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 这幕,让我明白教育本质就是拿孩子当人

kenan @ 2025年09月07日 生活

最近两张图很火。

传闻南京某高中进行军训彩排,学生跑上主席团打了老师,事后他被警告处分。

聊天记录里说,当时校长讲话讲了 40 多分钟了,闷热的夜晚,让站立许久的几位同学晕倒了,忍无可忍的张同学就选择站出来打老师。

冲动是魔鬼,但这可能也只是传闻,毕竟拳打脚踢校长这事,再怎么不会只是被警告。

另一边,浙江工业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演讲,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

两位穿雨衣的学生,自发上台为校长撑伞,结果雨水顺势都落在校长头上,网友戏称这就叫双一流。

不远处一些校领导也是被淋成了落汤鸡,学校见雨大,取消了后面几个活动,让学生回去休息。

这些幽默场面被视为领导学生平等的体现,因为大家怎么舒服怎么来。

两个故事,一个共性:

领导讲话讲得很好,但学生也有自己聆听的方式。

一般的领导讲话只是啰嗦了点,这倒还好,但有些形式主义已经进化到有害学生健康的地步。

2023 年,一个小学毕业典礼上,多名学生晕倒了,学校马上回应,说当天 25 度左右,不热。

4 名学生晕倒多是因为低血糖了,现场也有家长看护。

当然,一切都没问题,但四名学生晕倒了,校领导还在讲话,是不是心太大了?

2015 年,一群学生去陶行知墓祭奠,结果活动开始半小时,就晕倒了 10 多个学生。

这里有大学生,也有小学生,但在狭小拥挤空间里,头顶骄阳,站立彩排 1 小时,实在辛苦。

更何况这次讲话人太多了,还有学生代表讲话、教师代表讲话,甚至是校友代表讲话。

2013 年,杭州一个小学举行运动会,开幕式 8 点开始,到 9 点就有孩子从场上被扶下来。

到了 9 点半左右,甚至出现了 "晕倒小高峰"

20 个孩子躺过道休息,错过了他们精心准备许久的开幕式。

学校医护人员给出的分析是体虚和没吃早饭。

记者去采访了家长和学生,大家觉得也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班级数多,一个个班表演过去,时间拉得太长。

另一个就是领导的讲话太多

对了,这个小学保持了优良传统,就是运动会每年都有学生晕倒。

再往前还有这样的领导迟迟不到:

这样的领导一个接一个讲话:

好消息是这些事件大多发生于 5 年前;

坏消息是领导现在念的是 AI 稿。

事实上,没有人因为校领导一次讲话而改变人生。

倒可能因为一个好老师,领导的一次好政策而念一辈子。

2023 年西南政法大学举行毕业典礼遇大雨,校长果断扔掉 3500 字的讲稿,只念了两句诗,然后让大家快散了,躲进室内。

对了,这也不是校长付子堂第一次干。

2019 年时候就说了,想看全文,上网自取。

这样的场面注定在 "不提雨字,如何写雨很大" 问题里留有一席之地。

然而教育形式主义泛滥首当其冲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摆在他们面前的也不是教好书,而是校内工作怎么留好痕。

之前有记者采访后总结了一下是:

 

"借人" 补台账,迎检拍视频; 下雪过后,铲雪是小事、拍照是大事; 通知下发、活动举办,关键是签到不能少; 主题班会、材料反馈、走访拍照、签字确认,甚至还要组织补拍、摆拍……

 

这其中,许多分外事莫名其妙摊派到他们身上。

比如要拉化学课老师去看厕所,问题是看厕所看的好,奖金是发给政教处的。

比如你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那恭喜你,语文老师还常被默认为写作能力强,要额外承担写材料的任务,写着写着校长讲话稿也要你写,再加上班主任的活,你说累不累。

这些严重挤占了老师日常的教学时间, 也证明形式主义的第一要义就是:不断用形式主义整改形式主义。

后果显而易见,学生减负,老师更累了。

一份 31 省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情况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每周实际工作时间平均为 54.5 小时,远超劳动法 "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 的规定。

要都是学校内的事倒还好说,可形式主义的第二要义就是:不断往外扩散。

一份教育部督导组 2021 年专项检查显示:65% 的县域学校教师需参与政策宣传、拆迁动员等非教学事务。

一份学术论文里指出,乡村老师还要参加精准扶贫、巡逻防溺水等等村务工作。

2022 年时候 一篇 文章火了,里面也提到教师们所面临的非教学任务:扶贫、反诈、消防、防溺水、防欺凌、交通安全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社区卫生检查……

文章题目叫:《只有畜牧局没给老师布置任务》。

一年后 "新华视点" 记者调研发现,有的畜牧局已经干了。

凡此种种,你到乡镇当老师,你就不只是教师;

你还得是乡镇府工作人员,KPI 一点不少,奖金可能一点不多。

最后,工作中能有三分之一时间来教书,就该感到庆幸。

这些都会传导,层层加码,码到学生那里,让事情变味。

就以最典型的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这事为例,相信大家也体验过跑操,初衷是好的。

但准军事化管理下,有的中学的跑操成了畸形怪物。

你一定不能迟到,这导致早上时间本就紧张的学生不能好好洗头(因为其他时间更没时间洗了)。

你还要豆腐块式整整齐齐跑操,不整齐就要被扣分。

猜猜视觉效果上会怎么样?

答案是这样的。

根本跑不起来,效果能大吗?

这还算好的。

之前一所中学进行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活动中有多名学生因天气太热被地面烫伤。

学生很坚强,学校后来也表扬了他们:

"虽然今天的操场地面温度较高,但是同学们在比赛过程中没有一人退缩,没有一人抱怨,始终以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比赛。"

可这不就是形式主义的第三要义吗:没苦硬吃。

有的学校能经常这么做是因为学校觉得乖学生是木偶,你怎么提线,木偶就怎么动,他们不会表现出一丝丝的忤逆。

如此教育下,孩子的创造力是个谜。

去年一篇基于 SSES2019 数据分析的论文指出:"应试" 教学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显著为负。

加上 "超时""超量" 的校内外作业负担,以及准军事化的集中管理这些因素,制约了一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所以我翻翻这些笔记和短视频,常常听到的一句吐槽是:

"读书是我这辈子吃过唯一的苦。并且这个苦没有给我后来的生活带来任何帮助。"

也是去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教授接受中青报采访时说:

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 "自主学习者",但实践下来发现有时候孩子会异化为 "自我监控的学习者"。

意思是他们很会考试,但失去了与世界的共鸣,失去了成长的开放性与经验的丰富性,只是 "忙""茫""盲" 了。

人类花了几十万年时间走出畸形社达主义,而有的中学又试图拉青少年重回野蛮丛林。这很可怕。

所以在那段访谈里,刘教授最后提醒:"健康的社会孕育健康的心灵。"

说得很对。

真想改变内卷,从此刻开始,比相信后人智慧要好得多。

来源:公众号 雷斯林

打赏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