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349】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

dasheng @ 2021年05月23日  浮世汇

【1】黄章晋ster 

年轻人应该怎么读《毛选》?

爹味一下。

前些时候,一位朋友说准备认真读《毛选》,还特意北京飞了趟湖南,一问,原来是准备创业。

年轻人流行读《毛选》,这是真的。

毛著是否该读,该怎么读?

我不但读过毛选,还读过毛文集,毛年谱,马恩列斯也读过一点。

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我们一直把毛与马恩列斯并列,实际上他们是非常不同的人,甚至你可以认为,马克思与毛泽东是两种极端的体现。

马克思是个思想的巨人,他相信一切知识来自文本。

如果马克思家对面有个工厂,他要了解这家工厂,宁可选择去五公里外的图书馆看报纸上怎么说,也绝不会向工厂门卫问一句。

毛教员则是行动的巨人,他相信一切知识来自实践。

毛教员是天生的社会调查研究者,他最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其实是篇政论,并非合格的调查报告。

真正代表毛调查水平的,是《寻乌调查》,有兴趣者不妨搜来看看,我相信你认为它的段位至少比北大博士卧底美团骑手调查要高两档。

如果你是个读书人,肯定会喜欢马克思、列宁远甚于毛教员。

马克思是个情感充沛的宅男,文字中处处闪耀着犹太知识分子刻薄的智慧光芒,毒舌起来没个完,看着过瘾。

毛教员是个机谋深沉的创业家,毛选其实是部创业攻略汇编,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思想理论。文字非常朴素简练。

列宁介乎马克思与毛教员之间,文字风格与马克思相近,著述内容则近乎两者之间。

如果你是读书人,你不但喜欢而且应该读《资本论》。

读书人天生反感资本家,现在又流行诅咒资本的恶臭,而马克思骂得有特别过瘾好看,它还有两大价值:

一、哲学是门最能让人显得深刻的学科,尤其是它还对文艺女青年有巨大杀伤力;
二、马克思是个超级剪报爱好者,光抄书里的典故和知识段子你就能成科普大V。

如果你是创业家,读毛著非常有眼光。

《毛选》出版以来,第一批正确的读者,其实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

当时有人批评说,企业家看毛选是帝王思想作祟,这是严重误读。

毛教员是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创业家。

我们不考虑争夺江山是人类最高级的博弈,假定阿里战胜亚马逊、华为战胜苹果、百度战胜谷歌等成就与毛教员的成就同样伟大,但是,它们没有像毛著一样的文本性的系统沉淀下来。

所以,如果要从创业家身上找灵感,毛教员当然是最好的那一个。

名人提供成功经验的文本,最常见的是文学传记,相比创业者本人留下的文集,文学传记唯一的价值在于励志,其启发参考价值简直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不得不说的是,花钱请枪手写的传记,对传主的赞美往往会达到悼词的规格,但专业历史研究写的传记,却并不比它有更高的创业参考价值。

如果不读毛著而是读传记,我们很容易形成这样一个强烈印象,毛是个浪漫的诗人、沉浸在思辨世界的哲学爱好者。

这其实都是表象。

虽然他本人很乐于表现得像个浪漫而不拘小节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晚年,他动不动和人只谈哲学问题,把技术性细节丢给周恩来处理。

这不是不擅长不关心,恰恰相反,毛实际上是接近洛克菲勒一样的人,在他不屑一顾的问题上,周的天赋、才具与他天差地远,他才放心交给周。

毛教员的父亲毛贻昌发行过名叫毛义顺堂的股票,用做筹资、定金、赊账、劳务支付等用途,毛教员六岁开始每天晚上记录家庭账目,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北京当图书管理员。

《毛选》其实是一部由行业分析、发展规划、愿景描述、企业文化、团队建设、内部管理、工作流程、业务规范、对外公关等内容的文件合集。

讲毛选牛在哪里的人,往往喜欢拿他的一些金句举例。

比如: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比如:政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

这些金句当然体现了毛教员高屋建瓴、直击要害的概括能力,但是,认为这才毛教员的高明之处,显然这是不自觉用了评价段子手的标准。

毛教员的杰出之处,其实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毛的小处入手,从部队的津贴伙食标准如何确定、怎么样开会才会吸引人,乡村政权的编制和工作流程,怎么征粮、怎么推销公债等等,全都事无巨细地建立了一套标准和操作规范。

真的是事无巨细。

为便于理解,我就从毛的怎么办《时事简报》摘几条:
……

3、……要在消息中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得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议论就觉得太多了。插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的不插还好些。不要条条都插议论。许多新闻意义已明显,一看就明白,如插议论,就像画蛇添足……

4、登消息的次序,本乡的,本区的,本县的,本省的,本国的,外国的,由近及远,看得很有味道。

5、地方的《时事简报》要完全用本地的土话。从别处报纸抄下来的那些文字不通俗的新闻,要把原文完全改变。红军的《时事简报》,不会写本地的土话,也要用十分浅白的普通话。

6、《时事简报》的材料,关于本地的和近地的,那就很容易采取;关于远地和全国的、国际的,从总政治部所出《红军报》采取或从别的报上采取。

7、文字和材料都要是有鼓动性的。

……

毛教员于1931年拟定的这套规范,正好属于我的本行,我想我有资格说,它是我见到的最高明的实操规范手册。

这毛教员是不是很陌生?

我们最熟悉的毛著,多是理论性或公关性文章,这是因为这类文献更能体现领袖、导师的高瞻远瞩和理论建树。

其实,毛真正不擅长的,正是抽象的理论,尤其是形而上的哲学讨论,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个短板,他才获得了成功。

这套学问,反而是毛看不起的书呆子们的强项,它天生就是拿来误人子弟的。

问题是,但大家都中了犹太知识分子的毒,作为领袖,必须有超越性的哲学思考。所以,《实践论》、《矛盾论》在毛著中具有特殊地位。

我不记得当年是唐生智还是何健,看到毛的两论惊为天人,说它与佛家道家真理暗合。你是不是闻到了企业家听到南怀瑾的理论惊为天人相似的味道?

对今天年轻的创业家来说,试图从伟大的创业家身上找启发,两论完全不值得浪费时间。

如果你同意我的前述看法,我不得不提醒一下,我前面提到的毛教员如何了不起的文章,大部分在《毛选》上是看不到的。

比如《寻乌调查》这种硬桥硬马真功夫的文献,《毛选》里并没有,以至于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它。

原因很简单,《毛选》之所以被称为选,就是它把毛著的很大一部分筛掉了,而它的选择标准,自然是按找塑造一个伟大思想者而非伟大的创业家的标准。

就好比史书一般会刻意强调开国皇帝的格局和道德,回避其赫赫武功的描述。

所以,如果你想了解创业家一面的毛教员有多么厉害,最应该看的,显然是《毛泽东文集》,而不是《毛泽东选集》。

另外,如果你要读毛著,我不得不提醒的是,带有公关宣传性质的那些文稿,为了照顾到历史口径的一致,往往是修订过的,尤其是1935-1947年前的这部分。

其实,这种修订反而削弱了它的高明之处。原始文献其实更能展现一个公关高手的权谋机变。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以为我是在强烈推荐读毛著。

不是的,在我看来,毛著对那些想从中悟出创业之道的人来说,几乎没有太多价值,就像你从曾国藩文集中几乎得不到任何真正的收获一样。

当然,你或许在学过以曾国藩为例的成功学教材里,确实得到了很强的干货感,BUT,那其实是一种类似办了健身卡买、看了健身知识后,觉得自己身材变好的错觉。

那些总结如何学毛选的就更加,这类领读人,往往欠缺基本历史常识,更兼从无创业经验——他们其实最适合读马克思。

归根到底,毛教员也好,曾国藩也好,他们本质上是创业家,不是创业学的理论家。他们有非凡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但是,他们从未真正从自己的经验中,抽象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

毛教员关于如何办《时事简报》的总结确定非常了不起,但是,即便你倒背如流,它也不能帮你把新媒体运营好。

曾国藩的八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你三十年如一日坚持照着做,祖坟也不会冒青烟。

所以,我的意见是,与其看《毛选》,真不如去看现代管理学的教程,无论是团队激励、企业文化、绩效考核,全都有专门的论述。

要知道,即使是有人清晰明确地总结出普遍的方法论,真能理解运用的,怕都是少数,更何况大多数人对毛教员的文献基本背景一无所知。

把读毛选十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读现代西方管理学,收益恐怕要大上十倍。

我的话完了。

 

 

【2】@严锋 

我很反对网络挖坟,理由如下:1.学过语言学的人都知道,话语本身是意义不定的,意义取决于说话时的语境。时过境迁,语境已失,原意很难复原。2.不同的年代,话语的尺度、表达方式也不同。法律尚有追溯期,何况个人言论。3.网络初期,传播面很小,也没有公共空间的意识,犹如在家里或朋友面前,那时候更随意,不像现在有了各种法律法规,大家更谨小慎微。4.人非圣贤,会有口误、笔误,大脑紊乱、矛盾的时候,前后不一致的时候,不能以某时某刻的只言片语给人定性。5.一个人想法会改变,昨日之我非今日之我。时代的潮流也在不断改变,如果用一个人从前的想法否定今天的想法,犹如用前一段年龄否定后一段年龄,前一个时代否定后一个时代。

 

 

【3】@编辑斯基 

黄章晋的那篇文章材料很扎实,比昨天互联网上很多廉价的情绪更有价值,所以两三年之后,当一些人有情绪要发泄,这篇文章还是绝佳的靶子。

但是,这篇文章的立论有很大的问题,得到的结论"惊险一跃"。

不得不说,黄在成功解构了我们对于科学家审美特有的"东方的,小农的,刻奇的"偏好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对科学家评价的"东方的,小农的,道德的"期望。

好像必须我们今天饭碗里的每一粒米都是袁老团队的,甚至是袁老亲自筛选培育的,才算是他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

好像是必须在杂交水稻发展的过程中,袁老必须是一个孤胆英雄,让别人的贡献显得黯淡无光,才算是真正的"杂交水稻之父"。

最好,连杂交玉米,杂交小麦,最好杂交这种方法的提出,甚至孟德尔的活都是他的,要不然"杂交水稻之父"的成色都有问题。

好像,袁老不应该开办公司,把他的科研事业办成一个可持续的商业,不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向领导汇报的时候想着多要一点经费,利用媒体对自己的偏爱,为自己的科研事业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这才配得上人民对"人民科学家"的期待。

但是,现代社会不是这样的,现代的科研也不是这样的。牛顿不用指导蒸汽机的研发就是现代物理学之父,爱迪生不用包办交流电才显得自己是真正的发明大王。

科学家应该分工合作,但是最后的名利会往一个人身上集中。现代传媒需要一个符号,引导公众对于一个行业的认知,去争取经费,争取人才。现在技术在获得突破之后,从理论到应用,从应用到商业化的漫长链条,不会是一个人包办。

袁老,在1966年看到外国的技术资料,发布了那篇论文,并在之后十年不利的环境下排除干扰寻找第一株雄性不育,让更多的单位参与进来,让领导和上级机关,支持这项研究,最终杂交水稻才真正走向实用。

这种实践和精神,在文革结束之后越发显得可贵,所以被官方提到了一个很重的位置。科学家们认可这种价值,饶毅昨天写的文章,主要就是在强调这种价值。

至于水肥,种子,农业体制,全球化市场,各在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这是可以讨论的。

这也是黄章晋文章的价值,他的解构和批评如果算触犯英烈保护法,那以国师自居的李子暘攻击袁老:"胡说八道","无知","臭不要脸","贪天之功",就应该立刻拘起来,用他自己建议的办法就是"找个地方挖个坑,都活埋了吧"。

你会发现,昨天挂黄章晋的微博传播量,和挖坟李子暘的微博传播量,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这就不是讨论问题,这就是站队了。

昨天我写了一个小微博,说两派人都希望袁老这个符号,能够帮助自己论证前30年或者后30年解决了中国自己的吃饭问题。

但是袁老是做事的,不是搞政治的,前30年后30年,开展工作都要争取有利的,避免不利的。当然,在后30年开展工作肯定是更容易,身心更舒展,更生动活泼。

这就是马克思说的,人们创造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今天我们纪念袁老,不仅仅是纪念伟人,纪念他对于历史的贡献。也是纪念一个普通人,纪念在历史条件下,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并走下去,见证了奇迹的,活生生的人。

 

 

【4】@tombkeeper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起因也是跌倒。

年轻人摔一下没什么。但老年人从骨骼到血管都脆弱的多,摔一下可能就是大事。

2011 年卫生部发了一份《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内容本身都挺好的。但当时一群二傻子就恶意解读,愣跟"遇到老年人跌倒要不要扶"搅合到一起。而数量更多傻的更厉害的三傻子们自然是根本不会看原文的,就跟着起哄。

《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全文:O网页链接 

 

 

【5】未来局科幻办 

还想再为袁隆平先生写点啥,翻出了《三体》这段。回味起来,《三体》的结局就像一支宇宙尽头的丰饶祝歌:

"智子站起身说:'那么,你们在647号宇宙的新生活就开始了,我们出去看看吧。'

一出门。程心和关一帆就看到了一幅春耕的景象,那些柱状机器人都在田里干活,它们有的用钉耙平整田地(地很松,已经不用耕了),有的在平整好的田里播种。它们干农活的方式都十分原始,没有能拉的宽耙,只是用手握的小耙一点点地平地;也没有播种机,机器人一手提着一个装种子的袋子,一手把种子埋进地里。整个场景有一种古朴的色彩,在这里,机器人甚至比农夫更贴近自然一些。

智子介绍说:'这里存储的粮食只够你们食用两年,以后就要靠种地生活了。现在播下的种子,都是程心给云天明带的那些种子的后代,当然都经过了改良。'

关一帆看着黑色的田地,有些迷惑,'我觉得,这里用培养槽无土栽培比较合理。'

程心说:'从地球出来的人,对土地都有一种迷恋。记得在《飘》里面,郝斯嘉的父亲对她说过这样的话:孩子,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你为之拼命和流血,除了土地。'"

《三体》中两处种耕种场景都出现在重要节点:一次是人类抵达三体文明的领地(云天明的麦田),一次是人类抵达宇宙的尽头(程心和关一帆进入647号立方体)。关一帆问,人类已经不是孩子了,还迷恋土地和家园,有什么意义,程心答,你说的是真理,我们也知道,但是做不到。大刘把中国人的宇宙观刻画得真到位,小说里虽然是小麦不是稻子,但精神是一样的——无论去哪,我们对农耕和吃饭的执着都刻在基因里。

作为科幻迷,以此再次纪念袁隆平。

@跃迁层 说,"当我们走向星辰大海的时候,当我们在宇宙里面种田的时候,如果飞船里面有哪怕一束稻穗,也请记住他的名字。"

 

 

【6】三思逍遥 

说说失温症
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20名参赛选手遇难,原因是因为极端天气。因为在赛段中出现冰雹、冻雨、大风,导致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失温等情况 ,导致20名选手遇难。
人类是恒温动物,无论体温过高还是过低都有快速死亡的风险。体温过高会导致中暑,体温过低会导致失温症。
如果人泡在10 ° c的水中,大多数人在一小时内就会死亡;如果是接近冰点的水,大多数人在短短15分钟内就会死亡。
本来在冷空气中,冻死人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但这次比赛的选手遇到的是冻雨和大风,偏偏在相关的赛段又没有可以避雨避风的场所,这就相当于被泡在了冰水中,在这种情况下,十几分钟的时间就足以让体温下降到足以死人的程度。
失温症的发展通常有三个阶段:
1、体温下降1-2 °C,还能自救
当体温下降1-2 °C时,人体会产生无法控制的肌肉颤抖,且双手麻木,无法完成任何复杂动作。在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危险境地,应该立刻想办法恢复体温。这一次比赛中,就有一些运动员,及时意识到自己发生了危险的失温,及时下撤到山脚保住了性命。
2、体温下降2-4 °C,极度危险且难以自救阶段
当体温下降到(3.8-7.6 °F),此时肌肉颤抖会更加猛烈,导致肌肉运动协调性大幅度下降,此时,会导致行动迟缓困难,只能勉强维持直立行走,但陷入这种状态的人,大多已经陷入头脑混乱,难以自救。
3、体温下降超过4 °C,死亡前阶段
当体温降至大约32 °C以下,肌肉大多已经失能,导致颤抖停止,几乎不可能继续行走。此时患者要么已经昏迷,要么语无伦次且行动毫无理性。
#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故已致20人遇难# 

 

 

 

【7】@田浩Ty 

投资这个事,心态还是很重要。预期赚多少,就要有亏多少的心理准备,也要对高波动有承受能力。成功了多感谢别人,失败了多找自己的原因。因为无论如何,决策都是自己做的。不能说上涨了就是自己英明神武,回调了就是世界坑我。 

 

【8】@一杨ish 

一个会中文也用微博的美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袁隆平去世的反响会这么大,能不能举出一个地位对应的美国科学家去世的例子。想了想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不过可能整件事他能理解到一个贡献很大、私德也很好的农学家去世,但当这背后袁身上那个时代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树先进人物"的符号意义和中国人几千年没吃饱过饭的饥饿集体记忆...好几重东西叠加在一起时,这就不是一个不在这环境里成长的人,能感受到的事件冲击力了(尤其还是一个成长在吃东西不想make any effort只吃无骨肉饮食文化里的人 

 

【9】@陆浑戎 

弗莱克斯纳:纵观整个科学史,那些对人类最有益处的重大发现,其发现者背后的驱动力大多不是渴望能派上用场,而仅仅是渴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机构应当致力于培养好奇心,学生受到即时应用性的干扰越少,他们就越有可能为人类带来福祉,并能同等重要地满足自身的智力兴趣。

续:我更多呼吁的,其实是抛开"有用"这码事,解放人的精神。诚然,我们将因此释放出一些无伤大雅的古怪想法。诚然,我们将为此浪费一些宝贵的钱财。但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将得以打破人类思维的枷锁,放他自由地去探险。

  

【10】饼饼大战贰狗叽 :[鲜花] 

 

【11】酥糖三分甜 :#privilege是什么梗# 

既然提到privilege,那我就说说我的高傲在哪。
我的家在安徽一个十八线小县城,我从小就被父母教育着要好好学习,因为县城真的很小,想要出去就只有好好学习。
我们那的孩子从小学就没有什么课外活动,因为师资力量不行,学校设备不行,我们就一块大黑板,几盒白粉笔,还有一个老电视机。一百二十多个人坐在只能放不到一百人的小教室,有的双人桌都是坐三个人的。但是我当时以为的是所有学校都是这样,电视上都是假的。
后来上了初中,我们就被要求六点半到校了,因为家离得近所以我六点起床。妈妈每天给我十块钱让我吃早饭和零花。刚开始从来没接触过英语让头一开始的学习变得很困难,突然增多的课业也很难,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学习。我们有周末,一般都是回去补习班。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考不上重点高中能干什么呢?只能去中专学几年回来工作。所以我们努力的去学习。学校在初二给下午增加了两节课,大概七点半放学,也就是七点半回家才能吃饭,十点钟写完作业了才能睡觉。到初三我们加了晚自习,十点钟放学,可以在普通放学时间吃饭了,妈妈一般都会给我做好饭送过来,因为家离得近。初三的我们一天在学校差不多有十二个小时了。那时候我们很累,但是我和同桌总说,没事,考上重点高中就好了。我们都在憧憬着未来,憧憬着自己的高中能有一点像电视中的那样就好了。
后来我们班七八十个人有四十多人考上了重点高中,剩下的那一半我也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干什么。
高中的日子只会比初中更累,我直呼上当。同样六点半到校,十点放学,家离得还远一点!周末也要上课,一周只有一个晚自习和一个上午可以休息。有的同学每天放学后回家也会学一会,我觉得这不是内卷,是努力。高中好累,但我总不能不上了啊,只能适应。后来也确实适应了。我们学校是省示范高中,但是很小,算是我们那最小的高中就吧!来我们学校学习的外校老师都觉得小。其实小也有好处,就是起床起晚了几分钟,跑几步就不会迟到了。
高考大省的高中生很累,但在高一还是能保证一周三节的活动课,活动课就是我们放松的课。平常的我们就是在桌子上趴着学习,或者和自己的同伴说说话,畅聊未来。一摞摞的书,一打打的试卷,这就是我的高中。
我们学校的资源相对还是不错的,很多试卷也都是原卷,也和别的学校一起联考。
疫情结束后开学,我们一个班八十个人必须要分成两个班,但是老师还是原来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师工作量翻倍了,现在想来老师们也很累。
后来我们班也是有一半人考上本科,有的选择了复读。
我们班也有人考上了211,最高分的也现在是在法大。
我现在在湖南的一所普通一本学校,我身边的同学都是比我高了二十多分进来的,但是在安徽我的名次其实也不错。
写到这里,我的高傲已经尽数体现了。 
我家庭条件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十八线的小县城追星也不方便,前几年连海底捞都没有,到现在都没有一点点。其实我就想说,我们没有什么所谓的privilege,只有自己努力学习而已,没有什么兴趣班,只有补习班,长这么大甚至都没有见过击剑。电视和电脑就是我们了解外界的方式。但是我们也善良,我们也柔和的对待身边的事物。长沙很繁华,有很多我没见过的东西,但是十八线的小县城也让我念念不忘。
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也很喜欢以前的生活,我渡过的18年,没有一年我是不快乐的。

 

 

 

【12】@莳儿 

在广西,你能随时随地见识到人类企图驯服普通话的艰难情景,就比如说我今天去做按摩,亲耳听到技师七次企图启动天猫精灵却以失败告终。其实我很能理解天猫精灵的心情,如果有人连续叫我七次"癫猫蜻蜓",我可能也不会认为这是在喊我。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