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186】你不要把动态的历史随意定格在此刻,然后就在此时此刻的这个历史切片上看到“真实”
【1】@皇城根下刀笔吏 利用航空延误险骗保300万这个案子,注定会引起巨大争议。 这个案件中,最难以自圆的一个逻辑漏洞是,假设这个女嫌犯在押宝延误险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都没有押中,导致赔了钱,航空或保险公司能否将钱退给她呢? 我觉得大概率不会。航空或保险公司会认为,所有的规则都是公开透明的,你自己购买了机票和延误险,后来由于自身原因退票,导致被扣了退票费,跟我航空保险公司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人人都因此跟我要求退钱,那我航空保险公司还怎么运营? 所以,问题来了。既然航空保险公司在乘客“玩砸”的时候,不会愿意退钱,认为规则是有效的,那么,为什么等到乘客利用规则“赚了钱”的时候,它们就认为自己吃了亏,要求追究乘客的诈骗罪责任呢? 同样一套规则,在彼时是有效的,但到了此时可能是无效的,这是什么逻辑呢? 有的朋友可能会想,这个女子在购买航空延误险的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所以构成保险诈骗罪。我看了新闻视频,从目前来看,这个女子确实存在两处虚构事实的情况: 1、为了不被保险公司发现是同一人反复购买延误险,她通过谎称证件丢失的方式,换了很多本身份护照证件。 明明身份证件没丢,但是却谎称丢了,并因此更换新证件,这种行为确实属于欺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欺骗行为的指向对象,不是航空保险公司,而是证件办理机关。当她在向政府机关申请办理更换证件时,她存在说谎行为。但是,当她拿到新的证件,通过网站购买机票和延误险时,并没有说谎。 对于航空和保险公司来讲,它们的规则只要求核对购买人的身份信息,并没有要求核对你的证件换过几次,哪儿来的。而这个女嫌犯在购票时,并没有使用假证件,也没有否认自己的身份,她没有说自己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所以,在这个节点上,并不存在欺骗。 2、她未经亲戚朋友同意,利用别人身份证件购买机票和延误险,存在欺骗。 这种行为确实存在欺骗,但是同样的,这种欺骗指向的对象,不是航空保险公司,而是她的亲戚朋友,即她没有欺骗航空保险公司,而是欺骗了她的亲戚朋友。因为对于航空保险公司来讲,购票人并不是她本人,而是从表面来看的她的亲戚朋友。 这种行为从民法角度来讲,属于无权代理,即我明明没有授权你去干某件事,你却骗了我的身份证,去干了一件我没有同意的事情。如果因此造成重大损失,构成刑事处罚标准的话,报案的主体应该是案件中被骗的亲戚朋友,而不是航空保险公司。对于航空公司来讲,它可以主张构成表现代理,即只要能够有足够理由相信,这是她亲戚朋友购买的票,则航空保险公司就可以跟这个女嫌犯的亲戚朋友成立合同关系,而不是跟这个女嫌犯本人。 对于无权代理,只有被骗的本人才有权站出来,决定对该无权代理行为是否进行追认或否认,但是作为航空保险公司这个相对人来讲,它是没有权利去否认的,因为它对于签订这个售票合同的意思表示是真实的。航司如果也可以随意否认,则整个交易秩序就乱了,它自己所设立的这套交易规则底层逻辑,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这个女子的上述两个虚构事实行为,并没有指向航空保险公司,对航空保险公司来讲,是不构成欺诈的。 那么,对于这个女子不是真买票,而是买票后根据是否延误的情况,来决定是否退票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呢? 我觉得不构成。主要原因在于,这是一种在规则范围内的有偿对价的行为,即她的任何行为,都会受到规则约束,并受到规则惩罚,导致她的主观故意受到规则束缚,并不会演化为不受约束的恶意。 构成欺诈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主观恶意。何为主观恶意?我觉得一个基本的含义是,主观上产生了突破规则的冲动,并在突破规则的基础上,产生了想要损害别人合法权益的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想要突破规则是前提,如果没有突破规则的主观想法,是不构成主观恶意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杀人犯法,这是一个规则。如果你产生了杀人的想法,则表明你开始突破规则,产生了恶意。但如果你并没有想杀人,即便这个人不论因为什么原因死了,对你而言,主观上算是有杀人恶意吗?我觉得没有。不然的话,人人都将可能成为杀人犯。 所以,这个女子付了钱买了票,算是有欺诈恶意吗?同样的,我觉得没有。当她在付钱的一刹那,她的钱已经付出去了,何来欺诈呢?如果她使用假的信用卡,明明没付钱,却欺骗售票系统说付钱了,这才是欺诈。但是,当她把钱付出去后,不论她在主观上有没有欺诈的故意,她都已经被规则限制,不可能实施欺诈了。同时,她遵从规则付了真金白银,表明她在主观上,也没有欺诈的恶意。 而对于她通过延误险进行理赔,或者在没有延误的情况下进行退票的行为,这也是规则允许的,何来欺诈呢?你同意她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获得相应的理赔,或者在扣除一定费用后进行退票,然后却反过来说被她骗了,这是什么脑回路? 对方所有的行为,都是在你规则设定的范围内进行的,你自己同意支付给她理赔款,或者同意她退票,并在理赔或退票的关键环节上,没有虚假情况,然后你却说她实施诈骗,她诈骗了你什么呢? 她既没有破坏你的规则,也没有在关键事实上向你陈述虚假情况,比如未付款、侵入航司系统制造虚假延误、进行不实理赔、获得规则以外的退票机会或超额退票款等,何来诈骗呢? 你定的规则,你执行的规则,你按照规则收了人家的钱,你又按照规则给人赔了钱或退了钱,在关键事实上一切都按照你的规则在办事,最后你又觉得人家讹了你的钱,要报警把人家抓起来,这种逻辑思维真心不懂。 如果这种逻辑思维以后可以大行其道,则人人都会不安全。因为即便你在规则内行事,也无法确保你是安全的。大商家掌握了规则的制定权,掌握了规则的解释权,掌握了规则的执行权,还掌握了执行规则的想法权,即对于这个规则,你在执行时究竟是如何想的,呃。。。对不起,我说了算。 这是很危险的。 我觉得警方在办案时,尤其在办理刑事案件时,一定要严格依法办案,而不是依照朴素的社会观念办案。按照朴素的观念办案,是会产生问题的,因为你有你的朴素观念,我有我的朴素观念,到时候大家究竟以谁的朴素观念为准呢? 所谓依法治国,其实就是依照规则治理国家。为什么要依照规则治理国家呢?因为规则最大的好处是,具有很强的可预测性,从而带给每个人安全感。虽然规则有时候确实有漏洞,但这是规则社会的代价。当你随意突破规则,去弥补你眼中的所谓漏洞时,你就减弱了规则社会所带来的可预测性和安全感。 如果我们坚持朝着建设规则社会的方向迈进,则我们必须正视规则的漏洞性,并建立愿赌服输的心态,即规则是什么样,那就是什么样。你可以修改规则,以前的既往不咎,以后的一概不许,但不能随意突破现有规则。否则,慢慢的,规则社会就坍塌了。 在这个案件上,航空保险公司愿赌服输的心态,很重要。人家在关键事实上没骗你,且利用的都是你自己制定的规则,你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去弥补漏洞,而不是去报警抓人。自己的规则没设定好,被人玩坏了,然后直接掀桌子,有点丢人。 最后说一句。专业选手玩不过业余选手,水平是不是有点不一般的低?就这水平,以后国内保险行业要是放开外资限制的话,会不会被人屠?#利用航班延误骗保300多万元#
【2】@苏醒AllenSu 众所周知 国际客运航班依然受到政策限制 关于留学生回国的问题网上一直议论至今 有些话想说有好些日子了 在这表达一点个人看法 即使可能遭受非议 首先 我理解限航 支持排查与隔离 坚决拥护国家政策 绝不破坏祖国得来不易的抗疫成果 我觉得类似“回来添乱”“千里投毒”这种带着情绪和偏见的不善意的词汇 没什么值得辩驳和讨论的意义 也欣慰于大部分人对留学生们保有的关心和支持 我只是对那些不愿接纳留学生的说辞中的其中一个观点 有很强烈的反感与不认同 即“选择了出国留学 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承受它带来的风险” 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个挺混蛋的逻辑 我觉得一些人需要搞清楚 什么是合理风险 什么是意外 打个比方 你今天去打篮球 把手戳了脚扭了 这是打球的合理风险 或者说常规风险 是每个球友常常会遇到的状况 是这个事情本身附带的一种“常规的”可能性 发生就发生了也没什么好说的 你可以说“选择了去打球 就得承受有可能受伤的风险” 但今天你正打着球一道雷劈下来球馆塌了 被砸着的人是不是该赶紧送去就医 你能不能跟人说句“选择了去打球 就得承受球馆坍塌的风险” 楼塌了是可预见的合理风险?? 这是意外 疫情爆发也是不可预见的意外 留学生们选择了出国 面对的合理风险应该是适应生活的困难 面对文化的差异 就业前景的不确定 甚至遭受随时可能出现的种族歧视 这是他们踏出国门的那一刻就该做好的心理准备和理应承担的潜在风险 而不是“理所应当”的承受国外疫情爆发的风险 我不想在这聊公民的正当诉求与权利 也不愿解析人们出国的“目的” 实际上任何人靠自己诚实劳动所得的财富和能力出国生活也好 学习也好 工作也好 本就不触及道德与法律 也非一定要与是否爱国扯上关系 然而一句“祖国疫情的时候你不回来 现在更没资格给国内添乱”就能在网络上锤得你体无完肤 我是个在社会工作了十多年的相对的高收入者 是个有能力买得起高价机票的成年人 一个多月前我花了高于平常四倍的价钱买到了机票 遵守了所有规定的防疫程序 尽量避免给祖国“添乱” 最终把家人带回到了国内 而事实上除去家庭富裕的留学生 有很大部分普通条件家庭的孩子仍然在海外 实际上在目前的政策形势下 这些留学生回国的代价已经非常高昂 条件十分严苛了 很多人被取消了太多次的航班 有的辗转漂泊各个国际机场 依然归国无门 很多也不幸成为国家之间博弈的牺牲品 这篇文字我感觉需要规避的方面太多 就不展开说了 如何改变这个状况 更轮不到我等戏子指手画脚 只是想为留学生们发出一点声音 呼吁一个更宽松更包容的舆论环境 也不要牵扯到关于他们本身是否愿意报效祖国 扯什么最初出国留学的动机 我觉得只要是合法合理的申请并通过了留学程序 无论是为了个人前途还是家国建设都没什么好去质疑 这本来就是国家政策支持的事情 危情之下反倒去揣测学生们的动机 才是丑恶的用心 我也曾是个海外留学生 我在澳洲念书了七年 我承认我写这篇东西时有一部分源自于自身经历而产生的感受和情绪 但更因为海外留学生在此时是相对弱势需要帮助的一群人 实际上还有一些生完孩子的妈妈 一些患病待医的老人 这些都是在经济上或行动能力上相对弱势的人群 这个时期应该得到国内舆论更多的接纳和鼓励 当然 对复杂的国际问题外交问题社会问题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没能力和资质去指点什么 但我认为身处国内的我们对漂泊海外的他们 起码可以发出更多更理性和善意的声音 再次 我理解限航 支持排查与隔离 坚决拥护国家政策 绝不破坏祖国得来不易的抗疫成果 海外留学生的困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当时就想写点什么 但我很怂 那会儿拖家带口的还没回国 怕惹议论 现在回来了就忍不住想说说 我也装不了高尚 废话一大篇 也不过是个先顾好自己的怂货 然而若要能长远的顾好自己 恐怕就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 所有的事不关己 都终将关己 我只觉得如果哪天我们身边嘟嘟囔囔的怂货 多过于安安静静的精逼 这个社会可能就多一些积极的声音和进步的动力 愿尚未归国的留学生们健康平安 早日与家人团聚
【3】Ent_evo 我看了一下哈佛那个宣称疫情在秋天就已经出现的论文。除了大家说过的,照片没有代表性(光影有区别,停车场使用影响因素很多),搜索用词有问题(”腹泻的症状“恐怕不是大部分人会用的关键词),以及数据变化也没那么大,还发现了另一个严重问题: 腹泻其实没那么能代表新冠啊…… 论文里选择了百度搜腹泻来证明秋天就有疫情,因为“胃肠症状是新冠的独特属性”,注明引用的是Pan L等人最近在Am J Gastroenterol 上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分析了湖北新冠患者的症状,204个病人里103个人有广义的消化问题,超过一半,还算行。 但消化问题比腹泻的范围可大多了。这103个人里大多是食欲不振,只有35人有腹泻,只占胃肠问题的34%。进一步推算,这就是只有17%的新冠患者有腹泻了。 拉肚子那么容易发生的事情,对上个只有六分之一患者会有的症状,这实在不能说是很有用的指标吧…… 而且这个17%的数字虽然不高,也已经是明显高过之前的估计了,2月底的时候根据55924例实验室确诊结果,有腹泻症状的患者只占3.7%。当然早先的结果未必一定正确,也可能在某个环节出现方法偏差。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数据明显矛盾的阶段,把腹泻当成指标是明显不合适的。 新冠这几个月下来研究数量指数增长,垃圾研究的数量也指数增长。这既是因为本来垃圾研究就会占一定比例,也是因为新冠期间所有人都太赶了。就连柳叶刀,前几天都把那个氯喹的研究撤稿了。我年初写过,类似的现象在1918大流感也有,也许人之常情难以彻底避免。科学本来就不能指望个人,都是靠同行盯着的。 但新闻周期也跟着急起来,赶在同行看过之前发表,这就很糟糕了。数据造假要发现通常还比较困难,但现在哈佛这个文章是方法上就有大问题,不用特别专业也不用花很长时间就能发现,事实上报道出来没两天也就吵成一团了……道理上,完全可以采一轮专家之后再发报道的。 的确,在一个政治经济外交全部乱成一团的世界里,到处都是恶意,这么要求可能是太乐观了。但还有什么办法呢,总要有人去认真对待数据的。
【4】@管鑫Sam 这些日子明尼阿波利斯的事情在国内的社交网络上的很多讨论都被替换了语境而造成不可避免的似是而非。很多人也不理解我说的“历史性”的、“结构性”的不公具体是什么意思。 那么,你了解的或新闻印象中的明尼阿波利斯是个怎样的城市呢?很多人或许连Twin Cities也没有听说过吧。我们所说的“明尼阿波利斯”,一般是指Minneapolis和与之隔河相望的St Paul,这对Twin Cities构成一个大区城市。这里常年在美国的生活质量排名位居前列,四高:high homeownership rates, high education rates, high life expectancy, high income,即房产自有率、受教育程度、人均寿命和收入都在前列。而从数据上看,它的racial disparity程度也极高。而这种情况,就是“历史性”、“结构性”的不公造成的。 在1930年代,Twin Cities向北一点的黑人社区是整个中西部最繁荣的黑人社区,当地黑人房产自有率也非常高(注:高于当时美国的白人房产自有率)。而在1950年代,在风起云涌的黑人平权运动深入之前,明州这里要修过一条公路(I94),原本最直的线路,是穿过Twin Cities这个当地最繁华的地区。当然,在当时的议会政治架构中很少有被你们看不上的“白左”和“政治正确”,少数族裔的议员在全国都是稀有的,所以,I94穿过Twin Cities的方案不但被否决了(这一点是当地选民的权利)而且被北移了一点,恰好穿过那个当地最繁华、房产自有率最高的黑人社区(这一点则与该社区当时的政治参与能力高度相关)。 紧接着,这个社区的房产价值出现了大幅缩水,于是,接下来几十年的恶性循环开始了。破产的、失去房产的黑人逐渐移入了Twin Cities,原有社区居民没有失去房产的,也遇到了房产极速贬值造成的巨大损失。他们的财产累积能力和传给下一代的世代累积能力都大幅缩水,而在大城市去贷款买房的话,则要评估其现有资产的价值,首付支付能力、信用水平等等,世代贬值的代价是整体受教育程度和资产累积信用累积的能力大幅降低,同时就意味着越来越少的黑人可以拿到贷款审批,从而无法完成稳定的世代积累,从而恶性循环。 直到最近二十年,在“政治正确”思潮之下,一些银行开始调整评估,给贷款部门做培训,教他们如何避免歧视。然而,结果收效甚微。因为,即便只看数字来决定贷款审批,结果也是一样的:现在,Twin Cities的白人房产自有率有接近80%之高,在全美都是很高的,而黑人则只有24%,尽管地黑人的处境近几十年改善了一些,但多米诺骨牌效应之下,当地黑人的房产自有率、受教育程度、收入和寿命水平,都比较低。而回到前面所说的,这几项指标,Twin Cities在全美都是高的。那么这种Racial disparity当然就刺眼很多。 这就是从一个很具体的角度,去看“历史性”的、“结构性”的问题。同样的视角,也可以看待很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问题、不同领域的问题(比如性别议题等)。你不要把动态的历史随意定格在此刻,然后就在此时此刻的这个历史切片上看到“真实”。再说一次,这样的视角,并不局限于Twin Cities。
【5】西雅图夏至 黑人“又懒又笨”?美国南方农场主及其子女,是不农作的,棉花热销欧洲,让他们暴富,种棉经验,却全是黑奴积累的。内战后,解放的奴隶没有地,只能给白人打工,但毕竟有收入了,拼命攒钱买地,有自己的农场后,把世代积累的经验都用上,亩产、质量都远超白人。白人找官员诉苦,官员勾结资本家想出对策:黑人贷款买种子和肥料、租设备或买地时,放高利贷,而且能拖就拖,每耽误一个种植季节,债务就越陷越深,最后只好卖地,又沦为给白人打工,然后被嘲笑和剥削,“又懒又笨”做实。这是真实的历史,现状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6】没有羊先生 Friends老友记缺乏多样性被批判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但说来说去都是百来集全白卡司和极少出现的黑人演员(纽约啊喂)。但真要和非裔朋友聊起来,不少人会说一件可能你没听说的事: 老友记播出前一年,一个全黑人卡司的情景喜剧Living Single在美国Fox播出,整整五季,在黑人群体里大受欢迎。六个年轻人的都市生活,类似的人物设置比老友记还早一年,也有Queen Latifah这样的大牌。不少人至今都认为,老友记借鉴了不少Living Single的成功元素(看海报就知道有多神似)。 联系起今年寄生虫拿奥斯卡奖,特朗普和支持者那么不满,将其视为文化战争,就知道,他们维护的并不是所谓的”艺术价值”,而是白人在荧幕上的秩序而已。
【7】@西窗随记 我不赞成下架《乱世佳人》,不过在不赞成之前,先得说很多中文媒体传播的事实不准确,不是HBO下架了电影,而是华纳旗下的流媒体平台HBO MAX暂时下架了电影,并且在不修改的前提下添加一些说明后重新上架。而且这是一家私营公司对观众反馈作出的回应,不是公权力要求的。彼下架非此下架。 但是我仍然反对这种下架添加说明再上架的做法。每一部文艺作品都是充满了时代特色的,而且文艺作品呈现的是世界与人性的真实与复杂,并不是传播价值观的。哈姆雷特和水浒传确实有厌女,飘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有种族歧视观念,西方所有绘画中的裸女都有很强的男性凝视,这都是事实,但同时它们都是经典的伟大的文学艺术。如果用当代价值观去要求,那历史上的文艺作品几乎没有能够通过的,现在创作的文艺作品,哪怕是观念最先进的,恐怕也很难通过明天,或者百年之后的价值观审查。 价值观审查是会摧毁所有的文学艺术的,不管是官方的还是公众的,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都一样。权力和资本控制的传播渠道不应该成为价值观方面的审查官,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应该且只应该留给读者和观众。我不希望读哈姆雷特、水浒传的时候旁边有一行注释,这句台词、这段描写体现了作者的厌女症;在看乱世佳人的时候旁边有条字幕告诉观众这是种族歧视;美术馆看一幅名画的时候下面有个标签写着这是男性凝视的目光。把这个判断的权力留给观众吧。
【8】JoannaBlue 罗琳阿姨和跨性别人士那件事儿,个人感觉她有点冤。首先,她肯定不是一个跨性别恐惧症患者,这个关注她的都知道。其次,她只是反对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极端跨性别思潮,这种思潮认为性别只要心理认定即可,生物性别是没有意义的,通俗的说一个男人只要宣称自己是女的,不需要经过任何变性手术,就应该被公众接纳为女的。 这种逻辑乍看没有问题,但却会给一些性犯罪者创造机会,如果一个男人想犯罪,他只要把自己打扮成女的,就能光明正大进入女洗手间、更衣室进行窥视,甚至直接实施性侵,欧美已经有这种案例了,女性被宣称是跨性别人士的男性强奸。 有很多这种思潮的支持者对此的辩解是,“跨性别人士不会这么无聊”,“男的不打扮成女的也可以实施性侵”,“小概率事件”,作为女性,你接受这种辩解吗? 反正我是不接受的,罗琳阿姨表示:生物性别如果没有意义,那么是不是可以不再划分同性恋、异性恋,这不但会给犯罪分子可趁之机,而且会伤害到LGBT运动本身,恐同者完全可以说,既然你们自己都认为生物性别没意义,那就别强调 gay pride了。 但是欧美娱乐界是一个宁左勿右的世界,没有人耐心听她说完,就要给她扣各种帽子,哈利波特男女主角纷纷出来表态,和她划清界限。我对罗琳向来不是特别有好感,特别她在难民问题上的态度,但是这件事我是支持她的,作为女性很容易对其他弱势群体产生同情,但我的底线是无论任何弱势群体,都不能踩着女性权益换他们的自由。
【9】@无边桃炎 强烈建议海底捞推出服务分级制度: S级:热情似火型——从你踏上门口台阶开始,全程热情招待,所有你需要的不用你开口一律提前为你办到,只差帮你喂菜了(甚至也不是不可以) A级:亦步亦趋型——开启跟随模式,你需要什么只用开开金口吩咐一声,和S不同的是需要你告诉服务员你需要什么,同样没什么不可以办到的 B级:密切关注型——不跟随,但是他的目光随着你转动,他时刻关注你的动向,发现你有任何需要立刻上前服务 C级:按铃出现型——除了基础的点菜结账之类,服务员基本不会出现,只要按一按桌上的铃他们就随叫随到 D级:社恐自助型——从你坐上饭桌开始,就不会有任何服务员跟你说话,桌上摆着小毛巾、热水壶、汤壶,点菜自己扫码,服务员沉默着送,送完即走,宛若NPC,你需要的小料、水果自己拿,没汤了自己加,没水了自己倒,自己烫菜自己吃,吃完扫码结账走人,走无服务员离店通道 进门先选服务,然后不同服务分区域入座,于是只见: S区热闹非凡载歌载舞 A区很多连体双胞胎 B区立着各种电线杆子,服务员的眼睛就是来回扫射的探照灯 C区按铃声此起彼伏 D区人满为患但安静如鸡,很多人边吃边观赏S区的歌舞表演 关于吃顿饭能说八百个谢谢的解决办法: 让海底捞发个【谢谢】的牌牌,顾客全程举着,吃饭的时候立在餐桌边上
【10】@李微敖 前两天,我突然有个念头: 对于这几年的中国经济而言,金融业、房地产业,是否可称为“毒瘤”? 有金融业的朋友回复: “房地产暂时不好评判;我们,确实差不多……”
【11】@陈迪Winston 素人最好还是不要亲身搬运来历不明的爆料。要不鼓励事主自发,你转;要不鼓励事主联系媒体,甚至你联系媒体都好。并且在这些动作之前,如果案情确实重大,是不是最应该先报警呢?一旦意外上量级,炸号事小,若是犯私引发诉讼惨赔,若是犯公寻衅滋事。朴素正义心很可贵,但江湖也很险恶,学会保护自己。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 |
- 【浮世汇908】水果含糖量和热量排行榜..
- 【浮世汇907】究竟是谁杀死了恐龙?..
- 【浮世汇906】原研药一览
- 【浮世汇905】未老先登
- 【浮世汇904】老登电影
- 【浮世汇903】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
- 【浮世汇902】韩江是一位“能把细节用到尽头”的..
- 【浮世汇901】“普信男”说的并不是一个群体,而..
- 【浮世汇900】天天黑眼圈灰头土脸,还没人家扭屁..
- 【浮世汇899】在每一个让人觉得耻辱的轻判面前反..
- 【浮世汇898】希望为这场盛宴买单的不是你..
- 【浮世汇897】10年8个月又7天,这样的数字只有父..
- 【浮世汇896】怎么不可能呢
- 【浮世汇895】我们老中的应届生身份搞的跟贞操一..
- 【浮世汇894】在梦里,在彩蛋里,在原著中,在观..
- 【浮世汇908】水果含糖量和热量排行榜..
- 【浮世汇903】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
- 【浮世汇412】薛定谔的奥特曼
- 【浮世汇663】没有哪个殡仪馆不用排几天的队,没..
- 【浮世汇779】「推特宇宙」和「马斯克宇宙」之间..
- 【浮世汇906】原研药一览
- 【浮世汇907】究竟是谁杀死了恐龙?..
- 【浮世汇337】二胎之后,想把所有单身女朋友都拉..
- 【浮世汇461】真正的,故事是第一位的..
- 【浮世汇530】昙花一现的繁荣时代
- 【浮世汇368】每一个集团自己圈了一个圈子,很难..
- 【浮世汇405】儿童要打新冠疫苗吗?..
- 【浮世汇441】姥爷的花盆
- 【浮世汇446】只是要关好窗
- 【浮世汇644】打破信息茧房是痛苦的,但打破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