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98】伴读掌握了留学生的母语,最终都成了外国人
【1】@Kevin在纽约 「#关于美国陪审团制度应该知道的几件事#」昨天章莹颖被害案陪审团的判决,引发有些人对美国陪审团的好奇,我以前的微博介绍过这个制度,写过自己去联邦法院当陪审员的一些经历体会,还拍了照片,可惜都没有保留下来。 1. 什么是陪审团?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公民审判团」,是美国「民选民治」民主制度在司法权的延伸,起源于欧洲,经过美国改良后得到广泛应用。 2. 陪审团成员怎么选出? 先电脑随机挑选出一个候选池(Jury Pool),必须是18岁以上的美国公民,通晓英语、精神及身体状况正常,无犯罪记录。 然后从这个池里,在法官主持下,由控辩双方共同确认选定参与案件的最终名单,其余的作为替补,最大程度体现公平。 3. 陪审团成员需要具备法律知识吗?不需要,为什么?在民主社会里,公民意志即社会意志。陪审团成员根据公序良俗和正常的价值观,投票裁决某个人或某种行为构成犯罪需要惩罚,很简单,就代表这个国家或社区的民意已经作出选择,具有超法律性,全社会都会服从。 4. 陪审团不懂法律,法律很专业的事,怎么判刑?陪审团只需要审查证据和裁定有罪无罪,量刑部分交给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法官进行,根据过往案例具体该判几年就是几年; 对于某些特殊案子,重大复杂影响面大的,比如是否适用死刑,法官也可将量刑权交由陪审团通过听证形式裁决(比如章莹颖案),确保量刑结果最大程度代表民意。 5. 为什么陪审团死刑量刑裁决,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一票否决? 这和欧美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有关,对死刑慎之又慎,很多欧洲国家废除了死刑,他们认为判处死刑是一群人在杀一个人,也是作恶,和作恶的凶手无异; 美国联邦层面和很多州仍然保留了死刑,但为慎重起见,采取一票否决制,我的理解是尽量减少死刑的适用,符合现代司法文明发展方向。 6. 陪审团制度的利与弊?一个钱币都有两面,利与弊肯定都有: 利端:在美国,陪审团制度被视为捍卫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堡垒,司法权是一个国家能否确保正义得以伸张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普通公民对国家是否具有信心的检验标尺,因此必须确保其公正性。陪审团制度对人民分享司法权力,保证这道屏障不会失守意义重大。 弊端:世界不存在完美的制度,陪审团制度也一样。比如,陪审团制度可能使某种社会偏见在某个案例中占据上风,从而使这个案例得不到公正的裁决。另外,陪审团是由不熟悉法律条文的公民组成的,法官必须在审案过程中进行大量解释,因此司法效率往往很低,费时多,开支大。 最后,我对陪审团的看法:对于社会正义来说,陪审团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平衡器。尽管陪审团存在种种缺点,却是维护社会正义必须付出的代价。 相对于时间和金钱,社会正义无疑是更为重要的。 希望我对陪审团的上述理解和解释,能够帮助私信我的朋友们找到自己疑问的答案。 【2】知书少年果麦麦 京都动画发生爆炸,说是动画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真的不为过。 京阿尼真的是不可多得的良心企业,了解一点动画的人可能会知道,日本的动画制作体系已经是流水线社会化大生产,一部动画集成了很多创作者的劳动。但很多动画制作者们基本上是来自不同的动画公司。 太难过了。 【3】@辛子IN日本 【京阿尼纵火事件,日媒分析为什么那么多人无法逃生?】 1:犯人在一楼入口处浇汽油纵火,迅速燃烧并炸裂玻璃窗,室外氧气进入助火势上升; 2:大部分人在二三楼,本能地朝屋顶逃生; 3:但未能到达屋顶,就在二三楼的楼梯因一氧化碳窒息死亡:1楼3人(其中一人搬运到医院后);2-3楼的楼梯间11人;3楼-屋顶楼梯间20人,遇难人数上升到34人; 4:调查显示:京阿尼日常防火安全措施也符合要求。 看完日媒分析,以及遇难众多的原因,想到一点:这栋楼的建筑设计是不是存在问题?不知道是哪家公司设计施工的。如果建筑设计时,能考虑到更多一条安全通道,也许不会这样惨。 另外:网络上流传的动画师们是为抢救原稿而牺牲的,这可能是中国粉丝们的想象。至今没听过日媒有相关报道。实际上,瞬间发生的大火,大部分人都根本没反应过来,完全来不及思考。 【4】@休不眠 昨天到亲爹家里吃饭 爹:教育局这么干下去完球了 爹:从上一届班子开始卖官,越来越过分,之前还明码标价,现在连价也不标了,谁钱多谁上。当个局长,明明不用卖,干几年冬拿西拿随便有了吧?不够,什么事都要插一手。现在校长全是拿钱砸出来的,能有几个做人事的? 我:关键是他们把学校管理好没 爹:(沉默一秒)能力是有,像你老婆学校的那个副校,以前教书一坨屎,后来扒着老校长,也混了个副校长,现在还要升正校。怎么做教育可能一窍不通,但是会来事,会管人,这是他的本事 我:那不就结了 爹:选校长,首先得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然后才有资格做校长,这是基本的,上上一届老领导,为了往上走,还是注重名节的,不拿这些钱,谁有能力谁上。 我:有没有能力还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爹:不一样,过去是真走流程,班子也要讨论的,当然,还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但这时候就看领导的想法了,他要想走流程,这流程就能走下来,他要不想,那流程就是搞耍的,后来的领导都不想走流程,一个比一个吃得多 我:那不是很合理,都是砸钱上来的,不吃怎么捞回来?循环往复,胃口越吃越大 爹:这么下去迟早要完,懂不懂教育不重要了,都当生意做,这钱又不是风刮来的,还不是从底下的人身上出 我:既然这样,上头光反腐有什么用,改制呗 爹:说得轻巧,你看市长为什么跟书记矛盾那么大?管事的是书记,担责的是市长,是你你高兴?但没办法。 爹:本来书记只管人,市长做事,现在是书记什么都管,一个人说了算,权力太大 我:这不就是我们国家的优越性吗? 爹:你少给我阴阳怪气的,你懂个屁,中国现在就必须这么干,不然天下就大乱! 类似以上的对话,在我们家进行过无数次,大都以老父亲感时伤怀开始,以老父亲让我闭嘴结束。老一辈不是不知道问题,他们想不出不这么干还能怎么样,他们认为这是国家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于是大家都看着起高楼,不管这大厦以后什么样,反正也说不上话,过好自己的日子吧,就这么看着。 【5】赵皓阳-Moonfans #张扣扣被执行死刑#当年张扣扣这个案子刚曝光的时候我都没敢相信,因为感觉这也太传奇了吧,我生怕不是真的。现在来看还真是真的,果然三秦之地古风尚存啊,佩服佩服。这个案子怎么处理也很有代表性,现在正提倡什么孝道啊,家风啊,乡贤啊,来看看盛朝究竟是以法治天下,还是以孝治天下呐(滑稽)。 三秦之地古时还真出过一个类似的事件。唐朝时期,就在离汉中不远的渭南,一位叫徐元庆的平民,在驿站刺杀了中央高级官员御史大夫赵师韫。原因是赵师韫在当地方官时,判决了徐元庆父亲死刑。徐元庆决议报仇,他想到政府官员出差巡视怎么都会经过驿站,于是在驿站当上了一名驿卒,并改名叫“驿家保”,暗暗潜伏下来。这一等,就是十几年,终于已经从地方官升为御史大夫的赵师韫经过徐元庆的驿站,被徐元庆杀害。 这一案件在朝野中都掀起了轩然大波。核心争论说白了还是“为父报仇,天经地义”和“刁民刺官,法情难容”的争论。最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诗人陈子昂出来和了一摊稀泥,说这个徐元庆啊,杀了人,按照法律必须要处死;但是他的动机高尚,是为父报仇,符合我盛朝以孝治天下的指导思想,应该表彰。所以应该判处他死刑,再表彰他的做法,叫“既诛且旌”。当时朝廷上一看哎有道理,还是大诗人思维灵活,能够达到“礼”和“法”的统一。于是就按照陈子昂的办法来做,并且把他对此案的意见“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但是百年之后,另外一位大文化人柳宗元把陈子昂和稀泥的办法驳斥的体无完肤。柳宗元在那篇大名鼎鼎的《驳复仇议》中,用两部分来论证这一案例:如果御史大夫当年判决徐元庆父亲死刑是有法可依、不是冤假错案,那么徐元庆所谓“为父报仇”也就站不住脚,甚至是以民刺官、大逆不道、犯上作乱,怎么可能要去表彰他呢,这让我们司法工作者还敢判人死刑么;但如果徐元庆父亲是冤死,那他的行为就是义士,说明我们的官员有问题,我们的法律体制有问题,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应该感到羞愧,我们给老百姓道歉还来不及呢,怎么要杀他呢?(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柳宗元这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根本——徐元庆父亲被判死刑究竟是不是冤案。这就是大思想家的水准啊。同时柳宗元还能提炼出一个非常非常有高度的观点:就是说如果徐元庆是义士(“守礼而行义者”),那么他就一定不是法律的敌人(“是必达理而闻道者”),那他做出了这样破坏法律的事情(“以王法为敌仇者”),说明我们的法律体系有问题啊(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说明我们的执法者有问题啊! 所以说柳宗元是真·法家,水平就是高啊,也难怪文革的时候,那些“封建名人”的祠堂、墓地都遭到了普遍的破坏,唯独柳宗元的祠堂被修缮一新。 【6】@北溟鱼鱼鱼 只有记录”光鲜“才能衬托一个城市的”伟大“吗?安史之乱前,杜甫在长安城生活过十年,是后代屡屡要用长镜头、高台楼阁、艳丽的衣衫、妆容和歌舞描述的那个长安城。他住过城南启夏门边的破房子,下雨天门内青苔连榻,门外积水成潭。他在长安城夏天无休无止的暴雨里去终南山采药,进城去换了钱买政府发放赈灾的便宜”太仓米“。长安城的边缘并没有规划严谨的方格坊巷,他一路向北,经过农田,墓地,荒废坊巷,深一脚浅一脚地踢掉鞋底拉着他往下坠的烂泥,他看见被暴雨浸榻的屋子,他闻见空气里弥漫着沟渠漫溢的臭气。这是天宝十三载,长安城繁华的顶点,甚至为了证明与有荣焉,下一年,皇帝还给在京官员加了工资。他可以选择歌功颂德(为了拍马屁,他当然也这样做了),长镜头对他来说太容易了(e.g.,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etc.),但他依然选择留下城市里站在低处,在高耸的楼台之下的阴影里生活最具体的记录,哪怕他自己”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比站在泥地里的那些平民,他已经站得够高了。但就是这样的日常,他还是在离开这座城市之后,一次次地努力想要回去。这才是一座城市致命的吸引力吧。之前和之后,都有许多详细地讲长安城的文章著作,两京新记,长安志,酉阳杂俎,etc。哪有一个有杜甫的长安有重力? 【7】@和菜头 三伏贴是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它非常生动地说明了今天人们的信息困境: 三伏贴的主要成分是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白芥子,遇水后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刺激性,会让皮肤发红变热,长时间敷用,会引起水泡,造成表皮溃破—这是来自植物学的解释。 与此同时,皮肤发热、变红,存在另外一种体系里的说法,认为这是在除湿健体。甚至,这种体系认为起水泡才证明有效,因为水泡出现意味着祛除了体内的湿气,这是疗效的体现,属于合理的医疗现象。 在过去,这都不是问题。因为过去的中国人很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接受这种治疗,就意味着会有类似的现象。他们不认为是某种损伤,也不认为是种失误。哪怕是在今天,大多数中国人也不认为拔火罐和刮痧造成的是皮下出血。事实上,他们都不认为那是毛细血管破裂造成的血液渗漏,而是认为这是“湿气”,“寒气”,甚至是体内的“淤血”。 这就像是一个印第安人或者非洲部落民接受巫医的治疗,巫医用嘴嚼药草,然后敷在伤口上,他们不会认为不卫生,也不会去想这是否会引发传染病。不存在什么口水,不存在什么细菌,他们认为嚼草药是医疗必要的环节,非常正常。 悲剧就在于,一方面许多人依靠现代医学活到了二三十岁,之前的人生经历里很少接触到需要付出代价的医疗方式,天真地认为只会是传统的、智慧的、无害的治疗方式,所以,出现点状况的时候,就大惊失色。另一方面,一些人对这种治疗方式吹逼过甚,没有做好病患的预期管理。就像是对保守家庭的孩子不断吹嘘性生活的美好,结果孩子在第一次目击JJ的时候整个人都抽搐了:天啊,那么恶心!原来不是一条彩虹啊?! 我认为人要选择相信什么是个人自由,但最好信全套。就像你选择艾灸,你就不能说你的皮肤被灼伤,然后去投诉医生。你应该高高兴兴地宣布,那是排毒,那是排湿,这证明有了疗效。相反的,那些没有任何水泡和灼伤的人,你应该对他们深表同情,因为他们交了一样的钱,却没有和你一样的疗效。 【8】@阿忆 八十年代初,北大最好的学生宿舍,是勺园留学生楼。宿舍两人一间,一人是留学生,一人是学校从中国本科生里挑选出来的政治思想过硬的同性伴读,后者一是监视留学生动态,二是争取通过几年相伴把留学生变成共产主义者,当然实际结果是,伴读掌握了留学生的母语,最终都成了外国人。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 |
- 【浮世汇912】高潮针其实就是富血小板血浆..
- 【浮世汇911】人类从来没有真正追求幸福..
- 【浮世汇910】审讯他的人要他记住,永远不要第一..
- 【浮世汇909】互联网当初第一句是hello world..
- 【浮世汇908】水果含糖量和热量排行榜..
- 【浮世汇907】究竟是谁杀死了恐龙?..
- 【浮世汇906】原研药一览
- 【浮世汇905】未老先登
- 【浮世汇904】老登电影
- 【浮世汇903】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
- 【浮世汇902】韩江是一位“能把细节用到尽头”的..
- 【浮世汇901】“普信男”说的并不是一个群体,而..
- 【浮世汇900】天天黑眼圈灰头土脸,还没人家扭屁..
- 【浮世汇899】在每一个让人觉得耻辱的轻判面前反..
- 【浮世汇898】希望为这场盛宴买单的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