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剥夺理性,解密洗脑培训的千层套路【2】

pingguo @ 2021年09月15日  一种声音

五天剥夺理性,解密洗脑培训的千层套路【1】 

 

2.4 睡眠剥夺,身心耗竭

 

在训练期间,禁止随便动、说话、抽烟、吃饭或做笔记。除非宣布正式休息(每天培训16小时,最多休息两次),否则绝对不准离开房间

——Brewer, 1975

 

李亚玲和史溪源都提到,课程是住宿制,课程原则是"每晚最多把头放在枕头上4小时"。培训时间从上午10点持续到晚上24点,有时候甚至持续到凌晨1、2点。每天只吃早餐和晚餐,不安排午餐,晚餐时间也仅有30分钟,每三到四小时能休息10分钟左右,让学员喝水如厕。

 

新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繁重的活动安排上,比如玩游戏、参加学习、小组合唱、做集体工作、学习基本术语、写个人自传,完成指定任务……新兵们被安排到忙得团团转,以至于他们没有时间思考自己在做什么,或者别人对他们做了什么。

 

——Singer, 2003

 

洗脑课程的一大特征,就是吃不好,睡不好,特别累

 

尤其是睡眠,睡眠剥夺会严重影响大脑功能。缺觉的大脑跟醉酒差不多。学员只要睡不好,就会"累得脑子都不转了"——理性和批判性思维是很耗能的,在又累又饿时难以运行。

 

为了不让学员睡好,洗脑课程会让学员每天超长时间学习,休息时间不固定,有时候干脆不告知何时休息,让学员以为马上要休息了,又突然提出新讨论新活动。这样的安排特别令人疲惫。

 

此外,环境也会布置得特别妨碍睡眠,比如从早到晚播放吵闹的音乐,光线明亮,给学员安排不太好睡的床等

 

这样的安排,让学员处在作息错乱,营养不足,身体疲累的状态中。脑子无法独立思考,无法反驳,就只能被动地接受教练的灌输

 

有研究显示,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记错自己看过的主题词,更容易记错看过的视频内容,在做任务时也更容易被人说服……总之,睡眠不足会让人更容易受从众压力,也更容易产生错误记忆。

 

同时,洗脑课程会给出海量新信息。面对超出处理能力的信息汪洋,大脑会被压倒,进入"瘫痪"状态,无法条理分明地进行思考。

 

这些举措不但削弱了大脑的防御系统,也削弱了身体的免疫系统,让学员容易生病。李亚玲提到,在突破课程结束次日,就有好几个学员病倒,她与另一名都江堰的男学员还因肺部感染去输液治疗。

 

2.5 同伴压力下的集体霸凌

 

老成员训练并监视新人。新人从不单独行动,也不能和其他新人自由交谈。没有机会去验证自己的怀疑或负面的感觉。

 

新人被告知,永远不要公开表达消极情绪。如果他们有任何问题、犹疑或者不好的感觉,应该去询问教练、助教、导师等上级。

 

总之,有疑问的人都被彼此隔绝。新人的感受是,其他人都赞成正在发生的事。

 

——Singer, 2003

 

史溪源观察到,学员在课程中会被分入不同的小组,组长是回来做义工的老学员。每个小组被称为"家庭"。组员按照年龄分别扮演家庭里的各种角色,"爸爸""妈妈""大哥""大姐""三宝""四宝"诸如此类,某个成员如果表现不够好,就会给"家庭"带来损失。

 

这样的安排,给每个成员增加了"为家庭增光"的道德义务,增加了集体意识和团队认同感。中国有大家庭的传统,家人就是自己人。一旦互相开始以亲人互称,成员们会逐渐觉得刚才还陌生的人变成了"自己人"。随着交流越来越多,分享的隐私秘密越多,共同达成游戏目标,投入的感情增加,对"家庭"的依赖和归属感也会越发增加。这是一种迅速产生并增强群体认同的做法。

 

而一旦认同了群体,一旦感觉到群体中的其他人都观点一致,人就很容易屈从于同伴压力,做出违背原本价值观的事情。

 

要对抗群体压力是很难的。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做过一系列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结果发现,即使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判断哪两条直线长度一致",只要7个人里6个人都是故意选错的托,剩下的一个人就会跟着选择明显错误的答案。实验中,75%的被试至少违心屈从了一次,只有25%的人——这些人要么足够自信,要么足够孤僻——能始终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即使是平常不作恶的人,在群体中也会作恶。在群体中会发生"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和"去个体化(depersonalization)"。每个人不再关注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更倾向于认同所在群、服从群体规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隐身匿名的,觉得行为后果的责任是分散的,不觉得自己在被评价和审视……"大家都这么干,不是我的错",如果所在群体赞同作恶,个体就会跟着作恶

 

结果就是,分开单独时都是文明人,聚在一起反而变成了"乌合之众"。

 

洗脑类课程能让学员参与实际上的"集体霸凌",正是基于这种原理。

 

举个例子,变装练习。

所有男性都被要求化妆穿裙子,模仿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尽量表现得害羞可爱并唱歌。

 

——Hunter,2015

变装成异性的练习很常见,装成一个肥胖的穿着比基尼的女人,在街上唱歌,试图引诱一群男人跟着她。

 

——Singer, 2003

 

LGAT的很多"突破自我"的练习,"帮助某人进步"的围骂练习,其实非常接近校园小团体的霸凌

 

这些练习对现实里的工作并无帮助,真正起到的作用是降低了参与者的自尊,让参与者更加觉得自己低教练一等。

 

2.6 掀开伤口,退行到童年

 

第三天通常用来做"引导想象",学员被引导着进入一种催眠和恍惚状态,回忆起童年至今所有的失望与悲伤记忆,关于你的父母,关于你没有遵守的诺言,别人对你的辜负……

 

"闭上眼睛,回到你的童年时,看到六岁的你了吗?就像一场梦一样。你看见自己在树林里。幼小的你,单独一人。你穿过树林,走到中间的空地,看到了一堵墙,墙上有一扇很容易打开的木门。你走进去,看看四周,有你小时候的玩具。你喜欢的毛绒玩具,但是它们都被丢弃了,孤零零的,无人在意。你看到你小时候穿过的衣服,它们都布满灰尘,破碎不堪。你看到你小时候总是带上床的毯子了吗?看见你的旧床了吗?你感到孤独,就像你小时候独自躺在床上一样。你渴望谁?他们来了吗?你为什么一个人在床上哭?想想所有那些孤独的时光,所有那些没有做到的承诺。爸爸没有回来陪你玩,妈妈没来哄你睡觉。那些被打破的承诺仍然牵动着你的内心深处。你独自哭泣,没有人来。"

 

——Singer, 2003

"闭上你的眼睛……很好……放松。现在你要回到你的童年,四处看看,找到一件让你痛苦的事情,让你觉得渺小,不舒服,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被骚扰……重现那件事情,把那件事带到这里来。"

 

很多学员在做这个练习时都觉得很难,其中一个人我后来得知童年曾被猥亵。看着周围崩溃的人,任何有同理心的人都会觉得痛苦。

 

——Hunter,2015

 

这个练习对于学员真的有好处吗?

 

一方面,这可能造成了新的情感创伤。

 

通过闭眼想象去回忆童年所受的伤,某种意义上,是重复一次那次伤害。

 

有时心理治疗的确会让人去面对创伤记忆,最终慢慢接纳并变得勇敢坚定。然而,这种方法首先要患者本人知情同意,其次对治疗师有很高要求,耗费漫长的时间,比如花上一两年,还不一定保证能带来好转。

 

相比之下,LGAT课程则是在没有真正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一大群人在短期内重新唤起创伤,而没有任何"疗伤""支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不但如此,记忆本身并不是一个保险柜深处收藏的固定不动的东西。每一次回忆,其实都是大脑用各种碎片去重建情境。这种重建是可能扭曲出错的。尤其是当学员睡眠不足、大脑迟钝的时候,更容易出问题。想象与实际发生的事情可能混在一起。其他人的讲述、教练的引导,都可能成为重建情境的材料,最终结果是,记忆被改写了。即使你童年没有受过太多伤害,你可能也会"回忆"出一堆伤害

 

另一方面,这个练习常常造成退行(regression)。

 

成员心理上变幼稚了,不再使用成熟的应对机制(因为LGAT课程贬低理性、自制),转而用更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对痛苦和应激,退行到童年时的行为方式,比如躺在地上大哭

 

辛格认为,LGAT课程里引导学员回顾童年创伤有几个目的——

首先,暗示父母辜负了学员,父母很糟糕,造成了学员生命中的种种痛苦,唯有向课程和教练学习才能让你走向爱与幸福;

 

其次,传染情绪,一大群人一起为童年恸哭,是一种高强度的、触动人心的情感体验,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被深刻地改变了;

 

第三,创伤和退行会让学员的内心进一步打开,更脆弱,更方便洗脑。学员感觉自己变小变无助,而教练显得更值得依靠和信任了。最终,学员表现得更像孩子,比如情绪剧烈波动,并迫切地想要顺从和讨好教练。

 

2.7 隐私透露,逼人忏悔

 

LGAT课程会把隐私透露环节放在比较后面,因为这和拉新人一样,属于"如果一开始就让受控者做,受控者肯定会拒绝"的事情。

 

经历过前面的环节,学员们已经被打压得非常渴望肯定。只要说一点自己的事就能获得肯定,忽然变成了很有吸引力的事。

新人不知道,大多数LGAT课程允许甚至鼓励老学员重新参加培训。这些老学员是示范者,也是鼓掌助兴者。老学员循规蹈矩,说着和教练一样的行话,因此得到教练的赞扬。新学员开始模仿老学员的言行举止,学着老学员透露个人隐私,并因此被赞许。 

 

教练训练新人在每一次"分享"结束后鼓掌,不管"分享"是多么愚蠢,多么偏离主题,多么不连贯。对多数人来说,说上一两句话,就有几百个人为你鼓掌,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Singer, 2003

教练鼓励我们袒露内心,说这样可以让我们从课程里学到更多。拒绝袒露的人会得到一句"行吧……你自己的课程随便你……"有几个人坦白了自己的不安全感,被人利用,装模作样。有些人在坦白时泪流满面。

 

——Hunter,2015

课程中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向其他"死党"(即同班学员)"坦诚"自己。

 

导师会要求你回答并讲述一些极为敏感的隐私

 

……

 

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个女学员,大约二十出头,家境极为富有。她父亲是富商,母亲是大美人。但偏偏她没能继承到母亲的美貌,也没能继承到父亲的高智商。她为此极为自卑,在这个环节,说出了大量自己和家庭的隐私。甚至包括她为男人堕胎的隐私。

 

我当时就觉得不对,这些内容,怎么可以说给这些只是在一起上几天课的陌生学员听呢?

 

——李亚玲,2007

 

LGAT课程还会利用游戏的方式,来从学员嘴里逼问出隐私和渴望。

周五的另一个练习是"双人面对面"。两个人面对面坐在椅子上,你的膝盖碰着对方膝盖,(这么短的距离意味着,你们其实侵入了彼此的私人空间,这会导致紧张),这个练习需要一个人反复问另一个人,"你想要什么?"每一次被问,都得回答一个新的答案——这其实是不可能的。

 

我们被告知不要隐瞒任何事情。教练鼓励提问者用一切手段从对方那里榨出新答案,"喊叫!跺脚!咒骂!威胁!除了不能从椅子上站起来,也不能使用暴力之外,做任何你认为是必须的事情。"

 

——Hunter,2015

 

亨特环顾四周,他注意到很多人哭了起来,很多人被迫说出了自己深藏的秘密和欲望。这是一场大规模霸凌。

 

但说出隐私还不是结束,学员们通过透露自身隐私获得的赞许,是极其短暂的。

 

接下来,教练将利用他们透露的隐私来攻击他们,教练会重新诠释他们的人生故事,用以证明他们此前是多么糟糕的烂人。

分享隐私是被大力鼓励的事情。分享的内容越个人化,越痛苦,教练就越开心。许多会议都变成这样,一个人站起来忏悔,分享他们的往事,然后教练重新解读故事。

 

——Hunter,2015

2012年的法国纪录片《程碑教育:新"上师"的领地之旅》(Landmark: Journey to the Land of the New Gurus),就记录了一个课程片段:教练当着几十个学员的面,公开辱骂一个试图解决跟女儿关系问题的母亲,足足骂了50分钟,骂她是个根本不爱女儿的混蛋,说她故意破坏女儿的亲密关系,让女儿觉得男人都是混账,从而毁掉女儿的恋情,让女儿不快乐,说她摧毁了女儿生命中所有可能,竟然还敢厚颜地说她爱女儿……

 

这个母亲当着几十个陌生人崩溃大哭,问自己该怎么办时,教练说,"如果你想为她做点什么,你可以自杀。哦不,那还不够。你应该找到让你更痛苦的事情。得癌症,拖个29年,这样你可以受折磨并死去。"

 

这已经是明显的虐待和羞辱。而这个母亲可能因此遭受巨大的创伤。

 

李亚玲2007年也遇到了LGAT教练利用隐私来打压她的情况。

 

当时李亚玲参与的是"围骂"环节。学员们站成马蹄形,每个人轮流站在马蹄形缺口处的"压力点"挨骂。骂人的学员如果骂得不够狠,还会被教练爆粗口指责是"对朋友不真诚!我X你!你到这个时候都还在出卖你的朋友、出卖你自己!"

 

其他学员不认识李亚玲,只能泛泛地骂她"高傲"、"冷漠"、"自以为是"。这些词对李亚玲不痛不痒。但此前就认识她的教练亲自上阵时,就根据李亚玲的个人隐私,提到她去世的亲人,提到她生活中的状况,说她固执而伪装坚强……一直把李亚玲骂哭了。

 

隐私泄露会造成的问题还不止这些。

 

正规的心理咨询,是要对咨询者的隐私完全保密的。然而LGAT课程只是一味地劝说"打开,坦诚",却没有任何办法能保障学员的隐私不被传播利用

 

第3步:灌输新观念

 

3.1 无限责任制,"为你的生活负责"

 

"对你的选择负责""用新视角来看待生活",是LGAT课程重点灌输的观念之一。

 

"负责"并没有错,但LGAT宣扬的负责,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

"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基本上是这样一种观念:你的问题不是由疾病、命运或其他人引起的,而是由你引起的,除非你接受这一点,否则你永远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毫不奇怪,每个学员都能举出自己身上的反例。但教练说没有反例,他不在乎你是被轮奸还是生来就有大脑缺陷,这都是天杀的借口。

 

——Brewer, 1975

引导学员采纳新视角,但具体做法既没有治疗技巧,也不尊重个体差异。

 

教练向一个强暴受害者说,"如果你想取得突破,你就有机会取得突破",而那个受害者显然既没有做好准备,也没办法"立刻转变"。有些这样的对抗高度紧张,持续了好几个小时。而所有对抗里,教练都是说最后一句话的人。学员们笨拙地领会着难以捉摸的智慧,这种"智慧"认为,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而且只是你的错

 

——Hunter,2015

 

在亨特见证的这个案例里,学员讲述了自己被强暴的经历,而教练则不断拿"负责理论"去逼迫学员。很明显的是,讨论不会结束,除非你接受教练的观点。最后,学员承认她负有责任,是她"允许自己被强暴"。亨特注意到,很多关于"负责"的讨论,最后变成了忏悔,每个人都在忏悔自己过去不够负责。而这种"我有罪"的感觉,会让学员更无助,也更容易被洗脑。

 

此外,教练还会通过某个学员的违规,杀鸡儆猴,向所有人传递这种信息。

 

T组织里的教练,就抓住了学员B男士(30岁,证券公司操盘手)某节课的迟到,作为灌输机会。

教练:"你迟到了。"

 

B男士:"对不起,我刚在外面接电话……"

 

教练(语气严厉):"你不需要向我道歉,你也不需要向大家道歉耽误了大家的时间。你要拷问你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你做事的一贯态度吗?!刚才你还庄严承诺会遵守我们宣读的课堂秩序,你背弃了自己的承诺!"

 

B男士:"我那个电话很重要。再说刚才的承诺是你让大家站起来宣誓的,又不是我愿意的。"

 

教练(语气愤怒):"那只是你的借口!你既然承诺了不迟到,无论什么样的原因你都该自己处理好。想想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你是不是也这样轻易破坏你的承诺?你这是想逃避!"

 

……最后教练引导大家得出结论,"除了生死是真正的'不得不'之外,其余'不得不'本质上都是'我愿意',是你在计较得失后的主动选择,所以不要找借口,要对你的选择负责。"

 

——史溪源,2010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采纳新视角,意识到表面上的"迫不得已"里面的利弊权衡和主观能动——这个观念本身是对的,很多心理咨询也会谈到这一点。

 

很多人看不穿LGAT课程的问题,也是因为课程里的确有与主流心理学派相符的部分。

 

然而,LGAT课程的问题不在于它和"正派"有多少相似之处,而在于它和"正派"有多少区别。就像一碗掺了毒药的米饭,关键不在于这碗饭和其他饭有多少共同的碳水、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关键在于这碗饭里掺了什么毒,多少毒。

 

LGAT课程之所以灌输"负责"这个观念,是为了起到两个作用:①防止学员中途退出,②防止学员反抗教练

当学员对LGAT课程不满想要退出时,LGAT课程会告诉学员,你选择了来上这个课提升自我,如果你退出,你就是对你自己的选择和人生不负责任,于是你必将人生失败一事无成。

 

当学员对教练的具体做法或者课程的无理规定不满时,LGAT课程会告诉学员,你承诺了要遵守每条规则(包括完全听从教练),如果你反抗,你就是对你自己的承诺和人生不负责任,于是你必将人生失败一事无成。

 

总而言之,只要你想退课或者有异议,就是不负责任且必将人生失败一事无成

 

这就是LGAT课程与正常心理咨询的区别——

正常心理咨询也会告诉咨询者"换个视角来看事情,注意你自己下意识的选择,那是你可以改变的部分"。但如果咨询者想换咨询师?没问题。对咨询本身谈到的某个点有不满?让我们好好谈谈。

 

没有一个正常咨询师会暗示咨询者,今天你不在我这里做咨询,你的人生就完了

 

人当然有很多可以改变的部分,但现实是,人也有很多无法改变、无能为力的事情。正常的心理咨询会协助咨询者,好好厘清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无法改变、但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去应对或接受的。

 

而LGAT课程宣传的极端且无限的负责制,实际是在贩卖一种虚假的万灵药,先把学员打低"你过去都错",再把学员抬高"你未来什么都能做到"。学员以为自己获得了"成长",其实是在往"巨婴"的方向走。

一项"承担所有责任"的主题练习,要求学员两两配对,一个人讲述自己的一次受害经历,有几个人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殴打,另一个人则从"100%负责"的角度重新讲述那个故事——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自己如何"让事情发展成那样"。

 

这个练习把学员刚才经历的如婴儿般的无助感,转变成为婴儿般的全能感

 

学员在这个练习中获得的洞察力约为婴儿水平。婴儿还没有从认知上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源于自我。伴随着这个练习获得的高兴和解放感,似乎源于学员产生的全能控制感。

 

——Haaken and Adams, 1983

 

3.2 新词汇新语言

 

学员越来越依赖生命源泉的官方词汇,"摆脱自动行为"、"勇往直前"、"敢于冒险""承担责任""创造你自己的现实"等等,这表明了他们对教练强大地位的认同。

 

——Haaken and Adams, 1983

"你希望通过课程改善你的人际关系?我说你已经没有希望了!因为你仅仅只是希望嘛,而不是真的想要……注意,这个'我希望……'它没有能量……你抱的心态不一样,你最终拿到的结果也会不一样……"爱德华说。

 

他要求我们发言时不能采用"我希望……"的语式,改为语气更强烈的"我要……" 

 

"我要改善我的人际关系!"

 

"我要赚很多的钱!"

 

"我要一个健康的身体!"

 

学员们照着这个句式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振臂高呼,爱德华则不停地在旁表示肯定和鼓励。

 

课堂氛围很快变得充满激情。

 

——李亚玲,2007

T组织的培训课程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感召"、"体验"、"谢谢"等是最经常听到的词语。例如在一次"家庭"的分享会上,一个自编的小品也许能反映这套语言的运用模式:

 

"郭靖":"啊,蓉儿,我体验到你又长胖了几斤!我感召你注意保持体形!"

 

"黄蓉":"啊,靖哥哥,谢谢你给我真实的回应!但那只是你的看法。"

 

——史溪源,2010

 

LGAT课程,往往会教给学员一整套新的词汇。

 

每个人都在拼命学。因为教练掌控着奖惩。学得又快又好的学员会得到权威的认可,得到尊重、地位和特权。而学得慢或者不肯学的人,则会被批评打压,不被尊重,内心焦虑,对同伴感觉歉疚。

 

控制环境的作用在此时也再度浮现。学员没有时间跟外界沟通,无法获得外界的反馈,没有人能在这时候指出这些新词的问题。

 

其实从客观角度看,这些"新语言"很多是强词夺理,在现实生活中用起来僵硬甚至可笑。比如"我希望"这种用语,用在和别人交流时,不会引发别人的抗拒反感;用在自己身上时,可以赋予自己灵活度和自由度。人常常会"发现自己想要的,并非自己真正需要的",从而改变目标。所谓能量充足的"我一定要",反而会阻碍这种自我发现。

 

这些新词的引入,与其说是提升了学员,不如说是为LGAT课程做到了四件事:

一,学新词很难,可以占用学员的时间精力,让学员无暇琢磨其中漏洞;

二,收获感,让学员感觉自己学到了东西;

三,改造学员的思想,语言是思考的工具,改变语言就可以改变思考,让学员自我强化,自我说服;

四,划分内外,懂"黑话"才是自己人,增加学员和外界的隔膜。

 

随着学员越来越熟悉课程内的词汇,就会对同样熟练运用这套话语的人抱有好感。而学员一旦回到外界,和自己原本的亲友交谈时,反而会因为对方不熟悉这套语言体系,很难顺遂地交流,生出隔阂和失望感,甚至会对原本的亲友产生蔑视,觉得对方"落后"。很多成员在被洗脑后,会主动把自己的伴侣拉进来上课,就是出于这种"我进步了,你得跟上"的心理。

 

五天剥夺理性,解密洗脑培训的千层套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