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235】我想自己做主自己的身体,这个想法可能有生之年会实现不了

huoying @ 2020年10月08日  浮世汇

【1】@春刀斩雪 

失踪人口回归一下下(…

前段时间动了一个小手术,跟杨笠一样,是子宫息肉切除,中间遇到了一些让我很有感触的事情,想分享一下。

接下来的内容有些偏女性视角,男粉丝可以跳过(特指我唯二的两个男粉丝)。

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手术,我一开始跟我姑说起的时候,她特别轻松说:“哎哟很简单的啦,我前两天也刚切过,第一天住院第二天就可以出院,我做个手术谁都没告诉。”

但是事实上,我很坎坷,前后换了差不多有五个医生、三家医院,最后医生十分不情愿给我做的。

原因挺可笑的:因为我有处女膜。

前两个医生是我本市的综合医院妇科医生,当场确诊,但是不愿意在本院给我做手术,她们建议我去杭州省妇保医院,用特种细管宫腔镜,因为“这样不会伤害到处女膜”。

我那时候也挺傻呼呼的,觉得她们说得对,特地安排了时间,又让小王请了一个星期的假陪我(她单位在隔壁省,要一个晚上的火车),忐忑去了杭州。

杭州的医生告诉我,普通息肉摘除术,150;细管宫腔镜,一万出头,自费。让我考虑。

我当时都懵了,甚至胡思乱想“什么,一层闭环保护性人体组织竟然要我多费一万多,它也配?”最终决定就做普通手术,医生跟我强调了一遍,会破坏处女膜,如果同意的话就去住院部预约,大概三个月后就能轮到我。

我跟小王对脸茫然,觉得时间成本太高,还是回老家的妇保医院做手术吧。

然后又从杭州灰溜溜回来。门诊医生倒还好说话,听我说完病情,又跟我强调了一遍会破坏处女膜,就让我去住院准备了。

我以为万事俱备,结果我刚领到床位,主刀医生跟我一交流,立刻劝我:“你还是回去吧,我给你开个退院单。”

我问他为什么,他很严肃地说:“这个手术会破坏你处女膜的你知道吗?你才二十几岁,没有必要。”

我说我知道啊,我同意风险了啊。

医生说:“但是你未来对象不同意。”

小王这时候不乐意了,说她就是我对象。

医生愣了一会儿,改口:“那让你爸妈来签字。”

我问都是一个户口本上的,我弟可以不。

医生强调:“一定要父母,这也涉及到一些伦理方面的问题。”

我有点生气了,问他:“我是一个成年人,我知悉了手术风险,我同意承担这个风险,我可以自己签字,为什么不让我做?”

这时候他前面那个女医生提了个骚操作:“那你自己想办法去把处女膜弄破了再过来手术。”

我:?????????????

真的是,满头问号。这时候说句zz不zq的话,我当场就起了医闹的心情(对不起,但是真的很气)。

就因为这个事情,我又来来回回磨了主刀医生半个多小时,在另外一个好心女医生的协助下,才勉强定到第二天手术。

我精疲力尽,离开医生的办公桌的时候,看到桌角有个条子,打印了一句患者签字时常用的话供参考:“我已知晓风险,已征得我父母/老公/男朋友同意,决定手术。”

“男朋友”三个字让我崩溃了。
要知道,法律上,男朋友根本不是什么法律关系,但是女性要动一个关于妇科的手术,作为完全民事责任能力人,她自己本人做不了主,在法律上根本屁都不值一提的男朋友却可以决定她的处女膜、子宫、胎儿,以及其他东西。

太荒谬了。

更荒谬的是第二天医生上班,喊我去了趟手术室,我上台没到五分钟,他说好了你下去吧下一个。

真就一个极其简单的手术呗,但我前前后后不知道浪费了多少金钱和时间。

但是说实话,也并不能骂医生。所有医生(但是不包括那个让我想办法自己搞破处女膜的,我觉得她是真nt)说到底都是“为了我好”,他们怕我将来后悔,怕影响到我未来的婚姻生活,所以提出了种种建议。

他们的小心翼翼也情有可原,我相信一定会是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后续病人家属来闹过,他们才会这么谨慎。

甚至就在我做检查的时候,因为我的主刀医生是个男医生,一个跟我同期的病人死活不愿意让他检查,好说歹说都要换一个女医生。
我觉得她是个弱智,她觉得我不检点,互相觉得对方有病。

就这种十分压抑的女性性心理,让我一直觉得很魔幻。
我是个社恐,不太出门,要好的网友也都是跟我一样持开放观点的人,我就一直以为祖国的妇女解放事业至少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成效的,结果意外发现,生活中占大多数的竟然还是病态保守的女孩子。我有点恨她们不争,但马上又会被她们反驳根本不懂社情。

据说爱因斯坦还是牛顿还是普朗克还是薛定谔还是谁(主要是我忘了)曾经说过,新理论之所以战胜旧理论,不是旧理论支持者都改信新理论了,而是终于把那群老家伙熬死了。
但是最令人害怕的一点来了:
如果你身边的同龄人,甚至比你年轻的下一代,也都是旧理论坚定不移的拥护者,你会不会永远看不到新理论得胜的那一天?

这是真正让我难受的一点:

我想自己做主自己的身体,这个想法可能有生之年会实现不了。

就这样吧,破事水,夜来非,休养过了,写稿去。

 

 

【2】@Ent_evo 

丙肝病毒的最终发现也是挺好笑的,哈维的实验室当时已经很明确知道了有个非甲非乙的病毒在那里,引发肝炎,但就是死活分离不出来这个病毒本身。1988年的时候哈维气得快要崩溃了,甚至为此写了一首诗

只见HBsAgs,不见森林
    哈维·阿尔特
(我渣翻的,强行押韵,请以原文为准)

我觉得我永远找不到
这个病毒,非甲非乙
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但我知道它就在肝里

整天被我们怪罪
但除了名字一无所知
没有抗原没有DNA
没有能探明它的测试

让我们陷入混乱的病毒
逼着大家集体妄想
证明存在只能靠排除
但它是真的还是幻象?

住在天上的伟大的肝
请指点它的所在和原因
请给我们启发和灵感
让人看到这病毒的身影
如果我们不赶紧发表
他们会把我们开除的

显然这首诗打动了天上的肝神,就在这一年,生物医药公司Chiron的研究者迈克尔·霍顿说找到了这个病毒的本体,还开发出了分析手段。哈维表示不相信,把他臭名昭著的随机样本板子寄了过去,结果霍顿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正确鉴别出了所有的真样本,假的一个都没中招。

于是哈维以史上最快速度组织实验,确证了这真的是真货,发了新英格兰。

事后哈维又写了一首诗,发牢骚说为什么最终找到病毒的不是自己,诗名叫“There's No Sense Chiron Over Spilt Milk”。诗的结尾是

“对于Chiron我没有什么怨恨
支持了我的假说就算是开心
只能当第二名我也没什么遗憾
起码还能回实验室做血库血清
我自己的诺奖是没有了
但前面总还有另一个病毒的”

最后霍顿和哈维一起拿到了今年的诺贝尔奖。

 

 

来说说彭罗斯这个人的民科,物理奖颁给民科倒也不是第一次,好在他们民科的点都和得奖的点没什么关系,并且彭罗斯还是比另几个人厉害得多了……

彭罗斯在这个领域最有名的事情是写了一本书叫《皇帝新脑》,当年第一推动丛书引进了它,估计很多人都看过。书的前90%都没问题是跨度大但非常棒的科普,最后10%图穷匕见,说经过以上论证我们发现,人的意识无法用经典物理解释,必须用量子。准确说,意识的本质是大脑中特定的量子态,存在于神经元内部的微管里。

用量子来解释意识一直是个挺流行的想法。一般的民科,或者影视动漫游戏里推动剧情用的伪科学,这么思考的理由都很简单:量子咱也不懂,意识咱也不懂,两个不懂说不定其实是同一个不懂(某些作品会更进一步,所有的不懂都是同一个不懂)。彭罗斯还是比这些人强几个数量级的,他的意识理论是确实像模像样,但是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量子相干太娇贵了,人脑这么乌七八糟的环境要怎么维持啊……

生物不是不能利用量子效应,实际上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里都很可能用上了量子的机制。但是,那些都是一个点一个点孤立的量子效应。彭罗斯他们的量子意识的机制,都要求相干性,有一大片振动“同步”。这个同步可就太难了。

首先是细胞里面,化学物质一锅粥,又热又湿还湍流,就已经难如登天了。

细胞之间的问题更大,因为神经元并不是紧密贴合,两个中间有“突触”,空了一大块。需要传播信息的时候,一侧释放出化学物质,漂到另一侧。这空的一大块,很难想象量子尺度要怎么跨过去。但如果让量子相干只局限在单个细胞内部,那又没有办法解释意识了。

如果意识真的存在于微管里,那微管乱了,意识应该也会随之消失。老年痴呆患者的微管真的会乱,但乱是很早期发生的,而意识到极晚期才会崩溃,这个时间对不上。

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但总之就是,现在认同意识本质是量子过程的人已经是少数,彭罗斯理论的支持者就更少了。恐怕现实没有那么美好,不能指望两个难题凑在一起相互抵消。

物理学家似乎有跨界往外掺和的传统,大多数时候基本无害,偶尔能发现本领域研究者早就知道的常识,偶尔会闹出乱子,更偶尔的时候才能搞出真家伙……虽然彭罗斯这理论大家都觉得不靠谱,但谁知道呢再活二十年又一个诺奖可能性也不是零 

 

【3】@Fenng 

因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微博提起这本《皇帝新脑》。

此书中文版要比不少微博用户年龄都大。当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这套「第一推动丛书」可以说是相当经典了。

这套书不但收录有霍金的《时间简史》(太流行了),还有一系列经典的科普著作。比如《生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生病》《黑洞与时间弯曲》。印象里这套书并不是一下子出齐的,而是先推出了第一辑十几本,剩下的慢慢才出版。

我反复读过几遍的有《时间之箭》《皇帝新脑》《数学:确定性的丧失》。这套书里有一本,跟互联网关系还挺大,就是《复杂》。当年在「第一推动丛书」里,这本并不起眼,但这十年来,复杂系统被屡屡提及。做互联网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整套书最近似乎再版了。

 

【4】李天飞大话西游 

一本实体书,我花了半年时间去写,最后定价30-40元,只相当于一杯咖啡的钱,还赶不上某些肯德基的套餐。有人可能说,别矫情了,市场决定一切,你的知识就值这点钱。但是,我从这本书里扒拉出三分之一的内容,做一个音频课,就可以卖49元。再扒拉出三分之一的内容,做一个视频课,就可以卖99元,甚至199元。知识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定价却翻了三倍。我做起来还轻松愉快,不需要条条去核查原始文献。半年写一本书,但是一个月可以做一门课。你说成本,视频有成本,书也有成本。图书编辑费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比视频编辑少,有时还有过之。那么,是新媒体的知识付费价格虚高?还是书的价格偏低?其实是后者。因为纸质书的定价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决定了人们习惯了这种知识付费的价格尺度(基本等于纸价)——一杯咖啡或两碗面条。反观其他国家的书价,都比我国贵得多。但是新媒体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和其他商品一样,是真正被市场经济的规律决定的。所以,在一笔知识可以有多种出售形式的时候,纸质书是最后一个选项。而纸质书的运作,也是参差不齐、千差万别的。所以,又优选偏向市场运作的纸质书,因为他们确实是当商品在卖。假如这也不能,就只能奔着体制内的声誉去了。

 

【5】@菊厂刘掌柜 

问了下家里的地头蛇几大家族情况,发现有三家已经完成了交接,由孩子继承了上一代的资源和“职务”,另有两大家族没落了,有一家是孩子不想在小地方混了,还有一家犯事直接进去了整体垮掉。

越是小地方,内卷化越严重,好的生意机会都被各种关系户把持了,没门槛的生意竞争惨烈导致没啥利润,招聘个服务员也就1500元的工资,随个份子200,300元的已经形成了巨大负担。有资源的通过联姻继续享有这种优势,没资源的只有通过高考等非常陡峭的路径走出来,虽然是小地方但已经形成了折叠空间,形同两个世界。

 

【6】看看大家如何吃饭的

 

【7】@小阿ALICE 

看到很多博主表示要离开微博。
其实网络兴起也就十几年的时间,我算是见证者之一。高中时拨号上网,可以进一些聊天室,其实里边都是一些无聊的人瞎扯,我认识一个阿姨就是在聊天室里认识一个男人,然后就老公孩子都不要了,跟那个男人走了(所以你看,没有什么新鲜事,网络可以放大人的欲望,并提供机会)。
2005年左右,space横空出世,有了个人表达的窗口。这个平台算是满足人的一个深层需求——自我表达的需求,被看见的需求,存在感的需求。我那个时候在国外读书,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于是在space上建立了个人空间,和现在一样,发一些照片,写读书笔记,穿搭化妆,还有各种碎碎念。认识了很多朋友,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几个:一个是在法国西部学油画的男生(他的审美和作品我很喜欢,他说将来想回国在美院教书);一个是在美国读法律的女生,她谈了一个美国男朋友(后来她去巴黎参加一个法律论坛,我们还相约见了一面。就是她的男友,以前和章小蕙有过短暂恋情);一个是湾湾男生在美国读哲学博士,他有抑郁症,记得他推荐过不少好书,后来因为症状加重,休学回湾湾了。
Space和Msn是突然消亡的,这些网络上的朋友们还没来得及互留一个其他联系方式,就消失了。与此同时,国内天涯等各种论坛崛起,培养了初代博主。后来就是新浪模仿国外,陆续有了博客和微博,并做到一家独大。
有时候在微博上关注一些不错的博主,我经常会发现这样的评论:“我是当年从天涯上追过来的”;“天涯观光团”“豆友重聚”……
可见,不少博主本身就具有这样的体质(表达欲、渴望被关注欲和存在感),他们在网络的平台上一路迁徙。
我看过一篇分析,大致讲天涯之类衰败的原因,好像主要原因是平台不想要“意见领袖”,希望要的是一个个活跃的散户。(我没玩过天涯,我只是试图站在管理者角度看问题,感觉似乎是一种狭隘的心理,即平台是我搭建,服务器是我买的,最后成就了是一些个人,这些人给我什么了?!)当一个个优质版主的页面被限制,不能召集讨论时,天涯开始衰败。
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优质博主是经过淬炼的,提供优质内容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平台只要活跃的散户,那么不可避免,活跃的散户只会拱起众多无聊的话题,从而整个平台的质量下降。

一早写这么多,我只是回忆了一下曾经的冲浪史。见证过一个又一个平台消亡,我感慨平台也都是有寿命的,做“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如同企业长青一样的困难课题。
网络嘛,一片海,那些博主很难就此沉寂的,只要体内那股欲望还在,他们会找到下一个平台扑腾。当然也有真的就玩腻了,感到这股欲望如此虚空,然后尘归尘,土归土,就像曾经的博主“毒药”。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