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108】愿这些门永不关闭

chuntian @ 2019年08月24日  浮世汇

【1】@读库 


 

【2】@张宏杰 

看到有人因为讨论四大发明出事儿了。个人认为四大发明挺伟大的,可惜的是墙里开花墙外香。
为什么活字印刷在中国发明之后没有推行开呢?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密度大,人力成本低。
马德斌说,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大城市的工人工资,仅仅是英国或者荷兰的三分之一。印度也差不多,1680年,英国工人的工资是印度工人的4倍。
这种工资上的差别,就造成了生产方式的差别。我们知道,过去中国拉船用的都是纤夫,用人来拉船。但是在荷兰用的是马。为什么呢?因为荷兰人工太贵,用不起,而中国人的工资非常便宜。
工资高,资本家就有充足的动力去改进技术,节省人力,而中国和印度却没有这样的动力。活字印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宋代毕昇发明的。但是这个东西发明之后,在中国其实没怎么用过,绝大多数书籍仍然是雕版印刷的。而欧洲人一旦有了活字印刷技术(这个技术有人说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也有的研究认为是欧洲人自主发明的),马上就被广泛应用。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人工成本太低了。你雇人去给你雕一整块的木板,也花不了多少钱。而在欧洲,这就得天价了。所以,欧洲就要想办法,用技术取代人工。
至于为什么火药和指南针对中国发展的作用不如对西方的大,为什么我们发明了火药却停留于制造爆竹,西方用火药摧毁了骑士阶级和封建堡垒,这个是常识,不用解释了。

 

【3】@胡锡进 

关税战击不倒中国,美国对华施压四面开花。高调的人权指责,公开在香港的事情上跳到前台,对台军售开出大单……
一个严重动荡的中美关系是中国回避不了的,我们必须准备做出坦然、持久的应对。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是真理,而且决不能是一句空话。

中国一定要把经济真正搞好。必须看清,中美面临的最核心的博弈是经济竞赛。中国经济好,就能打击华盛顿的嚣张气焰,就能用市场不断扩张的吸引力让更多国家在诸多问题上向中国倾斜。中美之间不仅“得道多助”,而且也“得强多助”,只要中国的市场持续扩大的势头不减,就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美国,美国激进精英“与中国脱钩”的叫嚣就不会在美国的各实体中得到拥护,我们就能够最终压垮美方当前狂妄的对华政策。

所以说把经济尽可能搞好实为中美博弈中我们国家最大的政治。我们要拼出所有力量推动科技创新,使用各种办法推动就业的增长,让老百姓多挣到钱,有能力多消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消除发展经济的一切障碍。要看到,多一分经济活力和增长,就是多一枚回击美国压力的炮弹。在未来很多年里,中美博弈都将是影响中国战略环境的主要线索,把中国经济做强到足以让美方敬畏的程度,这是我们必须实现的。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同时另一个现实我们也不应回避,那就是我国经济当前的状态并不能对美方形成威慑,对方不认为我们很强,相反他们觉得我们的经济状况是可以对我们搞霸凌主义的一个理由。所以我们要更加争气,把经济工作进一步做好,用我们实打实的更大经济成就给华盛顿一些颜色瞧瞧。

随着中美关系愈发紧张,还有一点我们需要高度警惕,那就是长期保持清醒、冷静,不让对美斗争影响中国社会的内部氛围。要特别防止因为这一斗争把我们自己逼得激进了,或者说逼左了,因对美斗争让各领域平添“反颠覆的急迫感”。一旦形成那种氛围,将对中国发展产生内在伤害,对此所有在这个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都应保持警觉,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制造这种氛围的一个元素。

国家这两年一方面迎击美国的贸易战,一边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这是非常难得的战略理性,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受到美国如此打压的国家能够表现得如此稳健。非常希望国家的这份高屋建瓴的清醒能够充分向下传递,全面体现到我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管理中,那样的话,什么样的贸易战和施压都奈何中国不得,我们只会愈战愈勇,越拼越强大。

今天的中国实在是了不起,对华贸易战看把美国累得,特朗普总统和他的团队差不多天天说中国。多大的压力也压不垮中国,这已经成为世界的惊叹。那么真正的问题是压不垮中国这个事实什么时候能够击垮美国向中国施压的意志呢?当中国证明自己顶着美国压力同样能够实现经济强有力的增长和繁荣,美方的压力可以忽略不计时,华盛顿一定会变成霜打的茄子,追着中国的屁股要求签署经贸协议,要求加强与我们的经济合作。

 

【4】@牛津-小裁缝 

关于香港问题,仅从本专业角度说几句。
中国是不太可能放弃香港的。香港是全球唯一一个在岸—离岸的国际金融中心。所谓在岸是指香港在一国两制的体系中是归中国统治的;离岸是指香港作为一个经济体,金融上独立于大陆之外。它的繁荣与发展实际上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英美的新自由主义制度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举个例子,中国移动的公司治理结构,从北京的控制中心到英属维尔京群岛再到香港上市,构建了一个在岸-离岸的完整的金融中心网络,一方面大陆资本强化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枢纽地位,另一方面使北京作为一个控制和协调中心加速融入到世界城市网络中去。 中国现在搞一带一路还要依托央企,香港必然绕不开。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的投资在全球推动了世界城市网络的形成。Peter Taylor 指出在当今的世界城市网络结构中存在两种全球化进程:intensive globalization 和 extensive globalization。第一个主要指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第二个跨大西洋的全球化。随后他分析了中国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崛起。在这个背景下,将出现第三纬度的中国主导的全球化,一个类似当年美国的intensive globalization。美国主导的这个全球化伴随着美国的本地主义。类似的,中国的intensive globalization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已经逐渐形成了北京-香港的轴心,北京是一个本土化的中介、而香港是全球化的中介,分别扮演纽约和伦敦的角色。可以说香港是一个典型的门户型城市,而且是新自由主义和中国政治经济的双向门户。

因此,香港这个定位和发展方向就很尴尬,无非就是大陆和世界经济的一个超级联系人罢了。这类城市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到极致的就是香港。门户城市不可能发展为世界城市网络中的核心城市,真正的核心都是节点功能突出的城市,譬如纽约和伦敦,它们既是国家的,又是大区域的(北美、欧盟),也是世界的中心(纽约依托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军事的全球影响力;伦敦依托于大英帝国形成的历史文化网络)。世界经济在变,从大宗实物贸易、到服务贸易再到数字经济;港口越来越不重要,互联网越来越重要。网络社会的崛起,流空间的形成,真正好的城市是有巨大创新能力,吸引人才集聚,孕育新产业吸纳就业的城市。譬如旧金山和波士顿。

香港问题的根源还是新自由主义,金融房地产资本绑架了这个城市,导致城市治理面临巨大危机。实行的是自由市场经济,践行的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经济金融化的后果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中产阶级的比例越来越低,底层民众不安。而这个城市产业发展的空心化,导致了年轻人的生存危机。目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英美的新自由主义制度之间脆弱的平衡被打破了,并且在香港这个狭小的空间中矛盾集中爆发。其实“一国两制”的顶层设计也是应该与时俱进的,现在很考验中国人的政治智慧。

 

 

【5】@兔主席 

对这次事件中香港电视媒体立场的看法:

从最同情警察/特区政府(蓝)到最同情示威者依次说。
只是一个主观的感觉。

这是两个月以来针对无数事件的报道得出的看法。体现在无数细节之中,包括对反对派示威报道的时长、同情示威者的访谈时长、对示威者暴力镜头的表述,以及一些特殊敏感事件(例如涂污国旗国徽事件),等等。

由蓝至黄:

1、 TVB:有内地背景,被称为“中国默多克”的黎瑞刚是大股东之一,担任董事局副主席。一直是建制派,被香港人称为CCTV-B。这个媒体的现场视角及接受在内地人看来都可以USANA是同情示威者的。新闻报道在内地人看来最多就是中立,两边都能讨好。在香港看来就是CCTV-B,红媒。在本次运动中其采访人员被多次骚扰和攻击。

2、 2、有线电视(i-Cable):现在主要属于四大家族之郑家及邱达昌等其他若干财阀。吴光正应该还有股份。比TVB要更加黄一些。在内地人看来口径就是非常同情反对派的了。最近两三周的报道导向好像稍微有点转向,稍微蓝了一丁点。

3、 NOW/ViuTV:在四大家族李家(李嘉诚子李泽楷)旗下。这个媒体的导向如果在大陆观众,以及香港泛蓝新港人看来可能就不太能接受了,是非常支持示威者的。我个人觉得过去两三周这个情况更明显。

4、 香港电台(RTHK)。香港唯一的纳税人资助的公共电视台,是香港政府旗下机构,本来的目的是宣传政府政策、制作教育及咨询节目。但这个电台我的观感是最反政府、反警察、最同情示威者的。香港电台还会制作一些质疑政府、警察及同情反对的节目放到其他电视台(如TVB)。是的,最能批判香港政府(及不可绕过的,其背后的中央政府),影响香港舆论的电视就是香港政府自己旗下的电台。

这些电视都有非常复杂的历史。与再珠三角长大的朋友一样,我从小就接触香港电视,看着长大。但我只评价最近的观察。

另外,大部分的内地观众,如果之前是没有接触过这些香港电视媒体的话,如果看完,会觉得他们几乎全部是站在反对派一边或同情反对派的,只是程度问题。

这主要是内地观众的看法和香港社会的一般看法非常不同,这些媒体反映的就是香港社会总体的水平。他们之中,最蓝和最黄之间的位置就是香港社会的中值。而你可能是偏离这个中值非常之远的深蓝。如果用内地主流的标准去报道的话,这个电视恐怕是没有人看的。所以,TVB这种最多也就是呈现出不偏不倚,然后“夹带私货”。

所有这些电台,稍微偏袒警察一点,就会被年轻人认为是“红媒”。年轻人主要会通过社交媒体而非电视获得信息。看电视的还是年纪大一点的人。而电视的立场其实也反映了他们的立场。

 

【6】@科罗廖夫 

中国人首先发明火药,但在火药应用领域却乏善可陈,早在明代就被欧洲超过,近代更是被洋人远远抛在后面。当我们玩烟花和二踢脚的时候,蛮夷们开发了颗粒黑火药,火绳枪,燧发枪,雷击枪,开发出无烟火药与高爆炸药,开发出了线膛枪炮。

人们平常对黑火药威力的理解,只是理论当量,没有什么意义。黑火药爆炸的实际威力,跟制备工艺,压紧和密封条件有很大关系。原始的黑火药爆速很低的,近似于爆竹呲花。

同样的黑火药,威力要相差数倍,我们古代那种黑火药,只是简单的木炭硫磺和硝的混合物,很不耐储存和运输,杂质多,威力小,不过,很适合做烟花。

只有到了十八世纪,西方有了近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学的进步,才有了黑火药的最佳组配比率,也就是硫磺10%,木炭15%,硝石75%,这个最佳配比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在明代从西方传入中国。

有了西方近代科学,才有了材料纯度很高的机制颗粒黑火药,耐储存和运输,威力翻番。到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人才认识到西方颗粒黑火药的威力。

如果抛开原理,中国古代黑火药和西方近代黑火药,完全是两个东西。

 

【7】#邓小平诞辰115周年# 

图一【邓小平俯瞰深圳全貌】1984年1月24日中午,邓小平经广州来到深圳,参观兴建中的国贸大厦。邓小平在深圳国商大厦楼顶俯瞰建设中的深圳全貌。来到22层的顶楼天台,从东南西北不同方向,眺望初具规模的罗湖新城区,呈现眼前的是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车流如梭。邓小平指着西北角马路对面的一幢被脚手架和安全网裹罩着的工地问梁湘,那幢楼要建多少层?梁湘回答说,那幢楼叫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设计要求建53层,顶部设有旋转观光圆形大厅,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建筑物,而且是施工难度最大的建筑工程。随后他才意味深长地对梁湘说了一句:“都看清楚了……”



图二:【邓小平参观深圳渔民新居: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981年,全村户户收入过万元,成为深圳特区第一个万元户村。1982年35户农户全部住进了村统一新盖的双层小洋楼。198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吴柏森还向客人亮了家底,1983年他一家每人月收入高达500多元。坐在邓小平旁边的女儿邓榕怕听力不好的父亲听不清,便大声地说:“老爷子,比你的工资还高哪。”告别渔民村时,邓小平沉思着说:全国农村要达到渔民村这个水平恐怕要100年。有陪同人员表示异议认为用不了那么长时间,邓小平却坚持说:我们国家大,情况复杂,至少要到本世纪末,还要再努力奋斗50年时间。后来,邓小平又提出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图为: 邓小平参观渔民村渔民新居。



图3.【邓小平视察蛇口工业区:你们搞了个港口,很好】1984年1月26日上午8时30分,邓小平走进窗前,指着蛇口港码头问袁庚,“这个码头什么时候建成的?能停靠多少吨位的船?”袁庚回答说:“1979年春天创办工业区的第一项工程就是移山填海兴建码头。我们花了近一年时间建成600米的码头泊位,现在已使用快四年了,可停靠5000吨以下的货船,与香港互通的航班客轮,也已营运了两年了。”随后邓小平说了一句:“你们搞了个港口,很好!”邓小平十分重视特区引进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当袁庚介绍蛇口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时,邓小平的小女儿毛毛提示说:“我们在进来的路上看到了。”邓小平说:“对!”当时,内地有人贬责蛇口是个“要钱不要命”的地方,袁庚知道邓小平在市里听完汇报后不讲话,也不表态。因此他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这个口号犯不犯忌?我们冒的风险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们不要求小平同志当场表态,只要求允许我们继续实践试验。”袁庚这种不给客人出难题的聪明做法,使邓小平和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图四:【邓小平谈深圳速度】1984年1月26日,当邓小平在视察蛇口工业区途中,陪同视察的梁湘指着一片海边的荒地对他说,“这里将成为深圳大学的校园。”邓小平问:“什么时候可以开学?”梁湘说:“今年9月。”邓小平回到北京,他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说,深圳正在建大学,那里是一片荒山,9月份深大的学生就要在这里上学,这就是“深圳速度”。在视察蛇口工业区后,邓小平指出:“蛇口发展快,是因为给了他们一点权力。”



图五:深圳题词是这样产生的



1984年1月29日,在珠海视察期间,邓小平兴致勃勃地挥笔题下令珠海人民永远难忘的7个大字:“珠海经济特区好。”邓小平在珠海为珠海经济特区题词的消息很快传到深圳,深圳人感到一种失落,深圳市委、市政府负责人心理上承受着一种压力:深圳是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中的头号特区,特区的许多大胆尝试是由深圳开始的。当时对特区的种种非议以及争论的焦点也多集中于深圳。小平给珠海特区题词,而没有给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呢?可是从一路视察的情况来看,小平对深圳的发展是满意的,心情是高兴的,只是没有明确说出来而已。

29日,小平刚给珠海特区题完词,深圳市就决定委派接待处处长张荣去完成一个重大任务:请小平同志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30日一大早,张荣就赶到了广州。他通过有关方面将深圳人的请求向邓小平汇报了。

小平说,回北京再题吧。第二天是阴历的腊月二十九,深圳人还在焦急地盼望着。2月1日,已是大年三十,人人都准备过年了。邓小平的女儿邓楠看到迟迟不肯回去过年的张荣,想了想说:“那就这样吧,将他一军,我们把纸、笔都准备好了,他一回来,我就同他说。”

小平散步回来,看见桌上摆着纸、笔,连墨都研好了,便问:“啥子事?”邓楠把张荣介绍给他:“这是深圳来的张荣同志。”邓小平笑笑说:“认识,认识。还没回去过年?”邓楠说:“你没给题词,人家哪有心思过年!?”邓小平听后笑了笑说:“这么严重,还要等着过年?”于是,在沙发上坐下来,问道:“你们说,写什么好呢?”张荣赶忙递上几个准备好的字条,有“深圳特区好”、“总结成绩和经验,把深圳经济特区办得更好”等。

邓小平拿起字条念了一下,随手搁到一边,然后拿起笔,在砚中蘸上墨,几无思索就俯下身去,在纸上一字一字地题写: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值得说明的是,细心的邓小平在落款时,没有落在广州下笔的时间,而是把时间稍稍提前了一点,落的是他离开深圳的日子。

 

【8】独立鱼   

【沦落人】豆瓣8.2的国产片安利,黄秋生、姬素·孔尚治、叶童、李灿森主演,今年难得看到的小成本港片精品,很多让人看得会心一笑的桥段,但最后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这是关于两个沦落香港的最低下层的人的故事。中年男子汉昌荣因意外受伤瘫痪后妻离子散,心灰意冷。年轻菲佣Evelyn因现实原因,成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工人,放弃了成为摄影师的梦想。一个夏天,这样的两个陌生人相遇相识,感情在他们的主仆关系中发芽,然而盛放的,却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尊重和爱......

 

 

【9】@作家叶倾城 

我见过最无厘头的对骂是这样的。
儿女:你不想管我,你为什么要生我出来?
母亲:你以为我想生你吗?
我心中一凛:这位母亲,说出的,很可能是她的心声。
她不能拒绝婚姻。二十年前,没有人听说过“不婚”这选择。单位里有几个未婚青年,工会开会时都堂堂正正把“替大龄困难青年解决实际困难”当作下一年的工作目标。
她不能拒绝凑合的男人。绝大多数人也没有择偶自由:圈子都有限,相亲超过十次八次就会成为话柄,人人都说她“高不成低不就”。
她没有试错的机会。有过婚前性行为就必须嫁给这个男人。否则——我是真听过占了便宜的男人四处说前女友床上风光的,说她光一张脸好看,身上看不得。
到婚后,她不能拒绝性生活,她不能决定是否要避孕,她不能决定是否要打胎,她不能决定是否要顺产,她不能决定孩子跟谁的性——以上这些权利,都是理论上她拥有但实际上她不拥有的。
她没法控制婚姻生活的幸福度。男人外遇,她未必有能力离婚;男人纯粹懒呢?那是更加的噩梦。外遇也不能三十年天天如此,而且据说很多花心男到老还家。但懒是可以的,不顾家是可以的。
她没法不让公婆干涉自己的生活,人人都说:“帮你带孩子你要感激。”她一肚子气:“这孩子是我要生的?”
爱,是一种感情,有时候,必须在当事人有“不爱的权利“的时候,才可能生发。
她不能拒绝这一切,她不想结婚不想生子只是无力拒绝。没错,她是一个平庸女性,不是那种能一手抱娃一手执鞭打天下的人,更没错,几千几万年来,女性的日子都不好过,她还算比较好过的。是,你们说的都对,她不幸福她活该,她本来就没有打造幸福的能力,她不被爱她更活该,她就不可爱不值得爱。
但是——
既然如此,就别强求她爱自己的孩子了。
能爱,是她与孩子共同的福份。
不能爱而不得不养育,也就是她生活中另一个无奈而已,没什么了不起。

 

【10】@太阳跳舞 

藏书家韦力在上海书展谈藏书,“新书没办法藏。原因直率地告诉大家,我们现在用的都是工业纸,工业纸的设计寿命是一百年,这一百年是设计寿命,我们经过检测寿命大概在七十来年就开始酥脆。我想对于一个人来说,你藏一堆碎渣子,似乎总是心不甘,这样的角度来谈,如果你是为了读书,那么你读这些新书足矣,或者读电子书也没问题,但如果你是藏书,那你必须要收藏能够放得久的东西,给你一个建议——把读书和藏书分开。”

触动。其实从没指望书架上的书能一直留下去,但确知能留下的时间比一百年还短,短到和不动产的使用期限差不多,有些幻灭。有一次和一个小朋友聊天,说到死亡,他说,“不能啊,我媳妇儿还没娶呢,人还没变帅呢,书架上的书还没看完呢!”就是这样,书还没读完的遗憾就是这样巨大而渺小

 

【11】@河森堡 

如何用一句话激怒国博讲解员:

“你甭给我说这么些没用的,你就明白告诉我,这文物能卖夺少钱!”

“这玩意假的吧?”

“什么特么考古,就是官方盗墓。”

“中华文明不是上下五千年吗?那加起来就是一万年呗。”

“三星堆这我知道,外星人弄的。”

“你甭跟我说进化论,进化论早就被推翻了。”

“唉,那服务员,过来给我讲讲这个...”

“摸一下文物咋滴了?就摸了!”

“这闪光灯我不会关,我也没办法。”

“这文物还是让外国人帮咱收着好,人家知道爱惜。”

“这玩意有啥啊,还文物,我老家那边多的是。”

“讲解员给讲讲武则天吧,我可喜欢范冰冰了。”

“你们这展牌写错了吧?之前我看公众号上不是这么写的呀。”

“讲解员,我问你一历史问题,这恐龙交配的时候它怎......”

“你在国博当讲解员啊?太好了,回头给我家孩子讲讲太和殿吧。”

 

【12】@纽太普neotype 

一个思想实验。
你是一个记者,所在的国家正在和邻国开战,有一支侦查小队失陷在敌后。就在大家以为这支小队已经全部牺牲的时候,其中的一名士兵突破封锁线回到了国内,并且带回了重要的情报,帮助我军取得了重要的胜利。这位士兵成了国家英雄,极大地激励了全国人民的士气,连报名参军的人数都有了大幅上升。
但就在此时,你遇上了一个老人,他告诉你自己是边境线上的本国公民,之前在混战中全家没能搬离,结果遇上了这个士兵。这个士兵为了将情报带回去,逼迫老人全家穿上军装冲出包围圈吸引敌军火力,否则就要开枪射杀他们。老人一家全都死于敌人的枪火,只有老人幸运地活了下来。而士兵也因此成功突围。
经过调查,你确认老人说的是真的。但你也知道,这件丑闻一旦传出来,对英雄的名誉是巨大的打击,敌对势力也很可能借机在国内掀起反战舆论。现在,你会把这件事情报道出来吗?

 

【13】@李子李子短信 

朋友聚会遇到一个伊朗来的小哥哥,在隔壁埃默里读化学 PhD。
相互寒暄,问暑假过得如何。他耸耸肩,说泡了一夏天实验室。“不过,我去了华盛顿州北边呆了几天。”
“喔,挺远啊。去干啥?”亚特兰大飞西雅图,一个对角线,要6个小时。
“我妈妈在加拿大,我和哥哥去见他。”
“哈哈,你们该不会是在美国和加拿大国境线上碰面吧。”我打趣说。
“是啊。”
“…… 艹,我开玩笑的。”我意识到气氛忽然凝固。
“真的,我们在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公园见的面。”他一本正经地说。

普通伊朗人想要获得美国签证几乎等于不可能,而川普的 Muslim ban 又使一切雪上加霜。这位小哥哥拿到了奖学金,几经波折到了埃默里,签证还只能是单次的。
于是,妈妈只好飞去加拿大,哥俩则一路北上。他们选择在西雅图往北、温哥华往南,美国最西面的界碑公园 Peace Arch Park 相见。这个地方刚好是出了各自边境(美加各自没有出境检查所以不算出)、但又没有进入对方边检的中间地带,两边的人可以到界碑这里参观,再原路返回。
哥俩和妈妈在这里呆了三天。每天早上,哥俩从西雅图出发,买好野餐零食、带着毯子来到公园,与从温哥华出发的妈妈在公园里相会,烧烤、聊天,然后在夜幕降临时各自返回。
“We had a pretty good time actually。”小哥轻描淡写。
博三的他没回过家,而另一个在美国读博后的哥哥,则是六年没有见到母亲了。相见的场景,我不敢、也无法想象。
实际上,这个公园在美籍(或在美)伊朗人当中十分有名,许多人都在这里和伊朗的亲人相见。而当那些美国、加拿大、甚至中国人路过这里打卡拍照的时候,大概不会知道公园里其乐融融的家庭野餐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为留学生,包括我自己,常常以走出国门的世界公民自居;然后只有在面对签证问题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国界的真实存在;那些原本遥远的政治,也时不时地会来卡自己的喉咙,扔到长长的等待队列里。
但签证被 check 或者入境小黑屋,与我们而言只是烦恼的倒霉事儿;然而我们也无法切身理解,国家间的隔阂与冲突,对于伊朗人来说又意味什么。
我大概也无法理解,这个自称“无神论者”的小哥哥,会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很多时候我们只会通过国籍认识彼此、用政治定义彼此,然而在德黑兰、在拉什特、在古尔干的城市里,在秘密的酒吧里派对、扯下头巾喝酒的年轻人,又过着怎样的日子?

我后来谷歌了一下这个 Peace Arch Park,一个很小的公园。这里的界碑是一个象征和平的拱门,建于1921年,纪念的是1812年美英(加)的停火以及根特协定之后划定的国界。
在宁静的普吉湾里,一切美好如常。有心的人大概会发现,拱门里边写了一句话,「愿这些门永不关闭」(May These Gates Never Be Closed)。
当然,不仅仅是这座门而已。

 

【14】“证据是我们来找的,不需要你来找。”

 

 

【15】这不就是「文化断层」吗?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