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22】开水壶内的系统长时间处于不确定性的波态

chuntian @ 2019年10月22日  浮世汇

【1】@月风_投资笔记 

51信用卡我接触过,比较熟。

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早时主要是信用卡羊毛交流平台,因为那时各家银行的APP和公众号都还没起来,各种优惠和活动信息主要在线下网点和银行官网发布,正常人平时谁上银行官网啊,需要各路玩家交互信息。51和其他几家信用卡平台都是当时起家的,那时也是各种羊毛最丰厚,银行最容易被撸秃的阶段。

举个例子,某家银行一度脑抽筋,搞了一个新年跨年刷的活动,满2000-1000/5000-3000,名额有限先到先得。看起来好像没问题对吧,但是实际问题是,除夕半夜时大家都过年了,哪还有几家店开门的?于是那个在半夜12:00放出来的名额,根本一般人用不了,基本等于白给,最后都被养鸡场(POS机)的人撸走了,还有就是上海那边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有人过去直接拿了5000的APP STORE充值卡,倒手就赚2500。

——但是后面羊毛党军团化,各家银行学精了上APP和公众号推广优惠信息,加上“卡惠”这种专门做优惠信息的陆续进场,51在这一块的优势就不明显了,后面专心就做另外的方向了。

很快,51的主业就完全转向了信用卡办卡上,这一招在当时看是妙棋,还是那个原因,各家银行自己最开始在移动互联网(APP&公众服务号)的进展是偏慢的,招行作为投入最大、互联网业务发展最成熟的银行,迅速稳住甚至进一步扩大了它在信用卡和个人金融服务上的优势。其他家银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自家APP和IT团队不争气,没办法。

于是只能用和现在ETC推广很像、最粗暴的手段:向分支网点下硬指标,必须基层员工办出来多少张信用卡,相信许多人都碍于熟人情面,办过几张,或者经常看到摆在超市路边的办卡小摊。

即便如此,线下办卡任务的压力也极大,这时51提供了一个办卡信息的交互平台,想要办信用卡的潜在客户,可以在APP上填写办卡需求信息,而银行的客户经理,可以登录APP在后台上看到这些办卡需求,然后选择性的去一一接洽,完成那要命的办卡任务。这里精妙的同时对接了需求和供给,一下子51就火了,也是“我要信用卡”这个名字谐音的由来。

随着办卡的人数增加,许多用户也带来了跨行管理多卡的需求,尤其是各家银行的还款日和免息期都有所不同,一不小心就容易忘了。这时51也是最早一批提供跨行信用卡账期管理功能的APP之一,而各家银行由于各自山头的原因,根本不可能提供这种跨行业务。

但是这里就涉及51没有权限和端口来获得信用卡账单的问题,作为一个互联网团队,当时选取了有点激进的方式——直接获得用户账单邮箱的账号和密码,用爬虫自动抓取和获得账单信息。这个方法其实是涉及用户隐私权的,51是最早有胆子做的,其他的平台只是观望。

直到大家都发现,原来中国人根本没那么重视隐私信息和账户安全性,大家就都挽袖子上了,包括后面甚至支付宝也都上了邮箱授权查询账单的功能。

直到这里都一直顺风顺水,但是51可能已经想到了,银行自己的服务体系早晚会跟上的。随着各家银行APP、服务号和信息系统的成熟,办卡你直接去官方申请就可以了,最快5分钟就可以出结果,账单各家官方APP都可以设置自动还款和日期提醒。再加上支付宝和微信都发力了信用卡还款,这个跑道就变得越来越拥挤了。

马上,随着服务号和APP的成熟,消费者又陆续被导流回到了各家官方渠道里,还款免手续费,瞬间到帐,还更安全。

直到最后,大杀器出来了,银联自己的钱包——“云闪付APP”。

当我第一次看到云闪付的时候,心里就4个字:大局已定。

这个绝对官方的APP,可以直接绑定你手里所有带银联标识的信用卡和储蓄卡,还有各种银联系的官方优惠和活动。最恐怖的是,它可以通过银联自己的接口,实时获得你所有银联卡的线下(含闪付)交易记录,再根据收款方编码,实时给出刷卡的明细和收款方。

比如你想查账,某天某卡消费了58块,云闪付基本上可以把付款时间、金额、收款方(XX百货)全部都显示出来,然后还贴心的提供了记账、备注和统计功能,注意,是你旗下所有已绑的银联卡都可以。

在此基础上,云闪付后来还打通了几乎所有银联卡(含双币卡)的跨行还款功能,目前不限额、不限行,而且所有的还款流程都可以在云闪付一个APP里完成。——别忘了,支付宝超5000/微信超2000都需要付手续费了。

最后一个大杀器就是全体系查账功能,这个APP能实时把你所有绑在其下的储蓄卡的余额显示出来,完全不再需要登录任何一个网银,只要你给了授权。

而跨行信用卡申请、跨行信用卡开户、跨行转账(免费)、公共缴费、海外退税,也基本都配置全了。

——这还有51信用卡这种非官方APP什么事么,直接连家都抄了。

所以后来51逐步转型做在线信贷撮合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也是合情合理的,原本以为这一块银联不会轻易直接去碰。

我还是年轻了,结果有一天看到,云闪付上线了“理财信贷”频道,闪亮亮写着4个大字:速借50万,而且是由新网银行提供的好人贷和广发银行提供的E秒贷,这让人怎么比。

最后51没有办法,在2018年流血上市,可以看下它的股价,也是恰好赶上18年熊市,上市至今一路跌,几乎没有什么浪花。36氪写过《中国公司疯狂IPO:想象中的一夜暴富,现实中的流血上市》,里面的公司就包括51信用卡。

直到今天出事,无论出事的是爬虫业务、信贷业务还是其他,这都不让人意外,更何况51目前主要贡献60%收入业绩的信贷服务大环境(2018年28亿收入中20亿来自信贷服务),早已陷入寒冬。

这是一个标准的降维打击的真实故事。所以我才对造车新势力没那么乐观,没有什么比降维打击更恐怖的了。

 

 

 

【2】@熊爸喵喵 

看到这篇金庸当年在《明报》上对李小龙的评价,如果属实,那昆汀在电影里对李小龙的展示并无不妥。(而且本来那段就没什么不妥的,可以感到昆汀并没有恶意。何况他本人也是李小龙的粉丝,那段情节反而展示出了李小龙人性化的、有趣的甚至可爱的一面)

李小龙女儿李香凝作为一个美国人,在美国生活了近50年,思维方式居然跟中国老大妈和中国老干部趋同,不得不说令人遗憾。当然,她有资格也有自由不满好莱坞往事,她可以埋怨导演昆汀为何不事先沟通。导演也可以反问:为什么要沟通? 并且回应:李小龙在现实中就是有点傲慢的人。李也可以继续公开表达不满或反对,甚至诉诸法律…这都正常。但是,这背后不应该有一只手,一股行政力量,可以轻易就被那些爱举报的人利用。

就因为某个举报,或者某位历史名人的后人不满,就可以阻止一部电影拍摄,或者让一部早就合法合规过了审,拿到了龙标(即上映许可证),定好档的电影上映不成。片方做的一切准备跟资金投入全泡了汤,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完全没有地方说理。在一个需要带着手铐脚镣头套的地方拍电影或发行电影,太惨了。

更令人深思的是:不自由的状态久了以后,经常抱怨电影审查制度的人,慢慢地也会变得爱用审查的眼光来看电影。#好莱坞往事撤档# 

P.S. 目前U好莱坞往事在日本还没有下档,感兴趣的赶紧去看吧。

 

【3】里八神  

我爱《双子杀手》
我的理智与情感 / 肥皂剧效应战争 / 电影的未来
两部分,理智,情感,都很喜欢。原因可能有点复杂,不喜欢电影的不用看。记住《双子杀手》值得一看,要看就要看60帧3D格式起步,最好是Cinity影院就行了。
理智这部分要从头说,一从头说,就长了。我就简短截说吧。
正如尹天仇在《喜剧之王》中回答杜鹃儿的那样,电影是每秒24格的。流畅而连续的运动每秒被切分成24张静态图片记录,连续播放后,被人脑补充为动态连续的画面,这是电影的视觉原理。
但电影并非生来24格,能让人产生流畅动态感受的最低限度是每秒16格。在电影的原始阶段,大部分人选择十六格到十八格拍摄,因为省胶片。
我们在看默片时代的老电影时经常会看到人物动作快捷迅速的画面,那不是电影效果,是因为16-18格电影被以24格放映,动作变快了。
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后,拍摄标准从16-18格提升到了24格,不是影业老板良心发现,因为胶片上要加上一条声音轨道,由当时技术所限,24格是最低限度,所以,就24格了。
24格延续了很多年,很少人质疑过这件事。但如果你试过暂停一些电影的动作场面,会发现几乎每一格静态画面都是模糊的。我们看起来流畅,事实上不清晰,画面上的动作如何实现是靠我们自己的脑补来完成的。
第一个革命者是彼得杰克逊,在2011年他说,“90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24 FPS来拍摄和放映电影,不是因为它最好,而是因为它最便宜!”
于是,他以每秒48格的速率拍摄了《霍比特人》,再以每秒48格放映,这个版本带来的反应是“极富争议”。
正面的意见不说了,负面的意见有几条很统一,说的一件事,“没有电影感”,“像电视电影”,“画面很廉价”。
高帧率的电影带来了两个意想不到的视觉特征,
  1 动作非常流畅平滑。
  2 画面细节丰富。尤其是暗部细节凸显后,电影的明暗对比则不明显了,画面呈现犹如肥皂剧的低成本布光拍摄一般,变得明亮,平坦,没有层次。
有个词汇指高清电视为流畅画面在24格电影中添加过度帧所引发的效果,叫肥皂剧效应(Soap opera effect),肥皂剧效应不因为那些多出来的画面帧是实拍还是插值生成而改变。高帧率影像都有肥皂剧效应,但它出现在大银幕上,格外让人不能容忍。
多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24格所已记录的电影世界,朦胧与模糊成为了电影美学的一部分。超出人们习惯的流畅动作,和以往人们心中优质电影全然不同的画面表现,高帧率电影一下成了曲高和寡的存在(甚至大部分人不认为这是高明,而只是一种轻浮的卖弄)。
同时,相对电影更被视为廉价媒体的电视在这一点上却没有历史负担,做为收费点播金鸡的体育运动节目更是无比喜欢高帧率动作流畅,清晰明白的特点。在看点球的时候,谁也不会想要朦胧和模糊,都想和裁判看到的一样多。
于是,电视在这点技术特点上竟然超过了电影,720P 每秒60帧现在已经是很多体育赛事的可选项了,1080P 120帧跨越在即。
这个现状李安不接受,李安认为,这样不对(有采访)。
不是跟电视置气,李安认为电影应当有更广阔的的展现(我主观带入)。于是,他在2016年接着彼得·杰克逊的步伐,尝试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片子艺术上是成功的,我非常喜欢,但是这部片子大赔,2016年好莱坞电影回报率之耻。
好了,我的意见开始出现了。
在2016年我已经看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并且是每秒120格的版本。片子令我印象深刻,再说一遍,我非常喜欢,但我没有理解这部片子为什么要用120格来拍摄,它没有足够的说服我,或者说,我没有理解到,这个必要性是什么。甚至窃以为,24格拍摄也不会差。
好了,现在我们迎来了《双子杀手》,这一次,完全不一样了。
我的评价是:它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全新的拍摄手法,引领了电影美学的革新。
有人说,这是一部行活,就是那种不用心干,只为挣钱,为了弥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大亏而还人情的作品。我完全不同意。
首先,讲动作场面。这部电影是动作片,激烈的动作场面在120格的播放下,毫无可能遗漏细节,你看到的动作变成了真实而流畅的现实。三个重要场面,十分精彩。
  1 摩托车追逐
  2 重机枪扫射
  3 墓穴打斗
回忆一下你看到的动作片,比如《伯恩的身份》,比如《不可能任务》,一个激烈的动作场面是如何展现的?
一个场面要被切分为许多细碎的镜头,一个作用是加快节奏,另一个作用,是要以不同角度观察,才能更好的让观众理解。
在观看传统电影时,观众的眼睛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幽魂,可以附着于剧中人的眼睛,也可以是街角的一个摄像头,可以凌驾于城市之上,也可以深入病毒侵入细胞的瞬间,有时看到飞快流转的时间,有时看到慢吞吞的时间。我们早已经接纳了这种世界观,全然没有意识到这种视觉上的特权是多么不现实。
在《双子杀手》中,提出了另一种动作戏拍摄手法,长镜头,和主观视角。
摩托车追逐一场中的主观视角完美的展示了高帧率的优越性。以往在24格中会让人混淆和辨识不清的运动,此刻清晰的展现,不再需要多个分镜头来解释场景,解释双方所处位置,而是以长镜头将紧张感一直延续。
主观镜头也不再只是一个不同机位的交代,而是一脚把观众踢上摩托车,在如现实般的清晰和流畅里沉浸,直面生死时速。
同时扩增的还有影片的信息量。
重机枪扫射残破的旧屋,这个场景在以往的动作片中,飞溅的碎片永远是模糊的残影,那些碎片是什么,甚至如何运动,要依赖于我们之前对场景的观察,和对这个世界物理规律的经验。但在高帧率,4K,3D的结合下,一目了然,不再有猜测和脑补,而只是观察。
子弹时间曾经是动作片里火热的手法,把时间拉长来彰显速度和力量,但在这一场重机枪扫射面前,变得有些老土。
墓穴两个史密斯的搏斗,尤为特别。在激烈处几乎失去套路,变成了乱拳。在以往的动作片,搏击总往往依赖于某种格斗技术,这不仅让角色显得训练有素,有规律的出手更让观众易于理解。乱拳除了展现角色力竭时的困兽之斗,很少出现在狠角色对垒的时候。但这一场竟然打出了一些王八拳的感觉,不过,这次是一场清晰的王八拳。一些受制于24帧“模糊”特点所必须要回避的“混乱”,在120格电影中,却是可以直面的。动作戏少了些精彩的套路,但多了些即兴和真实。
120格究竟优越在哪里?有没有这个必要?这三个场面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它打在24格镜头的短板上,可以说启示了在高帧率下动作戏该怎么拍。
可能会进历史。
接着是文戏。
4K加上120帧,人物的特写纤毫毕现,以往李安说过要“毛孔级”的表演,这一次是真的让人连脸上的肌肉运动都看到了。威尔史密斯狙击一幕中,指头上几块倒呲皮清清楚楚。
人物的表演在这种清晰的呈现下,要求高了,但感染力更强了。
在电影发轫之初,第一批由舞台转向银幕的演员意识到了一个事实,特写使得人被放大,一些本来在舞台上观众无法留意到的细微表现,在银幕上却是明了的。细微的面部表情被扩充成为演技的一部分。
电影出现声音之后,原本全然借助动作展现的表演有了语调作为辅助,默片演员夸张的肢体顿时没有了必要。
也许120帧加4K加3D(如果它能成为未来),不一定只会拓宽动作戏的空间,也能拓宽文戏的空间。
最后一点,是《双子杀手》的影像风格。
还是绕不开的“电影感”问题,在以往我们习惯的电影感当中,2D决定了美学的基本。因为没有纵深,只有光影,所以电影要依赖光影来切分出层次,达到纵深。电影相比电视剧复杂的布光,很大程度上是在完成3D这个任务。
但当3D技术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方式还是不是必须的?
《双子杀手》在运用高帧率的同时不能回避肥皂剧效应的两点特征,所以它干脆以这种方式作为它的美学基底。全片大部分场景都在光线充足的环境,角色脸上全无一般电影里常用来塑造人物渲染情绪的阴影。在几个夜间场景中,大环境整体黯淡却不丢失细节,舍弃了以往电影中用光线来交代视觉焦点的方式。
直观的感受就是,在银幕上每一个地方都是可以看的,甚至水面的波纹都可以一观。
这种摄影美学是不是好的还不能定论,但至少是为新技术量身订造的一次改变。
理智终于说完了,情感部分不要那么些细节,感性的部分未必有共鸣,快速结束。
是不是觉得我说了这些,什么技术的历史的革命性的,就是回避了故事,所以故事一定烂透了。
其实我不是很看重故事。多翻转就是好吗?概念新颖就是好吗?情感特煽人就是好吗?
先让你眼前一亮,再让你扣人心弦,最后让你潸然泪下,你是觉得李安玩不了这个?
才不。
我只觉得这个故事很深情。没有威尔史密斯对小威尔史密斯絮叨,只有李安对小李安絮叨。中年人回望过去一次回眸,一封无法寄回过去的长信。他总是这么父与子我和另一个我的,打《绿巨人浩克》起就是这么个借着商业片讲心事的人,再赔也不变。
当威尔·史密斯说,只有在趴下扣动扳机的时候,我才感觉世界霍然开朗。我知道这不是1997年兜兜转转的剧本,这是李安讲给自己。
电影里面有一秒的真诚就挺好。有的人一秒真诚都没有。
《双子杀手》在技术上大幅挑战大家的观感,故事上就不会太挑战。不然再来一个《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刷新好莱坞商业回报率之耻排名,让安情何以堪?
最后是另一种声音。我们不能只讲李安的革命,也得讲讲道不同者。
2018年UHD视觉联盟因为许多电影人接连的愤怒抗议,宣布发布了Filmmaker模式,旨在解决高清电视机插帧补偿功能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让所有电视的视觉感受能尽量接近原始放映。这个“灾难性后果”指的就是肥皂剧效应。
当本来24格的电影被强行提升到60格,这违背了作者原意,当然是错误的。
但导演们愤怒的原因也可以理解为对高帧率电影视觉效果的愤怒,那种清晰的平滑的亮堂堂的视觉效果,可想而知,在120帧这个问题上,这群人旗帜鲜明地站在李安的反面。
想想有谁?
其实不用想,克里斯托弗·诺兰呗,连数码时代都不大乐意进入的一位。这个名单还很长,马丁·斯科塞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汤姆·克鲁斯,瑞安·约翰逊,克里斯·麦夸里,埃德加·赖特和里德·莫拉诺……
但有时不是人多就有理的,历史不忘记。
匈牙利电影研究家巴拉兹:有声电影的出现是任何其他艺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场大灾祸。
德国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有声片是对电影艺术的破坏。
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联合发表了反对有声电影的宣言。
卓别林一直拒绝拍摄有声片十多年。
那篇名为向肥皂剧效应宣战的文章还说,大家都在谴责肥皂剧效应,因为电影就是24格的——除非您是Ang Lee.
除非你是Ang Lee,李安想做这个例外。这个例外除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又来了眼下这部《双子杀手》。
那堵迷墙,那堵由影业老板们受制技术所限不能再降才确定的最低规格24,现在已成为一堵历史接近百年,不可触犯的禁墙了。
你所有看过的伟大电影几乎都在这边。未知的电影世界在那边。
而现在这堵墙被李安一头撞破(也别忘了彼得·杰克逊扒拉那小洞),你就不想去看看李安一把年纪给你撞出来的是个怎样世界吗?
他从这世界里捧出吉光片羽,就是这《双子杀手》。
去吧,朋友们。有Cinity影院,就Cinity影院,120格4K3D,三大杀器齐聚一体,问你怕未?没有Cinity影院,不怕,杜比60帧3D激光,也能聊胜于无。
2D的,普通帧率的,吉光片羽成鸡毛了,看了也不解其妙。别担心,这样一部片子,在你家电视机下一次更新换代之后,《双子杀手》必将是展现那台新电视性能极限的佳作。到时候再会面吧。那时候再WoW一下。
我们一起来评断,是否要跟着李导走进那个新世界。

 

 

【4】@胡锡进 

中国是个很有政治凝聚力的国家,我们的体制非常强大,也很高效,对改革开放的事业和国家方方面面的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起了关键作用。中国这些年在快速发展,我们的决策机制实话说挺科学的,调研一般来说都挺充分的,也会广泛征求意见。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也很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把国家的决定和政策在各个层级都落实好,这一任务没有止境。

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发现一些好的政策真正落地时,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形的情况,很值得注意。本来一些政策需要因地制宜加以落实,实现正面效果的最大化,但有的可能搞成了“一刀切”。还有的政策本身就包含了“度”的把握,但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层层加码的情况,造成过犹不及的反作用。很多人大概在生活中都对这些问题有切身的感受。

问题出在哪里,老胡根据自己的观察了解,提供一个粗浅的探讨角度。

中国是超大社会,大部分决策性决定即使不是国家层面做出的,是区域性或行业性的,也都有相当大的辐射面,需要经过一些中间环节的加力推动。而这些中间环节在“坚决落实上级指示”的时候其实都有一定的“自主裁量空间”。这就像开汽车,真正的直行是手握方向盘不断左右调整的结果,到达目的地需要对前方目标的锁定和根据实时路况高度负责任的驾驶。如果我们对准一个目标,然后两手离开方向盘,或两手死握方向盘,不做一点调整,用不了多久,车可能就跑歪了。

问题就出在,一些人对待“自主裁量空间”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他们坐在驾驶员位置上,本应想的是如何平稳到达目的地,但他们想的最多的却是如何最大化地保证自己的个人安全。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一些人的选择不是盯紧路况,而是把安全带尽量系紧,这样的话即使发生一些刮蹭,甚至出更严重的事故,他们个人也可以做到安全无恙。

有一些人错误地把搞形式主义,搞肤浅的政治正确和机械、过度地执行上级某项指示当成了这条安全带。他们当中有的人高度重视、渲染过程,并不真心对工作的效果和结果负责。这样的政策接力执行过程链条越长,环节越多,有害性就越可能积累放大。

所以说,我们的各项工作在重视考核过程的同时,要更多注重以结果为导向。比如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如何,不能仅仅通过他的表态来衡量,还要通过他所负责工作的实际效果来检验。

如果过程在评价体系中占据过大比重,人们通常所指的“左”的东西就会抬头,那会大大增加我们推动事业前进的成本,使一些不负责任的表现有空子可钻。

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不应允许这中间有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总是想着如何保个人平安和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并不惜为此损害公共利益。对这些薄弱点尽可能挤压得充分些,我们已经非常了不起的事业前进态势将变得更扎实、更有力度。

@继东微博:想提一些批评建议,却不能直入主题,必须先把赞美的好话说够,反复强调自己提到的问题只是伟大成就下的一丁点小问题,这个天朝特色真的是很有趣。假如哪个美国媒体在批评特朗普之前,先夸一通他的伟大,肯定会被别人看作是神经病。

 

 

【5】@三思逍遥 

自私的基因如何解释爱与忠诚?

自私的基因理论,很容易解释雄性的花心。但大自然却给动物学家们出了一道大难题,那就是许多长期配对的鸟类中雄性体现出的爱与忠诚。

在进化论和自私的基因理论中,解释雄性的不忠,轻而易举,因为这能让雄性的基因获益,但对相反行为的进化解释,如对配偶的忠诚,团队合作和配偶之间的炫耀性展示,答案就不那么一目了然。

像许多鸟类一样,形成持久配对的雄性物种与雌性交配后,通常会继续表现出精美的羽毛,颜色和舞蹈。乍一看,他们似乎应该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照顾后代上,而不是搞这些不实惠的花招,但研究发现,雄性的这些展示,会鼓励雌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育雏中,甚至在某些物种中,这些华丽的炫耀和展示是雌性产卵所必须的。

通过计算机模拟,芝加哥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生物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论文,解释了爱与忠诚如何通过自私的基因演化而来。新论文暗示在长期配对的物种中,爱与忠诚的进化将不可避免地发生。

爱与忠诚

对鸟类和鱼类进行的许多实验都表明,更强壮的雄性,或能唱出更华丽的歌曲或拥有更绚丽色彩的雄性,能刺激他的配偶更多地投资于育雏之中。例如,在1980年代,南希·伯利(Nancy Burley)就有力地证明,在雄性斑马雀的双腿上绑上红丝带,就会让他的配偶生下更多的蛋,更努力地工作,因此养育出更多的幼崽。

但是,雄性浮华的外表固然会刺激雌性更努力的哺育后代,这对雄性当然有基因上的好处(他的后代更多),但对雌性的基因来说,从长远来看却未必有利! 因为她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有可能因此影响她未来成功繁育后代的机会。

使用数学种群遗传模型,北卡罗来纳大学的Price,Maria Servedio,Ph.D.,及其同事展示了长期配对物种中的爱与忠诚的演化策略,如何让雌雄双方受益。

例如,一个物种的雌性,最初通常只产三个卵这是最符合雌性长期利益的产卵数量,但如果一个拥有华丽蓝色变异体的雄性,能让其伴侣产四个卵。那么蓝色雄性变种会有更多的后代,因此蓝色雄性在世代相传中会越来越普遍。

但是,养育额外的幼仔,从长远来看,对雌性得不偿失。因此,只生三个蛋的雌性比那些生四个蛋的雌性优势,这些雌性在群体也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此选择过程结束时,最终结果是,所有雄性均为蓝色,所有雌性均产下三个卵。但是现在,如果某只雄性突变丧失绚丽的蓝色,那么他的配偶可就只会产下两个蛋了!这样的结果,对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的基因可都不利。

换句话说,除了最初那位始祖,获得了超额利益,让它的基因成为群体中的多数。而它的雄性后代们,可就必须坚持不懈的进行性炫耀,才能获得基本利益。就像第一个夸赞少女美如花的先祖可能获得了超额基因利益,如今我们这些后代,再用这句话,就占不到什么便宜,但是如果你不说,你可就是负分滚出的待遇了。

而进化过程可以用其他方法,将上述过程重复很多次。如此这般,雄性的表现就会越来越复杂,而爱就在这样的复杂行为和炫耀中诞生出来了。

一个物种在这样的进化之路上走得越远,该物种的雌性就可能变得对雄性的爱与忠诚越来越依赖,在最严格的情况下,如果配偶不能将十八般武艺都展示一遍,雌性甚至会丧失排卵能力!环颈鸽差不多就已经陷入这样的境况之中。

这项新研究将配偶之间的感情以及伴侣的忠诚置于一个强大的进化基础上。

图 斑马雀

 

 

【6】@冰海与繁星 

有朋友在金灿荣的文下面问,你知不知道中国的盾构机,量子通信,专利申请数,东风快递?
我在中国top2大学里工作过十年。
中国这些年,在工程应用这个领域,确实有不少进步,最成功的是卖手机的那个某为。
但是,总体而言,在基础科学,基础材料,和美国的差距极其遥远,你今天很多在奋斗的领域,其实美国人几十年前就已经搞完了。
此外,就是以官方主导的科研,骗子泛滥成灾,大家都在比这看谁能吹,只有能吹,才能有项目,然后拿吹牛皮的东西报奖,搞得外行觉得我草,我们这么牛啊。 我见过太多国家主导的科研,下面是怎么糟蹋钱的,我看着都心疼。
什么时候科研不以国家投入为主导,而是以市场为主导,禁得起市场的考验,那时候才是真的出东西了。

 

 

【7】袁隆平欲哭无泪

 

【8】@斯库里 

小时候,我妈跟我说隔夜的水不能喝。
我就问她:“早上6点烧的水,下午3点能喝吗?”她说可以。
我又问她:“晚上9点烧的水,早上6点能喝吗?”我妈说不能喝。
“同样几个小时的水,同样的储存环境,晚上低温更利于保存,为啥不能喝?”

我妈想了想说:“因为在白天,家里的人都在活动中,水壶内的白开水在观察者的观察范围内,所以壶内的系统因为观察扰动维持在稳定态,所以可以喝。而晚上的时候,大家都睡觉了,观察者消失,开水壶内的系统长时间处于不确定性的波态。所以隔夜的水不能喝。”

 

【9】@季业 

世界上很多的地方、很多的人群,也许都有各自的问题,但好像轮不到我们嘲笑。不但嘲笑,我们甚至评价的资格也没有。长时间远离真实信息和政治文明的一群,却拥有傻瓜般的自信,我不愿做其中的一员。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