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174】一个中国(划去)美国版药神的故事

chuntian @ 2020年05月11日  浮世汇

【1】@Ent_evo 

读了一个中国(划去)美国版药神的故事 _(:з)∠)_

有一种猫病,叫猫传染性腹膜炎(FIP),很难治,猫得了之后死亡率超过99%,是当之无愧的绝症。

2018年的时候,加州戴维斯的科学家和吉列德开发出一个药,代号GS-441524,是对FIP的特效药。消息流传开来,许多猫主人欢欣鼓舞。

可是这个药迟迟不见上市。

药的合成并不难,市场不算很大但也不算很小,而且许多猫奴为了拯救主子是不惜血本的。很快,黑市上就出现了made in china的仿制药,装在没有标记的小药瓶里,在养猫人之间私下流通,以上万美元的价格拯救了许多猫猫的生命。

兽医的处境很尴尬。他们知道这个药是真的管用,但开药就是违法。有的兽医完全不肯碰,有的兽医则说药什么的我可不知道,但如果你搞到了什么东西想后果自负地给猫打一针,我可以帮你打。

于是这就奇怪了,这个药明明可以赚钱救命,不上市是卡在哪里了呢?

因为GS-441524和另一种药几乎是同一个东西,掌握在同一家公司里。后面这种药是治人类的,潜在市场更大。公司担心猫药会影响这个更赚钱的药的审批。

(由于这俩药的相似性,如果在猫里发现了副作用,那就不得不在人里也追加一大批实验、多花一大笔钱和时间来保证它对人是安全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赶紧赚钱要紧。)

它的名字你大概已经在别处听过了:

瑞德西韦。

瑞德西韦比GS-441524多一点修饰,能更容易进入人体细胞,除此之外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原理也是一样的。吉列德本来想用瑞德西韦治埃博拉,所以一直压着GS-441524不审批不上市,怎奈埃博拉的试验始终不见起色。

没想到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了。瑞德西韦找到了新战场,最近的试验带来了些乐观的消息,而且得到了福西背书,俨然成为了新冠新希望。

那么此刻的剧情,就有两种走向了。

一是,瑞德西韦得到正式审批,大规模面世,然后各地兽医把它off label拿来治猫,不再让黑市走私商人赚大头钱,不用担心半途掺假之类的风险,皆大欢喜。

二是,瑞德西韦的疗效被疑问、陷入审批泥潭或者产能跟不上,那么大家可能就被迫反向操作。GS-441524在中国已经有了成形的产业,也许这些飘洋过海的猫药不久之后就会在黑市里变成治新冠的人用药了……

世事真是难料啊。

 

【2】卢诗翰  

说个特别残酷的故事
有一个游戏UP主,一直以来都特别认真特别用心的做游戏类视频,我看了下内容也很扎实。但可能由于内容过于硬核,播放量一直就5W左右,始终上不去。
做的不顺,他家里也不同意他这么干了,于是他只能无奈的发布最后一个告别视频,UP主生涯就此结束。
一个内容过关更新勤奋态度认真的作者,就这样因为家庭压力告别了理想,自媒体行业,就是这样的残酷。
一般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但这个故事的残酷之处在于,告别视频中,他表示
“摊牌了,其实我是亿万富翁富二代,要回去继承家里公司”[并不简单]
然后,他的下一个视频是
“家里人给我买了套1800万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体验”[跪了][跪了]
这两个晒富视频拿到了600W播放量,瞬间涨粉二十万,并且就“为什么客厅有一台NS,卧室你还要放一台NS”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污]。这是他之前认认真真做视频从来没有过的成绩。
这两期视频大获成功后,按理说他是不是应该趁热打铁发挥自己优势,开始做暴富内容视频呢?
不,没有,他又开始更新起自己热爱的游戏视频。
然后,最残酷的事来了,最新一期游戏内容视频,播放量又跌回了15W[允悲]

 

【3】汪花生同学  

CNNIC 今天的报告基本等于明说了:中学生是互联网的大股东,中文社交网络的主流心智是中学生式的——认清这个现实,有助于看清一些问题。

中学生是什么样的?

血气方刚,两句口角就要约你放学后在校门口打一架,大多情况下是撂几句狠话,干不起来;但要是真干起来了,下手没有轻重,往往比成年人下手更狠,一是年纪小不知道怕,二是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护着,真出事儿也担不了什么责任。

三观正,是真心实意的正,主流的正,毕竟除了教科书之外其他东西读得少。我猜不少中学生都有过“要是我爸犯事儿了我一定大义灭亲”的想法,并觉得自己一定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因为教科书上就是这么教的,而且哪怕是自己的亲爹也不敢正面反驳这个观点。他们对于人性的幽微还缺少体会,对精细复杂的事物缺乏欣赏能力,也懒得研究——很正常,黑白分明,直来直去,青春就是图个爽。

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还不知道做成一件事有多难,自然也不知道自己毁灭的事物有多珍贵。可能不少中学生都觉得自己爸妈一个月才挣万把块钱实在没什么出息,开一家火锅店谋生甚至有点丢脸,当个网红博主轻轻松松,做个 vlog 谁还不会,营收不如腾讯的都是小公司——那么这些东西,毁了也就毁了,不心疼。

简单来说,他们头脑简单,没有扛过责任,还不清楚做一件事有多难。

一个心智成熟,对人的理解更深刻,有工作或者有家庭,要赚钱养活自己的成年人,在互联网上面对这群中学生时,毫无胜算——哪怕你是一个 KOL,表面上看占有巨大的优势。

因为你的对手人数众多,他们不必对自己的言论负任何责任。在学校里说错话说不定还会被叫家长,但在互联网上连这一点约束都不存在。哪怕骂错了又怎样?改个用户名不过一分钟的事,就算不改又如何。

他们听不懂也不喜欢听复杂的道理,但更重要的,几乎是决定性的一点是,他们口中说出的道理是“绝对正确”的,是不可被反驳的——你不可能光明正大地去反驳中学教科书,尤其是中学政治书,哪怕你反驳了也会被此微博不可见。所以他们的道理在台面上占据了绝对的话语优势,你的那两句“你长大了就会懂了”不会显出睿智,只会显出颓势,然后被疯狂嘲笑。

你辛辛苦苦建立起的那丁点儿事业,或是家庭,多少希望自己受的苦能被理解,被承认。但很可惜,中学生对这些事情没有基本的共情,他们完全不觉得毁掉一件事,打倒一个人有什么问题。你觉得说错一句话不至于要毁了你这个人吧?但人家毁了就毁了,怎么可能为你心疼?转头寻找下一个目标去了。不一定是残忍,只是真的没有感觉。

所谓“拳怕少壮”,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么一想,畸形的饭圈文化,四处挖黑料,举报,号召封杀,要求网文主角要双处双洁(是这个叫法吧?),热衷于猎巫,叫魂,毁掉一个又一个的成果,肆无忌惮的攻击,辱骂......都可以理解了,也不奇怪。

再转念一想,在遇上很多问题时,去跟一群中学生,或者思维永远停留在中学层面的朋友争吵,是不是毫无必要且也挺没劲的?他们要是站到你面前,你不会很认真地想跟他们说什么道理的。

当然,要把锅都推给中学生,那肯定避重就轻了。毕竟中学生总体上是非常可爱的。整个社交网络被中学生把控,是因为房间里的大象让成年人不敢多说些什么,不敢去讲述一些复杂的东西,毕竟他们顾忌的多,说错话了被大象踩一脚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事。所以我也就打住了,到此为止。

不过想想或许也没什么。我17岁高中毕业,回想起来,如今的我跟17岁以前的我几乎是两个人——17岁之前谁想这么多破事儿。

往好点儿想,这一代中学生年纪轻轻就在社交网络中历练,肯定比我们更适应虚拟世界的搏斗。People change, 等他们上了大学,多接触点其他的东西,经历丰富一些,说不定能改变一些事情呢?希望吧~

 

 

【4】@冰下有鱼 

去裁判文书网,搜广西高院,你会看到:
因为亲爹没有做饭,砍死亲爹妈,死缓;
和母亲争吵,拿椅子把亲妈敲晕,用裤子勒死,门口刨个坑埋了,无期;
吸/毒过量杀死老婆,无期;
因为买来的越南姑娘不肯跟他过,杀人抛尸,尸体白骨化才被发现,无期;
故意伤害罪坐牢出狱后,杀了两个人,抛尸江中,然后法院说“只”证明确定杀了一个,无期;
因为讨债不成用斧头砍杀了长得像债主的陌生人,无期;
因嫖资纠纷杀死小姐,十五年;
赌博发生口角开枪杀人,故意杀人算十四年非法持枪算两年合并执行十五年……
顺便发现“自首”“归案后如实供述”在广西高院相当好使。
广西高院,把废死贯彻得相当彻底,连个死缓都不肯判,这次百香果女孩的案子给个死缓,也许广西高院还觉得自己已经算是违背原则从重判决了呢……可是违背初心委屈大发了……

有些案件描述不够准确,修正一下,免得有人杠

 

【5】@理查德亚当斯的月亮兔子 

8日晚上的在线沙龙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钱永祥先生的话(大意):“台湾从来没有像中国现在的情况那么艰难。台湾的威权时代相对而言轻松多了,比如从我高中开始,我接触到殷海光、李敖等的著作,是我的精神支援,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孤立的。知道什么是对的是好的,是非很分明,对未来有美好的向往。指鹿为马,不听话就挨打,这种困境我真的没有经历过。”闻之落泪啊。
整场活动跟下来,我发现港台的两位老师比大陆的两位老师心态上更积极乐观。这固然与他们的性格经历,以及可以相对“置身事外”有关,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身处的环境。也是钱先生的话(大意):我虽然经常批评台湾,但过去三四十年的民主化历程过后,社会的整体论述、共享价值、论辩方式、(与不喜欢的人的)相处方式都有了很大改变。我在台湾的意见是属于非常少数的,我对祖国大陆的关切在多数台湾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但台湾这个社会允许我说出来。这不是台湾比较高明,而是从1980年代民主化开始的社会的集体学习过程,对于对话的氛围、对不同意见的态度、彼此之间相互对待的规则都有影响。当时充满了冲突、论辩、撕裂,那时看是负面的,现在看,是不打不相识,学习如何与自己不同的人生活。而在中国大陆,这个机会一直被浪费了。过去几十年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了,付出了很大代价,但没有积累下来成为社会的共同资产、道德前提,或罗尔斯所谓的“社会的公共文化”。我们在台湾现在是,谈不下去就不谈,90件事情可以共享,10件事情不可以共享那就不谈吧,不会认为你是卖国贼或者一无所知的蠢人,我可以和不反思的人在一起共同生活,我不会因为反思而更有优越感,他们也不会因为(我反思他们不反思)而攻击我。”所以钱老师会相对乐观,因为他见识过社会氛围从严苛转为宽容的过程,知道这种转变在一定机制的保障下是可能发生的,而且他确实体验到了言论自由宽和的环境对个体的庇护。而我们尚生活在“指鹿为马”的环境中,一眼望不到未来的方向,就像阎连科在前几天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所写的:“以为历史是线型前行的,但也许今天却是线型后退的。以为历史是螺旋上升的,但也许今天却是螺旋式地下垂滑落的”,心态当然非常惨淡了。

 

【6】@于赓哲 

经济落后地区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低收入人群,在为地域争光荣方面更为狂热。因为享受不到经济发展的红利,所以只有靠地域集体荣誉获得心理满足感,更热衷于抱团,树敌,攻击。心理也更脆弱敏感。

 

【7】@欧洲文艺评论 

在《东京爱情故事》里,有一天晚上,莉香跟丸子靠着街头的栅栏聊天,他们背对着身子,莉香仰望着夜空,说自己十几岁就到了国外,生活的地方换来换去,没有能常年交往的老朋友,比较好的朋友,后来就没有音讯了,每个人都是孤孤单单地独来独往。当时看到这段,感触很深,这正是我看到的很多留学生的真实写照。遇到过好几个朋友,他们从高中就出国,到了大学和研究生又会去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读书,从十七八岁到二十四五岁这段时期,生活环境不停换,与此同时,如果不是善于社交和积极融入海外生活,相当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在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过日子,有男女朋友或闺蜜还好点,否则,像莉香说的,“每个人都是孤孤单单地独来独往”,就是多数人的常态。前阵子有朋友说,自己特别想有个固定的家,因为从小飘来飘去,严重缺乏归属感,他老师问他来自哪里,他说不知道如何答,深圳,北京,旧金山,伦敦,每个城市都生活过一阵子,但每个城市在他生命中的存在感都差不多一样轻。似乎遇到的这类朋友,习惯了看心理医生,习惯了失眠。莉香说,她并不因此感到寂寞,因为寂寞或者失眠的夜晚,就抬头看天上的星星,这其实是一句特别孤独的话。

 

【8】@Kevin在纽约 

「BBC:人类想活到下一个世纪(22世纪)必须解决的7大风险」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面临多种潜在危险:从气候变化、到核武战争;从全球疫情大爆发到小行星撞地球。这些都直接危害到人类文明的生存。

BBC记者埃德蒙兹在与一系列关心人类生死存亡的专家进行访谈后,总结出人类所面临的几大威胁:

1. 小行星撞地球

2. 人口过剩、资源枯竭以及气候变化

3. 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4. 流行病疫情大爆发

5. 个人威胁,例如坏人在实验室中使用合成技术创造病毒,宗教极端主义者以及各种各样的反社会人士或精神病患者。

6. 核战争

7. 人工智能,比如自主算法可能会意外导致全球股市崩盘并引发经济崩溃。或者我们可能失去对机器的完全控制。

你最担心哪一条?

 

【9】“我无论是跟谁合作,我迟早都会设法找出对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什么因素。”

——管理学大师彼得· 德鲁克的七条珍贵人生经历,

毫不例外,我都会听到极为类似的故事。因此,对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运用知识的人,要怎样才能取得成效?这样一个人,在生活与工作多年之后,在历经多年的变化之后,又要怎样才能一直保持成效?”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通过做一些相当简单的事情。

1、我们要树立自己的目标或理想,就像威尔第的《福斯塔夫》为我树立了目标和理想那样。为了目标和理想而奋斗,意味着一个人能够人老心不衰。

2、我发现长年保持成效的人对工作的态度一如菲迪亚斯:神看得见。他们不甘平庸,在工作中恪守自己的标准。事实上,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

3、他们把持续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他们未必像我这样,每三四年就学习一门新的学科。但是,他们会不停地试验,对自己的成绩从不满足。他们对自己的最低要求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得更好,而且常常要求自己用不同的方法去做这些事情。

4、这些思维活跃、不断成长的人,还会坚持进行绩效评估。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像耶稣会和卡尔文教派率先做的那样,把自身行为和决策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把它们与当初的预期进行对照。这样,他们很快就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同时也发现自己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改变和学习。最后,他们还能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不擅长的,因此是应该让别人去做的。

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所有这些行为习惯所体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那些卓有成效,并能不断成长和改变的人,特别是那些以运用知识为主的人,承担起了自身发展和工作安排的责任。

 

【10】@羊奶宝 

《小丑》为啥中国人不理解,因为咱感知痛苦的阈值被培养得太高了。必须得像《活着》那样弄,死爹死妈死孩子,好不容易把女儿养大了,又给弄个难产,死在了手术台上。哪怕这样了,你也不能违法犯罪,只能坐在门槛上捂着嘴自己哭一哭,否则就是“立即枪毙”“背后的故事我不想听”。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