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118】纵欲,正在毁灭这一届年轻人

huoying @ 2019年09月30日  浮世汇

【1】@和菜头 

山西洪桐县一脑梗病患,因为本地县医院医疗资源不足,医院请北京专家飞行手术,收取了一万元劳务费。病家左手交钱,右手录像。手术成功,就开始投诉。最后,钱回来了,卫生局还承诺免费搭个支架。我看见大家都在讨论这家人的道德问题,这样的讨论就很劣质。因为讨论到道德问题不会有结果,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为仔细论起来,病家可以说是医院和医生以性命相胁,索要财货。病家也可以说,国有国法,部有部规,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白衣天使议价救人哪里见到道德了?

所以,我说你们讨论太劣质,不要生气,生气就是不道德。

如果我们把道德当作是真实欲求的幌子,问题就变得很清晰。病家的真实诉求是什么?是平等。什么平等?医疗资源平等。他们要求在山西的一个县级医院里,得到北京三甲医院等同水平的医疗服务。而且,不单是等同水平的医疗服务,而且是等同的医疗成本。所以,第一他们请了北京医生飞行手术,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医疗服务。第二他们告发了医院,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医疗成本,最后还赚了点。

追求平等是好事,为什么那么多人包括你在内,觉得不高兴,对这家人充满了厌恶?因为他们的做法不公平。

大前提是全国医疗资源分布极度不均,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所以医疗是稀缺资源。在如此稀缺的状况之下,洪桐县病家得到的医疗服务,其他病家则需要坐火车、住旅馆、排队挂号,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才能获得。这对于其他病家不公平。

在如此稀缺的情况下,北京的医生如果按照法定比例收取手术费,那么,医生完全没有任何必要飞到山西,在一家县级医院的保障条件下,做一台高风险手术。他在北京做就好了,起码不用负担路费、住宿费,病家都来排队挂号就行。用道德和规定,逼迫医生必须按照一个无法承担差旅费的价格实施手术,这对于医生不公平。

在如此稀缺的情况下,所有医生都会向上集中。乡医努力挤入县医,县医努力挤入市医,市医努力挤入省医,所以基层医院要能维系下去,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是很困难的。那么,请外地飞行医生对于本地医院而言,一方面是为了生计,向本地居民提供了原本没有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是学习交流,以此观摩学习提升本院医生的医疗水平。现在,医院因此要承担飞行医生费用,接受处罚和罚款,甚至从此断绝飞行医生业务。那么,对于医院、本地医生和本地居民,这也是一种不公平。

假设这件事情闹得很大,最后一刀切根本不允许任何飞行医生到处飞刀,那么整件事情里面,没有人会得益,无论是院方、医生、病患还是本地居民。唯一得益的,是洪桐县这一家人,他们什么都得到了,医疗救助、生命安全、道德高位、维权英雄、免费支架。他们要到了他们想要的平等,所有人为他们的平等埋单。

相当于什么呢?古代遇见饥荒,某家人偷偷把耕牛杀了,炖了一锅牛肉,悄悄在村里卖。另一家人来买了一碗,喝完往锅里撒尿,撒完尿说,你这汤比城里馆子还贵,而且你是杀耕牛,我要去官府告发你!于是,这家人拿到退还的钱,免费赠送的牛骨牛皮,高高兴兴走了。

 

 

【2】@穿条纹睡衣的阿盐 

网飞新剧《难以置信》,改编自普利策新闻奖获奖报道《一桩难以置信的强奸案》,讲述了一起连环无差别强奸案。这起案件中的第一位受害者报警后,不仅没有得到帮助,反而被警察质疑编造故事,重压之下,最后不得不改口承认自己说谎,成为众人炮火谴责的对象。

所以在整个过程中,这位受害者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受害者叫玛丽·艾德勒,十八岁,独居,2008年8月11日凌晨在公寓遭到一名蒙面男子强奸,并被拍下裸照,威胁她不准告诉任何人。但玛丽因为不希望有下一个受害者,并没有被吓退,在男子离开后第一时间报了案。

而负责此案的男性警察在追查过程中,毫无体谅,短短时间内,光是性侵过程,就让玛丽复述了五次。尽管如此,玛丽还是一次次忍着不适,努力回忆,耐心作答。

到目前为止,玛丽勇敢、冷静、坚强,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因为她打电话告知养母自己被强奸时,声音过于平静。因为养母来探望她时,她在外面的草地上滚来滚去,还咯咯地笑着。因为她去超市购买新的床上用品时,坚持要买以前相同的款式。....

原来玛丽错在没有软弱、没有痛哭、没有崩溃。换句话说,她唯一的错就是不符合我们社会对一个性侵受害者的期待。

荒谬吗?一点也不。因为现实就是如此。

林奕含曾在脸书上写过,反正女生在被侵犯后的100小时,或者100天内,饮食如常、衣着如常、谈笑如常、屎尿如常,当初就一定不是不合意性交。只要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都是爱。没有人愿意去设想创伤当下的防卫机制可以多复杂。

在玛丽的故事里更离谱,因为事后她表现的一切如常,所以甚至被直接否定了性侵的事实。不要说没有人愿意设想一下创伤当下的防卫机制可以多复杂,甚至没有人愿意想一下人这种生物本身多种多样可以多复杂。

直到后来玛丽与心理医生交谈,我们才知道从七八岁开始辗转在各个寄养家庭的她,受过性虐待和身体虐待,从未得到过充分的爱和保护,所以她从内心深处并不信任任何人,不擅于向人袒露脆弱,遇到事情习惯自己一个人扛。

玛丽之所以选择认罪,不是因为心虚,而是因为彻底的绝望。

玛丽是不幸但又幸运的。三年后,凶手持续犯案,两位女警察合力将他追捕归案,并在他的硬盘里找到了玛丽被性侵时拍的照片,才终于真相大白。这时候的玛丽,在那桩无人相信的强奸案中,几乎已经失去一切,工作、住所、好友、对未来的希望.....

幸运的是,她被剥夺的一切,两位女警察替她找回,得以开始新的生活。

但在现实生活中,更多性侵受害者,在被舆论二次伤害后,可能永远也走不出来。

想一想不很奇怪吗,被抢劫或者被殴打的受害者,从来不会被质疑情绪不到位、哭的不大声。可一涉及到性侵,很多人就开始在心里对受害者做出种种预设,或者提出种种要求。

事实是,受害者不需要完美,也不需要符合谁的期待。

 

【3】@Kevin在纽约 

给看老川这个瓜的群众补补知识,说说美国的吹哨人保护法案「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

 

【4】@祝佳音 

我只是对 “借助别人宣传自己的理念” 有些不适。在我看来,环保很好,身体力行地去环保也好,因为贪图方便偶尔也不做太环保的事情(比如我)也好,都很好。但行为上的环保和是否要去赞扬甚至追随一个宣传环保的人是两回事;激进一点儿说,是否支持那个瑞典姑娘,和是否环保其实并不直接相关,不支持那个瑞典姑娘的所作所为,也并不一定就是地球之敌,要用原油去喷海豹。

我的确也觉得成年人在利用这个小孩子。这个孩子唯一的效用就是“宣传理念”,而她的宣传中含有大量圣徒式的苦行行为,因此而显得变得光芒四射。放弃学业,驾驶帆船航行,把所有的经历都投入到环保事业中,这种奉献式的行为放在一个16岁的孩子身上,从任何意义上都很难说她“已经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再加上她所患的疾病,我还是认为,一个成年人纵然不反对这种行为,也不应赞扬甚至推广这种行为。

我另外也觉得大家都有一套标签化系统,比如我之前看到过很多批评她的文章,很多人预设出一个假人,该假人有一系列属性,包括 “环保、博爱、接纳移民、反工业化、反川普” ,我只要表达出我支持环保,就会自动带上后面的属性,这时候他就会斩钉截铁地说:“你这个白左!”

标签化人当然是一种高效的分类法,但它很糙。但这整件事也让我想起《阿甘正传》电影版里那些追随阿甘跑步的人。

 

【5】@雲中上師 

微信圈看到有人撰文,标题比较耸动,讲的是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为何在西方屡遭退稿,却能红遍中文世界。文章里面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缺陷,这种认知恐怕也是因此在中文网络引起各种不当推论的缘由,那就是黄仁宇的英文原著在英语世界并不受重视。事实上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确黄仁宇在学术生涯上没能得到美国学界当时的一些重要中国史家的大力支持,但至少就《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原著而言,绝非像现在有些人所想的那样不受重视。虽然出版曾有些波折(这种现象在英美学界太正常了),一旦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仍然广获好评。我记得当时就获得过美国重要图书奖的提名,在英文世界照样一时洛阳纸贵,而且也并非没有得到专业人士的欣赏。比如我的老师 Willard Peterson 教师在普大东亚系讲授最基础的中国通史课程,一直是将这部书作为基本课程读物,几十年都是如此,而Peterson 教授本人就是明代思想史专家。当然采用作基本读物并不等于就赞同黄对比如李贽甚至明代的描述,这个我不用多说。我的导师杜公希德也同样欣赏这部著作,而且也支持过黄仁宇,因为他们都是财政史领域内的同行,更能理解对方。在汉学圈之外,著名史家 Natalie Zemon Davies 也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她给普大历史系博士生上史学导论课时盛赞此书。虽然Natalie Davies 不是中国史的专家,但以她的史学素养,她一定觉得此著在史学书写上有其特殊的贡献。当然最支持黄仁宇的是余先生。黄在纽约州立大学的教职就是在余先生帮助下获得的。余先生有次坐飞机去参加学术会议,飞机上正好坐在该校教务长边上,聊起来时该教务长说他们希望找一位做中国史的,余先生顺势推荐了黄仁宇。黄不幸失去教职后,余先生一直为他想办法。黄仁宇后来在台湾文化商业阶层中广受欢迎也与此有关。

黄仁宇的自传对他在美国的种种挫折有相当惨痛的描述。有一位老朋友曾对我开玩笑说这读了像华工血泪史。当然每个人的感受都有别人难以体会的真切之处,但也不能完全以此来判断其是否与美国学界合拍,或者是否被主流排挤,具体情况往往是复杂的。其实黄仁宇的史学有更多西方史学的风格,与当时的中文世界的史学差异非常明显。他的著作非常符合海顿 怀特所说的反讽类型的史学叙述,这应该是他的这部著作能在当时风行两岸的重要原因,因为打破了受机械进化论和价值判断影响的史学叙述模式。黄仁宇的学术生涯起步很晚,岁数也大,而且正碰上美国比较萧条的时期,加上他个性等原因,用时下的话说,他在一个就学术分层而言是三本的学校任教,更糟糕的是在这样的学校即便获得终身教职,这样他几乎没可能再转到更好的学校,因为别家非给他正教授不可。这和刘子健先生形成对比。刘有机会在斯坦福获得正教授职位,但他宁可放弃而到普林斯顿来当副教授,就因为普大是传统中国史的重镇,但斯坦福的伸缩空间毕竟较大,使他能有这样的选择。这种都是机运而已,不能以此论英雄。另外说到《万历十五年》在中文世界的流行,有一部分功劳要给帮助黄仁宇润色稿子的人。王汎森曾提到,当年他曾见过黄的中文原稿,发现远不如后来出版的稿子语言流畅。

 

【6】@Lelac 

再读米原万里的长篇小说《奥利加・莫利佐娜的反讽法》,里面有一段非常动人。
小说里描写到斯大林大清洗时期的女性劳改营,劳改苦役过程中最令人痛苦的,不是长时间重劳动,严寒,恶劣生活环境和饥饿,而是精神上的磨灭,人身心无力,看不到活下去的星火微芒。劳改营里当然没有任何广播,报纸和书籍,人在里面,和家畜无异。
在这种情况下,有天晚上,当女犯们疲惫困顿终于在黑暗中躺倒时,忽然听到一个柔和的女中音响起,众人竖起耳朵倾听,原来是一个女犯人在朗诵独角戏,这名女犯原本是化学家,后来改行演戏,当年排练时背诵下来的台词,此时都成了心中的书,她捧着心中的书,为同工棚的狱友们一夜朗诵一章,狱友们从她那里,听完了《安娜卡列尼娜》,《三个火枪手》,《罪与罚》。同一工棚里还有一位曾是演员的女囚,在朗诵的触动下,在工棚里一人分饰数角,为大家独演了整本的《奥赛罗》。
那之后,渐渐地狱友们有了乐趣和希望,开始搜寻回忆中的小说散文和诗,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补充,就这样,就连《战争与和平》和《白鲸》这样的长篇巨作,也几乎字句不差地再现出来。女囚们在劳改的悲惨境遇里,为安娜卡列尼娜留下同情的泪水,为彼得罗夫的《12把椅子》抱腹痛笑。不知不觉间她们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岂止是在劳改营,也是她们中的幸存者重新自由以后一生的动力。

每次看到这段都很感动,会反复读两遍,无需赘述感想了吧,这么好,说什么都多余。

 

【7】@文史l学堂 

1959年7月24日尼克松同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 ”    文史公曰:厨房辩论指的是1959年7月24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开幕式上,时任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和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论战(两人之间的辩论均通过了他们的口译员传达)。辩论是在厨房用具展台前进行的,故称“厨房辩论”。

展览会的开幕实况在苏联通过电视放了,赫鲁晓夫摩拳擦掌,而尼克松也不愿在电视上被共和党人看到他受欺负的样子。于是便开始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大辩论。

辩论开始是他们停步在样板住宅的光洁漂亮、设备新颖的厨房的时候。尼克松说这是一所典型的美国住宅,几乎任何美国工人都能住得起这样的或类似的房屋。赫鲁晓夫昂起头来表示蔑视。

赫鲁晓夫:你以为俄国人会被这个展览惊得目瞪口呆。可是事实是所有新建的俄国住宅都将有这种设备。在美国要得到这所房屋要有钱才行,而在我们这里,你只要生为苏联的公民就行了。如果美国公民没有钱,那就只有权在人行道睡觉。而你们却说我们是共产主义的奴隶!

尼克松:我们并不认为这个展览会使俄国人民惊讶,但是它会使他们感兴趣,就像你们的展览会使我们感到兴趣一样。对我们来说,多样化,选择权,我们有上千个不同的营造商的事实,这些就是生活的情趣。我们不愿由一个政府官员在最上头作出决定说,我们只要一种式样的房屋。这就是差别——

赫鲁晓夫(插进来说):就政治差别而言,我们永远不会一致。如果我同意你说的,我就会受到米高扬的引诱。他喜欢辣味汤,而我不喜欢。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意见分歧。

尼克松:谈谈我们洗衣机各有什么优点,岂不比谈论我们的火箭各有什么威力更好?你想要的不也就是这种竞赛吗?

赫鲁晓夫:(把他的大姆指顶在尼克松的前胸上):对,我们所要的就是那种竞赛,但是你们的将军说他们强大得很,能把我们摧毁掉。我们也能拿出点东西给你们看看,让你知道俄国人的精神。我们是强大的,我们能打败你们。在这方面,我们也能让你看点东西。

尼克松回击说:"我觉得,你们是强大的,我们也是强大的,谁都不应使用武力逼人太甚,让别人感到像是收到了最后通牒似的。"

尼克松边用手指戳着赫鲁晓夫的胸膛,来加重自己的语气:"这个时代讨论谁更强大是没有意义的,如果爆发战争,我们谁也当不了赢家,那是在玩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把戏。"

"这话听来就是威胁,"赫鲁晓夫嚷起来:"我们也是巨人,你想威胁我们,我们将以威胁回答威胁。我们的手段比你们的强!"

尼克松长舒一口气:"我们很了解苏联的力量。但是,在核时代,微小的差别无关紧要。"

争论最激烈时,尼克松注意到有一个人挤过来,聚精会神听他们争论。当赫鲁晓夫大声说"我们也是巨人"时,他使劲地点了点头:“对,很对,非常对”。这个人叫勃列日涅夫,三年之后他把赫鲁晓夫赶下台,自己登了基。

在放着加利福尼亚名酒的桌子旁停留时,他们作了最后的较量。赫鲁晓夫提议为“和平和废除在国外的一切军事基地”干杯。

尼克松(没有举杯):咱们只为和平干杯。

一位站在一边的俄国人:祝赫鲁晓夫同志长命百岁!

尼克松:我要为这个干杯。我们尽管不同意你的政策,但是我们愿你健康。祝你长命百岁。

赫鲁晓夫(干杯后):到九十九岁的时候我们再来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我们着什么急?

尼克松:你是说到你九十九岁的时候你还会当权?还没有自由选举吗?

 

【8】知书少年果麦麦 

今天是「没想到这些句子居然出自这里」系列。
整理了一批,真的,有的我也很惊讶。

1.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余华《第七天》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金瓶梅》
出自第九十二回:
“正是冰厚三尺,不是一日之寒”。

3.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古龙

没错就是古龙。除此之外,以下的几句话也都是古龙小说里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知道喝酒和喝水的分别吗?酒越喝越暖,水越喝越寒。

4.世界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黑格尔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经引用过这句话,原段落是:

我们恨日本帝国主义,是日本帝国主义压迫我们的结果,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

5.朕就是这样汉子。
——雍正

出自雍正皇帝奏折:“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6.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莎士比亚

这句话并不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书,而是出自莎士比亚的言论中。
原句是:”All for the purpose not to marry out of love is where bullying“。
在《毛主席语录》中,他将此翻译为:”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翻译得真好哇~

7.深藏功与名
——李白

出自《侠客行》: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8.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采

出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旧榜和新榜》一章的第二十三节。

9.且行且珍惜。
——林语堂

林语堂在《人生不过如此》中说: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10.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徐志摩

1922年,徐志摩从英国剑桥留学归国,发表了一篇一一徐志摩离婚通告。徐志摩当时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11.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金瓶梅》

“富贵自是福来投,利名还有利名忧。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是的你们没看错,就是《金瓶梅》……

12.拔屌无情
——莫言

出自《檀香刑》:“俺的公爹江丙,被县太爷钱丁这个拔屌无情的狗东西抓进了大牢。那天夜里,俺心里有事,睡不着,在炕上翻来覆去烙大饼。”(哈哈哈哈哈

13.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胡适

原诗是《梦与诗》: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14.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我是一瞬间变老的。
——村上春树《 舞!舞!舞!》

还有这一句: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挪威的森林》

15.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冯唐

除了这句很火,他的《冯·唐诗百首》里也有不少流传很广的诗句。比如:

世间草木皆美/人不是/中药很苦/你也是
我们曾经一起上山/你说你先走/我留下对付妖怪
这样看你/用所有眼睛和所有距离/像风住了/风又起
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你

冯唐说自己诗歌第一,小说第二,杂文第三。

在《冯·唐诗百首》里面的确也贡献了不少流传很广的诗句,零散的,调皮的,可以一读。

 

 

【9】@杨文理 

《纵欲,正在毁灭这一届年轻人》
在医院里,他总是能遇见各种各样奇葩的因为暴饮暴食导致疾病的病人。其中,一个连吃30个糯米饼导致肠子被完全堵死的病人令他印象深刻。
他决定用这个病例去教导其他病人不能暴饮暴食,结果听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牌子的糯米饼这么好吃?”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