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667】你觉得我将某个人往死里打这事会让你更心痛,还是我被往死里打会让你更心痛

dasheng @ 2023年01月06日  浮世汇

【1】子陵在听歌 

很多朋友告诉我北京过峰了。我父母在北京也都感染了。新十条出台后,我每天都要给他们打电话。12月13日打电话我妈说她体温37.1,我当时就知道她出现症状了,按照定义发病第一天。当天我父母都开始发高烧。我妈第二天退烧,但我爸发烧到39度,15日晚上终于吃布洛芬退烧了。到了16-17日,他们其他症状都基本消退。但是到了19日,我爸发烧开始反弹。他的血氧也从96以上下降到94,20日降到了93。我知道他肯定出现了肺炎。那一周是北京最难就医的一段时间,120无法派车,医院急诊无法接收病人,发热门诊要排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队,很多患者在冷风里或者在车里等待。我觉得这种十分虚弱的状态如果去医院,甚至有可能会加重病情。于是让他开始吃家里有的头孢呋辛酯。我知道很多传染科医生非常反感擅自用抗生素,但鉴于当时无法就医的情况,我觉得他有肺炎可能会合并细菌感染,于是让他19日开始服用头孢呋辛酯,一直服用到23日。期间他咳嗽严重,晚上无法睡觉,白天嗜睡,没有精神。血氧一度降低到了92。于是每天让他观察自己的呼吸,看有没有气短、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的情况,好在他没有出现。并且采取俯卧位睡觉。到24日,他的血氧逐渐恢复到95。随后逐渐康复。

我爸的临床表现在国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典型的普通型,即具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和肺炎表现。我觉得幸运的是,我父母身体健康,没有基础疾病。我妈迅速康复,十分周到地照顾了我爸。而且我爸打了3剂科兴疫苗。

按照《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诊疗方案建议及适宜技术》,"普通型、轻症、无症状感染者需进行详尽的居家照护指导,并指导其进行病情观察,识别预警信号,告知需尽快门急诊就诊的情况。"我觉得我爸是按照指南进行处理的典型病例,当然,当时北京的就医也决定了只能这样处理。

一个人的病例不具有代表性。我不想宣传身边统计学,因为这有违我倡导的医学统计学原则。但很多时候,很多朋友有"不做怕后悔"的心态,做了很多事情,就怕没有做够。我每天接到大量私信,都是这种情况,其实有时候这并不是医疗救治的原则。从新十条出台后,我就说,对症治疗、休息、监测自己的身体状态,比焦虑地到处买药到处就医要对患者有益。当然,如果患者血氧下降到90以下(也有认为93以下),并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则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吸氧,并根据影像学和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表现使用激素治疗。

鉴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第十版还没有出台,在这里我把对我很有帮助的《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诊疗方案建议及适宜技术》链接放在这里。熟读这个链接中的协和指南可以回答很多问题,帮助做出很多决策。这可能比那些转遍朋友圈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和很多大V微博都有用。一句至理名言,No enemy is worse than bad advice!

最后,我发自内心的希望大家都身体健康,都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这次疫情高峰。

【2】@甜海胆 


一位在税务局的朋友告诉我,他们那边殡仪馆的发票用量调整了2次了。
翻译一下就是:死人死的,殡仪馆的发票都不够用了。



【3】美国癌症医生张玉蛟教授 

分享美国华人医生王瑾抗疫的一千零一夜。她是战斗在美国抗疫第一线的传染病医生。她的经历和感受是美国三年抗疫的缩影。新冠之一千零一夜,奔跑不放弃#新冠防护手册##我的防护手册#

美国抗疫上出现的差错, 与美国的政治,文化有关。

这里,我想给大家列三个美国抗疫的优势,供大家参考:

1. 美国医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很强。他们能够按照医学科学的总体原则,为病人提供服务。为病人负责,而𣎴是为行政领导负责。因为岀了错,上法庭的是自己,而不是医院。同时,美国的医保也提供了医生这样做的经济支柱。

2. 美国的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因为这是他们生存的基本原则。一但发现科研有水份,不但身败名裂,而且会被解雇。

3. 美国的药厂都十分看重质量,一个好的药可以成就一个大公司;但是一个坏的药也会毁掉一个大公司。

美国的律师和媒体,就像一群饿狼一样等着大公司,医生出错。律师和媒体的朋友们别生气,你们也是为民除害。

这大概是美国抗疫最坚实的三大基础。


【4】@画画的安争鸣:感觉粉红不如以前团结了。一部分人在拼命骂放开派,另一部分则坚信国家公布的感染和死亡数字,认为那些声称家属因新冠离世的人都是收了境外势力的钱在造谣。这种粉红内部立场不一致的状况我还是第一次见。

今何在:矛盾是必然的,因为只要继续认为政府现行政策是错误,认为有大量超额死亡且官方数字造假而坚持"转发真相",结果就发现自己成了自己最恨的反对派。



【5】@数据轰炸机 

2022年居民存款余额的增量约为17万亿,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暴增。2019-2021年的居民存款余额增量都只有10万亿左右,再往前则普遍低于5万亿。出现这种量级的居民存款暴增,毫无疑问,是经济学界必须站出来进行研究的了。不过我大中国的经济学界这十几年来都不知道在研究些什么,也指望不上。我在这里给出两点分析:
1、小老板放弃了投资和创业,转而进行储蓄。比如,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1-10月,文体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减少7.7%(2021年同期增长5.5%),批发零售业减少8.2%(2021年同期增长2.3%),住宿餐饮业减少18.0%(2021年同期增长35.6%),农林牧渔业减少19.9%(2021年同期增长36.4%),这些行业都是民间投资和创业集中的领域。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是这样,其它省份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说明一下,固投数据现在不发分行业投资的原始数据,只发百分比,这就是导致一个结果:层级越低的百分比数据越可信。市一级的这类百分比数据修正不大,省级也还勉强能看一下,国家级的百分比数据被修正到不忍卒睹)
小老板不投资不创业了,手里的钱都留在银行准备应对不测风云,所以储蓄额就相对增加了。
2、财富在近三年加速向少部分人集中。以招商金葵花客户(日均资产超过50万)数量为例,2015-2019年,年金葵花客户增量约20万。2020和2021年的增量均约为50万。2022年前三季度的增量就超过40万了。在封控模式之下,财富向极少部分人集中,乃是全球性的趋势。位于社会顶层的富豪更有能力对抗封控并把握住其中的挣钱机会,而绝大多数人只能随波逐流。
两个因素叠加,小老板不投资+顶端富豪更有钱,合起来造成了2022年住户存款大增的结果。



【6】@储殷 

北大辛德勇教授在新年公开发了一封求职信,引起了轰动。@苏德超 教授@黄日涵副教授 也都谈到了这个事情。
我看了一下这封公开的求职信,大致上是辛教授没有评上北大的博雅教授,觉得北大对自己不公。
老实说,大学校园早就内卷的厉害,评奖、当官、课题、职称,僧多粥少、狼多肉少早就是常态。内卷的结果就是标准越来越高,本科学历、留学经历、论文档次、项目评级,林林总总,很多时候设立标准的意义,就是为了卡人而不是选材。活在这种内卷中,憋闷委屈与烦躁不安是每个人的常态。每个人都必须去干很多自己认为毫无意义的事情,荒唐的是很多事情不仅仅是自己觉得问题,就连考核者也认为是毫无意义的。
大学老师在通常情况下就是论文民工,这几年又异化成为项目民工。而这些论文、项目许多又根本只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码字。所有的目的其实不过就是为了提高待遇。
辛教授不做项目,只是写文章教学,这一项恐怕就很难有学校能够接受。最近几年不少学校和我谈的时候,都是一年5-8篇核心,五年一个国家级课题,说实话不是不可以做到,但做到以后其实也谈不上还能干别的事情了。但收获自然就是待遇,一年四五十万,相比于原单位也是翻番了。北方乃至北京的不少学者年轻的时候拼命写文章、申项目,等到职称够了,到南方去变现也是非常成功的人生选择。
只是辛老师要求不低于北大博雅教授的待遇,这个待遇可不低呀,文科教授百万年薪,我所知道的,真的不多。还要允许不做项目,恐怕真的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学术界跳槽,通常是待价而沽或是私下托人,这么公开求职虽然敢为天下先,但学校这边恐怕会考虑很多问题,教育部怎么看?社会舆情如何?
所有待遇、资源受制于人,却又希望保持独立、自尊,在很多时候真的只能取决于对方的雅量。但是对方如果没有这个雅量,吃相就是难看,作风就是这么不公,你也无可奈何。既然如此,还不如在校外,多些挣钱的门道。
几年前,我去农村,看到朋友喂猪,残羹冷炙往食槽里一到,敲两声,就看那群猪争先恐后地挤在一起。本来看的挺新奇,一个学者冷声道,这也太像申请项目、评职称了。这一句说的众人立刻就郁闷了。
我突然看到一头猪懒懒地躺在一边,有点冷漠和不屑一顾地看着这群猪在抢剩饭,我非常惊讶这头猪怎么这么有尊严?
朋友说,这头猪经常跳到栏外自己找吃的,在外面能搞到吃的,在圈里面就比较有尊严。
你问我怎么看辛教授的事情,我就突然想起了这件往事。很多道理,猪都懂。



【7】金恩淑透露写《黑暗荣耀话》的原因:因为女儿的一句话

最近在《黑暗荣耀》的制作发表会上,金恩淑被问及:"是什么时候开始企划这个剧本的?"

金恩淑回答说:"我是高2女儿的家长。校园暴力题材是最近的话题。"

金恩淑接着说:"那天也在和女儿谈有关校园暴力的问题。我担心的是我女儿会不会因为我而遭到不必要的关注、会不会引发其它的误会。但女儿用一句话将我的担心进行了整理。她说;'妈妈,你无论何时都是金恩淑啊'。"

金恩淑说:"女儿问我说'妈妈,你觉得我将某个人往死里打这事会让你更心痛,还是我被往死里打会让你更心痛?'。我觉得这个问题简直就是地狱。在那短短一瞬间,很多故事就展现出来了。然后我说'妈妈去趟工作室',接着我就打开了电脑。而之后开始的故事就是《黑暗荣耀》。"

对于剧名的问题,金恩淑说:"我看了很多受害者们写的帖子。他们的共同点是,比起现实的赔偿,他们更想要的是加害者的真心道歉。但是,我也在苦恼,对于在世俗中备受煎熬的我来说,能从真心的道歉中获得什么呢?"

金恩淑表示:"后来我领悟到,我要的不是得到什么,而是找回什么。因为在暴力的瞬间,人会失去一些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人的尊严、名誉、荣耀之类的。我认为只有获得道歉才能回到原点,而从那开始才是起点。所以我将剧名定为《黑暗荣耀》。这也是我给全世界的受害者们的应援。"


【8】夏天_下大雨 

人生就像逛超市,我们被各种各样的东西分心,直到需要结账离开的时候。而对死亡的恐惧就像是无处不在的白噪音,无论你去不去注意,它都一直在那里。

我想这就是电影#白噪音#想说的。这部后末日黑色幽默电影改编自1985年出版的同名小说,不知道的话还真以为是在讽刺这几年的疫情。

电影分为三个部分:1)对死亡的恐惧;2)在谣言中寻找安慰;3)面对现实,接受死亡

故事一开始,一场车祸造成了有毒气体泄漏,大众乱成一锅粥,因为是突发事件,人们既接触不到事实,谣言也还没来得及开始,所以变得格外迷茫。人们需要领导者,于是很快就有了队伍,有相信科学的,有相信阴谋论的。男主角是专门研究希特勒的大学教授,他的同行认为他就是太恐惧死亡才去研究希特勒,因为"Some people is larger than life, but Hitler is larger than death"。而女主角更是因为恐惧死亡而研究起邪教组织。

电影中说到,人在恐惧下会有暴力行为,下意识觉得攻击他人就是为自己保命,认为暴力就是一种重生,也许能将死亡置于死地。

当然,这样的故事离不开受害者情结,事故发生第九天后,当地的人开始不满,有个大爷领头怒斥:他们为什么没有人来报道我们的遭遇?难道不应该满大街的记者追着我们报道,而我们应该朝着他们喊"别跟着我们,我们已经经历的太多了!"我们有权利蔑视他们愚蠢的提问。看看我们啊,我们被隔离了 !我们的苦难不值得被关注吗?恐惧不算新闻吗?(Don't we deserve attention for our suffering? Isn't fear news?)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因为怕死而参加了一项秘密实验,有意思的是这个实验同意让女主角参加因为她坚信人定胜天。

销售视频 

按照电影《白噪音》里的观点:人在无助和恐惧的时候,会被神奇的人物所吸引。

这大概是成功励志产业背后的原因。

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的世界里,人们希望高价购买"确定性":

确定性的未来,确定性的收益,确定性的方法。

于是,真真假假的"成功人士"们便开始兜售各种确定性,哪怕他们自己的"成功"绝大多数也只是不确定性导致的结果。

于是,伴随着成功人士的自我神化,以及对普通人士的无情羞辱,"认知"和"思考"以工具化的形式被大规模兜售。


【9】《圣蛛》导演 阿里·阿巴西Ali Abbasi:「很多人之所以离开伊朗,并不是因为他们想离开,而是非离开不可。那些离开的人仍有希望、梦想,和来自伊朗的回忆,情感上依然与她(伊朗)相连。」


【10】@水片 

许鞍华谈与汤唯合作《黄金时代》:
我跟汤唯合作的问题比跟叶德娴的那些问题大,因为过程中没有提出任何大家不满意的问题立即解决,都潜伏在那里,彼此觉得不满意。最后我们也没办法互相责怪,因为大家都尽力了。到底为何不满意?其实当时也不知道,在拍完这部片十年之后,现在我知道了。我们都抱着非常大的期待拍《黄金时代》,而汤唯是我们都还没写好剧本时,就已经决定找的人选。在找她之前我已经认识她,赖声川导演也有跟我推荐她,我们看了《色,戒》很喜欢,就选定她演萧红,都没考虑过其他人选。后来剧本写好之后就给她看,她看了也很喜欢,可是我现在想想,她其实没有跟我说过她到底为什么喜欢这个剧本?
接着,汤唯就约我跟她谈剧本,她老跟我提说话口音的问题,因为这个戏我们设定就全部讲国语,不要带口音的国语。我觉得如果有各地口音,演员要特别去学,说起来也不统一,因此一开始就决定全部讲纯正的普通话。汤唯跟我说了很多当时拍《色,戒》时做的功课,她当时讲话特别注意讲话的腔调,她特别要讲南方的口音,我作为广东人,但其实我对南方、北方口音分不太出来。她跟我说南方口音比较像民国时期的口音,她做了很多研究,我们也谈了很久,我其实有点蒙,也不完全是蒙,应该是说我并没有想过她提的问题。最主要是这个剧本的台词有点风格化,有点像书写出来的文字,不像平常讲话;如果所有人口音不同,像平常讲话,就会很怪。我觉得怎么讲台词都是为了风格化的统一,比方《末代皇帝》整部片都讲英文,观众也可以接受,但它明明是在中国。以此类推,这不是为了真实性,而是为了风格统一的要求,《黄金时代》是民国的故事,讲话是有点风格化的,其实我跟她的考虑是不一样的。
后来,我们去了哈尔滨,她也拉着我要我跟她聊剧本,她想了解我的生平,也让我了解她。我不是笑她喔,我认为她是非常努力、非常好、非常有性格的演员,我很欣赏她,也有可能太欣赏了,我完全没有恶意。我们花了半个月在哈尔滨做分镜时,团队还没到但汤唯已经来了。她主动跟我提出,希望和我花一天的时间待在一块。我们在冰天雪地下游览哈尔滨,还在旅馆里下棋、谈生平。我其实没试过跟演员谈那么多,好多、好多,我就想,这有用吗?我有点不知道怎么弄好,我们也没真的谈故事。汤唯告诉我她的做法,她自己跑去萧红的家乡,到她的墓地去拜拜,读她的作品,练习写她的字,看了她的传记,弄得滚瓜烂熟,随口便说得出萧红书里的句子。她也去跟另外两个主要演员,萧军、端木交流相处,花了很多功夫。
当时我并没有觉得这样做对不对,她怎么做都可以。但我那时候已经在想,有些东西好像没解决,但就没想通是什么。加上那时候要做太多准备工作了,要做造型、带汤唯去看她想提早看的景。我们什么都做到百分之一百零一了,但第一天拍摄我就觉得不对。唉,为什么不对呢?有几个镜头让她在雪地上走来走去,她穿个夹袍在零下25度,会冷死的!在戏里设定是萧红前一天没吃饭,准备去咖啡厅喝咖啡,但你就是看不出她有那么冷、那么饿。我就想,这是怎么搞的呢?她是没吃饭、没穿足够的衣服在外头走来走去,但看片子完全不觉得她没吃饭、她觉得很饿。
当时我有点蒙,也没有提出什么办法让那样的效果表演出来,加上我也不是一个很懂技巧的导演。比如,一个演员要从30岁演到50岁,我不懂怎么指示她演50岁。当时我就不懂要怎么叫一个演员表演又冷又饿,确切要如何跟演员表达。如果你是一个专业演员,你得懂得在表演时做出来,我没想过她做不到,也对自己没办法帮她感到很生气。第一天拍戏我也不能说「我们停下来先搞清楚。」总之,后来角色那些又冷、又饿、又生病、又痛,甚至刚生完小孩、掉下来摔倒,这些戏全都不对。
大家有没有看见,汤唯在这么冷的天走路,看起来没事,坐在那里吃东西看起来也没有很饿,还是很工整。还有她后来吃饭狼吞虎咽的样子,戏里是两天没吃饭,我现在还是搞不清楚,如果一天没吃饭绝对不会是那样子。我更搞不清楚的是我当时为什么不提出这个不对?如果整个戏要好、要对的话,其实这些艰难的身体反应,可能比感情上的反应更重要。很多时候在极端情况下,如果冷得厉害,可能失恋也无所谓了,感情的波动也不重要了。戏的要求是两种(身体与情感)互相搭配表现,要不就是相反,实际很惨但你看起来很好。我们什么都做好了,汤唯跟我也准备好了,美术也都很好,但她的表演就是不对。其实我感到好可惜,因为我可能不会再有机会拍这样一部电影了。汤唯可能还会,毕竟她比我年轻几十年,但我觉得自己我没机会了,那当时我为什么不搞清楚、弄好一点呢?
话说回来,其实是我没有好好跟汤唯讲这个角色。我自己对角色有一个理解的,但我却没有讲出来,只放在脑子里,不成型也不稳固。而我就在等她的表演,说出好或不好,她也是。汤唯尽了全力,但实际上她还是需要我告诉她,哪些要、哪些不要。我对冷热、饿不饿、有没有吃饭,这些感官上的反应我觉得是不对的,感情的反应跟戏要传递的情感其实是相关的。如果把感官反应摆在前面,很冷的时候跟在舒适温度的情境下,表现出的失恋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表现出很冷,其实心里感受的演出就可以小很多。而当时是我自己也没理清楚,再回头想,我很清楚真的是我的问题,我应该跟汤唯商量好,问题就有机会解决了。
我后来才理清的是:第一,我们看萧红的照片跟她写的作品,她肯定对自己的外貌没什么信心,因为她并不觉得自己受欢迎、受人爱戴,才会老说她祖父怎样、怎样,尤其面对男性,她是没什么信心的。那为什么会没有信心呢?其实她样子不差,但她的动作没有汤唯那么优雅,她是个不优雅的人,这是可以演出来的,演员可以演出不好看的走法,这很容易学。另外是,她讲话不要讲得那么溜,我们之前只讨论口音,但其实应该讨论的是这个,她讲话应该像李康生那样,慢慢的、结结巴巴的。这两个东西加起来,走路的姿态、讲话的方式,虽然你样子很美,但看起来却很笨拙,而书写出来的文字又是很美的。那么,她个人的悲剧以及她作品的反差,就呈现出来了。
我没有搞清楚的是,这个角色可以做哪些设计来演出,而不是光秃秃地就去演出所有感情?萧红去哈尔滨,去很多地方,有过很多经历,我们也拍了很多景,这些都可以带来很多能加进这个角色之中的东西。比如她在哈尔滨很冷,那种冷可以是很超现实、很迷人的。我感觉,很多时候角色的设计真的需要想的,我那次就是没想,只按照以前的方式努力做,但那是没用的!
其实感到很遗憾,我没有即时跟汤唯说我觉得这个演出状态不对,以前会觉得那是很神秘的东西,会不会一跟演员谈就坏了,其实这是不对的。我平常看汤唯,比如有一天她生气,在戏外,那个表情特别好,有些戏是她很生气,但她的表演就没有她在戏外的生气那么好,我也没有提示她就像那天那个表情就对了。用演的生气、演的失恋、演的闷,都没有她原来本身的表情好。我感觉我应该反省一下,怎么做才能把戏拍好?
这个角色的性格跟命运没有好好表现,就如同我刚说的角色设计——她应该笨拙一点、说话慢一点,有点乡下人的感觉,我想她整个人就会好很多了。如果有这些设计,一方面是她就有特色了,另外也能让人了解她为何老是得不到伴侣的芳心。不然汤唯怎么会得不到呢?是我没有好好想、没停下来考虑一下,就让她只是把指定动作做了,但就是不够好。虽然大家都尽了全力,但这部片我真的充满了遗憾。汤唯事后也有说,知道导演不满意,但也不知道怎么样能让导演满意,她已经拼命了。我自己真的也不知道呀,也希望当时我知道就好了!就是因为她把功课都做在怎么学语言、怎么去明白萧红的著作,但她没有找到具体的几个反应,比方她冷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样的?还有她的自卑感是什么样的?整个人的表现、动作应该要笨拙而不是优雅的。
拍的时候我怕汤唯会冷死,里面让她加了一件棉袄,她拒绝,因为觉得拍起来会不好看。她还是有个心理障碍,不化妆但希望还是要漂亮,还是有一点要求。其实我作为一个导演,真的不应该管她,就是得让她穿上棉袄,这是我自己检讨我应该做好的,也许戏就会好很多了。其实东西没拍好,也是不会死的,但就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加上演员其实也很想演得好。我跟汤唯相处那么久,明明了解她的反应,为什么在关键的时候我没有提出不应该是这个反应呢?很多演员,尤其年轻的演员,她们都不愿意在角色里表现出自己,年长一点的演员可能就不介意。像汤唯不想穿得太臃肿,有个特写是穿步鞋逃难,她却穿着丝袜,我也没叫她不穿,但逃难怎么会穿丝袜?这些东西我当下都没吵。
可能最近这几年我觉得吵够了,不愿意在现场跟人家吵。又比如拍她跳水,角色当下怀孕了,她就把肚子加的好大,真的会摔死的!我可能觉得前面那条已经可以了,但她就是拼命。我想讲的是,其实很多东西真的不是拼命就行了,是需要一些想法的。还有个例子,萧红有个特色是她很懂得写作技巧,看她写的东西就知道,她比很多人都懂叙述的技巧,那个时代五四运动的作家,像是鲁迅写的东西,她也很懂。有几段戏是萧红讲鲁迅写作,很长的镜头,但我听汤唯讲,就知道她不明白、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那一段谈鲁迅的历程、思考,写的很长、有点深奥,我也忘了具体。听汤唯讲,当然就知道她没有读透,实际上我必须跟她一起下功夫去了解,她了解了就会讲得好,而不是就念出来而已。
写作的技巧、写作的使命、女性的议题在这个剧本中是一定要讲好的,但我们没有花工夫把功课做在这些地方。光看传记其实没用的,检讨下来我们应该要多想一下角色,该怎么想呢?回到基本的东西想就不会跑掉了。总以为这个东西自然会想、会谈到,但真的不一定的。每一次说起这件事,我都觉得很难受,汤唯现在戏演那么好,我很高兴,真的。


 


【11】@ieaber 

我太喜欢文化产业了,太诚实了,不行就是不行。无论有多少规划、口号、目标, 都是死给你看的烂样子,越多规划越快死,根本不会因为打鸡血就露出千帆竞发的虚假繁荣。
更牛的地方是,死就直接死,绝不会零和博弈、此消彼长、填补空白。你可以批倒批臭西方价值观,反对文化霸权,让欧美圈凉透,但没有人会因此爱上县委大院。
妙啊。



【12】@小九·悠然自得 

一定不要去和不同频的人产生过多的交流和争辦,这种行为是极其消耗能量和福报的。争辩所带来的内耗会把你整个人的振动频率拉低,振动频率如果被拉低,就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运势和智慧。所以交朋友一定要交志同道合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需要接话,不需要纠正,不需要反驳。只是话题介入就是能量纠缠,可以选择无视,如必须回应简单一个"嗯"即可,当与能量场差距过大的人沟通时,一切多余的解释都显得白费力气,只会白白耗费心神,夏虫不可语冰,有的人会一直活在自己的观念里。
谨记四句话,我理解你的局限,我尊重你的命运,我把你的能量还给你,我把我的力量拿回来。


【13】@小林玻璃 

很久以前看學中文的外國人說,他認為「水開了」是很風雅的說法,沸水翻騰,就像花朵盛開。而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如我,「水開了」不過是日常說法,千萬遍使用過來,很難提煉詩意。
因此想到詞語本身也会磨损,使用過多,就會淪為與針線無異的死物。好像大雪,豐盛落過一場,消耗殆盡。「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白居易用這兩句形容千年前唐朝夜裡的一次落雪。而我有時聽見詞彙在語句裡發出脆響,也是一種折竹聲,正是詞語最豐饒的時刻。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