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时代里,平庸所受的惩罚从未如此严厉,而卓越所获的回报也从未如此丰厚

haitao @ 2025年09月20日 人工智能

@阑夕:虽迟必到,前几天和 @脉脉 CEO 林凡、乱翻书主播 @潘乱 连麦直播的总结来了:

– Meta 在湾区到处开支票,疯狂的抢人大战可能是今年夏天最好看的连续剧,给我的感觉就是美剧「硅谷」拍得都太保守了,AI 技术人才开始变得像 NBA 的球星那样被高额交易,每个人的身价都是几千万、几亿美金,既然 AI 的未来就是中美两国的叙事这个结论已经板上钉钉了,那么国内的就业情况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这是促成连麦的起因;

– 脉脉出了一份「2025 年 AI 人才流动报告」,核心结论有三个,首先是供需两旺,AI 相关的新发岗位量年同比增加了 10 倍,简历的投递量增加了 11 倍,很显然是量级提升;第二个是算法人才持续的稀缺状态,AI 科学家和负责人级别的平均月薪超过 13 万,每 7 个 AI 应届生岗位中间就有一个年薪过百万,这是非常值钱的一个状态;第三个从人才的角度来讲,跳槽的心是非常迫切的,有 6 成的 AI 人才是想要跳槽的,并且这群人中被动求职是一个主流的状态 —— 就大家都想跳槽,但又都坐着不动等着别人来挖;

– 潘乱认为,AI 行业里各家公司抢人都已经变成那个一号位工程了,字节前段时间传出来消息,他们团队的激励薪酬是百万级别的,超过 100 万的给等额薪酬激励,不到 100 万的给 100 万激励,这种明摆着不符合薪酬规则的金手铐只能说明人才有多稀缺,而 top 高校专业对口的硕博生实习工资也往往高达几千,注意是日薪不是月薪;

– 有句流行的话是说,「在当下的时代里,平庸所受的惩罚从未如此严厉,而卓越所获的回报也从未如此丰厚」,在这一波 AI 抢人热潮之中,学历和智力的变现是空前的,应届生岗位占到了整个 AI 岗位的 20% 左右,其中本科是 20%,硕士是 54%,博士是 25%,而能够被选中的应届生几乎全部出身 C9 + 一电一邮 —— 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通大学、浙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工大以及北邮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我们聊的过程中将月薪 5 万称作结构上的「底层」遭到了弹幕区的反对,但在 AI 行业这个薪酬语境中,5 万确实是一个很低的相对值,现在的现实就是 AI 大厂愿意花大价钱去雇佣足够优秀的头脑,xAI 裁掉了 400 个数据标注员,又重新招 10 倍人数的数据标注员,就是因为他们需要更多各个领域的足够优秀的专业人士,才能够教自己的 AI 做到更好,而高学历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或者说汲取知识的能力,现在就是学历变现的时代;

– 相对于年轻人来说,老登没有特别的享受到这一波红利,杨立昆的演讲 PPT 里一句话就是大模型无法通往 AGI,扎克伯格那么着急也不难理解了,执掌 AI 的最高负责人他不相信这条路,可以说几乎一夜之间 AI 领域里面的一个非主流的流派,突然变成了一个绝对主流,十几二十年前学神经元网络的那批人无法完成如此快的学术转变,而相反没有什么积累的年轻人反倒能毫无负担的极快掌握这些新技术和新方向,这也是为什么这波红利全部集中在顶尖的年轻人身上的原因之一;

– 前面提到专业对口,这确实也是一个现实又残酷的话题,文科生在这波疯狂的红利中似乎又有了被抛弃的感觉,但也不用那么悲观,根据脉脉的数据招聘岗位中技术岗占比是 85%,非技术岗只有 15%,技术岗在绝对优势,但从另一方面来讲,AI 岗位整体比去年是暴涨了 10 倍的,非技术岗位也暴涨了 8 倍,正所谓水涨船高,文科生的机会其实也是比过去明显增多了的;

– 同时我认为还要考虑到 AI 整个行业发展节奏的问题,文科生或者说非技术岗位它真正有用武之地的时候,一定是在应用层,而不在模型层,目前众多的 AI 产品还没有到市场大力推广或者打起营销战的时候,整个市场只有进入到做增量的阶段文科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出现,所谓没有 AI 博主的时候 AI 行业才真的爆了;

– 与此同时 AI 其实也在逐渐制造就业压力,除开前面讲到的 Top 级别的应届生之外,大部分的应届生在林犯的观察中,找工作或者说找一个稍微好一点的工作的这个难度是变大了的,因为 AI 的核心能力正在变强,林凡就讲到他在 OpenAI 的一个师弟用大模型去参加全球程序员大赛最终拿了第 8 名,他们这些程序员出身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如今 AI 写的代码已经比自己强了,普通的应届生必须面临 AI 的挤压;

– AI 的短板在于如何应用到真实场景里去,而应届生的短板往往也在于此,如何适应企业融入项目,如何应对内部协作和关系,如何进行沟通协调,因此普通的高校生现在能够做到的就是拼经验,第一是尽可能多去找实习的机会,哪怕免费甚至付费实习,工作经验会成为重要的分水岭,第二就是去积累人脉,总体来说就是需要把起跑线往前搬,最好是大一大二就开始去琢磨这个事情;

– 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方向的转变也很重要,就像王兴很多年前在饭否上说开会时问一个年轻员工会不会用某个软件去做图,而对方的回答让他倍感力量 ——「我不会,但我可以学」—— 但在今天,我在群里看到的对话是另一种画面,有人分享了 GitHub 的一个代码库说可以用来干嘛干嘛,然后就有感兴趣的程序员说,「挺好的,我让 Claude 去学」;

– 这就是说,AI 对有心的那部分普通人已经成为了杠杆,懂 AI 的人一定会比不懂 AI 的人淘汰得慢,林凡提到脉脉上 AI 的头部人才都保持了非常积极和疯狂的学习与交流的态度,每天都在研究新的技术方向和可能性,大厂的老板们也都在不断的看 Paper,想要不被这个时代和浪潮抛下,积极学习 AI 是唯一的出路;

– 脉脉的报告里提到六成以上 AI 人才的跳槽方式都是被动的,就是不投简历等着被挖,这个现象也很有趣,林凡的解释是,他们根本没必要投简历,某个大厂的 AI 总监只要把脉脉的求职状态标注一个「我在看机会」的状态,每周大概平均能有 100 个猎头找到他,这样的情况下他根本不需要去进行主动投递简历这样的动作;

– 抢人大战里最忙的当然还是 HR,人力资源这种极度依赖人和人之间点对点沟通的行业里效率一直都是老大难,OpenAI 不务正业的掺和了一个 AI 招聘平台,脉脉也在尝试用 AI 去解决很多 HR 的痛点,新推出的「AI 招聘」功能已经上线,它主要在「人才搜索」和「意向沟通」两个环节提效。目前已经实现的是多维度的语义分析,可以让 HR 用自然语言描述的方式设置简历筛选条件,3 分钟就能处理 5000 份简历,同时也可以用 AI 去解决初级的意向沟通,未来可能会希望能够让 AI 对人才进行多维度分析;

– 林凡认为 AI 的存在还有一大功能就是帮助 HR 突破行业或者认知的边界,例如 HR 想要找一个社区运营,传统认知里就一般只会盯着小红书、知乎、 b 站、微博等社区去找,但是 AI 招聘功能,就能通过多维语义分析,打破人类的固有思维,就会推荐出网易游戏的社区运营,毕竟小红书的上一任社区运营的负责人就是从网易新闻出来的;

– 至于这一波抢人潮会持续多久,林凡此前曾经给出比较保守的估计,认为只能先看到半年,这次他也解释了这样说的原因,国内目前的脚本更类似一年前的美国的大肆扩张,而如今美国的几个大厂脚步都开始放慢了,一方面前一段时间扩张的效能释放出来需要消化,另一方面大家都在停下来进行验证,等稳妥了再进行下一步,而国内很显然也会有这样的过程,同时还会受到美国情况的影响,所以他认为这一波的扩张至少持续半年,而半年后的走向要看看美国那边的风向如何;

– 但 AI 的增长势头是不会消退的,所谓的停滞,只是说今年的扩张速度是十倍的,明年的扩张速度可能就只有 2-3 倍,每年都保持十倍的增速显然不现实,但是已经新增出来的这一部分是绝对不会再落回去的。

打赏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