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的 “护城河” 去哪了?

laogao @ 2025年08月29日 行业

美团贡献了一份迄今为止本季度讨论度最高的财报。

尽管大家对于美团二季度财报的 "差" 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没想到这么差 —— 本以为能考个 61 分,结果拿反了,原来是 19 分。

重点数据有两个:

1. 经营利润几乎是 "脚斩":2025 年 Q2 经营利润为 2.26 亿元,利润率 0.2%。相比于去年同期 112.57 亿元的经营利润,整整少了 110 亿,同比减少 98%。

官方给出的解释是 "由于外卖行业竞争激烈"。更为扎心的是,美团并没有 "停下来" 的打算,王兴在随后的电话会上明确表示:"美团预计三季度核心商业业务会因战略投资而出现'重大亏损'。"

也就是说,仗是一定要打下去的,钱不钱的不重要了。

2. "核心本地商业收入" 环比增长仅有 1.6%,这一数据在 2024 年 Q2 的财报中为 11.1%。

这一数据被很多人忽略了,但仔细分析起来比上一个还要扎心。

这说明京东和阿里对美团的狙击是非常有效的,也间接反映了美团的 "护城河" 的水可能只没过脚脖子。

美团最大的危机在于,敌方发起的 "外卖大战" 从根本上动摇了用户的 "心智"—— 很多用户多年来习惯性认为 "美团 = 外卖"。如今被攻破了,哪怕像我这种一个月吃不上几顿外卖的人,在选择外卖时,也习惯货比三家,哪家便宜用哪家。

在这一点上,我很佩服刘强东,在美团大杀四方、如日中天之时,刘强东精准找到了口子,成功把美团拖下水。

京东点了一把火,照亮了阿里的路。相较于京东而言,阿里的弹药更为充足,账面上有 3600 多亿元现金储备(现金 + 短期投资),远远领先于美团和京东。

据高盛统计,在这场竞争中,美团、京东、阿里三家单月可能最多要消耗掉 250 亿元人民币。雷军造车三年,也才花了 300 亿元。

但对于阿里和京东而言,他们显然看中的并不是外卖业务,而是点外卖的 "人"。用外卖业务的 "高频" 带动电商业务的 "低频",才是阿里和京东愿意花大价钱来争夺市场的真正原因。

但我认为,在美团上奏效的 "高频打低频" 模型未必适合电商平台。原因有三:

一是任何产品模型(商业模型)的基础是用户需求,腾讯一直流传着经典的 "马氏三问",相传这是马化腾在产品评审时经常问的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便是:

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

价格战并不能解决用户需求的痛点。大战结束之后,无非尘归尘、土归土,这样的案例并不少,比如当年的打车 APP 之战、美团经历过的 "百团大战"。

二是,"流量思维" 并不总是正确的。"高频打低频" 在美团上获得了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业务的强相关性 ——"即时满足"。越接近 "即时满足" 的业务板块,从外卖引流的转化率越高。

电商平台虽然也是 "卖货的",但并不是 "即时满足",这与外卖流量并不是强相关的。

因此,我做个大胆的猜测:外卖业务并不一定真的能为阿里、京东带来如期可观的收益。

三是,美团是有护城河的,只是它的护城河不是用户,也不是骑手,甚至都不是商家,而是庞大的基建 —— 包括数据、算法、系统和深入十八线小镇的地面部队,这些才是阿里、京东在短期内无法超越的。

对于这一点,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板块 CEO 王莆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得更具体:"我给指定用户发一张奶茶券,同时指定至某一款产品,然后引导用户去哪个店自提,这后面需要很强的系统能力,这一系列都需要开发。当然他们正在加班加点地开发。你可以拭目以待,看友商会不会跟进"。

美团对于线下店铺运营的颗粒度在行业内是最高的。这是王莆中说出上述话的底气。

总的来说,外卖是一个精细且薄利的商业模式,是苦生意。

外卖三兄弟已经干碎两家了,现在就等阿里了,周五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山农下山,作者:山农

打赏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