伦萨及巴黎比肩。如果你想看看物品如何改变人们的成见,1939年伊费头像带来的冲击就是最好的例子。

 

【4】@王恺同学:有几点啊。看完了再来争论:

一,出于政治意图外借展览文物,各国都有,都在做,前几年中法建交纪念时,许多不能出借的特级文物也在巴黎集美博物馆展览,亲眼所见,大开眼界,国内博物馆基本不给看。
二,如果此帖已经到了不能展览的地步,那么应该彻底立法,禁止展览,无论在何处、何地。
三,很多国家参加了世界博物馆公约,其中一项规定,博物馆巡回展览文物,都必须归还本国。
别笑,台北故宫的文物为什么不进大陆?因为大陆没有加入这一公约。
四,很多文物其实保管和展览是两难,展览参观的人多了,必然损毁文物,有时候文物展不展都会消亡。
比如陕西博物馆的地宫壁画,三百门票,就是为了减少人流,工作人员说,其实再怎么限流也没有用,按照现在的保管条件,几百年后壁画就会彻底消失。所以我们在这个阶段看到,是幸运。
五,中国大陆的文物保护这几年大有进步,可是还是有无数盗墓,损毁,包括破坏。改革开放四十年,对于文物未必是好事,所以大家都在努力。
六 借文物展览来煽动民族主义的,都是傻逼。

 

【5】@胖虎鲸:我记得我们以前学历史,一说到张国焘这哥们儿,最大污点就是在红军长征途中擅自用红四人马组成西路军然后渡黄河逃跑了。


真的假的呢?

假的。

西路军的组成是在渡过黄河之后,而非之前,西渡黄河这事也是根据中央计划,按毛泽东等人的电报指示干的。

《毛选》说法存在明显错误。

为啥这么多年没纠正呢,因为历史问题研究的突破,除了史实,还需要得到一些老同志的支持。 

ps:本文史实来自党刊党报,小秘书别毙。

 

【6】@吴铭:【梁思成入党】1956年2月6日,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右二)托周恩来转送一封信,向毛泽东表达入党请求。他在信中说:“最敬爱的毛主席:几年来,我是您一个最坏的学生。我脱离了您的领导,犯了严重错误,为祖国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而长期看不见自己的错误……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永远不愧做一个党的好儿子、您的好学生。”24日,毛泽东批示:“刘、彭真阅。我觉得可以吸收梁思成入党。交北京市委酌处。”1959年1月,梁思成终于实现了这个心愿。

 

【7】@内蒙老杜:我们这些早年毕业,整天和铁疙瘩打交道的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但是,我们那个年代不懂爱情,没有自由恋爱,很多都是组织帮助拉郎配的,最多也就是幼儿园水平。

1976年从北京到包头押坦克的时候,我和一个坦克驾驶员(技校毕业)共同度过押车的枯糙的生活。我们聊天的内容是平常不可能谈的话题,非常直率。他对我说,你们大学生老婆不如中专生老婆漂亮,中专生老婆不如工人老婆漂亮……。你说,这有什么办法呢?后来的火控组的人(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背后说我,老总真没有本事,怎么连一个描图员都搞不成?……
这种婚姻恋爱的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情况。那个年代,学工的女同学太少了,年轻的女同事也很少。我们科研所有小学,初中文化的姑娘,描图员,资料员,打字员那都是高贵得不得了。说老实话,我们这些大学生,那个年代都能找到老婆,成个家就不错了。
据说50年代从山东招来的一车中学生姑娘,漂亮的都有人事部门分配给各级厂领导了(当年战争耽误了,或者家里有小脚老太太的,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光棍汉),其他的姑娘也都很紧俏。这是中国革命,中国建设的一个过程,一方面是支援边疆建设,另一方面要安顿好男女搭配的,安心的家庭生活。……
现在的年轻人,拿自己的自由恋爱来套过去的婚姻家庭的事,就很不理解当时的情况了。那是时代的错位啊!

 

【8】@NuclearEngineer:NATURE最新的封面文章描述了黑洞在吸收周围恒星物质时的演化情况,近年来,很多资源开始转向黑洞研究,很有可能2019年会有成果大爆发。不过说起黑洞这个名字,是著名物理学家惠勒提出来的。当初大质量恒星的尸体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名字,惠勒提出black hole这个名字后很多人表示赞同,但是也有人指出这个词同时代指女性生殖器,有点太三俗了。太黄太暴力了,所以法国科学界一致表示反对,PRL的主编甚至说谁要是用black hole这个名字就别想在他的杂志发表文章。但是还是架不住三俗的人太多,这个名字被广泛认可。后来有人提出,黑洞在形成的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会消失。霍金把黑洞相关的信息翻译成hair,也就是毛,于是这个说法被翻译成黑洞无毛定理。要说黑洞这个名字还算是打打擦边球,黑洞无毛定理就有点太过分了。咳咳,科学家耍流氓,谁也挡不住啊(想想超级渣男爱因斯坦)~( ̄ ̄~)~

 

【9】@看电影#访谈录# 导演珍妮弗・李谈[冰雪奇缘]《Let It Go》,“《Let It Go》是在离制作结束大约15周的时候做出来的,也是为电影所做的第一首歌。那真是一个令人惊艳的时刻。我记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讨论艾莎,那时候她一度被作为一个反面角色来塑造。我则绞尽脑汁想要让她的形象正面起来,写出一个有爱的故事。我当时可是为此费尽了脑筋(笑)。然后我们团队讨论说,‘让我们来谈谈她是谁,她应该是什么样的?’‘她是谁’这一问题让我们意识到,她将自己封闭了那么长时间,她独身一人又自由自在。但下一刻我们就意识到一个悲伤的事实:她是孤独的,这并不完美,但是很有感染力。紧接着他们就做出了《Let It Go》的样本唱片,每一个词都说到了点上。我们中有一半的人听着歌就哭了。当时我就想,‘我要重写整个剧本。’不过这是最棒的事,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电影该是什么样的了。” 

 

【10】@阑夕:虚无主义行为艺术的胜利: 

因为想要挑战Instagram分享照片的点赞纪录――最高的是被称作是「IG女王」的Kylie Jenner的一条1800万赞照片――有人在10天前创建了一个鸡蛋头像的帐号,发了一个同样是鸡蛋的照片(图一),表示就是要让这个鸡蛋成为Instagram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网红。

然后就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了,在10天之后,这张鸡蛋照片真的得到了累计超过2700万次的赞,力压所有的大牌明星……

互联网总是能够在意想不到的场景里表现出空前绝后的动员能力,我记得早年天涯社区声势浩大的搞过一个车友会组织,然后征集网友提交Logo设计,并通过投票选出最受支持的Logo成品,结果最后得票最高的Logo是图二……

 

 

 

 

【11】有本英文书叫《The Sense of Style》,作者提到了一个词,叫做“知识的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意思是说:一旦我们知道了某些事情,就会很难想象不知道它时,是什么样子。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