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238】手挽手的背后没人心连着心

dasheng @ 2020年10月15日  浮世汇

【1】@CreamyBanana 

谁没有点烦心事啊,比如论文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学业不顺,就业压力大。有的人可能情场也失意,身体不太好,或者自己的一些喜好和偏向被社会所压迫。有些人天生是抑郁症,需要药物维持。总而言之,各种各样的烦恼都有。最普遍的烦恼——缺钱!

但是如果因为不顺心遂意就要自杀,那应该自杀的人多的去了,远远轮不到你我。想象那些生活在战乱地区的人,随时有可能被炮火波及致死;想想那些生活在$1.9一天以下的极端贫困家庭;想象一些天生遗传疾病、缺胳膊少腿的。如果你四肢健全,衣食住行至少不用太过于忧愁,父母健在,不用害怕睡觉睡一半房屋被炮弹击中,那你已经不算最糟糕了。

有些说自杀者"自己太矫情""抗压力太弱"虽然确实很无情很冷酷,没有同理心,但有一个意思是没错的——即远远有人活得比你更糟糕,但他们都在坚持活着。

可能有人会说每个人的抗压力本来就不一样,不应该苛责死者。但我写这条微博本身也不是为了苛责死者,死者死都死了,看都看不到了,苛责他干嘛。写这条主要是为了生者,为那些觉得自己生活不尽如人意的生者,给他们传达一个"不要自杀"的讯息。

想象一种最极端的情况,比如一个有1000资产的首富,但突然间他投资失败缩水了500亿,他觉得亏大了、太丢脸、自信心被摧毁了等等不管何种原因他自杀了,你会不会觉得很可笑?同样的,如果一个温饱不愁的人,因为一个学位不能顺利获得而选择自杀,可能一个叙利亚难民会说这也太可笑了,你不要这样的生活,请给我。

虽然这样的辩论有一种"比烂"的意思,即你如果不开心了,你看看比你烂的,也许你能开心一点。但人生偏偏是必须要有这种比烂排解法的——比烂和比好必须同时存在。跟好的比,催人上进没有错,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比如一个学者天天拿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自己的对照和标杆,鞭笞自己去努力,但这么说吧,你这辈子达不到那个高度的概率是99%。如果你因为比好不成就落下心结,自己为难自己,那你的生活就不会再有快乐,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一种比烂的排解渠道,想一想"虽然我拿不到诺贝尔奖但我比小学文化的人有水平多了"。听着是很可笑,但至上能让你活下去,降解压力,避免很多心理疾病。

很多时候人除了要会努力之外,也要学会接受自己。比如说okay这个学位不适合我,我退出吧,多大点事,无非就是浪费了两三年,或者再加一些对你有恶意的人的嘲笑。但自杀的话你损失的不是两三年,而是一整个人生。你不读这个学位了,你可以去尝试做其他事,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去探索。其实从本质上说,这样的"接受自己"也是一种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的一种努力,也是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我一直觉得真正有"资格"自杀的人只能是那种死亡已经注定,自杀只是临门一脚的选择。比如病人年纪大了多器官衰竭,神仙也救不回来了,靠体外循环还能维持几天,那自杀也就算了,少一点痛苦和折磨。不然,请活下去,比比烂,给自己一点放松和和解的机会,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生命最可贵,不要轻言放弃。

@科技view 

今天看到新闻那个自杀的硕士,然后与一个在中K院搞科研的朋友聊天。他说这孩子真没必要绝望,只要换个思路,前景豁然开朗。

现在导师,最怕招到脑子不正常的学生。

之前他招到一个学生,言必称爱因斯坦波尔费米,对实验室工作不屑一顾。每天谈些神神叨叨的理论,像个民科一样,没人听得懂,还不容质疑。整天泡在图书馆,阴嗖嗖的看书,阴森森的看人。不修边幅,身上还有味...

除此以外,这个学生还特别有战斗精神。看不上自己导师的工作,群发邮件给其他老师,把导师的科研方向批成一坨屎。

这样的学生,明显不合格吧?

结果是,为了尽快把这个学生送走,以防他被刺激后做出不可控的事。组里好几个老师一起帮着这个学生写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委员也都睁只眼闭只眼,谁也不想沾染上这个麻烦,最后竟然顺利博士答辩,拿到博士学位。

不疯魔,不成活,没有拿不到的学位 

如果说,当今的职场,是为"身体健康、无需花时间照顾家人的青壮年男性"而设计;那么,当今的硕博研究所,就是为"身体健康、无需花时间金钱照顾家人、无需过于担心个人前途、无需短期内安身立命养家的青壮年男性"而设计的。

在当下的研究所里,许多在痛苦挣扎的人,ta本人并没有做错什么,甚至ta的导师、同事也并没有犯下什么不可饶恕的错,但是ta就是会慢慢陷入困境,甚至陷入绝望。

有的人好运点,跌跌撞撞地离开了"学术道路",进入"并不算宽宏但相比之下竟然显得仁慈了"的职场,花上一段时间,终于慢慢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不是废物。

有的人,没有这样的好运。

硕博研究生、博士后、乃至青年教师的悲剧,不是一例两例,是系统性的。学术界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机会,误入这个系统里找不到出路的人,希望你知道,在一个错误的系统里被绞杀,不是你的错。

【2】瘦驼  

这则#黑洞撕裂恒星瞬间# 的新闻刷了一天屏,然而绝大部分媒体都搞错了一件事,他们错把为了帮助民众理解这个过程的"科普动画"当成了"真实影像"。在这个研究的论文(图2/3/4/5)大家可以看看天文学家得到的数据实际是什么样的。很多小朋友喜欢天文学,几乎所有人爱天文的缘起都是被星空、日食、流星雨这些视觉天文事件震撼。所以大部分小朋友设想中的天文学家的生活也是在高山、在沙漠,在星空下,在巨大的天文台圆顶之中,把宇宙的一切尽收眼底。

可如果他们中的少数幸运地成为了职业天文学家,当年的爱好者小伙伴们会失望的发现,他们绝大部分时间是趴在电脑前写算法,只有信用卡可怜的额度提示他们并不是普通的程序猿。
眼见为实,人类是太依赖视觉的动物。人眼能感受的又只是电磁波谱中极窄的部分,电磁波也不是世界面貌的全部。从一百五十多年前光谱天文学诞生之后,天文学家就不再完全靠肉眼来了解宇宙了。到今天,从引力波到γ射线,我们已经极大超越了可见光,从星系和亚原子这样极大和极小的尺度来了解宇宙。X射线天文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越来越多被叫做"望远镜"的设备,其实一片玻璃都没有。
从1和0中参透宇宙,不再需要眼见为实,极少数人类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真实"的边界越来越大,边缘也越来越模糊。
前阵子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发射三十周年的纪念,哈勃太空望远镜无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知名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科研仪器。总结哈勃这三十年的发现之旅,它颠覆了人类的宇宙观吗?没有,它验证了很多科学假说,但是并没有产生太多让职业天文学家撕掉教科书哭一场笑一场睡三天从头再来的那种科学发现。在这方面它至少没有比同为NASA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中的另外三位:康普顿γ射线天文望远镜、钱德拉塞卡X射线天文望远镜和施皮策红外天文望远镜,做得更好。
然而,哈勃望远镜又实实在在颠覆了人类的宇宙观---从科普的层面。跟其他三位不同,哈勃望远镜的主要任务是可见光观测,它产生的数据,是人类无需艰苦的学习就能感知的。银河系另一端正在诞生的恒星、两个星系的交融、木星上足以毁灭人类的陨石撞击,这些原本只存在于天文学家的宇宙中,跟人类庸常的生活毫无关联。直到,哈勃天文望远镜拍摄出了"栩栩如生"的照片,打动凡胎肉眼。

对了,即便是哈勃拍摄的可见光数据,也是数字化的,是1010101的raw文件,转制出的图像文件,也是黑白的。科学家们要结合其他不可见的数据,把这些原始数据"PS"成那些绚丽的的图像。(图九)

毕竟,我们是视觉动物。所以,大部分人还是喜欢那些饱和度、对比度和锐度拉到失真的"拍照手机"。
我不管,我喜欢raw。

【3】日本兔子研究第一人,大阪大学医学部的板见教授在NHK电台中介绍的防秃对策。太实用了!转给有需要的朋友!

 

【4】沉佥 

去年有个纪录片叫《美国工厂》,大家都应该抽时间看看。它记录的是美国金融危机工厂倒闭以后,中国资本接盘,降低工人待遇,降低工艺标准,以撤资为要挟拒绝工会进驻,裁掉坚持要求工会进厂争取更好待遇的工人代表,但工人们即便不满也没有办法,因为人要活命需要这份工作养家糊口。其中中资老板和管理多次表示美国工人要的工资太高、不肯加班远不如中国工人廉价且任劳任怨的部分是会让人心情非常复杂的。毕竟美国才是姓资的,而我们应该姓社。
反正。
当你发现能够被剥削都是一种幸运的时候,你基本上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剥削说不的权利。

 

 

【5】周轶君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两位女性,基于基因剪刀技术,她们开发了五分钟检测新冠的办法,目前已发表论文,等待同行测评。图是她们获奖研究及个人成长详情,有趣。

 

【6】@竹子大魔王__ 

以前乡镇上做白事,时常会请一些民间歌舞班来搭台表演,这些人风尘仆仆地坐着改装的小厢货车来,带着服装道具,要给主家奉献几十个节目。
大部分是女人。
三点式,露脐装,亮片,薄纱,塑料皮衣,防水台巨厚的高跟鞋,膝盖背后折出深褶子的大腿靴。
主打是歌舞,电音激荡,主力使劲跳,副手懒扯扯地跳,唱金曲,郎情妾意,父老乡亲,大家甩头甩成螺旋桨。
也有难度不小的节目。钢管舞,一字马,弯折身体从裤裆下探头看自己屁股,连翻十几个筋斗。假设主家出的钱多,可能还会安排人妖走秀,戏服斑斓多姿,只是人妖多是假扮的。
我在兆雅镇见过很多场这样的演出。披头散发的比基尼女人上一刻还在唱飞向隔壁男人的床,娶了婆娘忘了老娘,下一刻就头戴翎子,身后插旗,穿红女靠,扮穆桂英挂帅。
红女靠已经脏旧,里头还是那身缀了假珍珠的比基尼,底下布料少了半截,走步时露出白花花的腿杆。
演员就那些个,转场得抓紧。
后来,我离开镇子,也很少看见乡村大舞台了,但在短视频里又跟这些久别重逢。
也跟青年的我重逢。
那个我混在镇上的父老乡亲当中,嗑着瓜子,面露不屑。
这种不屑消逝于一次我绕到后台,看见穿着比基尼的穆桂英睡在敞开的空木箱中。她困极了。旁边不晓得是不是她的小娃。那个看起来两三岁的娃儿在一个更小的箱子里,底下垫着毛毯和枕头,她已经醒了,但没发出声音,在玩自己的手指甲。幕布的那边音响震天。
这一幕给我不小的撞击。
现在隔着屏幕,看到好多个穆桂英,她们自如又潇洒地奔着生活,最后那一位,分明是只白天鹅。
我给这些短视频点赞,像在弥补多年前没给出去的掌声。

 

(视频)

 

【7】城南邮局 

电子科技确实把我们这代人变得好冷漠,彻夜长谈过的人、反复回味的聊天记录、那些不体面的争吵、上不了台面的占有欲最后都化作一个小小的删除键,摁下去斩断昔日的情分和念想。我们在以千万为单位的软件上认识新人,却得到了比从前更庞大的孤独。周旋过的异性越多,就离真诚越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貌似被拉近,其实仔细一看,手挽手的背后没人心连着心。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