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49】快意恩仇的人,无需为此内疚

dasheng @ 2019年03月20日  浮世汇

 

【1】@东土大唐三俗和尚:萧何是汉初三杰里比较特殊的一个,对于刘邦来说,张良是心腹、韩信是心腹大患,而萧何介于两者之间。


同样在刘邦带出来的沛县团伙里,他也是最特殊的一个,其他如樊哙、曹参、夏侯婴等人,刘邦都可以当兄弟一样无所顾忌,但和萧何,还略有一些尊重和距离感。

他们之间的交情,应该在刘邦还是游侠身份的时候就开始了。当时沛县还属楚国,而刘邦在偶像信陵君、兄长张耳的感召下,也任侠乡里。这样的生活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在违法边缘试探,而萧何作为沛县主吏,经常庇护着刘邦。再到沛县被秦国拿下,在法家理念下,游侠生活被禁止,人到中年的刘邦只好也去考试当了亭长,顶头上司正是萧何。刘邦鞍前马后地跟随,对萧何的尊重和距离感应该都是这段时期逐渐巩固起来的。

反过来在萧何眼里,看这位属下也有些矛盾。一方面他欣赏刘邦的人格魅力,在刘邦负责押送本县刑徒时,别人都送三百钱,他独独赠送了五百钱。另一方面他又觉得刘邦有时喜欢吹牛,不切实际,所以他也劝吕公慎重地结交刘邦。但这种认识应该随着后来起义的进程改变了,看起来,所谓的不切实际只是因为小小的沛县拘束了刘邦的大志。

陈胜起义后不久,萧何和曹参作为沛县衙门的两位主要当差,就开始和县令一起商量也反秦。反秦需要兵力,萧何和曹参适时地进言:听说当年的亭长刘邦,押送犯人去徭役时,因走失了一部分人,所以现在他带着剩下的人躲在山里呢,我们可以叫樊哙去把他的一百多人叫回来。

之所以叫樊哙去召回刘邦,是因为樊哙是刘邦的连襟,肯定知道刘邦的躲藏之处。而萧何和曹参知道得也这么详细,可见平时也没有少和刘邦暗中联络。

等到刘邦带着人马赶到城外,县令反悔了,他决定反秦肯定是要趁机捞个功名,这时他可能忽然意识到刘邦手中有兵,一旦进城自己就没戏了。但后悔已经来不及,城内都是刘邦的亲信、当初做游侠时结交的兄弟,很快就杀死县令,开门放进刘邦和一百多手下。

论身份,这时萧何和曹参都比刘邦要高,但起义军首领的位置还是交给了刘邦。从《史记》的说法来看,是萧何和曹参怕起义万一失败后担责。但并非没有其他因素在其中,比如刘邦庞大的亲友团和兄弟帮的支持,再比如萧何和曹参虽然能共事,但实际私交很糟糕,互相不服。

从起义开始,萧何一下子从刘邦的上司变成了臣属,这种心态的转变需要他们两个人共同来调整。

对萧何的内政能力,刘邦是绝对放心的。当年萧何曾在秦国治下年终考核时得过全郡第一,有调入中央任事的机会,他自己放弃了。所以刘邦在当汉王后东征,其他兄弟都带在身边征战,只把萧何留在后方负责政事,而萧何也果然不负所托,把户籍、人口、赋税整理得井井有条,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军粮和兵力输送过前方的刘邦,甚至把当地的少数民族板J蛮等征发到了前线。

不过长居后方也让萧何逐渐处于危险之中,刘邦在疑心方面不算是特别过分的,只是和项羽的战局僵持,总会担心后方是不是会生变,更何况对萧何虽然敬重,但两人其实从来没有推心置腹。

萧何的后半生除了料理政事,剩下的所有时间,都在竭力化解刘邦的担忧。

汉王三年,刘邦在前线频频地派遣使者问责萧何,萧何赶紧把家族老小能打仗的全部送了过去,以示没有异心。这一举动令刘邦十分放心,后来论功时想起也大为感动,说诸位功臣最多也就家族两三人随我出征,只有萧丞相举族出力,功高莫比。

十一年,刘邦在外平定异姓诸侯王,萧何在关中协助吕后诛杀了韩信。刘邦在前线又惊又喜,马不停蹄派人封赏萧何,又派了五百人守卫相府。萧何知道这五百人说是守卫,但一旦有变,就可能变成剿灭自己的武士,于是辞掉封赏,反而捐出自己的财产来支援前线作战。刘邦终于又放下一颗悬着的心。

十二年,刘邦亲征英布,一边打仗,一边不断地派使者回去问:相国最近在干什么呢?萧何听从旁人劝告,开始故意行恶来自毁声名。但即便如此,平定了英布但中箭伤重的刘邦还是在死前给萧何了一个下马威,将他收押关进监狱,尽管很快就释放,至少信号已经传送给萧何了,不要以为你曾经是我上司照顾过我就可以自矜,不要以为你功高我就不会治你。在帝王的天下面前,旧日情分、功劳苦劳都比不上安分做人。

说到底,刘邦始终是对萧何既感恩又有距离感的,他在初行封赏时,给曹参封了一万户食邑,张良更是可以自择三万户,而名义上号称功最大的萧何,最初只有八千户,只是后来才逐渐在各种因素下加了一部分。

萧何临终前,推荐了私交并不好的曹参继任相国,这是因为他知道曹参征战一生,灭两个诸侯国,取一百二十二县;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六人,在刘邦死后不稳的时局里,唯有曹参可以服众。对于那个曾经跟在自己身边鞍前马后、后来对自己既信任又防备的沛县刘季,萧何没有一分亏欠。

 

【2】@左耳朵耗子 :有家长私信问我是否送他一年级的孩子去现在那些少儿编程的培训班,说是未来可以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现在接触编程可以“不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起跑线”这个概率是个扯淡的事。因为人生是个长跑,不是短跑,不是谁跑得快跑得早就可以先跑到终点的(因为在通往专业的道路上,会有很多人会主动选择放弃的,其中就包括那些大量的先起步的人)。


我觉得任何事情或是技能,分成四个层次――

1)【入门级】:任何技能要想入门都不难,就是你想不想的事了。大多数的入门者都需要找个老师带入门,这种入门的老师主要职责是把枯燥的东西讲得浅显懂,以培养兴趣为主。

2)【业余级】:但是要玩好了,就要不断地努力训练和实践,只要能够努力坚持不放弃,再笨的人超过半数以上的人是没会问题的。这个时候需要一个教练。这个教练一般来说,要有比较丰富的经验,而且能够因材施教,这种教练型的老师,主要是以教方法和经验为主。

3)【专业级】:专业级的选手基本上是要有决定把一辈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一个事上来的,不然不可能是专业级的。这个级别的人需要大量的高级理论知识的非常科学的指引,比如论文。也需要更牛的人做导师。除了需要更高难度的训练和实践之外,导师更多的会给一些从来没有人解决过的问题,以此来训练专业选手的思维模型。

4)【卓越级】。卓越级的人靠的是 DNA ,主要是基因。

 

【3】@阑夕 :Pornhub太贱了哈哈哈,它统计了自从美国政府宣布关门停摆之后,来自华盛顿特区的访问流量变化,数据显示,关门之后的流量比关门之前的平均值要上涨了大约6.3%,女性用户的增长更是达到12.3%。

这还没完,Pornhub还公布了在这期间被观看次数突然变高的视频类别:

* 户外 +71%
* 3P +66%
* 老少配 +60%
* 贫乳 +57%
* 潮吹 +54%
* 女性独演 +53%
* 绿帽 +49%
* 性转 +37%

在这份报告的最后,Pornhub恍然大悟的说道:「所以这就是政府工作人员喜欢看的片子类型咯?」

 

【4】@友野信:前几天看书看到一个心理学概念:叫“情绪勒索”。

词条解释是这样的:“每个人的情绪是有界限的,但人与人的情绪之间又会产生关系。情绪界限不清晰的人,就容易陷入勒索或者被勒索的状况。所谓情绪勒索,是以爱之名,通过要求、威胁、施压、打击、沉默、哭闹、自残等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罪恶、恐惧、挫折等感受。 
举例子说就是:
「你要和朋友出国度假?那我们的年夜饭怎么办?」
「尽管去念你的书吧!反正我已经习惯被你当老妈子用了。」
「你能不能待到我们找到了新人再走?你可不能就这么放著公司不管啊!」
「我还不是因为在乎你」
「妈妈还不是为了你好」
「算我求求你」
「你要是这么做我们就再也别联系了」

之外阅读的一篇文章展开说,喜欢里面的两段:
“被勒索者一旦长期出于自我价值偏低的状态下,就会进一步忽略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灰心,把外部压力合理化,习惯性地取悦别人。对低自尊的人来说,将伤害和压力合理化,把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身上,并不能带来快乐和满足,还可能导致抑郁和自杀倾向。"

“努力弄清自己真正想要的,准确地建立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等这些稳固了,再考虑别人的诉求不迟。低自尊的人,即便令人满意,也注定不能长久。高自尊的人,哪怕磕磕绊绊,拥有的也是自己的人生。 "

 

【5】@游识猷:盲测实验简直是最好的拔草。

比如说,葡萄酒,盲品的话,普通人分不太出廉价酒和特级酒庄的酒哪个更好喝1️⃣,甚至干白干红也分不太清――用无味的红色染料把干白染红以后,品酒者就会形容这种酒有干红的香气2️⃣。即使是专业的品酒专家,对于好酒每次打的分差异也挺大。3️⃣4️⃣

又比如说,小提琴,蒙住眼睛的职业小提琴家分不清昂贵的古董琴(比如斯特拉迪瓦里琴)与新小提琴。事实上,音乐家们还更喜欢便宜的新琴音色。5️⃣6️⃣

然后是最近的吉他研究。

很多吉他手认为,吉他音色跟制造用的木材有很大关联,而且很多人认为名贵的濒危木材好。

于是科学家就找人做了六把吉他,除了所用木材(黑檀木、印度红木、桃花心木、枫木、 沙比利木 和胡桃木)不同外,其他都一样。然后找来52个吉他手盲测。

结果,不管啥木料,吉他手们给出的评级基本一样。7️⃣

真是越盲测越发现,很多昂贵的东西人类根本分辨不出……

1️⃣Sample, I. (2011). Expensive wine and cheap plonk taste the same to most people.O网页链接
2️⃣Morrot, G., Brochet, F., & Dubourdieu, D. (2001). The color of odors. Brain and language, 79(2), 309-320.
3️⃣Hodgson, R. T. (2009). An analysis of the concordance among 13 US wine competitions. Journal of Wine Economics, 4(1), 1-9.
4️⃣Hodgson, R. T. (2008). An examination of judge reliability at a major US wine competition. Journal of Wine Economics, 3(2), 105-113.
5️⃣Fritz, C., Curtin, J., Poitevineau, J., Morrel-Samuels, P., & Tao, F. C. (2012). Player preferences among new and old violi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3), 760-763.
6️⃣Fritz, C., Curtin, J., Poitevineau, J., Borsarello, H., Tao, F. C., & Ghasarossian, T. (2014). Soloist evaluations of six Old Italian and six new violi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23367.
7️⃣Carcagno, S., Bucknall, R., Woodhouse, J., Fritz, C., & Plack, C. J. (2018). Effect of back wood choice on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steel-string acoustic guitars.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44(6), 3533-3547.

 

【6】@我是落生:柴静曾经采访过11个杀夫女犯,都是常年被家暴后杀夫的。

安华,丈夫爱喝酒,一喝酒就拿刀,成宿地闹,曾用啤酒瓶砸爆了她的一只眼睛。
她被打了二十年,忍了二十年。直到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抗,把丈夫用绳子捆起来,刺了27刀,地上、墙上全是血迹。
丈夫的表情,定格在了“难以相信”上面。

小豆,15岁时嫁给丈夫,和他生活8年。她从第一眼就害怕他,他不允许她跟任何男人说话,和女的说话也不行,连跟她自己的家人说话都不允许,老担心别人挑唆她不跟他过。
他用鞋底子打她,把她吊起来拿皮带抽。或者晚上睡着了,忽然拿刀放在她的脖子上,揪着头发往后拉,或者忽然给她一瓶药:“喝吧。”
她想:“我长大了就该死吗?”
有天晚上,他又开始打她,好像不把她杀死,决不罢休。
他看着表:快到五点了,你自己动手,还是我来动手?
她有过一个机会逃跑,想逃回娘家,被他用刀抵着后背押了回来:“你姐姐、你父母、孩子,我一块儿炸了他们。”
她顺手抄起一根铁棍打他,不知道使了多大劲儿,就一下,他死了,连挡都没挡,压根没想到她会还手。

有一个女性,被丈夫家暴多年,她最终杀死丈夫,是因为他不仅强暴了她的姐姐,还在某一天晚上赤条条去了两个女儿的卧室。

燕青,丈夫在私人煤矿当保镖,喜欢玩枪,没老板钱多,就想生个儿子气气老板,因为老板没儿子。他跟妻子说:要生一个女儿就掐死她吧。
她真的生了女儿,他真的冲着孩子去了。燕青去拉他,被打到一边去。
她看到他的手冲着孩子脖子去了,情急之下拿起了丈夫的枪,给了他一枪。
“为了我的孩子,我死也值了。”

这些女性,都是重罪,死缓或者无期,有的已经被执行了死刑。
柴静曾经看过法学会的一份报告:各地监狱女性暴力重犯中,杀死丈夫的比例很高,有的地方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曾经在电视综艺节目上讲过自己打妻子Kim的事,做了一个抽耳光的动作。在场几位嘉宾呵呵一笑过去了,一个女学生对他说:“你能影响这么多人,在家庭里犯一点点错,Kim老师也会原谅你。”

以上文字,根据柴静《看见》里关于家暴的内容整理

 

【7】王小波谈“年轻人吃苦论”: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过得好一些。

对这个道理稍加推广,就会想到: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这种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过一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

很不幸的是它还有些坏作用:有些人就据此认为,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说到吃苦、牺牲,我认为它是负面的事件。吃苦必须有收益,牺牲必须有代价,这些都属一加一等于二的范畴。

假如从整个人类来考虑问题,早就会发现,趋利避害,直截了当地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

 

【8】@tombkeeper :有一对老夫妻,特别善良,对谁都特别好。他们非常想要孩子,但直到四十岁时才生了个儿子。


后来这个儿子在大学里纠缠一个姑娘。姑娘不愿意。他就找了个机会把姑娘强奸了。还拍了照片,威胁姑娘不许说出去。

这时候正好一块陨石落下来,砸到他脑袋上,砸了个稀烂。就好像一海碗豆腐脑,调了三大勺油泼辣子,啪地一下摔到水泥地上。

是不是大快人心极度舒适?

然而那对善良的老夫妻唯一的儿子没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不是个悲剧?

但一件事怎么可能既大快人心,又是悲剧呢?因为这不是一件事,是两件事。我们认为大快人心极度舒适的是恶人遭天谴,不是善人痛失爱子。如果把两件事混在一起,那自然会昏头昏脑,夹缠不清。

然而真的应该把事情这样分开看吗?如果不分开看,还会更昏头昏脑。因为这不但是两件事,还是三件事。女孩被强奸,难道不也是一个悲剧吗?

一切被惩罚的恶行背后,都有连带的无辜者。但快意恩仇的人,无需为此内疚。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