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248】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45确诊COVID-19

dasheng @ 2020年11月04日  浮世汇

【1】裴谕新 

滴滴司机说自己以前做化妆品电商,做了十年,赚了几套房子。三年前营业额下滑。为了保持他借了京东金融的贷,利息一分五。然而最终不得不关店铺走人。
他最讨厌开车,家里的车都是老婆开,但为了生活他不得不选择了滴滴,有现金流,可维持正常。他很快发现怎么做到滴滴司机的顶流,就是早高峰即便不赚钱也要刷单。
现在他的分数高到可以自己选择想跑的路线,所以他基本只接单机场到番禺的客人。晚上八点上班,跑到早上五点,拉四趟客人,一千块营业额。他的收入已经是滴滴车最高的,但就算一天跑一千块,一个月三万,去掉公司提成与租车、充电费用,他一个月收入也只有一万多,勉强维持生活。
房子都卖了还债,他目前租住在机场附近,就是为了好好跑单。但还欠平台两百万,无力奉还。平台催债,接下来可能会走法院,到时候有可能收入都打不到自己的户头,直接划给债主。父母已退休,希望他们赶紧生孩子,这样趁着年轻可以帮他们带。但老婆不想生,觉得目前状况不允许…
深夜两点他跟我说这些,听的我头皮发麻。我说真抱歉让你谈到这些伤心事,他笑着说没事,我能说出来就是可以消化了。我只见到我的电商朋友们赚到我想象不到的钱,从来没接触过这样激烈竞争的失败者。我替他想了一路,也不知他的前途在哪里。
他说有一天还要东山再起,还要做电商,但不做化妆品了,做农产品。本来他就不喜欢化妆品,人不应该做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他不愿开车一辈子,看到头,但既然做了还是要做到最好。
我鼓励他从天再来,还年轻还有希望,他说失败过以后胆子变小了,现在做事是拿时间换钱,以前是拿钱换时间,总觉得钱是用不完的。他对未来不再盲目乐观。只是在等待机会。
我想这个机会是什么呢?不会是把我绑架了找我家人要赎金吧?毕竟为了少付五十块这一趟返程我们说好了不用软件,只是口头约定接机。
还好,深夜三点我平安到家了。我还在回想着夜色里他苍白的脸和轻轻的不急不缓的语调… 

 

【2】子陵在听歌 

刚看了很多人推荐的、著名导演Alex Gibney拍摄的纪录片Totally Under Control。这部纪录片已在Hulu上线。这部纪录片被The Atlantic称为今年必看的电影。它和之前的PBS Frontline的The Virus: What Went Wrong有异曲同工之处(O子陵在听歌),都回顾了美国抗疫失败的原因。
而这部纪录片更细致性地放大了1-3月几乎每一天联邦政府的每一步举措,并在事后回顾了这些政策造成的后果。除了CDC浪费了一个月时间不能生产试剂盒,FDA不允许非CDC试剂盒应用于诊断外,这部纪录片还揭露了很多系统性原因。
美国联邦政府之前有极好的疫情应急筹备机制,包括一部完整的pandemic playbook(疫情指导手册);白宫的Global Health Security Team;美国卫生部ASPR负责的Crimson Contagion项目,2019年10月Crimson Contagion项目还进行了一次大型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爆发的演练模拟。但影片指出45为了谋求连任和保全股市,蓄意淡化疫情,除了他的各种轻描淡写的宣传,他把党派化的政客派遣到CDC,将CDC的很多基于科学的公共卫生指导意见变成政治主张,如在疫情开始不建议戴口罩、停止疫情数字更新;而他让几个月不愿意授权地方实验室进行COVID-19检测的FDA在几天内紧急授权(EUA)羟氯喹。
纪录片指出美国卫生部及下属的CDC和FDA有诸多知名专家除了Dr. Fauci,还有如BARDA的Dr. Rick Bright,CDC的Dr. Nancy Messonnier等等。45政府在过去4年时间任用了大量的无经验45忠实追随者,而取代了大量的职业行政和卫生官员,包括5名在疫情中质疑45政策和质疑羟氯喹效果的inspector general(相当于国内行政单位的纪检人员),并解除了BARDA的Dr. Rick Bright职位,边缘化了CDC的Dr. Nancy Messonnier。白宫还解散了Global Health Security Team。
45还让他的女婿Kushner经营国家疫情物资储备(Stockpile),Kushner雇佣了一批签署了NDA的20岁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志愿者"在FEMA(国家应急管理局)办公室,用自己的私人电脑和私人邮箱去联系各个医疗器械和PPE物资厂家进行全国的疫情物资采购,而这造成了后续的物资供应短缺,于是45让各州州长自己想办法去补给自己州的疫情物资供应。
纪录片中美国CDC前主任Dr. Tom Frieden接受采访时说:This is not public heath failed to protect public, it is political leader failed to follow the public health guideline.
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很多防疫不成功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我之前关于Fareed Zakaria采访的评论(O子陵在听歌),完全是bad governance。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45确诊COVID-19。

 

 

【3】诗性代码PoeticCode 

最近有部纪录片叫《杀马特,我爱你》,被戏称是一部杀马特史诗。导演叫李一凡,我看了他的演讲。他说自己刚知道杀马特的时候很激动,中国有朋克了,有嬉皮士了,对抗消费主义,这是审美自觉。

尽管导演后来自我否定了这些不食城乡结合部烟火的想法,但我还是觉得"审美自觉"是完全正确的。

城市化巨变下的九零一代,在懵懂、匮乏,野蛮生长的高速列车上,爆发出对自我表达、对"被看见",包括他们自己可能没意识到的,对尊严、自由和美学的追求,完全是出自本能。

"乡村非主流"自打出圈,就是群嘲的对象。我年少无知时也拿它开过玩笑。现在说起来像个绝妙的社科展品:"嘲讽非主流"这件事,本身就是"主流"。

为什么乡村非主流被群嘲被排斥,一点也不难理解。其实就两个原因:

一个是因为他们low,却妄想美。
杀马特通常都是十三四岁就出来打工的乡下孩子。这样一群人妄想通过表达他们的美,去换些精神享受,去换些看见与尊重。
不仅妄想了,他们还大张旗鼓、恬不知耻地做了。
穷逼和文盲不配使用美,不配有精神追求,他们做了就引人发笑、令人不齿,这就是主流社会的逻辑。

再一个,是因为这些螺丝钉不想被焊死在工业文明的流水线上,他们"出格"了。
在混合着自我实现、审美追求、社群认同及自我保护等等复杂因素的驱动下,他们讲不清楚为什么却遵循了本能,几乎类似于求生本能,去制作并展示着极尽夸张的外形。

李一凡在演讲文稿里写:我们的社会真的非常不宽容,杀马特不过是希望通过身体改造来保护自己的一点装饰,就那么一点点异质的东西,几乎成了全社会认为的异端。大部分杀马特以为自己犯了多大的错,最后只好剃掉头发,老老实实打工,重新回归生命的贫乏。

他语气很激动:你想想这有多可怜。我们必须把人家逼回去老老实实打工!你生活必须更贫乏——必须更贫乏!我特别受不了这个事情。

他说这句的时候,我感到了一阵不自在。因为事实上,谁也没有好到哪儿去。

谁不贫乏,当代年轻人?月入过万的996们,大城市的"主流"后浪们,你没有被驱赶着老老实实打工吗?端着星巴克拖个新秀丽在机场用笔记本打字的你,和每天工作12小时的厂妹区别很大吗?就离贫乏很远吗?

主流的真相,就是要求你必须更贫乏。说同样的话语,消费同样的产品,被灌输同样的奋斗精神,看为你所在阶层精心定制的推送,就固化在这里,什么标签就该对应什么样的生活,越界就会受到惩罚。

杀马特家族元老是个叫罗福兴的小伙子。李一凡说罗福兴接受采访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他说得像反省错误,但他有什么错误?就为了五颜六色的冲天发型?就为了他贫穷低文化的身份?他只是无端遭受了社会的惩罚与规训,所以以为自己犯了错误。

我跟你讲,在以惩罚非主流为主流的主流里,永远没有赢家。谁也得不到尊严,谁也无法免于被惩罚的恐惧。因为你永远会比另一些人更贫穷、更低文化、更"不一样"。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被划为异类,沦为边缘,成为弱势。毕竟制造主流框子是如此容易,切割人群有一百万种方法。

杀马特快要灭绝了,广东县城里的工业区里还有一点点。现在回望五颜六色的头发,我甚至有点回望某种黄金时代的错觉。下沉阶层,工人阶级,城乡冲突里成长的打工人后裔,在21世纪初社博朋克的土地上有过浓墨重彩的自发式自我赋权——没错,就是用头发,用他们有且仅有的身体,他们实现了。

我不知道这些来自村县的工厂年轻人们,现在流行用什么在每月仅有的一两个休息日里做些快活的自我实现。也不知道厂里的他们没了五彩爆炸头,996的我们还会没掉什么。

其实我还没看到完整的《杀马特我爱你》,但我已经非常期待了。

早就是时候捍卫些东西了。捍卫五彩爆炸头,捍卫火星文,捍卫审美自由,捍卫脖子以上和脖子以下——杀马特教主罗福兴都说,审美自由是最基础的自由。不要再有同伴一边为莫须有的罪名道着歉,一边主动嵌入精准切割的黑铁未来。

 

【4】@王老板 

看了一席上李一凡的演讲,他认为杀马特的消失是因为主流文化的不宽容,控诉是社会逼迫他们剪掉头发,回归工厂和贫乏的生活。我觉得他完全搞错了,也没弄清楚自己的拍摄对象。杀马特的存在是因为信息差,杀马特的消失是因为城市化打破了信息差。

我上大学的时候美滋滋的买了一件真维斯的衬衫,对我来说这是毫无疑问的世界潮牌,然而在大学报到的第一天,我的北京同学说了一句我永远难以忘记的话:这件衬衫我初中也有一件。我后来翻阅了真维斯的企业发展史,在一二线城市饱和之后,业绩停滞不前,这时真维斯将"引导潮流"的战略定位改为"紧跟潮流",并把价格下调为中档,全面在低端城市开店,随即实现了连年的增长。那是1998年,香港澳门回归了,谁在引导?谁在紧跟?

杀马特是一种文化过滤的结果,它源自朋克-视觉系这样的先锋文化,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将这种文化充分吸收并咀嚼之后,留给乡村青年的只能是缺乏美学景观并且定义模糊的文化残渣—杀马特。而当这代年轻人走向城市,走向工厂,走向信息流动,他们意识到这种文化差别后,会自觉的做出审美上的切割。这也是为什么纪录片所呈现的"正在进行时的杀马特"只发生在东莞的石排镇,因为只有那些还没走向城市的年轻人依然在这种末梢里体验独特。

根本性的问题不是文化反抗,也不是生存或者权利困境这种社会学词语,这种浅薄的亚文化里面承载不了这么大的意义,根本性的问题是加速城市化,加速人口自由迁徙和流动,打破数字信息垄断,打破人为的城乡二元壁垒。只有做到这些,年轻人才能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审美自觉,而不是需要用杀马特这样糟糕的没有任何美学价值的身体特征来标榜自己。

 

【5】光远看经济

我不管花呗借呗是不是高利贷,我只想告诉大家,中国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是没有民间借贷没有高利贷,很多都死掉了,哪里会有今天?中国的主流金融占有绝大多数的金融资源,但中国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压根没有从主流金融体系获得金融服务。你不服务,别人服务,你却指责别人高利贷。请务必记住,包括高利贷在内的民间金融对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遇到短期资金困难,不找民间金融,不找高利贷找银行银行管吗?银行现在跳出来指责别人,好意思?

 

【6】木遥

看海外留学生乌央乌央的哭诉都快看抑郁了。

很多人可能是盼了很久,从春天,到夏天,到秋天,终于工作和学业安排了机票买好了房子处理了,想赶在冬天之前回家,然后临出发前当头一棒。这种失望感,比打一开始就索性说回不来痛苦多了。

也理解,谁不理解呢,都是这个文化出来的。换了一个屁股的位置,可能心态就不一样。如果真的有投票,国内支持这个办法的肯定压倒多数。疫情前路漫漫,能有一方净土,当然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护好。这不是讽刺,这是人之常情。

就看代价是谁来付了。

舍小家顾大家,本来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一脉相承的传统性格。好处是「大家」真的能保住,坏处是你只能祈祷自己永远是大家那一拨的,不然就,嗯。

天地不仁。

 

 

【7】@祝佳音 

早上看到 @tombkeeper 说到关于毛胚房和左派之间的关系,其实不用装修,日常生活中但凡和劳动人民打交道都可以学到东西,我大概十年前装修过一次,感觉有所收获!随便列举几个。

没有时间观念。劳动人民跟你说几点,基本你就别信。尤其是装修、安装、搬家,基本上你约好9点,要么就10点还没信,你打电话,"快了快了",又等俩小时再打电话,"师傅吃饭呢,马上就到。" 要么就6点给你打电话,"到了,您开一下门"。

欺软怕硬。尤其常见于自认为温和的小布尔乔亚上。跟师傅客气,觉得师傅将心比心,结果发现师傅第一时间去不好应付的其他客户家,一边被监视一边干活,然后把多耗费的时间和力气都在你这儿补回来。

以次充好。当年我装修的时候,每一个环节,师傅都可能骗我。比如说电线,说是4平方的品牌线,结果一不注意发现用的是2.5平方的杂牌线。你很愤怒,找师傅,指责他骗人。师傅笑嘻嘻地不争辩,心里想,行啊小子,算你眼尖,这局我输了。二话不说换成4平米的品牌线。第二天你又发现本来说好的品牌填缝剂被换成了杂牌的,找师傅,指责他骗人,师傅笑嘻嘻地不争辩——基本每个环节都重复一轮。俗话说得好,只有千日做师傅,哪里有千日防师傅的?但凡你不注意,师傅就得手一次。师傅也知道这一点,纯粹跟你走概率,10次里只要有1次你没发现就是赚了。在这个指导思想之下,什么情感都是多余的,你跟师傅生气,师傅才不在乎,冷冰冰的以次换好机器!我之前的装修,就是网线没发现,到现在还不能用。

总之,无论是你想在师傅身上找来自共产主义的"劳动人民的觉悟",还是来自资本主义的"工人的责任心",哪怕是来自封建社会的"手艺人的尊严",都很难,基本没有。你想多给钱?师傅把多收的钱放好,然后继续该怎么干怎么干。而且最气人的是,在这儿,你可以花10块钱得到60%的服务,但是如果你想要80%的服务,那就得花100块钱,可能还找不到。说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想要搬家,标准搬家800元,来一车大哥,你基本就要做好临场要求被加500元的准备。你想有点尊严,找了个1600元的,还是这车大哥,现场还是要你加500元。你要想安心,大概至少4000元起——这比日本也不便宜太多了。

但是我当然也不觉得这是劳动人民天生懒惰奸猾。我只能说他们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就是个丛林社会。他们在我这儿糊弄事儿,是因为有更能打的顾客,或者包工头让他们持续无偿付出。他们从我这儿骗钱,也是因为他们很难结工资,被拖欠无数。话说回来,我有时候觉得我国就是一个大型互抽社会,比如我之前就发现,我总是在一些神奇领域成为专家,比如说装修领域,我就是半个专家,道理也比较简单,不专家就会被骗爆。想必这些装修师傅在其他方面,比如说讨薪,或者治病,或者福利方面也是专家?比如说师傅在日常生活中估计就被骗得买过不少劣质东西,结果最后从我这边找补回一部分——我是不是也在生活中让别人找补?这可真是个大哉问。不过,话是这么说,我理解师傅这么做的原因,不代表我可以承受被师傅骗。很多装修的帖子都说最后和师傅将心比心,不是我说,除非你长得特别可爱,否则我觉得也别太自我感觉良好——大家都在这个环境下,师傅也是久炼成钢,被吓怕了,你觉得给点小恩小惠就能解决阶级矛盾,这本质上就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魅力,觉得自己虎躯一震,师傅倒头便拜——天真天真,天真矣。总之我的确是不太想再和这些师傅打交道了,劳心费力。钱我不想损失,更不想被人当傻逼糊弄啊……所以我在淘宝收藏了很多装修工具,比如开槽机!自己就可以开槽。以下就是2020年双11开槽机推荐……

 

【8】@tombkeeper

经济学理论是作者基于自身所处时代的科技水平提出来的。马尔萨斯想不到合成氨和农业机械,马克思想不到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所以,对待过去的理论,需要根据科技发展情况加以修正——"修正主义"才是科学的态度,原教旨主义要不得。

 

【9】王磬

开票在即,谈一点欧洲对美国大选的看法。之前在播客里也聊过,简单整理一下。
☉欧洲对于美国大选的关注度总体来说非常高。主要欧洲国家其实都在有意无意地推迟一些重大决定,比如英国跟欧盟的脱欧协议、比如欧盟跟中国的贸易协定。
☉先说英国。英国是所有欧洲国家中与美国利益绑定得最密切的,从贸易到防务再到文化上。在美国所有的传统盟友之中,英国政府应该是最希望特朗普胜选的政府。两个点:①英美贸易协定。脱欧之后,英国迫切需要降低对欧盟经济的依赖,曾把目光投向中国和美国。但今年以来因为疫情及鱼村与华交恶后,与美国抱团的需求更加迫切。特朗普政府将比拜登政府更有利于英国去谈下一个对己有利的贸易协定。②北爱边境。拜登本人是爱尔兰裔,公开反对过硬边界,贝尔法斯特协议也算是民主党政府的外交遗产。而特朗普与约翰逊的共同点之一就是根本不care硬边界。
☉但英国政府对川的态度或许并不代表英国的民意、甚至不代表英国政坛的主流意见。皮尤中心前段的一个报告显示,只有19%的英国民众"对特朗普有信心"——这个数字虽然很低,但已经是欧洲主要国家中最高的了,也充分说明欧洲人普遍对特朗普有多厌恶。皮尤的调查显示,上一次欧洲人对美国总统/政府有这么低的评价还是在伊拉克战争时期。
☉欧盟国家对美国竞选形式的基本看法大概分为三类。为了简洁这里说得笼统一点,不代表这些国家没有别的看法。
① 以波兰、捷克为代表中东欧国家,例如,领导基本都是特朗普的好朋友,希望特朗普胜选。这些国家有个普遍的特点,就是近些年来逐渐从民主制退化成半民主制,民粹政客执政。今年8月份蓬佩奥访问欧洲,特意绕过德法和布鲁塞尔,访问了波兰、捷克、斯洛文尼亚和奥地利四国。波兰和捷克同时跟俄罗斯与欧盟闹得不愉快,希望找美国做靠山。它们还同时都跟美国签署了排除HW的五G安全协议。也有不少人认为美国跟中东欧这些国家的互动是在离间欧盟(类比17+1)
② 法国为代表,基本看法是,一次大选不会改变美国。欧洲应该独善其身,不过多干预美国的事务,而是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马克龙想发扬光大戴高乐主义,独立自主的内政外交,强调欧洲要有自己的外交政策,不要过多受到美国的影响(嗯愿望是美好的)
③ 德国为代表,基本看法是,这次选举是世界秩序的选举,而不只是关于美国。欧洲不是世界秩序重组的看客("过去的霸权"),而是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德国的看法非常重要。由于欧盟没有统一的对外政策,与美国的关系取决于各成员国。但从实力上来说,德国仍然是欧盟老大,比法国要大(sorry Paris...)德国的外交方向会在欧盟有非常大的权重。
☉细讲一下德国。美德以前关系非常紧密。安全上,美国在德国有非常多的驻军,应该是美军海外驻军最多的国家。美国是德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BMW和西门子的制造中心。虽然近年来因为中国的崛起而有所下降。美国在德国的冷战后重建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不少美国人因此认为德国"好像欠美国点什么"。但这样的看法在德国越来越不主流,德国人现在更多觉得美国是"frenemy"(friend and enemy)。特别是自从Trump就职以来,德国就在所有主要的外交政策上都站在了美国的对立面:包括,俄罗斯、伊朗、以色列、中国。默克尔跟特朗普之间在多个国际场合几近公开撕逼。德国完全无视美国的抗议,坚持修建从俄罗斯运输油气的北溪二号线。特朗普政府对德国的主要抱怨是德国一直没法贡献足够的北约预算,称北约"脑死亡"。考虑到美德之前的紧密联系,这种分裂是不同寻常的。
☉如果特朗普当选,对欧盟最大的直接影响可能是:美国会否退出北约?然后是,欧洲该如何处理对华政策。11月16日欧盟27国leader会齐聚柏林,议题只有一个——中国。这个会议很特别,因为欧盟很少会就单一议题专门开会。它刻意等在了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之后,再来决定对华思路。
☉上次节目中Talich问我,如果特朗普连任,欧洲会怎么办?我的观察是,欧洲各国现在并没有在认真准备特朗普连任这种可能,而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认为他不会连任,没有在认真地做备案(虽然民调也是说他不会赢,但you never know)
☉欧洲智库现在聊得比较多的一件事是,如果如果特朗普输了但赖着不走怎么办?那就意味着美国将出现某种形式的宪法危机,欧盟会不会保持沉默?要不要像对待白俄罗斯和卢卡申科那样,第一时间发表声明谴责、不承认选举结果?如果不发声,是不是过于双标?之前甚至在考虑,欧盟要不要向美国派遣中立的选举观察员。但如果美国政府不邀请,又是无法实现的。而美国一旦出现宪法危机,欧盟成员国可以预判是无法在是否谴责这个问题上保持一致立场的。
☉大多数欧洲人希望的是拜登当选,虽然不认为拜登就有多好,但至少是个正常人。拜登的首要任务将是修复与欧洲盟友的关系,在个人层面和公共层面。欧洲政府①希望拜登能把美国重新带回多边主义,包括重回巴黎协定、伊核协议、世卫组织etc,也许还可以再谈一个类似于TTIP那样的美欧贸易协定②不希望对北约有过于激进的改革,可以接受小幅改革,因为欧洲基本民意是不希望提高本国的国防预算③可以共同处理对华、对俄事务,回到传统的跨大西洋关系上
☉但,即使拜登上台,传统的跨大西洋关系恐怕也难以为继了。出去采访,问专家对跨大西洋关系如何看待?对方回答:"What transatlantic relationship are you referring to still?"美国不再是当年的美国,欧洲也不再是当年的欧洲。以前,美欧在文化、价值体系、制度体系上都有着根本的共同性,只是在经济利益、军事利益上存在分歧。但现在不是了。
☉前段采访FT专栏作家Simon Kuper,他讲到一点欧洲人在心态上的微妙变化:过去四年,欧洲对美国这个灯塔国家的态度,从羡慕变为了同情。特朗普到底是一个因为选举制度有缺陷而出现的例外状态、还是说美国其实已经"病入膏肓"?美国的问题到底是暂时性的、还是结构性的?
这些问题,就等选举结果来回答吧。

 

 

【10】@知书少年果麦麦: 希区柯克对快乐的定义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