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261】穷人对于自己卡内余额多少是再清楚不过的

dasheng @ 2020年11月30日  浮世汇

【1】都小宝今天挨揍了吗 

一帮平时对过度管理各种言论、创作深恶痛绝的人,我今儿一看,都欢欣鼓舞的看《人民日报》批马保国。

这个也还罢了,毕竟媒体有发表评论的权利,但架不住很多人还在说"这下他完了",一脸的欣慰。

话说就你们这个心理状态,不就是"我不喜欢的,希望有人用行政命令方式把他干掉"么?

马保国是傻逼,你们比他好在哪里?他犯法了?需要被一家媒体的一篇文章灭掉?

所以啊,下次创作啥的被锤就别他喵的抱怨了,这是你们应得的。

 

 

【2】@sven_shi 

户籍这个东西背后是一个地区的社保和福利。并不是只有北京上海才严格,整体的户籍因为涉及福利分配,所以并不宽松。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其实很容易体会到严重的不平等感。我们这些人从小都是在学历出身论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社会舆论有了一个共识,认为人"应该"根据学历分层。比如上海说让清华北大的人才落户,大家觉得都没什么问题,还觉得就该这样对待人才,可是却忘了户籍的来源本质是父母。

你的父母在哪里,你的原籍就在哪里。

而户籍真正要去算的,其实是一笔社保账。假设你刚大学毕业,来上海找到了一份月薪1万的工作,企业要给你一个月一共支付1万4,你到手是8000,当中的6000块都是税和社保。也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年轻劳动力,给上海带来的社保进账一年就是7万左右。

你看着这个数字,马上就能知道为什么像次一级的杭州会出两万的安家费让大学生过来工作落户了。这笔帐其实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上是很合算的。

那么你再看杨超越,她是怎么样的呢?她的公司刚刚完成了6个月7000万的营收对赌。你觉得上海吸引杨超越落户整体是一件怎样的事情?

是临港当地利用税务政策成功吸引了杨超越前来开设公司,让杨超越这样一个顶级的人才到临港来纳税了。而户籍对她来讲就是一个附赠。因为人在不同的社会地位,需求就是不一样的。

你认为6个月完成7000万营收的杨超越需要申请廉租房吗?她会需要医保兜底吗?她以后有了孩子会担心孩子没书读上不了好学校吗?

她没有这样的烦恼,她和我们不一样。对于这样的人,各地地方政府一直都有专门的户籍政策,没有学历要求,是地方政府主动请他们来落户安家。

他们和我们这些人普通人不一样。我们当中哪怕是考进清华北大的佼佼者,只要家境普通,靠自己收入是一辈子都几乎不可能在北京上海买到自己的房子的。所以哪怕是这样的人,拿着可能刚毕业1万5的薪水,也是希望去申请到廉租房,而且他们也非常希望和北京上海本地的无房底层一样,可以一辈子住廉租。

可是现实是他们不会有这样的房子。等到他们人到中年了,收入并不是一辈子都一路上升的。也会遇到中年危机,等到房租开始吃掉他们大部分的收入的时候,他们也会转型离开一线城市,让他们更加年轻更有活力的学弟学妹们来落户顶替他们的位置。

等到他们离开上海之后,上海的户籍对他们就是一个鸡肋了。像北京今年就已经开始清退集体户了,因为北京的人口上限是2020年起执行,上海是2025年。

年纪大,自己不能赚钱,而且还需要社会福利扶持的,就不是被需要的人才了,而是社保的负担。

人的位置是会转变的。

我们这些普通人和杨超越是不一样的。她考虑的,更多是临港当地的税务优惠,我们要考虑的,则是我们真正的未来在哪里。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本身的系统,我们如果是一个外来者,一定要明确清楚自己真正的定位。

这对你自己很重要。

 

 

【3】王佩  

置顶 富家子弟写穷人,穷人写富人,总是不像,原因就在细节上。影视剧里描写穷人的生活,常用一个桥段,就是让穷人刷卡的时候刷不出来,说余额不足。写这段子的人准没过过穷日子,因为穷人对于自己卡内余额多少是再清楚不过的,只有殷实富足的人才不知道自己卡里还剩多少钱。

 

 

【4】鹦鹉史航 

最近几天重读方希女士八年前的访谈专著《张艺谋的作业》,很多地方值得分享。

不信你看这最后一段,你会以为他是这两天说的,为《一秒钟》说的。
"人们对我有两重误解,第一,好像我今天的影响力已经不愁作家跟我合作,不愁拿不到好剧本——当然不是!"
好的小说有两种,一种是竞争者甚众,虽然也去跟人谈,但是你总不见得总是跑第一个,有些别人先拿走了。有的因为价格或者其他原因,没有拿下来。
"严歌苓的小说只有梗概就能被买走,像刘恒这样优秀的作家、编剧也不是只跟我一个人合作。"
每个人都有诸多选择。张艺谋偏爱有力量的作品,而这个时代这类作品少,和上世纪80年代没法比。还有一种小说,有力量,但是在今天的环境下,没法拍成电影。这是一个事实。
"是事实你就只能接受。说你为什么不坚持的人,旁边说话特深刻的人,才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来试试?拉着队伍,花着钱,拍了一个不能放给观众看的电影,可行吗?导演这行不是画家,你说作家,我先把作品放下,要不我就到国外出。电影影响力的开始是在影院,要有足够的观众。年轻的导演可以拍地下电影,我可能吗?就这么一张老脸?"
"还有一重误解,有人好像觉得政策会给我网开一面。"张艺谋从破格录取上大学开始,就有了他是皇亲国戚的误会,开幕式之后,张艺谋做成了这么大一个工程,怎么也会在分寸上让点儿吧。

"开玩笑!怎么可能?它是制度,不是人。你做了开幕式怎样了?你就算把全国所有这个式那个式全包了,拍电影你就是个导演,该遵守什么还遵守什么。"

 

【5】@朱宝蕾 

在废楼捡到十几本日记本,时间从69年开始,一年一本,分门别类记录着一个会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每一本都详细记录了生活里的小事,有的还配插图。今日剪去了衣服的棉线要记录,华西路的梳打饼卖6.5一斤要记录,连翻账簿要留长指甲也要画图记下来。有点蠢又可爱的生活小宝典,一直记录到2013年。
日记里有一些南宁白话口语:批皮(削皮)、镬督(锅底)、过龙 (过头)、辘口(烫嘴)、旧饭粥、半晚夜、肉酸、洗凉……很少看到这些词出现在书面中,读着很亲切。

翻着翻着看到他写自己先天体弱多病,或许是因为这样他才这么认真感受和记录生活的点滴吧。

@方格_: 正是日记的矛盾之处。文字不毁总会受到他人检视,正因感受私密细微所以当年写进日记,而这种私密带来的真实和具体,又使其在被发现后成为公共的历史的,可供赏玩、分析、解读、研究的。毫无出版野心或分享意愿的普通人,如果死前不舍得或没机会把日记付之一炬,他们都是如何处理这些文字的呢

 

【6】@汤汤木头人 

周六故事。

身边两个三甲医生离开北京了,一个去了上海,一个去了深圳。

离开的原因,无非还是干的不开心,加收入低,主要还是收入低。

去上海的那个,之前干的不开心,病源太差主任太恶心,已经开始吃抗抑郁药了。去了上海,收入翻了一倍多,获得的尊敬翻了N倍。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北京的三甲医院,小医生是没那么容易获得尊重的,主任压榨你,同事打压你也就算了,老护士很多也不尊重人,甚至部分医院的保安都能跟医生杠。

人去了上海,说哪儿都太好了,工作环境大幅改善,护士和后勤都非常尊重医生,加上翻倍的收入,开心到飞起。

他老公是北医的,要不是北医的规培全国不认只有自己认(北医搞这个太缺德了),现在已经全家移民上海了,哪怕孩子在很好的小学也转学走,就这么恨这里。

另一个,是顶级儿科医生,去了深圳。
在这边,因为科室收人几乎不设上线(拿医生不当人的弱智内卷决定),强度比996大的多,不过收入还算不错。

深圳来挖人了,给主任职位,床位近30张,薪水就不说了。医院从装修到环境都是顶配。

秒走,头都不带回的。

我相信,类似的事,在其他行业也在发生。

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这个城市的衰败。

为了正确,随tm您遍吧。

 

【7】月风_投资笔记 

又发现了一个好玩的数据和逻辑:
根据中金的研报,当人们选择外卖,本质上是用户为骑手支出费用,来节省自己时间精力的一项服务。换句话说,用户购买的是骑手的时间,什么情况下用户会持续为骑手的时间付费?当然是用户的时间比骑手更"值钱"的时候。
通俗的讲,当你的时薪高于骑手时薪的时候,你的点单欲望会有明显提升,收入越高,对外送费越不敏感,点单也会越频繁。
考虑到美团全职骑手的平均工资水平为5,968元,外卖每单平均用餐1.2人,我们可以倒推出来,这个临界值是4,973元,也就是月薪高于4973元的用户,更容易成为美团的高频核心用户。
对比中国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7000万人,这些是可能成为外卖核心用户的潜在人群规模。
而这个数据,恰好能和美团目前每天4000万外卖订单的数据对应起来。——通俗的讲,这些家庭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因为用了家庭人均,也包含了学生)的核心用户,他们开始习惯于经常点外卖了,因为这很"合算"。
参考2019年数据,美团外卖核心用户约有3000万人(平均每年消费120单外卖),非核心用户约3亿(每年消费17单)。
当然了,这只是表面的数据,实际上,这也是基尼系数的侧面体现。
因为时薪低于骑手的用户也可能是外卖用户,但很难成为核心高频用户,他们只会因为特殊原因偶尔型点外卖,平均每个月只点一次外卖。
而美团的核心用户人数与普通用户的比例,恰好是1:10左右,这个数据,也能和6亿人月收入1000元的直观认知对接起来。
这就是真实可见的中国基尼指数,包括研报里也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如果国内基尼系数扩大,是有利于外卖行业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资本市场以前不看好外卖这个跑道,但是现在这么看好。因为以前大家习惯性用均值和中位数看这个跑道,那么数据必然不好看(均值很低);但是直到巨头们用补贴撬开了核心用户的消费习惯后,他们又看到,前10%的数据美妙无比(平均3天点一次外卖,客单价持续提升),而中国人口基数大的前提,又让这10%的小比例变成了非常庞大的绝对值。
可以再读一次上面的这段话加深理解。
为什么资本市场在追捧外卖和社区团购,因为本质上讲,他们在看好高收入人群的基数和收入体量的扩张,换句话说,他们在明确看多基尼指数。
或者说贫富差距。
这才是活生生的、跑在骑手电动车上的中国。

 

 

【8】@月风_投资笔记 

最后再说一个现象:当一批相对收入比较高的年轻人彻底放弃了买房的念想,他们的年收入虽然没有变化,但是他们预期下的可支配收入,突然有了大幅的提升(不再被房贷的预期占用)。

当然了,这一批年轻人的几大特性:在一二线城市,所以有机会挣到5000元以上的月薪;还未结婚或者生娃,所以没有那个吞金兽摊薄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往往还在岗,所以继续撑住家庭人均月收入。

中金研报为什么要用家庭人均月收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二线城市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特别愿意点外卖,但是他们没有收入,所以必须用家庭的数字。

第一,他们毕业有不错的收入;第二,当地房价确实贵。所以这些年轻人一旦放弃治疗后,他们就觉得无所谓了,攒几年钱才能在北上广深买到一个厕所?

当你不再做任何买房的打算,你会发现自己凭空富了几倍。

所以几个数据都起来了:外卖、游戏、盲盒、真人密室、JK、汉服、刷剧刷番,各种视频大会员,还有一个,不结婚不生娃。

然后我们看到了一批股价的崛起:美团、腾讯、泡泡马特、B站、芒果超媒、京东、拼多多等等,以及生育率的持续回落。

怎么说呢,外卖只是其中一个表象,其实很多外卖和盲盒支出,本来是月收入5000甚至8000的人才去高频承担的,但是在逐步转移到4000-5000元这一档。

当然,这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比如说,比如说,年轻人更愿意选择租房来躲避买房压力,但是结果就是出来个蛋壳来收割大家,蛋壳现在出了问题也不一定是偶然。

这是额外的一个增量,但是只限于90后这一批人群,80后已经上了贼船,想退都退不了,才有那么多自嘲中年人甚至"阳痿都是福报"的段子。

奶头乐是人类的终极未来。

 

【9】@人生鼎废 

评论区看得我百感交集。
"奸杀女童,不是百香果案的吗?"
"不是,是南京那个,奸杀女童出狱之后又杀人了。"
"哦我知道了,是出狱之后又杀了个劝他带口罩的老大爷的那个吧?"
"不是你说的这个,你说的这个男的第一次是因为杀女友,出狱之后又杀了个老大爷。"
"那个杀女友的出狱之后不是又杀了个女的吗?怎么成杀老大爷了?"
"不是,你说的那又是另一个。"

 

【10】Jason玺 

我身边出现一个租蛋壳的朋友了。 
不过他很奇葩的是……自己的房子租给蛋壳,然后女朋友租回来两个人住 赚了个差价。
问了一下还剩一个月的租期。
大概是赚了吧……

薅了资本主义羊毛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