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117】过一会再看,那博主果然没了

chuntian @ 2019年09月25日  浮世汇

【1】@光头怪博士 

2018年8月,摄影师Adam Johansson在瑞典议会大楼前拍摄了这张照片:16岁的Greta Thunberg孤独的坐在地上沉默对峙着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不作为。仅仅一年零一个月后,西方国家多处掀起Climate Strike,Greta同学站上了风口浪尖。

我个人是无比敬佩这位同学的。她有我从来没有过的勇气与执着。我曾经和她一样怀有对人类未来寝食难安的担心。小学5-6年级的时候读了徐刚的《中国风沙线》《伐木者,醒来》《地球传》,开始对环境这个话题倾注了很多关心。进而慢慢读了当时绿色经典文库里翻译的一批著作,开始更多的关注国内和世界的环境问题,也变得愈发焦虑。我掉头发真的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只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反而愈发得觉得没有任何自己能做的:我垃圾分类,收垃圾的再给倒在一起;我节约用水,外面洗车房一天能哗哗够我一年的;我给大人讲环保,人家连鸟都不鸟我。久而久之也就从愤世嫉俗变得无动于衷了,反正估计我活不到洪水滔天那一天。。。内心深处又无比鄙视这样的自己,可是又拿不出再去挑战现实的勇气。。。但至少见到Greta这样的精诚与执着,我除了深深的敬意,什么话也说不出。"敢为天下先""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屁话听得太多了,哪还有比人类命运更大的天下?国内外社交网络上这些瞎逼逼的油渣们,有什么脸讥讽人家?

我知道背后有很多人拿这个孩子从各种角度做文章;我也知道这些各国领导不会被一个小孩说感动了就改变政策,就算想改也未必掰得动资本的大腿;我也知道这些现在拿着牌子上街溜达的大部分还会该干嘛就干嘛,接着去空调全天开到18度缺德舅买用塑料过度包装的两根黄瓜;我也知道环保不能靠工业倒车,不能感情用事,只能期待科技进步带来新的希望。但是一个性格有些孤僻和偏执的孩子,能够有勇气站到世界的面前挥一挥拳头,还是很值得敬佩的。

我对气候变化没有研究,但是我看过的气候,环境,海洋的学者写的通俗文章里,越来越频繁地能感受到背后弥漫的悲观情绪。我也看到有社会,经济学者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不公平的,越是贫穷的国家,越是底层的民众越容易受到冲击。。。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只是觉得作为一个懦弱到希望一辈子不离开大学,不进入社会,眼睛只望天上看的人,我可能还是更适合把底线定的低一点。绝望的尽头是接受,是平和,人类社会已经踏上了不可逆转的道路,注定会经受一场动荡的磨难似乎也不是不可接受的结局。。。万一要没有想象的糟呢?那大概就是赚了吧。。。

 

 

【2】@河森堡 

一个人微博玩久了就会有网感,就是这些文字会产生什么后果在发微博之前就能预测个八九不离十。

比如说,我现在写一条微博,我觉得面前仿佛有一汪平静的湖水,湖中小船上有位老者在安静地垂钓,这是最安全的预感,发这样的内容不会有问题。

要不就是发微博之前,眼前隐隐出现一片金色的麦田,麦穗轻轻摇曳,麦浪随风起伏,那也挺好,虽然略有波澜,但大体平和宁静,不会有危险。

假如有条长微博,你发着发着,就觉得自己面前出现一片阴暗的森林,里边时不时传来野兽的嘶吼,那就是你的网感在警示你,这微博发出去可能有隐患,最好别再发了。

如果你写着写着,突然觉得面前开始咕噜噜地流淌岩浆,天上不停地飞火球,四周充斥着硫磺的味道,时不时还能听见爆炸声,那就是你的网感在告诉你,这条微博非常危险,绝对不要再发了。

有的博主真是心大,看他们的微博时,我就仿佛看到无数披头散发的僵尸骑士骑着骷髅马,尖叫着从地平线排山倒海冲锋而来,我心说这能行吗?

过一会再看,那博主果然没了。

 //@假装在纽约: 对自我审查最诗意的说法

 

 

【3】@尼泊尔龙树之心 

《反中国情绪在增长》-----过去令尼泊尔人敬仰的中国人,随着在尼泊尔越来越多的不良影响,尼泊尔人被逼改变看法。文中提到:中国小公司欺骗行为太多,以低报价拿到项目,之后以停工行为要挟增加经费;中国公民参与多种非法活动,比如承包菩提树、走私猴子、贩卖人口(已超过百例),及最近的银行取款机遭骇客。还说,泰米尔中国人集中区加塔(Jyatha),租房给中国人的当地尼瓦尔房东后悔莫及,因为当初中国人通过答应支付高房租竞争到手的房子,却拖欠房租,不按市场规律增加房租,赶也赶不走。还说,那里的每个中国旅馆都有中国妇女在卖淫,这样长期下去当地社会定会受影响。还有欠债不还,被追债时假装听不懂英文。越来越多的尼泊尔人在街上看到中国人开始怀疑他/她是否是干坏事的人,等等,等等。作为一个在尼泊尔生活了二十四年的中国人,看到这样的文章心里很不是滋味。

        昨天去一家在尼泊尔比较有名的银行,想把自己户头的签名改成中英文任何一个都可以的那种。呈交上去,姑娘看了看问我第二个签名是什么文,我说:Chinese(感觉自己说时不像以前那么有底气了)。姑娘态度很好地说,不知道其他文字的签名可以不可以,她去问一下。然后就听她在里面问:账号签名能不能是Korean?听到回答:不行,只能英文或尼泊尔文。我明明说是中文,她去请示的时候却说是韩文。想起最近轰动尼泊尔的中国人骇客银行的犯罪事件,她这样说应该是为我好,可我心里又很不是滋味。

 

【4】@知书少年果麦麦 

到今天,弗洛伊德已经离开了整整80年。

焦虑…潜意识…攻击性…梦……
时移世易,不知道今天来看,他的道理是不是还适用。如果说和弗洛伊德隔空对谈,又会是种什么体验?

今天从他的书里,整理了一份"弗洛伊德问答录"。
对于女人、奶茶、口误、禁欲等这些话题,他的"回应"依旧很有代入感。

1.问: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喝奶茶?
弗洛伊德:人都有吮吸的欲望。

2.问:女人性格捉摸不定,相处太麻烦了,为什么我们还要恋爱结婚呢?

弗洛伊德:女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是永恒麻烦的源泉,但她们依然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一种类中最好的事物。没有她们,情形会更糟。

3.问:请问这世界上最困难的是什么事?
弗洛伊德: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工作并且去爱他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

4.问:经常会习惯性口误,我是怎么了?
弗洛伊德:没有口误这回事。
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真实流露。

5.问:什么才是一个贤内助、好老婆的表现?
弗洛伊德:女人应该使男人变得温和,但不使他变得软弱。

6.问:我在结婚前也不会同居,请问这个正常吗?
弗洛伊德:禁欲对身体是有害的,严重者男女皆可出现神经症病状,如失眠、食欲不振、性格孤僻、易发"无名火"等,这是一种性抑郁的表现。

7.问:分手了,被劈腿,失业,这样的痛苦要如何面对?
弗洛伊德:如果我们能把歇斯底里的痛苦转化为寻常的不愉快,收获就相当可观了。

8.问:我的生活很丧,有没有远离痛苦的捷径?
弗洛伊德:我们都更尽力地去避免痛苦,却不去努力地获得快乐。

……
心理学,在弗洛伊德之前,整个世界都没有这样一种理解人的内在世界的方式。

虽然弗洛伊德开启的大门后可能不是心理学的康庄大道,却是另一个桃花源。

他的《梦的解析》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体系的正式建立,影响了人类看待自我和世界的方式。

 

《精神分析引论》由他的公开课讲稿收录而成,课程由浅入深,系统地介绍了他主要的心理学理论,如失误、性、梦、潜意识等。

 

《性学三论》是性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一部直白易读、写给所有成年人的"性启蒙书"。

 

【5】@武志红

说说老人带孩子这件事。
我们有很多话题,只看表面意思,是一回事;但深入看其真相,常常是另一回事。
例如啃老,大家谈论这件事时,基本上讲的,都是年轻人不负责,而去依附父母,啃食父母的利益。这种事也的确不在少数,但在我们社会中,同样为数不少的,是父母不想与长大的孩子分离,是很多父母在吸孩子的「奶」——他们的精神生命。
老人带孩子这件事一样。的确,很多年轻人是希望父母过来给自己带孩子,但我见过的太多个案和现实故事是,老人非要过来带孩子,或者非要把孩子带走,年轻人不接受就大闹。
父母进入小夫妻的家,这也是年轻人家庭隐患的开始。农村不说,就城市里,太多小夫妻的婚姻破裂,是从父母(常见公婆)过来带孩子,然后老人想在孩子家庭做主人开始的。
前天我转了一个新闻,前婆婆把孙女带大,当儿子儿媳离婚后,前婆婆起诉索要这么多年来的抚养费。这件事如果是前者,即父母不想带孩子,而交给老人带,这还好;如果是后者,即父母,特别是母亲——母子连心啊,并不愿意老人把孩子带走,其实是老人自己强势把孩子带走的(这种事我见过太多),然后现在再索要这么多年来的抚养费,这对这位母亲来讲,是双重打击。——我真有点怀疑这种可能性更大。
我们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过去的传统社会,以集体性和男权为主,具体就是,虽然女人生养了孩子,但孩子冠男方姓,也住在男方家,以和男方父母等家人一起生活为主。现代社会则是以核心小家庭为主,很多现代社会的社会规范,例如很多法律信念,是因此设计的。但假如是家庭仍然以旧社会规范运转,而法律却是简单地以现代社会规范判案,而看不到案子中的案中案,那可能会制造一些隐性伤害,而年轻的母亲,——既「嫁」到男方家庭体系中的孤独女性,可能再一次被盘剥。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技术叫「具体化」,就是要不断问细节,这样才能弄清楚一件事。像啃老和该不该让老人带孩子这两个话题,表面上,父母或老人被视为被剥削的一方,可如果一了解细节,你会发现,事实可能是相反的。
——————————
再补充一句:没有自我的人,老了会发现,除了弄孩子,好像什么都提不起劲来。这是所谓天伦之乐的另一面。

 

【6】@神圣午睡

我今天也是第一次知道在很多国人心目中,麻省理工和哈佛比加州理工牛。当然从名校的角度来说,的确如此,因为哈佛和麻省理工在中国人中间名头更响亮。

但是哈佛和麻省理工都是比较大的学校,专业选择也很多。而且这两所学校都会收一些校友学生,家长捐了一栋楼的学生,特长学生。像哈佛耶鲁这种学校,还会收各种社会活动中跳得很高的名人学生。

所以实际上就是,哈佛耶鲁里有为数不少的资质一般的学生。麻省理工好一点,也还是有。这些学校,虽然不能说混日子能毕业,但至少普通人进去了也是能毕业的。

这些学校录取率低并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是因为像这种学校,申请人特别多。但凡家里有条件而且学习过得去的,都会试一试——起码基本上华裔的孩子成绩过得去的都会试一下。这些学校的申请人也是升学顾问的重要收入来源,因为包装还真的就能管点用。

但加州理工这种纯粹的学术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只收最好的。加州理工的录取条件基本上都是各校最高。本科一共八九百个人,据说还有200个人拿不到学位证。进这个学校的,没有一个是校友关系生,家长捐楼生,社会活动生——当然这些人也不会来报名,毕竟肯定毕不了业。

所以加州理工招生的底线远远比常青藤们高得多。同时,进加州理工的都是铁了心要搞科学的,是目的最纯粹的一批好学生,所以这里学生的上限也高。

有人说,我知道XX同时拿到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的offer,选了前者。所以麻省理工肯定比加州理工好。

真不是。如果小秧将来真的同时拿了这俩offer,我很可能也要劝她去麻省理工。因为我真的担心她在加州理工毕不了业,她一个凡人,跟一堆天才凑在一起受刺激。四分之一的淘汰率还是挺吓人的啊。

所以如果在美国,听说一个人本科是哈佛耶鲁MIT之类,肯定会觉得孩子很优秀,但不会太觉得很传奇,因为各种情况进去的都有。

但对于加州理工毕业的,大家就一个感觉:这是个天才……

这也是为什么美剧《生活大爆炸》的背景设置在加州理工,因为那里就是这个世界上天才浓度最高的学校了。

 

【7】1945年,"飞虎队"眼中的彩色中国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