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王不再是茅台,意味着什么?
A 股市场连续两天迎来 "历史"。 8 月 28 日开盘,寒武纪的股价一路上扬,截至收盘上涨 15.73%,二度超越茅台,达到 1587.91 元 / 股,成交额破 260 亿元。但市值只有 6643.03 亿元,约为茅台市值的三分之一。 图|凤凰网科技于 8 月 28 日下午四点时截图 在前一日的午间,寒武纪股价盘中上涨 10.01%,触及 1462 元 / 股,在超过贵州茅台后持续了 7 分钟的时间便又转跌回落。 茅台一度是资本市场的风向标,2021 年春节后,贵州茅台最高达到 2437 元 / 股,掀起当时的白酒神话。据东方财富统计,包括寒武纪在内,历史上曾有 15 家企业在股价上超越茅台,但维持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是中国船舶,有一年多的时间一直在股价上压制贵州茅台。 "寒王" 的诞生,自然有指数加持、基金看好与机构青睐的合力托举,约 300 倍的市盈率已变成 "市梦率"。但更多的是一种叙事逻辑上的交接 —— 全球资本市场正来到 "AI 算力" 的新叙事里,只是神话的维持,仍需时间、生态、技术创新等多种因素碰撞加持。 10 年 "股王" 变迁史 过去 10 年里,贵州茅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 "股王" 的代名词。从 2001 年上市到 2021 年突破 2.2 万亿元市值,茅台凭借消费品属性、稀缺性和高毛利,一直稳坐 A 股龙头。投资者口中的 "喝酒吃药",就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财富密码。 然而,时代的重心正在转移。2025 年夏天,寒武纪股价一路飙升,五日内两度登顶,8 月 22 日,寒武纪盘中大涨近 14%,首次超过中芯国际,跃居科创板市值第一。 五天后的 8 月 27 日,寒武纪盘中拉升涨近 10%,股价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新 "股王"。即便是对比其自身,寒武纪的增长也属实惊人,单月涨幅超 100%,2023 年至今累计涨幅超 2500%,总市值超 6000 亿。 实际上,茅台所引领的是上一个消费升级时代的叙事,随着 WTO 红利与城镇化带动的金融与能源霸主时代进入尾声,曾稳居市值前三的中国石油、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等开始褪色。2017 年,贵州茅台首次登场,进入市值前十,2020 年正式登顶股王,五粮液、中国中免等紧随其后,外资涌入偏好核心资产概念,美的、格力也凭借高端制造概念初露锋芒。 然而就在寒王与其交棒之前,市场也曾有过插曲,2021 年,由于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核心,宁德时代突破万亿,比亚迪跻身 TOP10 阵营,直至更强悍的 "算力黄金" 来到。 2022 年末 ChatGPT 诞生,2025 年 DeepSeek 崛起,几日前,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实施 "人工智能 +" 科学技术、"人工智能 +" 产业发展、"人工智能 +" 消费提质、"人工智能 +" 民生福祉、"人工智能 +" 治理能力、"人工智能 +" 全球合作等 6 大重点行动。 资本市场的狂欢不再是无的放矢,"谁掌握了算力,谁就掌握了未来" 的逻辑开始被真正广泛接受。寒武纪的崛起,某种意义上标志着 A 股 "股王" 的叙事转换:从以往的稀缺消费品,变成了稀缺的算力资源。 都在给 "神话" 添柴 "寒王",堪称资本市场的一个特殊存在。 它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 2008 年组建的 "探索处理器架构与 AI 的交叉领域" 10 人学术团队。创始人是 1985 年出生的陈天石,来自中科大少年班。作为国产高端芯片第一股,在成立的前 8 年时间里,寒武纪一直在亏损。 以至于市场一直有疑问,寒武纪的上涨究竟靠什么支撑? 寒武纪最新财报显示,2025 年上半年营收增长达 4347.8%,公司首次实现整体盈利,净利润超 10 亿元,这让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 "只讲故事" 的质疑,真正进入了盈利兑现期。 寒武纪的逆转并非个例。8 月 5 日海光信息发布 2025 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54.64 亿元,同比增长 45.21%;净利润 12.01 亿元,同比增长 40.78%。根据计划,其还拟以换股吸并中科曙光,标志着国产算力从单点突破走向全栈自主。海光的强势表现,也给了资本市场对国产半导体替代叙事的信心。 但更多人 "偏爱" 寒武纪,今年第二季度,寒武纪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华夏上证科创板 50 成份 ETF、易方达上证科创板 50ETF、华夏上证 50ETF 均增持寒武纪股票,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 ETF 今年第二季度新进寒武纪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 "超级牛散" 章建平,早在 2024 年 Q4 便已进入寒武纪前十大股东之列,并在 2025 年 Q1 继续增持,持股比例达到 1.46%,如今其持股市值已达 96 亿元。 高盛也为这份市场情绪继续添柴,不久前上调寒武纪的目标价至 1835 元,称主要原因为中国云计算资本支出提高、芯片平台多样化、寒武纪研发投入增大。高盛分析师 Verena Jeng 等人在报告中将寒武纪 2025 年 - 2027 年净利润预测分别上调 59%、28% 和 29%。 而在几天之前,DeepSeek 在其 V3.1 版本发布之际,仅凭一句话,就让科创半导体 ETF 在单日上涨了 7.02%,规模创下 2022 年 3 月以来新高。 股王的宿命 如果说寒武纪是 A 股市场中的 AI 先锋,那么英伟达无疑是全球 AI 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标杆。过去三年间,其股价从 100 多美元一路攀升,最高突破 1400 美元,市值更是一度冲破 3 万亿美元,超越苹果与微软,登顶全球第一。然而伴随高增长的,是日益加剧的波动与市场分歧。 就在最新发布的财报中,英伟达再次交出亮眼成绩:营收达到 467 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 1.3%;调整后每股收益为 1.05 美元,也高于预估的 1.01 美元。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数据中心业务,实现收入 411 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 56%,不过环比微降 1%。 值得关注的是,备受期待的 Blackwell 平台数据中心收入环比增长 17%。英伟达 CEO 黄仁勋难掩兴奋之情,称:"人工智能竞赛已经正式开始,而 Blackwell 正是这场竞赛的核心平台。" 然而市场反应却出人意料。尽管业绩全面超预期,财报公布后英伟达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一度下跌超过 5%。这也反映出,在辉煌业绩与宏大叙事背后,投资者对 AI 高增长持续性的审视正变得越来越谨慎。 市场乐观派认为,英伟达凭借 GPU 垄断,已成为新一代 "石油巨头",AI 基础设施就是下一个互联网。而谨慎派则提醒:英伟达的业绩增长过度依赖 AI 热潮,一旦 AI 应用层未能快速变现,泡沫就可能被戳破。 寒武纪的轨迹几乎是英伟达的缩影 —— 只是缩小版。市值暴涨、市场狂热、盈利兑现、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波动,都是同一个逻辑链条的不同阶段。今天的寒武纪,就像三年前的英伟达:站在风口之上,却也背负估值泡沫的压力。 资本市场从不讲情怀,它只追逐未来。在这一轮股王更替的背后,真正的命题是:中国能否在 AI 时代,真正诞生自己的 "英伟达"? 来源:凤凰网科技 |
- 随着 AI 的加入,能感觉到现在各个平台的内容质量..
- 居民存款暴跌老百姓的钱都去哪了
- “口碑 10 年最佳” 暑期档,票房只有 2023 年一..
- 国内高端水果价格普遍在跌,原因很简单,就是供应..
- 东方甄选最新财报,营收从 65 亿跌到 44 亿,净利..
- 马云时代正式结束,蚂蚁集团完成权利重构告别 “..
- 男明星居然沦落到去景区打工糊口
- 上海房产重磅新政!
- 一位素人苦恼,自己在体制内工作,很喜欢乘公交车..
- 结婚率走低,经济压力不是全部
- 最新的彭博富豪榜名单的前 15 名,很有意思..
- 中国 AI 情趣机器人,“杀” 向全球..
- “3 个月赔了 10 万”,爆火的生烫牛肉米线,开始..
- 减肥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我爸忘了所有事,唯独忘不了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