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224】灯光浇在小路上

chuntian @ 2020年09月14日  浮世汇

【1】@yiqin_fu 

#播客笔记# 《纽约客》2002 年发表的故事,叫《真正的英雄都死了》:Rick Rescorla 1939 年出生于英国,后来加入英军和美军,退伍后住在新泽西。他离过婚,有孩子,白天从事安保工作,晚上在家写话剧。1998 年的一个早晨,他想体验话剧中罗得西亚人光脚跑步的感觉,所以没穿鞋就出门了,路上恰好碰到同住附近的一个中年女人。女人叫 Susan Greer,也是离异有孩子,在附近的大学做行政工作。两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很快恋爱、结婚,Rescorla 后来也升到了摩根斯坦利的安保总负责,白天在曼哈顿双子塔南塔的 44 层工作。
Rescorla 不喜欢谈论他在越南、在罗得西亚执行任务时的事情。妻子想把他得到的勋章、奖牌摆出来,但总是遭到拒绝。好莱坞根据他所在队伍的越南经历拍摄了电影《We Were Soldiers》,由 Mel Gibson 主演。Rescorla 听说了电影要开拍的消息,但他跟妻子说他不准备去看,因为"真正的英雄都死了",活下来的人不应该受到这么多褒奖。
Rescorla 和 Greer 夫妻俩喜欢跳舞,喜欢去博物馆,喜欢郊游。他们早就想退休,Rescorla 检查出癌症后身体也不好。但由于孩子身上的花费不小,当时的经济情况也不好,所以两人一直在工作。Rescorla 根据自己丰富的战地经验,建议在双子塔有 22 层办公室的摩根斯坦利搬离曼哈顿,但公司的租约要 2006 年才到期,所以 Rescorla 制定了每年两次的演习计划,并每次都监督实施,看员工两两并排从紧急楼梯上下来。
2001 年 9 月 11 日,Rescorla 照例早上 4:30 起床,照例洗了把澡,照例边洗边唱英国音乐剧的经典歌曲。
早上 8:30,Greer 照例打电话给 Rescorla。Rescorla 说他到办公室了。
第一架飞机撞过来的时候(大约 8:50),Rescorla 打电话给他住在佛罗里达的老战友,叫他赶紧开电视,分析一下现在什么情况。战友回忆说,Rescorla 很生气管理部门(纽约和新泽西 Port Authority)叫员工待在桌前不要动、叫他不要疏散员工。"(这些管理人员)可以滚了。所有受撞击以上的楼层都会塌,我得把我的人全部带出去。"
战友能在电话里听见 Rescorla 用平静的语气通过喇叭疏散员工。边疏散他还边唱一首他老家 Cornwall 的经典歌谣《Men of Harlech》。Rescorla 当年在越南也经常唱这首歌鼓励战友:
Men of Cornwall stop your dreaming;
Can't you see their spearpoints gleaming?
See their warriors' pennants streaming
To this battlefield.
Men of Cornwall stand ye steady;
It cannot be ever said ye
for the battle were not ready;
Stand and never yield!
第二架飞机撞楼后不久(大约 9:15),一直打 Rescorla 电话却无法接通的 Greer 收到了丈夫的电话。丈夫叫她别哭,还说 "I have to get these people out safely. If something should happen to me, I want you to know I've never been happier. You made my life." 妻子还想再说点什么,但丈夫说他还要疏散员工,只能挂电话了。
后来 Rescorla 又打了个电话给战友,叫战友打电话给他妻子,好好安慰她一下。战友打给了 Greer,但没说两句,Greer 突然大叫一声,战友看到电视里南塔塌下来了。战友继续安慰 Greer,在挂断电话之后才转身对自己的妻子说,"Rescorla 死了"。
根据摩根斯坦利员工的回忆,Rescorla 从一开始就通过喇叭指导员工从楼梯右边有序疏散,让上楼的消防员能顺利通过。有一阵子他热到不行,只能坐在台阶上喘气。南塔塌下前 10 分钟(大约 9:50),有名员工还看见 Rescorla 在十楼。他让 Rescorla 赶紧撤,但 Rescorla 说他要清查一遍,确认大楼里没人了才能走。当时他已经打电话向上级汇报过一次,近三千名员工已经离开。
Greer 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对我来说,最困难的是我知道他其实是有选择的。他选择了回到大楼里。我知道,如果还有人身处险境、如果他的使命还没完成,他是不会离开的。这是他的本性。这是我爱的那个人。我能理解他为什么回到了大楼里。我只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我被丢下了。
"What's really difficult for me is that I know he had a choice. He chose to go back in there. I know he would never have left until everyone was safe, until his mission was accomplished. That was his nature. That was the man I loved. So I can understand why he went back. What I can't understand is why I was left behind."
战友在接受采访时说:"Greer 只认识 Rescorla 四五年。她认识的 Rescorla 是个 62 岁的癌症患者。我认识的 Rescorla 是个 82 公斤、1 米 85 的人类机器,那个人不知道放弃,不知道失败,不会退缩一步... 如果他从大楼里出来,结果有人死在了里面,他会杀了自己的。"
"我跟 Susan 说过这些话,但她还没做好准备去接受事实。接下来的几星期或几个月里,我会请她到(我所在的佛罗里达),我们会去海边走走,我会跟她解释这些事情。对 Rescorla 来说,这才是自然死亡。像 Rick 这样的人是不会老死的。他们命非如此,他们也不应该老死,不应该在过程中变得虚弱、变得无助。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他们就应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死去,为我们周围那么多软弱的混蛋做个榜样。"
"What she doesn't understand is that she knew him for four or five years. She knew a sixty-two-year-old man with cancer. I knew him as a hundred-and-eighty-pound, six-foot-one piece of human machinery that would not quit, that did not know defeat, that would not back off one inch.... If he had come out of that building and someone died who he hadn't tried to save, he would have had to commit suicide.
"I've tried to tell Susan this, in a way, but she's not ready yet for the truth. In the next weeks or months, I'll get her down here, and we'll take a walk along the ocean, and I'll explain these things. You see, for Rick Rescorla, this was a natural death. People like Rick, they don't die old men. They aren't destined for that and it isn't right for them to do so. It just isn't right, by God, for them to become feeble, old, and helpless sons of bitches. There are certain men born in this world, and they're supposed to die setting an example for the rest of the weak bastards we're surrounded with."
文章:O网页链接 

 

 

【2】Lelac 

今天在东京一个画廊里看到一份免费地图,介绍的是大阪的西成地区。
当时我只是随意翻翻,没做多想。看了几页后,泛起说不清的滋味,于是拿了一份回家,现在坐下来,粗略翻译几页给大家看。

 

 

【3】妹妹写"灯光浇在小路上"被她的语文老师判不及格

 

【4】@方块_今天也是咸鱼的一天:战争说到底是政府和政府之间决定的政治碰撞,对立的两方是政府(或政府集团或政治集团)和政府(或政府集团或政治集团),军队、民众、武装等等不过是战争的工具。

打击没有武装的民众当然是战争的手段甚至是有效手段,但这并不代表这是值得称颂赞扬,拍手称快的手段。正相反,武力打击没有武装的民众应该是为人所不齿的,最肮脏卑鄙无耻下流的手段之一。人祸如此,天灾亦然。
所以911中死伤的民众当然应该获得同情,就和越战、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一二战乃至人类史上任何一场战争中流离失所无辜死伤的民众一样。悲悯无关政治立场,只取决于是否人道。

 

 

@洛杉矶房东:又到一年911,十九年前的这一天,我还是个脑残,看到美国发生的事情后还觉得高兴和激动。那几年我经常看网络军事小说,讲我方突破封锁,不得已使用核武器,最后灭了美日韩、制霸蓝星,那会儿这些内容真是让我心潮澎湃。如果放在现在,我肯定是天天给周小平和占豪打赏的读者。

后来逐渐懂事,发现打这种鸡血并不会改善自己的生活,反而浪费很多时间和心情,而除了美国外,也还有更多与自己生活更相关的事情值得关注。

再后来到美国生活,接触了很多美国普通人,才发现他们大都善良单纯,在一些小城市早晚散步时,迎面走来一个人,他们都会主动跟你点头微笑打声招呼;下雪天我的车滑到路边洼地,十分钟内有三辆车停下问我是否需要帮助,最后在一辆皮卡的帮助下拖了出来,那个帮我的人没要我一分钱,我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相互交换。

这时再看911,才更深地体会到这是一场充满罪恶的恐怖行为。如今我对美国政府依然存在很多不满,但对普通美国人和美国公司充满好感。

总之,无论你的立场怎么样,都不要与人性为敌;如果你的立场与人性相悖,那就说明你的立场是罪恶的。

 

 

 

【5】管鑫Sam 

据说快手在内测播客app了。

感想复杂,我还挺怕播客"出圈"的。

一方面,我当然希望优质内容提供者们(其中不乏出走的前媒体人、泛学术圈的知识分子、一些垂直领域有趣的人)可以凭借音频输出获得他们应得的回报和尊重。

另一方面,这必然也意味着更多的"暴露",更重的监管和政策性风险。

据我了解,现在的中文播客的内容审查方式,更多还是在平台与播客制作者之间形成或明或暗的默契,基于某些"自我审查"的"建议"。只有相关部门接到某些举报之后,给出具体的指令,才会有节目被下架的情况。

如果播客被资本推"出圈"而更多地"暴露",我真的担心很多优质内容又会遭遇连夹缝都没有了的状况,那时可能播客上的内容监管与微博无异,你又没法用谐音、字母等等擦边球来解决"敏感"问题,那么很可能一些优质内容又会流亡到Spotify等墙外平台。虽然一部分听众仍会执着获取,但覆盖面就又大幅缩水了。

这是一个,退一步很不甘心,进一步又很可能退三步,的尴尬局面。

目前的情况,资本破不了局,它是局的(非决定性的那)一部分。

且听且珍惜。

 

 

【6】@孟常 

 

其实很多流行的、跟个体「该如何过好这一生」相关的讨论或议题,只要用心找一找,道理都已经被靠谱地、无可辩驳地分析透了。比如年龄焦虑啊、社交困惑啊、选A工作还是B人生啊、要不要出国该不该回国啊。

因为问题并没复杂到知识或学术研究的程度,道理真的就那么多,剩下的只是做出选择并承担代价而已。自由的重负,选择的代价。只是大家还是会不断冒出对类似话题的"想不明白",不是困惑于道理不够清晰,而只是 handle 不了焦虑、不甘心付出代价,只好不断注射换了新包装的旧话语,来缓解那种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的情绪。好几年前我就策划过"回不回国"内容系列,梳理了所有可能的情境和道理,"出不出国"也都谈透了,但还是不断会有很多人来问"我该不该回要不要出"这种问题,链接发过去,还是解决不了TA的疑问,因为TA要的不是理性分析,是能有一股外力"剥夺"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给自己下达不容置疑的指令,来逃离"我该怎么办"的不确定状态。自由是令人疲惫和恐惧的,这一点总被忽视。

市场上会持续有内容来回应这种需求和焦虑,只要内容供给者不反感车轱辘话和自我重复,那就可以把同样的「道理」包装成视频、课程、影视剧、VR体验……其实挺没劲的。媒体做到最后,是不如学术或艺术更广阔的。

 

 

 

【7】荐见 

昨天我在延庆用手机随手拍了这张村口的小卖部。
货架上是常见的日用品和烟酒。光脚靠在窗口的店老板正在收看这天的电视连续剧。
很亲切。仿佛来自我们遥远童年的身边。可它不过是离北京城区100多公里的一个日常画面。
我们这个国家发展太快,地域又太辽阔。后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农耕时代同在一辆飞奔的雪国列车上。即便再过几十年,时空依旧做不到同步。
我们能在此时,看见许多个彼时的自己。
就像一颗彗星飞过。长长的尾巴里拖着的尽是沉重又似曾相识的尘缘旧梦……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