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635】因为这个城市再也没有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机会了

dasheng @ 2022年11月10日  浮世汇

【1】@张小北 

前几天打了个网约车,司机是一个年轻的东北小哥,上车简单几句交流,听口音像是吉林那边的。那天我也心里有事,没和司机聊天的欲望,所以开车后就陷入了沉闷。
随后网约车经过了一片库房,司机小哥忽然轻声嘀咕了一句,「过了这个春节,我就再也不回来了」。声音很轻,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在说话。我有点没反应过来,但习惯性地接了一句,就是礼貌地问了一嘴,老家在哪里。
然后小哥就和我聊了起来。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只能向在路上相遇的陌生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因为那些故事虽然平淡无奇,但里面都隐藏着他们最深的悲伤,无法真的让它流淌出来。只有那些此生可能不再相见的陌路之人,才能充当听众,去分担一些人世间的悲苦。
小哥是吉林人,他之所以在经过那片仓库时忽然嘀咕了那么一句,是因为他在做网约车司机之前,曾经在这里开过物流公司。具体生意有多大没细说,不过应该做的不错。在燕郊房子最火爆的时候,小哥已经打算在燕郊买房了。听那口气估计是打算全款买的,因为小哥感慨了一句,「那会儿钱真好挣啊。」
我很无用地安慰了小哥一句,幸好那会儿没贷款买,不然现在燕郊的房子跌的都没人接盘了。但这种不疼不痒的话也安慰不到小哥了,我只能把话题转到小哥何时来的北京。
小哥今年30 岁,8 年前来的北京。那会儿他刚毕业不久,虽然没说是什么学校,但想来应该不是什么985 之类的,不过也足以在老家找到一个还算安稳的工作。但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北上广深才是能够找到梦想的应许之地。于是小哥毅然辞了家乡的工作,揣着三百块钱来北京了。
为什么来北京?因为三百块钱只够买来北京的车票,不够去上海深圳和广州。
小哥在北京站下了车以后,身上还剩一百多块钱。面对这个举目无亲的城市,因为辞工作来北京而和家里父母闹掰的小哥拉着行李箱,开始往东走了。往哪儿去不知道,但他知道,这个城市饿不死他这样义无反顾的年轻人。
最后小哥走了十多里路,来到了北京东郊的十里堡,看到一家餐馆在招小工,两千一个月包吃包住。于是小哥在这里度过了北京的第一个月,以及之后的半年。
后面就是每一个在北京打拼的年轻人都熟悉的故事了,就算你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生活,但你一定不会对那样的人生感到陌生。吉林小哥花了几年时间,赤手空拳地在北京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又赶上了顺风顺水的好时候,最后跟着认识的大哥一起开了家物流公司,赚了不少钱,也终于和家里父母和解了。
8 年时间,小哥一直没有谈恋爱。因为没时间,因为没法给人家一个承诺。当他终于攒够钱后,打算在燕郊买个房。那会儿还不到 30 岁,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
然后,疫情来了。一切都变了。关键是,这一切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用了缓慢的三年时间。小哥经历了所有的挣扎之后,失去了能失去的一切后,才慢慢承认,一切都变了,再也回不去了。
刚才车经过的那片库房,就是小哥之前的物流公司所在地。小哥开了一年多网约车后,就在前几天,小哥刚刚做出决定,过了这个春节,就再也不回北京了。
「因为这个城市再也没有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机会了。」



【2】@别梦依稀笑逝川 

天天上网,感觉全中国每天都在封控,每天鸡飞狗跳的清零,累了,烦了,毁灭得了。
关上手机,去趟菜市场,看看公园里悠哉的老爷子,扪心自问,你麻痹究竟吃了什么苦?你好意思说这是受苦受难?
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过去三年,甚至今年,都过着正常生活。
你真的要把这大好局面一把葬送了?
网络不是世界,它是人类恶劣情绪汇集的粪坑。出门走走,看看月亮吧,同志。

朝露中的世界:甚至我可以说是感恩的。感恩上边没有退缩,没有说开放。

月思月清月辩月明:"关上手机,去趟菜市场"你是在梦游的时候写得这篇吧?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清零政策本质上就是绥靖政策。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病毒是靠清零消灭的,唯二消灭的两种病毒都是靠大规模疫苗。结果现在一不大力推广疫苗接种,第二捧着已经证实毫无作用的灭活疫苗做主力。摆明了就是有些手握免隔离金牌的人不希望疫情结束,因为疫情对他们毫无负面影响,但所有正面利益他们都占了。

isscas:希望你在家被封了100天后也能说出这番话

喝豆浆的咖啡猫:业主群有个家伙说"我都三年没出国玩了"[黑线],说明中国疫情防控做得太好,不用担心柴米油盐,感染死亡,只是"没出国玩"而已[摊手]

手捧槲珠换酒钱:你有没有想过"业主群"里能发言的人本来就是至少生活中等偏好的群体?

圣培露yyds:"关上手机,去趟菜市场,看看公园里悠哉的老爷子"你有没有想过,你能做这些事正是因为你没封控?封在家的怎么去菜市场,怎么去公园看老爷子?搁这玩幸存者偏差呢?



【3】"深圳制造"青春大片《喜悦的夏天》导演、编剧、主演胡小兑女士的励志成长故事



【4】去深圳当中小学老师也不稳当啊


【5】@破破的桥 

今天是美国中期选举,中期选举一般(美国历史上在95%的情况下)对执政党不利。选前民调显示州长民主党优势,联邦参议院可能平票,联邦众议院应该是共和党赢。现在开票开了过半,整体形势还是落在民调预期内的。佛州共和党大胜,差不多可以预期今后它的趋势是从浅红的摇摆州变成深红州,但众议院民主党选举表现得比预期得好。原本以为只能拿203席,现在看估计能拿208席(掌控218席才能过半)。虽然落败但还可以。州长选举大抵如预期。



【6】小黑夜之睛 

今天咱们公布了CPI和PPI。
CPI为2,ppi为-1.3。
我给大家解读一下,这种数据跟美国那是冰火两重天。
实际上,今年我们一直在放水,货币增长是两位数。如果这么去算的话,我们已经接近进入到了通缩的阶段,说明经济非常的冷。就算钱再多,实体也不愿意去发展,大部分的钱只是躺在了银行里。
主要原因,就是疫情了,这已经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了,已经大于了美国加息的影响。



【7】@我快乐嘛 

真的是好家长!干得漂亮!



【8】@海雯娜 

#海雯娜的随想#
我在德国一直被一些人叫做中国的大外宣。在微博上,我被标记为为华发声的德国女孩。
我对这类称谓非常困惑的。我从来没有想过替中国发声。我一直在观察着中国的声音传播者在国际社交媒体上的活动。坦白来说,我认为他们的工作的成效是非常不理想的。很早以前,我认为这是一个传播技巧的问题。后来,这些外宣人士也找到了我,跟我谈过合作。我可以负责地说,我拒绝了目前所有的外宣单位同我的直接合作需求。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希望我传播的材料只会摧毁我在国际群众中的理性形象。这些材料的指向性痕迹太明显了,而且不考虑听众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只会适得其反。我将我的反馈反映给了很多人,他们似乎也明白我的意思。但是我仍然每个月都会接到这样的合作请求。我愿意为中德友好做出贡献,但绝对不能是以这种方式。我认为中国无法做好国际宣传不是出在技巧上而是思想上。
中国的国家治理思路,就是把一些垃圾的人和事情尽可能地扔到国外去不管不顾。我不知道这样已经持续多久了。但是世界上真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在其海外能有那么多地对自己的母国抱有如此之深敌意的人。这些人会一直努力试图损害中国的海外利益,并且由于社交群体的限制,他们的思想会跨代传承。我很难估计这些人的人口基数有多大,但是在国际上攻击我最猛烈的人就是说汉语的人。也许中国人自己更清楚这里面的原因,但是中国人真的就没有办法把一些负面的人和思想在中国境内给予消解吗? 对此我更难理解。
此外,中国必须要改变过度自我赞颂的对外宣传思路。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正常人喜欢看这些东西,尤其德国的群众。是的,我很钦佩中国人十天能够建立起一个立交桥。但是这些宣传素材的最终动机还是自我吹捧和对制度优越性的自我感动。它给人一种十分消极的历史关联。这些影像资料所遵循的范式,我祖父母在战争时期描述第三帝国优越性的电影里看到过,我父母在冷战时的课堂上当做苏联的洗脑教材也学习批判过。这里的群众对于政治宣传的敏感性非常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识别能力相当专业。我知道很多中国人喜欢欢乐和宏伟的积极景象,但是如果你的观众非常消极地看待这些事物而你又想跟他们拉进距离,你就必须尊重观众的心理和文化做出调整。在欧洲,即便是我们自己的领导人尝试去吹捧他们的业绩和成就,大多收获群众的嘲笑和讽刺。这才是这里的常态。
或许很多中国群众觉得对外宣传是没有价值的,实力才是一切。我认为宣传就是一种实力,它是一个易于使用、而且能够不动用粗暴手段就能达成目标的聪明的力量。如果你做不好恰恰说明你所谓的实力是十分老旧和粗糙的。这种对实力的过度自信也就无法得以支持。当一个欧洲群众面对你时,你的这种''实力至上论''还很容易将他本来中立的立场推向坚决的对抗,因为你自动强化了自己是威胁的形象。相反,美国就非常擅长宣传。如果不知道该怎么做对外宣传,请认认真真地向他们谦虚地学习。什么时候做宣传的人自己感觉不出来自己是在做宣传,而是在做科学教育和坦诚对话,就比较接近美国的宣传方式了。
我只是想推动平等对话和相互理解。我希望有一天人与人之间永远都不需要政治宣传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以上内容为我与中国网友聊天内容的整理。



【9】Audrey李佳佳 

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公民,是纳税人,是主人,不是儿子女儿,不是迷弟迷妹,不是脑残粉。我们拥抱"中国人"这个与生俱来的身份,不卑不亢,不狂热,亦不羞耻。这个国家有问题的时候我们直言,有成就的时候我们自豪,被歧视的时候我们发声,遇到坎儿的时候我们竭尽所能。执政者为纳税人服务,必须受我们监督被我们问责,不是什么偶像、哥哥、母亲。我们爱这个国家,同时也爱自己的权利、尊严和自由。我们不站在云端上,亦不低到尘埃里。



【10】陈生大王 

此时此刻,又到观看电影《德语课》的时间了。由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人是如何变得疯狂,并成为工具。
希特勒深信绘画是一种病态,于是颁布全国禁画令。男孩的父亲是一位乡村警察,被要求监视画家以防其偷偷创作。画家恰好是警察的好友,还曾救过他一命,但警察依然铁面无私。画家所有的作品都被没收烧毁,警察则冷静地说,我不过是在执行我的职责。
警察教育男孩,有用的人必须懂得服从,遵守职责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然后他命令儿子去接近画家,假意成为朋友,观察他是否还在创作,一有创作警察便会强行夺走烧毁。
在坚守命令的同时,父亲逐渐不再像一个活生生的人。亲情,友情都在他眼中消亡,剩下一张死气沉沉阴霾的脸,心里只有完成上级的命令。
随着希特勒败亡,禁画令早已取消,但匪夷所思的是,警察依然无法自拔,坚持执行着禁画令,每天严格、疯狂、拼命地搜寻并烧毁画作。
服从上级,忠于职责,一直是当年德国人看重的品质。
所以二战后大家都为自己辩护,认为罪责是上面的,我只是职责所在,无条件顺从上面的指示是天经地义的义务。
只要上面下达了命令,那就足够了。无论我们做出什么,无论我们被如何对待,都是应该的。
其实我们有责任去诘问,否则日复一日的顺从会让自己变得冷漠麻木,没有能力再去关心他人,甚至面对人命关天的事也只会双手一摊,与我无关,并真心相信一切就是如此,无法改变。
刀枪,冷漠,顺从,都同样是杀人利器。所以著名作家Heinrich Boell说,有时候违抗命令也是一种光荣的过失。



【11】一个一劳永逸解决大流行病的思路


【12】@Leklchenn 

实在无法相见 也无话可说时 就去他的朋友圈发一会儿呆 去她的微博发一会儿呆 仿佛走进了此人的房间 他不在 我独自坐在窗边吹了会儿风 对着她遗留下的数据 哪怕是一粒尘埃 也凝视良久 这样一想 我们每个人的主页 都承载过多少次这样的凝视啊 当代人类的深情 最后只能以这种形式保存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