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597】她写了半辈子的战争与灾难,曾以为不需要再写这些了

dasheng @ 2022年09月12日  浮世汇

【1】胖虎鲸 

前段时间刷抖鹰,老给我推这样一句话"出来混社会记得,不要动上层的利益,不要改变下层的观念,因为后者的观念正是前者利益的来源"。
想了下,这话还是有几分道理,例子太多了,随便举几个各自领域大咖的故事,有个朋友没事在网上用专业设备检测各种食品药品化妆品成分给大家避雷,嘿嘿,不知道检测到哪家牛逼企业的东西,反正没多久就被禁言了一段时间,不知道现在放出来没有。有医学大v给大家科普生病该吃什么药,不要吃什么中成药莫名其妙的草药秘方啥的,结果是被骂侮辱传统医学不配当中国人。有一线顶级老师给网友讲该怎么教育小孩,家庭教育有多重要,老师其实就起个辅助作用,被网友骂是不是不想负责想甩锅?给家长讲像沈石溪这样的书其实很烂,不要给孩子看,接着被网友骂懂个屁,你知道孩子有多喜欢吗,他们学校老师都推荐。有天天奋斗在一线救灾岗位的朋友,人干的脏活累活危险活可比嘴上爱国爱社会的网络口炮党多多了,提了点具体救援意见,结果被网友挂着骂懂个屁懦夫不配当中国人。。。。
我觉得吧,各位专业人士还是早日放下助人心理,尊重他人选择。他选择啥就得到啥,你们这些专业人士为什么要犯贱帮人呢?就这么忍不住要去改变他们的观点?一旦帖子范围受众扩大,你想想,除了收获谩骂和侮辱,就剩自己铁杆关注者安慰了。
反正信啥你就得到啥,我觉得我啥也不懂,我要病了就去问我认识的专业医学博主,我要有教育疑问就去找认识的一线教育大佬,我要有看不懂文艺作品我就去查论文和求教该领域研究者,我要减肥就去找专业营养师和运动科专家。。。
没事别来反驳我,你选你信的就行,喜欢关注时事军事博主的都别关注我,他们啥都懂,医学,科学,政治,文化,教育,理财无一不通,你关注了就等于懂完了。
比如秋冬季节来了,你可以选择囤草药囤秘方囤中成药xx丸xx丹,也可以选择买点达菲泰诺艾苏右美沙芬可乐必妥啥的。小孩要上学了,你可以选择给他报个国学班读下《三字经》《二十四孝》啥的,也可以选择找个一线老师推荐点书。早上选择给孩子吃稀饭咸菜馒头,还是吃牛奶鸡蛋青菜?痛经了,选择找个太阳下的石墩子捂着,还是选择吃点布洛芬。家里人多要不要在冰箱里屯点,要不要多买个冰箱?家里基本求生工具有没有,要不要买?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所有问题的选择都来自你自己是谁,你关注了谁,你信谁?
时间会给你的选择一个答案,也会见证你的命运。
祝你好运,当然,也可能是祝你活该。



【2】@胡锡进:在当前疫情传播风险严重上升的情况下,老胡个人支持没有发生疫情的地方也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这当然会有一点成本,但是比一旦疫情扩散被迫封城或半封城的损失要小得多。

老胡身在北京,上一波疫情过去后,眼见出了好几次零星病例,但都没扩散开,常态化核酸功不可没。北京市多数人习惯了三天一次核酸的节奏,反对的人绝对是少数。社会面的核酸总是能把新病例及时找出来,市政府得以用小范围封管控切断感染链,从而保障了这座两千多万人口超大城市的整体平安。
很多人出于种种原因反对常态核酸,不妨听着这些反对声,但我劝大家要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常态化核酸是目前复杂环境下一个相对有效保护我们的唯一屏障。它或许不充分可靠,但是我们现在找不到比它更好的办法。
说到这里,一定有人会争辩:放开不就完了。还有人说,只要核酸在,疫情就永远不会结束,说核酸的利益集团绑架了国家。这些是抬杠,或者是故意制造出来的阴谋论。我敢肯定,这么重大的国家政策,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绑架"国家的决策。那些像散沙一样的核酸公司怎么能有那样的能量?互联网和房地产巨头都做不到的事情,它们就能做到了?
在国家坚持动态清零统一政策的情况下,哪个城市疫情大规模扩散,无疑是灾难性的。理性者不应再攻击常态化核酸了。关于有的地方公共财政已经支付不了常态核酸了,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已经现实存在,值得进行实事求是的探讨。国家对此理应有政策指导,要在大城市和财政困难的小地方都行得通。

@来去之间: 北京2k万人,核酸一年成本得100亿+,北京医保支出一年也就200多亿吧[摊手]其实就是医保不减半和做核酸,那个对人民健康更有利……



【3】庄时利和 

上海CDC和复旦大学在medrxiv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关于灭活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在上海Omicron BA.2疫情爆发期间的真实世界保护力。
研究纳入了61万名登记在案的新冠感染者、1485例重症及危重症,还有568名死亡病例,并根据年龄、性别、出生地、发病日期和居住区进行了队列匹配。研究人员评估了疫苗接种对预防Omicron感染、重症和死亡的保护力。
顺便说一下感染者的人群特征。感染者中最多的是40~59岁人群(37.3%),而重症和死亡最多的是80岁以上人群,分别占到58.6%和69.9%。
研究结果表明:
1. 灭活疫苗
预防感染的有效率:16.3%(95% CI: 15.4%-17.2%)
预防重症/危重症的有效率:88.6%(95% CI: 85.8%-90.9%)
预防死亡的有效率:91.7% (95% CI: 86.9) %-94.7%)
2. 腺病毒载体疫苗
预防感染的有效率:13.2%(95% CI:10.9%-15.5%)
预防重症/危重症的有效率:77.9%(95% CI:15.6%-94.2%)
另外,灭活疫苗加强针可将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有效率分别提升至92.7%和95.9%。
研究结果再次表明,在Omicron疫情期间,两针或三针灭活疫苗对于预防感染的保护力较低,但是对预防重症和死亡仍然保持较高的保护力。该研究结果与中国香港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交叉印证。



【4】喵斯拉大王二号机 

最近俄罗斯联邦大本营的战报(官方声明),学会了一项旧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传统艺能:腹语。
下面,我来给大家逐条翻译一下这篇奇文!
原文:为了实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决定在巴拉克列亚和伊久姆地区重新集结部队,以便加强和巩固之前在顿涅茨克方向的努力。
翻译:俄军在巴拉克列亚和伊久姆地区遭遇重大失败,俄守军建制已经被打乱,战线已经崩溃,正在向后溃散。库皮扬斯克、伊久姆、红利曼等战略要点已经丢了或即将弃守。
原文:在三天之内,开展了一项行动,将伊久姆-巴拉克列亚集团的部队缩减并转移到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境内。
翻译:哈尔科夫以南伊久姆地区已经守不住了,因此俄军不得不放弃防御企图全面撤退。撤退决定在三天前就决定了。
原文:在指定部队实际行动的情况下,进行了一些分散注意力和抵抗的活动。为了防止对俄罗斯联邦军队造成损害,使用航空部队、导弹部队和炮兵对敌人造成了强大的火力打击。
翻译:顶不住了,一些部队被留下或被包围,正在进行一些抵抗。俄罗斯空天军正在放马后炮。
原文:俄罗斯武装部队在三天内摧毁了2000多名乌克兰和外籍战士,以及100多辆装甲车和大炮。
翻译:别和我提战线,谁提和谁急!
我个人的结论:讲个苏联笑话,战线每天都在向某人靠近![二哈]



【5】肥啾电影 

最近两部片子勾起了我的童年记忆,《海的尽头是草原》和《隐入尘烟》,我老家是皖北的,往回倒退十年,还都是国家级贫困县。自小所有人的都跟我说,我爷爷是60年饥荒饿死的,我奶奶也是在那时候疯了。我父亲是兄妹5个人中年纪最小的,天生瘦弱,也差点饿死在那个年代,至今也没有胖过,将近1米8的父亲瘦的跟竹竿一样。
村里年长的长辈说,父亲小时候衣服都没得穿,是在裤裆里捂着长大的,我父亲的小名非常粗俗,是农村盛尿的器具的名称,估计是因为好养活吧。第一次我知道父亲小名的时候,还觉得很可笑,为什么会有人叫这个名字,感觉很丢人,但是自我记事起,没有人嘲笑过我父亲,他是附近十里八村有名的老实人,非常憨厚,从没坑过人,做的小生意也都是最低价格出售。
在我记忆中,父亲做过很多工作,我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一点也不比前段时间B站上的二舅差,父亲做过石匠,修过桥,铺过路,做过瓦工,也会一些木工手艺,做小生意卖过鸡蛋,卖过鞋底(以前都自己做鞋),卖过春联,现在至今家里还有好多没卖出去的春联呢,还卖过文具,卖过烟酒。但是因为太老实村里人总是赊账,作为家里为数不多的会写字的,我自然就是那个记账「会计」,生意实在挣不到钱,最后父亲决定生意不做了,但是还有厚厚的两个笔记本的账在那。村里就那几十户人家,多少都沾亲带故的,父亲不好意思去要,有些账至今还是烂在那。
我母亲说,嫁过来的时候,家里什么都没有,连茅草屋都没有,就几个树枝搭的架子,盖上麦草秸秆,是当时全村出名的穷困潦倒。那时候还有没有什么外出务工,唯一的收入家里就靠着十几亩地的收成,父亲就像《隐入尘烟》的有铁一样,用泥巴做砖,我们那叫泥坯,盖了一个真正像样的房子。屋顶还是用茅草做的,那时候蝎子特别多,我们宿州的蝎子宿全蝎很出名,在床上睡觉,经常从屋顶的茅草里掉下蝎子,我小时候没少被蛰,曾经有段时间一个月被蛰了三次,都有阴影了,不敢在屋里睡觉。
我们家好像也有个有铁的哥哥一样的兄长,父亲的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我们那叫大爷,也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我的学名就是大爷给起的,大爷小学毕业,在那个年代小学毕业已经很了不得了,他凭借小学文凭教了一辈子书,现在已经退休。相比我们家的贫困,大爷家境就好很多。父亲和大爷关系一直都还可以,但是母亲,一直觉得,爷爷奶奶偏心,把大部分之前的家产和土地都分开了大爷,作为兄弟,大爷不但没有帮衬,反而各种欺负我们,今天多犁一块地,明天多收一垄庄稼,「他们就仗着儿子多,欺负人」这是母亲的原话。
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村里谁家的菜地或者谁家的庄稼,被偷了或者被牲畜吃了,这家的女人一定会全村巡游着骂街,村里本来就前后两排,半小时够骂好几个来回的,反正就很难听。母亲和大娘都骂过,每次到对方的家门口都要多停留一会儿,嗓门大一点的骂,指桑骂槐,我也是这时候开始理解的。不过现在缓和多了,母亲和大娘明显感觉都放下了,长辈们渐渐驾鹤西去,父亲和大爷都成了村里的长辈,家里有什么大事,母亲会让我去请大爷,大娘过来商量,也都是有说有笑的。
我记忆中小学最高兴的一件事,是父亲骑着一俩大杠的自行车,带着我去镇上,那时候记得去镇上的路好远好远,一个来回天都黑了,屁股坐在大杠上几个小时特别疼,不过是为了买了一台二手的黑白电视机,也算是非常值得了。不过现在才知道,这段距离,骑电瓶车也就不到半小时就可以到达,我曾经一度怀疑过自己的记忆。
再后来,父亲靠生意赚了点钱,请亲戚朋友帮忙一起盖了瓦房,再之后为了给我准备结婚,盖了二层的小楼。对于父亲来说,这是父亲一生的骄傲,从一贫如洗,到培养了一个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再到亲手盖的楼房,父亲觉得从来没有亏欠过谁,自己这一生踏踏实实,本本分分,也没有亏待过手里的十几亩地。
每当我工作、生活遇到困难时,父亲反而激励我,「你想想咱们家以前多难,再看看咱们现在,两层小楼,大院子,十几亩地,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别人有的,咱们都有了,啥事都要慢慢来,不要急。」



【6】Amy小北京 

我是在英国和荷兰读书的。
我们要承认:西-方的教育有许多可取之处,但也培养了许多不脚踏实地的人。
在国外你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说会道、会辩论的就吃香;
许多ZHENG客都是律师出身,巧舌能簧;
而我们的许多LEADER是基层出身,打铁工人干上来的,
不经历就没有深刻的领悟。
我上学期间课程有重要的一项是presentation,
教授带我们去了汉莎航空、飞利浦、壳牌等等大公司参观+实习,
让我们给人家写企划和建议,还要对竞争力做分析讨论,分小组辩论。
我的大部分同学是欧洲人,有语言优势,不得不说确实做起这些很占便宜,
每辩必胜,因此都牛逼哄哄,觉得中国人都是傻憨憨;
性格上,欧美人锋芒毕露,非常sharp;
中国人的厉害是默不作声的,藏在心里。
当年我也很自卑不如人家,但如今毕业多年回头看看,觉得当年欧美同学那些提议很空,
完全是描绘理想国,能TMD被实践下去就怪了。
一群口无遮拦的学生,给人家汉莎航空出谋划策可以,
批评人家做的不好,没听他们的所以成不了世界第一,实在脑残;
不得不说这种教育培养了人的自信,但大部分都是嘴上厉害。
换做不那么积极表达的国人来说,真的可能被这个阵势吓住了,
但如果你了解我接触的这些社会精英们(没错,我读了两个硕士,从圈层上看接触的确实起码都是当地想成为精英的人),就知道他们说是说,做归做;
太平日子过久了吃饱后干嘛?嚼舌头呗。
十个提案中有一个能落实下去我都要多看他们一眼。
这样的教育培养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欧美ZHENG坛,
比如那个支持发展中国家、抗-衡-一带-一路的几百个亿,钱哪儿来?
换做我们中国人,做不到的事说出来很打脸,
人家不觉得啊,总会有人来筹钱的。
当自己是天地银行行长。
我父亲是打铁工人出身,一步步从工人、班长、车间主任、部门负责人、副厂长...... 走到leader的;
话不多,但充满实践经验,
我先生和我相识十五年,没结婚前我就带他去过我父亲的厂子,
他眼看着一个小厂走向现代化,在这个行业最终取代日本,实现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而我父亲只是改革大潮中小小的一员,
试想我国的成就是怎么来的?都是指责别人、给人家做presentation出来的吗?
是一双手打造出来的,是基层实践积累出来的。
然后,这帮老欧打嘴炮说我们当今来路不正?
你行你上,喷的时候火力全开,干活的时候人呢。
总结:我是有感而发,也是说的文化差异。
不图口舌之快,别被嚣张气焰吓倒;
我说的是大实话,只要我们勤劳坚持,我们的方向没问题。
祝大家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成绩。



【7】唐建光 :几乎不敢相信,但又愿意相信的故事



【8】@老巴SMS 

1972年4月3日,站在北京路边的女孩。
不经意间,她被路过这里的一名美国访华人遇见,于是进入了镜头。
打动这名摄影者的,或许也是一种清纯、朴素、淡然吧。
与尼克松谈话,说我国没有什么可以拿的出的东西。在困难时期,能够让老外激动地按下快门的动力,来自于这位人物的清纯秀雅。
不知道有人知道她的背景吗?家庭条件应该还不错吧,祖上或许是地主富农。#财经#
摄影:William A. Joseph


William Joseph拍的。他当时是学生,后来教书。这次旅行他拍到些让人觉得有趣的照片,包括附图。附图是他在无锡新风食堂吃饭,门外的围观群众多得需要中山派出所及胜利街道派人维持秩序。那时老外很稀罕,长头发大肚皮的美国小伙儿更稀罕。新风食堂即旧时的聚丰园,现在又改回聚丰园了。附图》》

 




【9】啰嗦体


【10】诨名唤作巴布尔 

朋友在西北的小县城支教,当了一年老师,回来之后凑在一起聊天。
我问她,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她说,她去之前是野心勃勃,觉得要好好改变学生们的人生,后来发现自己错了,这一年里,她才是那个被改变了的人。"我负责任地说,我那些学生的人生经历,比我们这些人都要丰富一百倍。"
用时兴的话讲,我们一路都是典型"做题家",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被教导要按部就班,寒窗苦读十几载,一心要考取功名,所以会有种错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应该是这么"上进",应该从"边缘"向"中心"靠拢,应该努力学习进入大都市才能"有出息"。她刚去当老师那会,曾经就对学生的"不上进"感到愤怒和困惑过。
她教英语,上课之前辛苦准备了一套说辞,比如"学好英语就可以到国外去见世面",以为这样能激起学生学英语的热情,但效果很差,"他们对外部的世界并不是那么感冒"。
她后来慢慢发现,这些学生有自己的"世面",他们的小世界里有很多丰富的东西,在她之前给定的模板下失灵了,没有被包括进来。当她拿掉这个模板之后,冲击才刚刚开始。
她班上有个"坏学生",放学之后还出去跟人先喝啤酒再打台球,看到路人打架还要过去踹两脚,过了十二点爸妈才会打电话问今晚回不回。啥情况可以不回家呢?钓鱼,如果他晚上在外面钓鱼的话,是可以不回家的,他爸妈觉得这是正当理由,可以在外面一直待到天亮。
中考前一天,他跑到沙漠里骑了一整天摩托车,也不复习,第二天直接上考场了。上考场那天,监考老师不让睡觉,他就把答题卡写得特别满,考试中间的那两天晚上都出去喝酒,最后一场考试的前一晚,先喝酒,再打麻将,再打台球,最后还打了一架,打完上考场。考完之后就这么上了这个高中。
这个学生有过一场旅行。他期末考完数学,接到旅行社电话说要去拉萨,问他要不要去,他立马决定说,去,于是考完第二天就去了。上车前带了四罐啤酒,上车后就开始跟陌生人喝,先是跟呼和浩特人喝,后来碰到了一个从呼和浩特去西宁找工作的人,他跟那个人喝白酒喝到了半夜两点,把这个呼和浩特人喝趴下了。
这个人不想喝了,说咱能不能不喝了。他说,你要是答应跟我一块去拉萨,你就可以不喝。本来这大哥要去西宁找工作,最后就跟他一块去了拉萨,两个人一路找朋友。他们火车在西宁中转几小时,他们下了车,不认识谁,感觉很寂寞,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于是在西宁买了15斤青稞白酒,邮寄了十斤回去,剩下五斤,一路走一路喝,在车上就把这五斤白酒喝完了。
我说,像武侠小说里的人。
她说,是的。我刚去教书的时候,总觉得这群学生以后怎么办,后来发现,对他们而言,这个分数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县城里,过普通的生活,可以很自得其乐,不需要去融合某种外人教育给他们的"主流生活",去大城市,被北上广,一步一步沿着阶梯攀爬。她虽然是老师,但也只是这些学生人生里的过客,短暂地去窥视到了他们的小世界里原本自然生长的形状。
我说,可能这就是"世面"这个词的微妙之处,当我们说"要见世面"的时候,已经带了精英主义的审视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到了欧美看了艺术展览才是"见了世面"?是不是要财务自由坐个大游轮环游世界才是"见了世面"?为什么农村人知道怎么插秧,怎么犁田,怎么分辨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就不是"世面"呢?
我后来想,"做题家"这个词好像越来越火热,它击中了很多人的生命经验,但对我而言,当我听到这些生命力十足的故事时,我才意识到"做题家"是不会拥有这些故事的,我们听故事时的惊奇,折射的是我们自身的匮乏和无聊。一个彻头彻尾用功利主义塑造了自身的人,不仅无法拥有故事,甚至无法欣赏故事。
我跟朋友一块看《南海十三郎》,三个小时,描述了一个人的一生。看完我问朋友,这个舞台剧为什么有名,我没觉得它教会了我任何道理。我朋友就跟我说,你有病啊,你听故事,故事就是故事,过瘾就好了。
我们常常忘了,人活着,和故事是一样的,"过瘾就好了"。
我说,如果我能有一个这样的学生,给我讲述了这样的人生故事,那我觉得太值得了。我不仅觉得你的人生值得,我的人生都因为认识了你的人生而变得值得。


【11】艺术家使用Midjourney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绘制的一组建筑 

【12】tombkeeper 


字幕组炫技我见过一些,大部分还是锦上添花的。而这个……



【13】王磬 

在柏林拜访了阿列克谢耶维奇,做完了今年对我而言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采访。我问她,过去这半年如何改变了你?她说,她写了半辈子的战争与灾难,曾以为不需要再写这些了,她现在更感兴趣的是爱情、自由、以及人们如何生活。但在乌克兰发生的事让她意识到,不能停下来。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