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142】是不是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这样一段日子

huoying @ 2020年01月12日  浮世汇

【1】@票房 

《肖申克的救赎》中到底救赎了什么?

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时我才十三岁,那时候还太年轻,还不懂什么叫“三姐妹”,还不理解什么叫“体制化”,更不明白老布在离开监狱后为什么要自杀。那时候的安迪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英雄,更准确的说是一个“悲剧英雄”,因为他在蒙受十九年不白之冤后,终于越狱了。

时隔好几年再次看这部史诗般的巨作后,我开始渐渐明白体制化对人性的改变,体会到老布最后自杀的迫不得已和无奈。当瑞德说着“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时,我的心不禁跟着也颤抖了一下,那种绝望与无奈让我对当时的自己有着一种莫名的怜悯和悲哀。

那时候的《肖申克的救赎》于我来说就是黑夜中前进的一盏明灯,安迪是我为自己打鸡血的偶像,他是希望、信念、执着的象征,我一直用“希望是个好东西”来鼓励着自己,不要轻易说放弃,要像安迪一样永不放弃。

当时,从自身的成长角度看,这部电影给我提供了助力,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最近我再一次重温这部经典电影,不再有亢奋抑或是悲伤的体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在肖申克这座监狱里,一个银行副总裁的安迪,一个蒙受不白之冤十九年的安迪,一个最终变成太平洋小岛上船主的安迪,这一段人生旅程,是他的救赎之路,那么,他到底救赎了什么?

对于肖申克监狱的狱友来说,对于安迪的好友瑞德来说,包括被枪杀的汤米,安迪的所有行为,让他们体会到在厚重石墙外的一丝丝自由。可以在屋顶上喝着啤酒干着活,可以在广场上听到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可以在图书馆听汉克威廉姆斯的经典唱片,可以在“老师”的教导下进行识字考试,这些时刻都让他们重温着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自由身份。
对于肖申克监狱来说,因为有了安迪,“三姐妹”被以恶制恶了,监狱里有了音乐和图书馆,典狱长等人的丑恶脸面被揭下,监狱里变得干净了一些。

我起初觉得,这是肖申克的救赎,在监狱里,安迪完成了对其他人,对监狱的救赎。

但转念一想,这样的救赎也太过表面,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但人的内心深处呢?真的也变化了吗?除此之外,对于安迪他自身而言,救赎又在哪里呢?

还记得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汤米被杀,安迪被关禁闭两个月后,在石墙边跟瑞德的对话中,提及了自己对妻子的爱和悔意,他说:

“老婆说她很难了解我,我像一本合起来的书,她整天这样抱怨。她很漂亮,该死,我是多么爱她啊。我只是不擅表达。对,是我杀了她,枪不是我开的,但我害她离我远去,是我的脾气害死了她。”

瑞德安慰说“你不是杀人犯,你或许不是个好丈夫而已”,安迪接着说,“没错,是别人干的,却由我受罚,大概是我命薄。谁都可能遇到霉运,刚好轮到我,我被卷入龙卷风,只是没想到刮了这么久。我告诉你我要去哪里,芝华塔尼欧,在墨西哥,太平洋边的小地方,那是没有回忆的海洋,我要在那里度过余生。在海边,开一个小旅馆,买条破船,整修一新,载客出海。人反正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忙着死,要么忙着活”。

这个段落,过去我看过很多遍,一直觉得这是安迪决定越狱前的某种仪式,他交代了很多事情,跟老友告别,他觉得19年的赎罪足够了,决定要亲自改变命运。

但是现在,我不这么看了,我觉得那一番对话,代表着安迪对自己的救赎。他的救赎不是生命形式的改变,也不是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是灵魂层面真正意义上的自我重新认知。

在肖申克监狱的19年时间里,安迪的执念有两个,一是自己是无罪的,二是生活必须是有希望的。倘若汤米不被枪杀,而是帮助安迪翻盘,无罪释放的安迪回到社会,他是不是会重新拾起过去的身份。

然而,汤米被杀,安迪在瑞德面前的那一长段的自白,是他对自己过往生活的重新理解,他推翻了自己过去的形象,直面自己和妻子之间的问题,接受在这件凶杀案里,他所承担的那部分责任。

在自身遭受了巨大磨难的前提下,他看到的是自己的责任,没有推卸给任何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反思。我是感觉,从这一刻开始,安迪救赎了自己灵魂,找到了他自己。

这个时候,我跟自己说,安迪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励志英雄,不应该仅仅是众多狱友的救赎者,他是肖申克监狱中,一个真正自己救赎了自己灵魂的人,一个让内心那么多强烈冲突最终得到和解,让生命归于平静的人。

这是他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也是“救赎”真正体现的地方。

人不是一定要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是一定要反抗命运的安排,而是在命运发生的当下,看清楚自己的本色,明白自己为什么处在命运这个关口下。唯有把自己看明白了,才会在“命运”的面前,做出属于自己的最合适的选择。

其实人生的结局,哪有好坏对错,当一个船夫,或者当一个银行家,都不过是命运呈现的不同模式罢了。真正重要的应该是,成为船夫或者银行家,是自己心甘情愿下的选择。

人生也没有实现不了的美好之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自己关于美好的独特定义,真的顺应内心做了选择,终究会达到那个终点。

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用别人对于美好的定义,来设定自己的人生。那些时刻伴随自己的内心冲突,无不在提醒着我们“当下的选择是有问题的”,我们一边抗拒去面对这个冲突,用各种方式来试图合理化“内心冲突感”,另一边用意志力的方式强迫自己带着冲突继续往前走。

亲爱的朋友,你是这样吗?

 

 

【2】祝佳音 

昨天看了半天《QUEER EYE》(粉雄救兵),忽然觉得也许理解了 “同志骄傲” 的意思。

很多人会把这句话理解为 “我因为自己的同志身份而骄傲” ,这翻译没错,但是我觉得有个语境问题。据我所见,在我身边的大家其实都不太为自己骄傲,更别提喊出来。所以一下听到这句话,很多人会觉得 “同志有什么可骄傲的”。

但这话出现的语境就是大家都骄傲,所以说的意思其实是 “同志也没什么不能骄傲的” 。我觉得更符合我国语境的意思是 “我们都要为自己而骄傲,如果我恰巧是同志,那就因为我是同志而骄傲”。

《QUEER EYE》的确是好。边个不喜欢那五位基佬!

哈尔滨骄傲!

 

 

【3】@侯虹斌 

看了萝贝贝的文章,感觉《你怎么这么好看》这个节目,价值观太有毒了。
1号嘉宾,女博士,自己过得挺好的,价值观稳定,生活自理能力也强,心愿就是多点时间陪父母;
结果节目组强行帮她化妆,换有女人味的衣服,让她早点找男朋友。
你TM是谁?

2号嘉宾,四胞胎妈妈,照顾小孩都快精神崩溃 了,压力极大。丈夫也很少帮上忙。想想看,谁在那种情形下不疯掉呢?
结果,这位女士的丈夫说,妻子只忙着照顾小孩,没有时间打扮,也不关心他,不再温柔迷人了。节目组就帮这位妈妈化妆打扮,让她跟丈夫一起吃顿饭,告诉她,你要多打扮多关心和照顾丈夫,这样才能让爱情保鲜。神TM的爱情保鲜,你一个人照顾四个婴儿还不够,还要求你照顾第五个巨婴?还嫌不能够每天光鲜漂亮地出现在丈夫面前?
去你的吧。

3号嘉宾,辛苦的上班族,公司KPI压力太大,最辛苦的时候20天都没有离开过公司。她于是吃零食解压,身体也不健康。
结果,节目组各种取笑她长得胖。既不是给她提供健康上的建议,也不是给她提供工作上如何重新处理的安排,而是给她化妆,小颜整骨(骗术),让一个累垮又没时间的社畜去高强度健身。

4号嘉宾,事业有成的女医生,身材和皮肤都保养得宜,心情也很开朗。上节目的原因,是她的儿子嫌她做的饭太清淡了,打扮保守。
而节目组给的各种美妆、服装、饮食、健康建议,还远远不如这位女医生的好。
有病吧?

从这里,看得出来的问题就是,节目组代表了最大众的观念:
1、女性想怎么生活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化妆打扮给男人看(可能是未知的丈夫,可能是丈夫,可能是儿子)
2、女性生活得很好,我就能给你整得不好,总之,女人一个人幸福是有原罪的。
3、女性工作上出现问题?不重要,不解决,你化个妆就好。
4、女性要照顾孩子太累、太辛苦?不重要,不解决,你化个妆就好。
5、男性就算是个废材,也有资格要求他的妻子、他的母亲,按他的口味过他指定的生活。

 

 

【4】JoannaBlue  

随便说点英国王室的财政吧,英国王室靠纳税人养活,这句话较真起来,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首先,英国没有大革命,不是共和国,对所有贵族财产不存在“打土豪、分田地”式的没收为公。资本主义国家,私人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英国君主也不例外。
英国君主本身就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和房产主,现代社会最贵的是什么,是地和房。英国君主的地和房叫Crown Estate,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等地都有很多Crown Estate。就连英国政府很多办公用的房产,一大堆给英国带来旅游收入来源的文化遗产,都属于君主私产。
Crown Estate每年都在给政府创造巨额收入,这部分收入的15%-25% 作为Sovereign Grant 返还给君主,用于她本人的各项公务开支。
这种政府分配君主收入的模式,从光荣革命就开始了,威廉三世时期,君主的收入就包括两部分:君主世袭遗产(私产)的收入、部分缴纳给国王的税收。
到了现在,缴纳给君主的税收早多少年就没有了,所以【英国王室靠纳税人养活】这句话显得对王室很不公平,事实上,就连世袭遗产的收入,君主都不能全额享有,只能享有四分之一不到。
除了Sovereign Grant以外,英国王室还有个收入大头,就是英国目前仅存的两个公国:兰凯斯特公国和康沃尔公国。其中兰凯斯特公国收入直接给君主本人,也就是女王自己的私人小金库,康沃尔公国的收入直接给威尔士亲王,也就是查尔斯。
现在重点来了,那么英国其他出席公务的成员,比如威廉夫妇,哈利夫妇,这些人他们的工资是谁付呢,事实上就是王室这两个公国的收入在付,说白了,他们的雇主不是政府,是女王和查尔斯。哈利夫妇决定不打工了,是不给女王打工了,认真说起来,跟纳税人真得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本身就是女王自掏腰包雇了他们。
如果王室成员个个都能自力更生,君主也很省心了,只是有些该出的公务,女王得想办法分给别人,话说哈利不想赚这个钱,肯定有其他成员想赚的。
哈利夫妇的决定,从家庭方面来说很好理解,因为哈利属于王室旁支,作为君主第三代男丁,他和梅根自然还能为王室出公务,享有头衔,拿工资,但他们的孩子,作为君主第四代,按照现行英国王室的规定,就无法成为王室的一员,所以哈利和梅根的孩子从出生就没有任何王室头衔。为以后孩子们考虑,两人也要单干多积累点家庭财富,而如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给女王打工,肯定没办法兼顾。

 

 

【5】@饮冰志 

读书超话 “地球在转动,冰河在冲刺,海洋在隆起,陆地在沉沦,风雪在飘零,内海在荡漾,月桂树在摇曳,剑齿虎在咆哮,这就是开天辟地时代的景象。”排比句气势滔滔、文采斐然,可以说是浪漫的革命史学,但这样的中国通史,又有几人会读呢?
“中国通史”哪家强?顾颉刚曾指出:其中较近理想的,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和《中国通史》、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陈恭禄《中国史》、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张荫麟《中国史纲》、钱穆《国史大纲》等。
严耕望称,“目前所有各种中国通史中,仍以宾四先生的《国史大纲》为最佳”,但又建议“导读可以钱先生书为主,以吕思勉先生的几部断代史为辅。因为钱书才气磅礴,笔力劲悍,有其一贯体系,一贯精神,可谓是一部近乎‘圆而神’之作,所以讲者可以拿他作为一条贯串的线索……吕书周赡绵密,可谓是一部近乎‘方以智’之作,所以讲者可以拿他作为钱书之辅,以济钱书之疏阔。”
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晚清、民国之后的近代史是要谨慎的,往往都是有润色、修改、甚至删除的。比如这本《宫崎市定中国史》,第四篇即删除最后一节,把江的失败归结于“提倡的新艺术运动将古典越改越坏,凭自己的小聪明将传统的古典故事改造得迎合新时代,所以京剧等等也变得完全无趣了。这是剥夺大众娱乐的结果。”等等文字为免纠纷,全部删除。常识性图表如“亚洲略图”、“中国古地名图”、“近世独cai王朝系图”等亦未作保留。
这几年外国学者写中国历史的书很火,比如《剑桥中国史》、《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和《哈佛中国史》,还有徐的《中国近代史》、史景迁的三部曲、庄士敦的《狮龙共舞》、孔飞力的《叫魂》、魏斐德的《洪业:清朝开国史》、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费正清的《中国回忆录》、裴士锋的《太平天国之秋》、卜正民的《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和文化》、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何伟的《甲骨文》、史明智的《长乐路》、扶霞的《鱼翅与花椒》,以及华裔外籍学者如唐德刚的《晚清30+40年》、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余的《士与中国文化》、高尔泰的《寻找家园》、鼎公的回忆录四部曲等等。
卜正民年轻时曾问中国史学家朱维铮:“为什么中国的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朱先生打了一个比方:想象中国是仅有一个窗户的房间,外国学者只能通过窗户看里面,而中国的历史学家在屋内,似乎洞察一切,但唯独不知道这间房间坐标何处。而外国汉学家,能告诉我们房间的位置。

 

 

【6】@李之乎者也 

把挺美国的都送到美国去;挺伊朗的送到伊朗去;挺俄罗斯的送到俄罗斯去;挺朝鲜的送到朝鲜去……然后骂哪里的就永远禁止他们入境到哪里。比如,骂美国的禁止入境美国;骂伊朗的禁止入境伊朗;骂澳大利亚的禁止入境澳大利亚……相信要是能这样的话,这世界应该就比较和谐。

 

 

【7】@LucyLovesLife 

那天看到耳帝在文章中写——

“普通人往往希望在做某件大事之前准备完美,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自我提升与力量强化,让自己变得无懈可击之后才敢于去抵挡世界的枪林弹雨,先是不辞劳苦,然后渴望一劳永逸。

这其实是种幻觉,以及不敢面对自己真实的怯懦,就像武志红老师所说,事事都要准备到完美去做是对自己的一种攻击。然而世俗成功的经营者们明白,人生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永远要在不断的陷入困境与打破困境,失败与重来中一步步走向更高的位置。”

“有次看到了一句令我猛然一惊的话,来自马特海格,他说,当心那个缝隙。你现在身处的地方和你想去的地方之间的缝隙,只是想一下它,那个缝隙就会扩大,你就有可能掉到里面去。”

我读完也有一种被点醒的感觉,我们心里都有那么多想要实现的事,可是却一直在等待,等待什么呢?

等待一个完美的时机,等待那个所有条件都成熟的节点,可问题是,我们总也等不到那个时间。

不,勇气的问题不应该总被当成是时间的问题,而完美主义也不应该成为逃避的借口或是行动的诅咒。

做一个勇敢的人,想做就做,会经历很多失败,但也会比较快乐吧。

 

【8】@亭林镇无业青年 

「是不是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这样一段日子,鸿鹄志高却难遂,迷茫地过着,昏昏噩噩地耗,最终不是妥协泯然众人,就是找不到出口被生活围困。这时候家人朋友,看在眼里,哪怕不说,心里想的也是“小镇青年何必心怀远方”这样的想法吧。」

J·M·库切说的这句,应该是很多年轻人都有过的感受吧。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